?

論孔子正名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2017-03-29 00:08劉道嶺滄州師范學院法政學院河北滄州061001
滄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名分社會秩序子路

劉道嶺(滄州師范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論孔子正名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劉道嶺
(滄州師范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孔子正名思想淵源有自,其含義就是為名正義,嚴格限定名的含義和應用范圍,并反過來以名責實,使實不出位。其目的在于重建曾經的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其原則是名實相符,其手段是審名分??鬃诱枷氲慕K極目標是正政,是通過正名建立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在現時代,正名實踐要解決為什么要正名(正名目的),正什么名(正名領域、對象),如何正名(正名的原則、方法)等問題。

孔子;正名;現實性;改革開放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構建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名物度數、禮樂刑政體系,構建并維護了中國傳統社會的良好社會秩序。尤其是其中孔子的正名思想,在歷代社會秩序的構建、維護和完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名思想淵源及其發展梗概

中國歷史上對“名”非常重視,《說文解字》對名之一字的解釋為:“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盵1](P305)意思是說,在早期的交往中,人們白天相見,能通過形體、面貌,相互識別。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間看不清楚,就只能通過自我報名來區分你我了??梢?,名是一種符號,它的產生與社會實際的需要有關,它的最本質的作用,就是在社會交往中所有場合都能區別人和物。古人設名,并用名來指稱人和事物,在此基礎上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一)正名思想淵源

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蹲髠鳌分袑γ闹匾宰隽岁U述:“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粢约偃?,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止也與?!盵2](P175)在這里,把名(名號、名分、名位)與宗廟里祭祀用的禮器相提并論,把它看作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其重要性毋庸質疑。

正名一詞雖曾見于《左傳》,但使它成為一種學說,則始于孔子[3](P235)。在《論語·子路》中,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盵4](P141-142)

這段話描述了一個很生動的師徒對話場景,子路問老師為政什么最重要,老師回答那肯定是正名了。子路對此不以為然,老師很生氣,以嚴厲的語氣鄭重其事地告誡子路,君子為人處事應該有謙虛謹慎的態度。然后闡明正名的重要意義及其在為政中的重要作用:名稱不當,言語就不順適;言語不順適,做事就不能成功;做事不能成功,國家的禮樂制度也就不能推行;禮樂制度不能推行,刑罰也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會無所適從。因此君子所命名的,必定要能說的出口,說的出口一定要做得成事。君子對于自己所說的話,要一點也不能馬虎。至此,孔子的正名思想充分彰顯出來。

(二)正名思想發展梗概

孔子正名思想,是適應當時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而提出的應對措施。自此以后,正名思想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論題,各家各派對此都有涉及。不僅如此,先秦以后,歷朝歷代思想家都很重視正名思想,在對名的繼承發展過程中,進行不同的注解、闡發,從而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

荀子繼承孔子正名思想,并借鑒后期墨家的一些觀念,系統闡發了自己的正名思想。在討論正名的必要性時,荀子強調語義的確定性和統一性的問題:“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辯,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辯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盵5](P316)這就對孔子名、言、行相一致的觀點進行了系統發揮。認為名和符節、度量一樣重要,不可擅作。如有擅作,則會引起社會秩序和人民思想的混亂。

關于名的作用,荀子認為名“以正道而辯奸,猶引繩墨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這與“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呂氏春秋》中,審名分被作為君主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故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也,不審名分,是惡壅而愈塞也”。[2](P217)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曾經具有確定意義的名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名的約束規范引導作用已經不能正常發揮,社會整體處于失范狀態。典型的例證就是魯國季氏以大夫身份而無所顧忌地觀看八佾舞,而按照周禮,這種待遇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享有的。名實不符,各種僭越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通病。后來漢董仲舒在他的名作《春秋繁露》中,也把深察名號作為其重要論題,此不贅言。

二、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論內涵

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論內涵可以從正名含義、目的、原則、手段幾個方面展開說明。

(一)正名的含義

正名含義,可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正確的名及其體系。還可以理解為修正名,也就是為名正義,嚴格限定名的含義和應用范圍,從而為社會確立正確的統一的規范、標準、尺度。而正名體系是為名正義的結果和目的。名是語言的基本元素,名的含義確定、統一,人們的交流才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和基礎,溝通才真正成為可能,所以正名的意義重大。這是因為,只有名的含義是確定的,人們交流中所必不可少的尺度、標準、規范才可能是確定的,人們的對話才有意義和價值,人們的交流成為可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達到名、言、行的統一。

我們不想討論名實誰決定誰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只是在本體論上才有意義。名一經形成,就必須保持應有的確定性。名在反映或指稱實的過程中,并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對實有積極的約束規范作用。

