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信息技術助力幼兒閩南本土文化活動

2017-06-03 11:14柯芃芃
教育界·上旬 2017年3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

柯芃芃

【摘要】文章提出應該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對閩南本土文化教育活動資源的開發、設計、積累,對“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過程的輔助,使科技成為幼兒游戲的助手,成為幼兒經驗分享的助手,成為幼兒吸收民族養分的助手,成為幼兒體驗閩南本土文化的學習工具,為弘揚閩南本土文化做出貢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閩南本土文化

當今科技迅猛發展,電子產品、信息技術不僅深植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滲透到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變革著園本課程的實施,更深深地影響著幼兒吸納信息的模式。在開展幼兒閩南本土文化教育的課程研究中,教師們喜歡選取一些網絡資源、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閩南文化雖說源遠流長,但是有些東西處于斷與不斷、丟與不丟的邊緣,有些素材、民俗的采集、再現不容易,而電教設備、電教技術、電教資源正好能夠補上這個空檔。

信息技術進入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課程,是從一個新的視角進行本土課程的采集、分析、呈現、實施和評價,是以符合時代需求的教育價值觀為依托,以閩南本土文化為紐帶,融匯科學的教育組織策略,使幼兒園課程的實施真正成為一個生活化的、趣味化的、能打動幼兒的過程。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開展閩南本土文化教育無疑是一次現代與傳統的攜手。

一、站在學校層面的思考與實踐

(一)“建”中打造多維的課程環境

1.課程碎片化

本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蘊藏在最自然、最不起眼的周邊生活環境中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應擴展幼兒對社會生活環境的認識,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辈捎瞄}南本土文化課程碎片化的舉措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幼兒園文化“大環境”的建設、各年齡班班級文化“小環境”的建設、各功能室的創建等方面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顯環境,也在幼兒一日活動的方方面面創造閩南鄉土氛圍濃郁的隱形環境,通過在環境上、時間上、活動上碎片化的耳濡目染,引導幼兒從認識走向認知,再走向認同,從而打破本土文化傳承中常見的因陌生感而產生的隔閡,逐步在幼兒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熱愛閩南民間文化的種子。

2.資源立體化

作家馮驥才說過: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開展閩南本土文化教育,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必不可少。閩南民間文化中適合幼兒的內容非常豐富,如語言類的有閩南童謠、答嘴鼓、講古、諺語等;工藝類的有泥塑、剪紙、石雕、建筑等;曲藝類的有閩南歌曲、民間舞蹈、高甲戲、歌仔戲、木偶戲等;民俗類的有節慶習俗、服飾、飲食等;游藝類的有民間游戲、民間玩具等。這些資源的載體多種多樣,有的適合實物收集,有的適合電子信息化收集。讓兩種收集方式齊頭并進,課程的資源庫就會日漸豐滿。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币_展閩南本土文化課程研究,就要創建能夠同時容納線上、線下兩種資源的課程資源庫。線下資源庫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保管室、民間博物館、百寶箱;線上資源庫以互聯網和校園局域網為依托,鼓勵全體教師都參與建設,動態更新,大家把自己收集到的民間活動視頻、閩南童謠音頻、閩南風情圖片、傳說故事文字材料等放到校園局域網資源庫的專用文件夾里,把自己制作的課件、錄制的幼兒活動影音資料也放進來。線上資源庫由專人負責再加工,整理,推薦,全體教師都有權限進行調閱,下載,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動態更新,重復利用。

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存貨”的過程,是一個“提取”的過程,更是一個“研發”的過程,把外來的閩南民間文化資源和本園生成教育活動資源、幼兒活動實錄匯聚起來,猶如滾雪球般地激活靜態的信息資源庫,使其真正成為師幼資源共享的橋梁紐帶和錦囊。

(二)“用”中克服若干窘境

1.防止有機器沒技術

幼兒園光有先進的機器設備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會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優勢,服務教學,服務幼兒。

首先,要提高教師對信息教育的接納度。以點帶面,讓骨干教師上研討課,讓大家對信息技術與閩南本土化活動的整合方式有感性認識,能合理、適時、適度地使用電教,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發展。其次,培訓要多元化,盡量根據不同教師的能力、需求來制定培訓方案,從簡單到深入。如:使用播放器,下載閩南本土素材,錄制幼兒活動素材,課件制作,資源庫管理,利用同頻技術組織集中教育活動,網站及手機平臺的運用等。

2.防止活動被機器、課件綁架

采用信息技術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所有活動都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卻未必科學,篩選最有效的資源的尺度還需教師用心拿捏。課件的設計、演示要以幼兒為本,所選資源的內容、數量、出現的順序及頻率要有利于幼兒生成新的經驗,防止過度刺激,喧賓奪主。課件作為閩南本土活動中的教具、學具出現,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使用方法,把握科技為教育服務的原則。

