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健身文化的歷史演進

2017-11-07 16:47劉平浩張愛紅
體育學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古希臘健身房文化

劉平浩+張愛紅

摘 要:對西方健身文化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探討西方社會不同歷史階段健身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歸納形成西方健身文化3條歷史演進線索:依附于競技體育的古希臘競技健身文化、以教育為形式的德式體操健身文化和以“形體美”和“健康生活”為目的的當代健美健身文化。西方健身文化的3條歷史演進線索,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其表現形式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為我國方興未艾的全民健身事業和健身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關 鍵 詞:體育史;健身文化;古希臘體育;德式體操;健美

中圖分類號:G81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5-0020-07

Abstract: The authors collat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itness culture, probed into the expression form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fitness culture in western society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on such a basis summed up 3 clues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estern fitness culture: ancient Greek competitive fitness culture that attached to competitive sports, German gymnastic fitness culture that based on education as the form, and modern bodybuilding fitness culture that based on “figure beauty” and “healthy life” as purposes. The 3 clues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estern fitness cultur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cenarios at that time; the study of its expression forms and affecting factors is conducive to providing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ooming national fitness undertaking and fitness 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sports history;fitness culture;ancient Greek sport;German gymnastics;body building

在我國全民健身熱潮中,健身文化逐漸形成并引領健身運動的方向。對于健身概念,林笑峰[1]認為健身指:“建設人的身體,或健全人的身體,或增強人的體質?!碑叴河覽2]認為:“健身的含義是建設人的身體或健全人的身體,也可以說是增強人的體質?!标愜S華[3]提出:“健身是指運用各種體育手段,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和愉悅身心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過程?!苯Y合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4],在廣義層面上,健身可以認為是所有同健康息息相關體育運動的總稱。

從狹義的層面來看,健身一詞源于古希臘語“gymnazein”,指“赤裸的進行體能訓練”。古希臘時期的健身運動是獨立于戰爭訓練、體育競技訓練,面向大眾的運動方式。啟蒙運動時期,面向普通大眾的健身運動,重新以體育教育的形式出現。其內容伴隨人們對于身體科學研究的深入而更為科學和成體系,以人的基本技能,如跑、跳、爬等為核心訓練內容,目標也更明確為“提升身體基本素質”。19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和商業化的深入,歐洲出現完全商業運營的獨立健身房,重新定義“健身”運動的目標:“強壯、健康和美”[5]4。其訓練內容也由基本技能的訓練,向負重訓練體系轉變,啞鈴、杠鈴和印度棒成為主要的訓練器械。雖然已經成為完全獨立的具有休閑屬性的公共運動方式,健身運動依然同體育競技(健美、舉重等)關系密切。研究認為,健身是一種依照既定套路進行,以身體健康為核心的非競技體育運動。按照既定套路表現為健身具有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并在物質層面同特定的器械(啞鈴、杠鈴等)和特定的城市空間(健身房)緊密關聯?!耙陨眢w健康為核心”表現在健身關注的核心問題和最終目標是身體健康,而不同時代健身內容和形式的差異也反映出對健康解讀的時代差異?!胺歉偧肌眲t表現在健身雖然同軍事訓練、競技訓練存在內容和方法上的互動,但依然是獨立于競技體育之外的體育運動方式,沒有勝負的概念,運動的過程體驗大于結果。

關于西方健身文化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由于西方健身文化的發展存在不連貫,我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希臘的健身體育文化、德國的體操文化,以及中西方古代健身文化的比較等,相對獨立而零散。本研究遵循歷史演進的邏輯,以整體的視角重新審視從古希臘至今的健身文化,厘清發展脈絡,以文化為線索構建西方健身運動的研究框架,并探究其對我國當代健身文化的現實借鑒意義。

1 古希臘競技健身文化歷史線索

1.1 古希臘競技健身文化的產生

作為古希臘健身文化最為重要的依托,競技體育是傳統古希臘文化最大的特色。在古希臘的社會生活中,體育競技是一種向神致敬的方式[6],是一種獨特的“祭祀”活動。以此為背景,體育競技在古希臘成為贏取榮耀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機會,是全民參與的盛事。泛希臘運動會以4年為周期,每年都在不同的地區舉行1~2次的體育比賽;同時,各個城邦也會以此為藍本開展體育競技活動。經常舉辦的運動會,使得健身和運動訓練成為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endprint

古希臘的“崇高”文化也是古希臘健身文化的重要依托?!俺绺摺币辉~可以簡單理解為在“各個方面都十分優秀”[7]。古希臘史學家史蒂芬·米勒[8]XV認為,“崇高”一詞“包含美德、技巧、英勇、自豪、卓越、勇敢和高尚”“‘崇高存在于每一個古希臘人的價值觀中并且同時是他們永恒的目標”。由此可見,對于“崇高”的渴望可以理解為,古希臘人對于美好超脫世俗的無止境追求和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崇高”的追求并非單指精神層面,也包含物質層面。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提出“二元論”的哲學研究框架,認為人可以分為身體和心靈兩部分。蘇格拉底認為心靈是高于身體的存在;而在他去世之后,柏拉圖進行重新解讀,認為“體能教育應當同知識教育取得一種平衡和和諧的狀態”(參見《理想國》),“只訓練身體而忽視思想的運動員是愚蠢而無趣的,而只注重思考但忽視體能的是軟弱而無用的?!盵9]55而“健身運動可以構建內心的和諧”[10]?;诖?,柏拉圖[11]提出在青少年教育中,“身體的教育需要健身,而心靈的教育則需要音樂?!痹谏鲜稣軐W理念的引導下,古希臘時期的藝術作品中,幾乎所有英雄、神、戰士等的身體都是裸露的,其完美的身形清晰可見;這也傳達出古希臘人對于完美健碩肌肉線條的喜愛和崇拜,并將身體的完美同心靈的高尚加以聯系。古希臘的健身文化正是以“崇高”為內在核心,以身體的健碩和心靈的高尚作為其最終的目標。

