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歷史中尋找中國:一個方法論的對話與思考

2017-09-29 16:10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思想史學派方法論

常利兵

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史研究在海內外史學界精彩紛呈,引人注目。其中,以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為主體形成的學術共同體——“華南學派”,即是國內幾大學術重鎮的佼佼者和引領者。就其研究的理念和路徑而言,在學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就是“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甚至已成為人們用來形容華南學派的專屬名詞了。

當然,作為一個具有持久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團隊,一定會有系統完整的科學方法論和研究架構貫穿其中?;蛘哒f,在經驗史實與概念體系之間如何進行歷史的建構和書寫,是有章可循、有理可據的。而由劉志偉和孫歌合著的《在歷史中尋找中國:關于區域史研究認識論的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一書就是首次針對華南學派的治學宗旨、研究理念、學術路徑、總體取向等方面作了細致深入的解讀和呈現,一經問世,備受學界關注和好評。值得一提的是,劉志偉是華南學派著名的歷史學家,孫歌則是著名的文學史和思想史家,兩位作者以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來展開相關議題的討論和交流,形式上看似自由松散,但每個話題內容卻相當聚焦、突出。雖說這種以思想史和社會史互動在場的方法論展現,在國內還極為少見,可其蘊含的如何進行區域社會史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卻有著典型的示范性。

如,在史觀上,人們習慣認為做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關注點是精英人物的歷史;而社會史研究者則眼光向下,重視的是民眾的歷史。對此,劉志偉在書中進行了批判性的再思考,認為立足于總體史觀,那些所謂的上層的歷史還是下層的歷史、精英的歷史還是民眾的歷史、朝廷的歷史還是百姓的歷史的視角劃分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價值。因為此種區分實際上仍是在一個國家歷史的框架下,把社會成員區分為精英和民眾之別,這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的討論架構。所以,作者主張以“人”作為歷史的主體,以人的行為作為歷史解釋的邏輯出發點,就找到了與傳統史學以王朝國家為歷史主體的根本區別,進而實現從“國家的歷史”轉向“人的歷史”。

很顯然,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歷史觀,不僅有助于研究者避免糾纏在精英和民眾歷史的簡單二元劃分中,而且從人的行為交往過程來探究國家體系、民間社會、精英人物、蕓蕓眾生等相互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及形構出來的各種歷史活動和文化傳統,更能促進在歷史中尋找中國、理解中國。endprint

猜你喜歡
思想史學派方法論
具有創新價值的伯明翰學派文化闡釋
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重“流派”、棄“宗派”與講“學派”
淺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構建
新“法家三期說”的理論闡述
書訊《百年中國語言學思想史》出版
論經濟思想史對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影響
中國特色民生道路形成的歷史邏輯
論朱智賢學派:兒童心理學理論與實驗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