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趨同下的翻譯視角

2017-07-14 11:07龔鳳卿
校園英語·下旬 2017年7期
關鍵詞:歸化異化

【摘要】文化翻譯一直存在歸化和異化之爭,歸化主張維護本族文化,遵循目的語語言和文化特點,而異化則要求保留源語異域文化特色,滿足人們對外來事物的好奇心與認知需求?,F今全球化進一步深入,文化趨同成了不可阻擋的潮流,它拉近不同文化,提高彼此的適應性,對翻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近年出現的離散和文化雜合概念,為全球化語境下翻譯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的視角。

【關鍵詞】文化趨同 歸化 異化 離散 雜合

一、文化趨同的基礎與成因

文化是各民族改造自然和適應自身生存環境過程中形成的智慧成果,有著共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盡管各民族發展進程不一,文化各有差異,但也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方面,即文化共核 (cultural core),卡西爾曾指出人類文化的不同形式并不是靠它們本性上的統一性,而是靠基本任務的一致性結合在一起,在人類基本任務一致的前提下,文化共性的東西突顯,成為文化交流的基礎。

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形式,通過語言這個媒介來實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紐馬克認為語言保留并反映一部分文化;奈達認為,文化一直在運用語言來執行其重要功能。語言具有包容性,不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互相吸收與兼容,文化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盡管有時會發生文化排斥、文化沖突等問題,但歷史發展趨勢表明,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并沒有停止,相反,跨文化交流在近五十年愈加頻繁。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和信息網絡化的飛速發展,突破以往閉塞的空間與范圍,各國在文化、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交流空前活躍,“地球村”概念深入民心,這種融合使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目前文化傳播不僅速度更快,且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不同文化認識與理解程度加深,文化中的共性不斷顯現,呂斌認為,文化進化的主要趨勢是趨同,即隨著文化的發展各種文化越來越趨向統一,只要文化還存在,文化趨同就是無止境。

二、文化趨同對翻譯的挑戰

文化趨同體現文化具普遍性的特點,但這不能只是簡單看作文化間尋求共同性的雙向努力。上世紀70年代,有學者將西方文化對外擴張,壓縮和減少其他地區的文化生存空間稱之為“文化同一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也有學者提出“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的論調;到了90年代,有學者對上述觀點進行反駁,認為文化全球化有正面作用,本土文化并不會因為文化趨同而萎縮;相反,具本地特色的文化依然活力旺盛,與外來文化融合,并產生新的創新點,因而發展出“文化本土化” (Cultural Localization)的說法。

各個民族由于歷史、宗教、地理環境、發展階段不一等因素造成文化差異,從文化的深層角度來看,文化本身具有異質性(otherness),文化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并存,文化融合拉近了不同文化,提高了不同語言之間的適應性,對翻譯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文化趨同令讀者對異域文化逐步認識與接受,因而降低了翻譯中的難點;其次不同文化的交集也伴隨著文化觀念差異,不可避免地彼此互相沖突,給翻譯帶來了障礙和難點,翻譯學家尤金.奈達說過:“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p>

三、文化趨同下的翻譯視角

1.跨文化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分析。文化趨同和存異是并存的,趨同是尋找彼此間普遍性的過程,而存異則是保有其獨特性。對跨文化翻譯,美籍意裔翻譯學家韋努蒂(Venuti)提出歸化翻譯(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和異化翻譯(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歸化傾向于遵循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規范,使譯文流暢易讀,更加符合讀者的閱讀要求;異化追求保留源語語言及文化特色,令讀者感受其新鮮感和吸引力。

然而在跨文化翻譯中,譯者可能要面臨兩難局面:一方面若要保留原文的異國文化特色,那么譯文可能會晦澀難懂;另一方面要使譯文通順流暢,那么就會顯得對原文不夠忠實。歸化從目的語文化為出發點,以減少和避免文化交流中的沖突為目的,克服文化障礙;其次因遵循了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特點,利于讀者理解譯文,因此達到較好的翻譯效果;再者出于文化導向考慮,譯者或會迎合主流文化而選擇歸化的翻譯策略。但主張異化的學者認為以源語文化為出發點,翻譯是文化交流手段,既能向讀者展示異國的文化風情,也可將源語文化注入目的語文化當中,豐富和提升其語言內涵和表達方式,體現了翻譯的目的。