(二)正名的目的

正名的目的在于恢復或重建曾經的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社會要想獲得進步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社會安定有序,則社會進步,人民生活幸福;反之,社會動蕩不安,則社會整體倒退,人民生活困苦。這一點已經被歷史一再地證明。盡管用了恢復和重構兩個詞,但我們絕不可以理解為就是簡單地恢復到以前的樣子。實際上,與以前的社會相比,這種恢復或者重構后的社會秩序肯定是已經有所變化了。

(三)正名的原則

正名的原則即名副其實,各是其所當是。當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P136)也就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符合君之名所要求的視聽言動各方面的要求),臣要有臣的樣子(符合臣之名所要求的視聽言動各方面的要求),以此類推,父要符合父之名所要求的視聽言動各方面的要求,子則要符合子之名所要求的視聽言動各方面的要求。這樣,君臣父子各是其所當是,社會秩序便很好地建立起來了,并且大家各司其職,各行其道,社會秩序穩定而又和諧。

(四)正名的手段

正名的手段是審名分,審名分也就是以國家和社會的力量確定每一個名的內涵、范圍,使它不致發生淆亂??鬃佑H身經歷名分混亂的社會危害有多大,對壞名亂分者深惡痛絕。關于亂名分、壞綱紀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季氏以大夫身份而觀賞八佾舞??鬃訉Υ说脑u價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4](P61),并且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孔子對魯國徹底失望,才從此離開魯國,開始了他周游列國的漂泊生涯。

三、孔子正名思想對現時代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

孔子正名思想歷經兩千年不衰,至今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鬃诱枷氲慕K極目標是正政,是通過正名建立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歷代對于孔子“正名”思想都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階段;近代現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實”階段;近十年對于“正名”問題的語言哲學闡釋及政治哲學闡釋階段。

(一)正名可以使人更清楚自己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責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以及于此相應的社會責任。通過正名,人們可以更充分地認識到自己充當的社會角色和此角色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產生角色意識和責任擔當。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才能對自己的社會責任有更充分的自覺,才能更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不會茍且,不會敷衍,不會好高騖遠見異思遷。當然,社會角色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但重點是不管社會角色如何改變,人們都要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充分自覺,并積極主動地承擔于此社會角色相關的社會責任。

(二)正名可以使人樹立正確的名實觀,使人們安于自己的本分

正確的名實觀就是要認真做實事,不慕虛名;就是安于自己的本分,而不好高騖遠。社會各行各業都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各行各業的人,只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極致,就是最好的。正確地體認自己的社會角色,勇于承擔該角色賦予的社會責任,久之便會形成一種內心體驗,對自己的角色以及對責任的擔當有一種由衷的成就感與自豪感。于是人們會以自己的角色為榮,以對這種責任的擔當為樂,從而安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并以此為本分。這種成就感、自豪感,這種樂與安跟金錢與利益的獲取與否沒有必然聯系。

(三)正名有助于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和諧

各種政令法度標準規范清晰明確,人人都能嚴格遵守而無混亂,社會秩序必定一片井然。而且,樹立了正確的名實觀,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安于自己本分,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社會自然是穩定、和諧,欣欣向榮的。不僅如此,人們的精神面貌也會發生巨大改觀,浮躁、虛夸等等各種消極心理及言行也會無所行其道。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大全[M].臺北:臺灣水牛出版社,1989.

[3] 文津閣四庫全書影印本(第四九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戰國)荀況.荀子[M].王杰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Confucius’ThoughtofNameRectificationandItsPracticalSignificance

LIU Dao-ling
(School of Laws and Politics,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Confucius’s thought of rectification of name has its origin. It means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name by means of strictly defining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me, to ensure what it refers is limited within the scope of what it should refer. The aim is to rebuild the once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al orde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eunification of name and its physical counterpart by examining the identity of the name. The ultimate aim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name rectification lies in justifying conducts in administration, namely rebuilding his ideal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order by means of name rectification. Nowadays, the practice of name rectification demands clarifying why, what and how to rectify.

Confucius; name; reality; reform and opening up

B222.2

A

2095-2910(2017)03-0041-03

[責任編輯尤書才]

2017-07-13

2017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孔子家語》的政治哲學與中國夢關系研究”,編號:No.2017104。

劉道嶺(1972-),男,山東德州人,滄州師范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哲學研究所所長,河北省儒學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儒家哲學。

猜你喜歡
名分社會秩序子路
啟蒙與再啟蒙:塑造社會秩序的實踐理性思維
滇西南邊民通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普洱市為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名分”對一所大學有多重要?
兩任妻子的“名分”爭奪戰
馬克龍為妻子爭“名分”遭左右翼政黨夾擊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國際紅會主席談“名分”和“聲譽”
荒唐的來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