3.拓寬運用的領域

在講求大數據的今天,為了幼兒發展,為了閩南本土文化傳承所產生的諸多成果,教育資源不可局限在幼兒園內部流通。譬如:閩南本土文化線上資源庫、幼兒本土化活動視頻音頻、教育活動案例、教育敘事等諸多材料皆可轉化受眾,擴大影響面。幼兒園課程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上傳服務器,生成二維碼,形成互聯網課程,從而成為普及教育觀念,家園溝通,幼兒園品牌推廣以及同行教研的一個利器。

二、站在教師層面的思考與實踐

(一)“教”中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可以突破幼兒參與本土文化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點。

1.調動全感官參與學習

人類有三種不同的學習形態:視覺學習、聽覺學習、動覺學習。幼兒喜歡鮮活的內容,喜歡能動手動腦的活動方式。因此,閩南民間文化要走進幼兒園的課程中,就必須是生動的,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幼兒在選擇玩提線木偶、布袋偶參與“閩南偶戲”的表演中,起初常常出現語言發展好的幼兒光說不會操作,動作發展靈敏的幼兒把木偶舞得上下翻飛卻沒什么言語,有的幼兒壓根沒見過木偶演出的現象。教師及時地放映名家的演出視頻,帶領語言發展好的幼兒錄制木偶劇錄音,帶領操作靈活的幼兒錄制互動小視頻,以此作為游戲表演的輔助素材,在增強幼兒感性認識的同時,也借助同伴資源,鼓勵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迎接不同的挑戰。

信息技術能把聲、色、形、光、影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視覺、聽覺沖擊力和感染力。音頻、視頻課件可控性強。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水平差異進行分層次的設計和展示、循環演示、重點定格,借助技術手段來對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進行剖析,助推幼兒學習。

2.捕捉閃光點評價改進

在幼兒動手操作、分組探究的過程中,會呈現各種各樣的精彩瞬間,這些都是很有分享價值的,但有些畫面轉瞬即逝。此時,信息手段的及時介入就能讓全體幼兒看到、聽到、感受到這個過程。幼兒就能在見聞互補的基礎上,引發討論,調整方法,反復探究,生成新經驗。例如在“閩南民間游戲:牌九連連倒”活動中,教師將同一wifi覆蓋下的白板一體機與手機連接起來,發揮手機抓拍靈活、白板一體機能多畫面同時呈現的優勢,借助同頻技術,將各組幼兒操作骨牌的不同表現、遇到的不同狀況進行抓拍,秒傳。通過觀察多畫面回放,幼兒不僅能看到自己的表現,也能看到別組同伴的表現,對比彼此的做法,從而發現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困難。此時,評價、調整不再是基于教師的要求,參與評價、改進的幼兒更多了,評價、改進的內容也遠勝教師的預設。

(二)“學”中突破結節點

以閩南本土文化為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條理性。

1.體驗學習的自主性

電腦走入幼兒園活動區已不再是新鮮事。教師設計制作交互課件,指導幼兒適時進行人機對話,不但能引發幼兒自主學習,還能解決由于教師忙不過來導致的指導密度不夠的問題,讓幼兒更自由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2.鍛煉思維的條理性

“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等沒有條理的做事方式在幼兒的活動中是非常常見的,這和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有關。而多媒體課件設計、使用中所展現的條理性正好能夠起到隱形誘導的作用。幼兒喜歡看著小方框、卡通圖、小箭頭在屏幕上飛奔的樣子。于是教師萌生了用圖表訓練幼兒思維方式、做事條理性的想法。

在“閩南漆線雕”的創意表征中,幼兒對于到底要怎么做,按什么順序做才能做出個金燦燦的漆線雕作品充滿期待,也充滿困惑。于是,師幼一起借助實物投影儀、白板一體機等設備,設計制作闖關游戲圖譜,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幼兒的活動設想,用流程圖的方式展示操作順序。經歷了“電子闖關圖譜”這個原創游戲的歷練,幼兒再制作時就順利得多了。我們希望幼兒在游戲中借助類似的方法,讓思維變得更有條理。

閩南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教育者以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發揮信息技術開放、共享、交互和反饋及時等優勢,在促進幼兒發展的同時,也弘揚了閩南民間優秀文化。能夠做的事情還很多,吾必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何立新.信息技術教學與創新思維培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邢建華.信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社會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24):49-50.

[3]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陳鶴琴.家庭教育:怎樣教孩子[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幼兒
浙江天正思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美術理解與表現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