綜合考慮原文作者的意圖、翻譯目的、讀者群體的層次和需求的話,歸化和異化并無優劣之分,兩者并不相悖,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沒有一種譯文完全只使用一種翻譯策略,文化的特點決定了譯文既采用歸化,又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但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可能使譯文不盡人意;其次影響翻譯策略的要素是作者寫作的意圖,另外,譯者也應考慮到讀者的習慣和能力,又要考慮到異域文化對他們的吸引力,起橋梁作用的譯者,必須要平衡和調節兩者的關系。

2.離散與雜合對文化趨同背景下翻譯的影響。一直以來,在翻譯策略的選取上,歸化似乎一直是主流方向,譯者會傾向于歸化翻譯,這是受其文化身份和文化使命所驅使。異化則要求忠于原文,保留異域語言文化特色并介紹給目的語讀者,滿足人們對于外來事物的好奇心和認知需求,豐富目的語的詞匯與表達方式,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各國間文化接觸和交流頻繁,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升,網絡化使對外來文化的接觸更直接快捷,異域文化與風情對人們的吸引力在增加,加之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流行文化引領等因素影響,都意味著翻譯中異化成分會日漸增多。

而今不同地方的人們聚在一起生活、工作或學習,他們的文化背景各異,與當地文化或其他文化之間不斷地碰撞、沖突或妥協,進而接受與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但同時也保有自身的文化痕跡;有了頻繁的文化接觸和交流,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具有兩方特點但又與之不同的混合體,這種游移性、在互動中不斷的互相重構性,與傳統的認為文化差異是靜止的觀點相差甚大,譯者在面對協調文化關系和差異時所面臨一定困境,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譯者離散(diaspora)和文化雜合 (hybridization)的概念。離散表示差異、異質和混雜,而雜合由美國思想家巴巴提出,他認為雜合指游移文化彼此之間聚合在一起,形成離散的狀態,然而一切都處于流動游移動互構互的狀態;孫會軍認為雜合現象是不同文化在接觸和交流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文化異質是跨文化交流的動因,而異質構成文化他者,折射自身文化的長處與不足,翻譯實質是向異質開放,而不是消除異質。在離散文化狀態下,文化異質被重構并成為它的一部分,但它既不同于源語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語文化,雜合體現為翻譯異質成分,但不能將文化之間的差異照搬到目的語文化中。因此在全球化語境下理解翻譯時,必須認識到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在處理文化差異時的不足,因為翻譯并不總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民族主義中心會造成對外來文化的否定和排斥,而全盤接受外來文化則會令目的語文化失去自我。

離散和雜合可為譯者在兩難選擇中開辟了新的思路,孫藝風將研究重點落在離散翻譯中異質重構的討論,他指出理智的文化調解可確保文化價值的成功傳播;段峰則認為這種翻譯模式一則為離散中的異化翻譯,或是兩種策略調適后的第三種翻譯模式,異質在離散文化中被重構,并成為它的一部分;孫會軍則提出要把握好雜合的度的問題,不能只把新的文字形式和思想生搬硬套,而是讓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與傳統文學相結合。孫藝風主張譯者應身體力行地體驗離散,這有助于他們在翻譯時“找出別出心裁的翻譯模式”,擔當起文化使者的角色。

而隨著文化融合向縱寬縱深發展,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凝聚力前提下,吸收他文化的精華和長處,達到自身文化的豐富與提升,翻譯在跨文化交流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種趨同的發展和特點也為譯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與視角。

參考文獻:

[1]呂斌.文化進化導論[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4.

[2]尤金.奈達.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孫會軍,鄭慶珠.翻譯與文化“雜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4]孫藝風.離散譯者的文化使命[J].中國翻譯,2006.

[5]段峰.論翻譯中的文化趨同與存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簡介:龔鳳卿(1975-),女,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英翻譯和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歡
歸化異化
拒絕異化的人性之光
體育全球化背景下運動員歸化的因素分析
測大角歸化法歸化值的兩種計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歸化(雙語加油站)
歸化已成國際籃壇普遍現象
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探析
歸化,切勿只盯著一時之需
過去30年,臺籍歸化印尼越南人最多
馬克思如何闡釋異化與非異化的內在關聯
歸化與異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