1.2 古希臘健身方式、場所及文化延伸

健身房的Gymnasium一詞源自古希臘語Gymnasion,指“一個赤裸的進行體能訓練的地方”,其衍生詞Gymnazein指“赤裸地進行體能訓練”。由此可見,“赤裸”是古希臘健身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在健身房中,青年男性的訓練都是完全赤裸的,但這并非意味著沒有保護。在訓練之前,訓練者首先要全身涂抹橄欖油[8]18和粉末[8]21-22,起到保護的作用。古希臘健身房中的訓練內容以集體訓練為主,在專門教練帶領下進行,具體的訓練內容雖然同體育競技有所相同,但總體上是獨立的體系,旨在美、力量、敏捷以及形體[12]。柏拉圖論述了健身房中訓練的“兩種方式——舞蹈和摔跤;前者旨在保持身體的體態和自由度;后者旨在提高身體的靈敏度以及四肢和軀干的健壯程度”[13]。在健身器械使用上,古希臘人除使用諸如標槍等同戰爭、競技體育相關的器械,也會采用球、鐵環、拳擊吊袋以及平衡棒等用于力量和體形訓練;甚至巨大的石塊也會直接作為訓練器械使用[14]。在訓練的最后,訓練者會緩慢減少運動量直到身體完全恢復平靜[15]。訓練結束后,他們會刮去身上的油、粉末和汗水,并進行沐浴。

遵循這一運動流程,古希臘的運動也有固定的場所——古希臘公共健身房。標準的健身房空間分為體能訓練區和跑步區兩部分,均為室外的柱廊庭院。

在古希臘,健身文化不僅指健身運動,還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內涵。健身房不僅被看作“第二個市場”,更被看作檢驗城市品質的重要標準[16]。古希臘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迪奧(Dio Chrys)[17]認為,古希臘城市中最具代表的特色就是“市場、劇院、健身房和柱廊”;羅馬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也曾將其同“文化、國王、房屋、錢、劇院”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8]。作為城市中極為重要的面向市井的公共場所,健身房成為古希臘成年男性極為重要的社交和休閑場所。公元前5世紀,哲學家開始“占領”健身房的柱廊進行演講和辯論,這使得健身房進一步向“城市公共學?!鞭D型,填補了古希臘城市缺少教育建筑的空白[19]。雅典三大健身房之一的Academy在柏拉圖的領導下,成為了當時哲學教育的重要基地,而Academy一詞也逐步演化為“高等教育”的代名詞。盡管如此,體能訓練依然是健身房不變的核心功能;“一旦訓練的時間到了,訓練者就會拋棄哲學家,去抹油為訓練準備,即便他們剛剛講到一半”[20]。

1.3 古羅馬的全盤否定以及中世紀的失傳

不同于古希臘人對于“崇高”的追求和對于體育競技的熱衷,古羅馬人追求安逸和享受。以“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古羅馬哲學強調追求物質世界的享受,追求眼前的“快樂”[21]。與此同時,古羅馬人認為古希臘健身運動是對“橄欖油的浪費”,“給社會培養了大量懶惰而游手好閑的人,浪費了時間”,“結果是使社會中的青年人喪失了戰斗能力,成為了靈巧的運動員、聰明的摔跤手,而不是勇猛的騎士和步兵”[22]??梢?,古羅馬人對于古希臘的健身文化持全盤否定態度。

盡管如此,健身運動還是以一種休閑娛樂的模式在古羅馬的浴場中得以部分地保留,成為古羅馬人在洗浴之前的“熱身”,訓練內容也更為松散和自由,以輕量級的投擲和接球等為主;等到出了一些汗,就匆匆前往浴室泡澡聊天[9]88。因此,雖然健身行為保留了下來,但古希臘健身文化卻已基本失傳。

中世紀,教皇連同諸多羅馬教堂都提出,人的身體是“邪惡的、是腐朽的、是不可救藥的”[9]112;而14世紀黑死病的爆發,更是被認為是上帝的憤怒在人身體上的體現[9]113。在這種思想的影響甚至控制下,人們對于運動的意識和渴望不斷削弱并最終消失。而對于健身,除了用于軍事訓練,普通大眾完全喪失了鍛煉身體的習慣,無論是像古希臘人一樣為了“崇高”還是同古羅馬人一樣為了“享樂”;面向大眾的健身文化也完全失傳。

古希臘健身文化以宗教為背景,以“崇高”為精神內核,依托于古希臘的體育競技文化,形成了完全獨立于競技比賽的健身文化,包含了成體系的訓練內容、專門的訓練場所以及衍生的公共教育功能。隨著古希臘的衰落,古希臘的健身文化逐步為古羅馬的市井享樂文化所取代,并在中世紀的禁錮下完全消亡。然而,隨著文藝復興以及啟蒙運動,諸如《De Arte Gymnastica》[15]等記載古希臘健身文化的著作的面世,讓古希臘璀璨的健身文化以醫學的視角重現天日[23],其訓練方法更是影響了啟蒙運動提出的體能教育方式[24]。endprint

2 德式體操健身文化歷史線索

2.1 健身運動和體能訓練的全面復蘇

啟蒙運動打破了教會的思想禁錮,并開始從科學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健身運動也借助健康的理念和體能教育的興起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法國評論家米歇爾·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提出了體能訓練的重要性。他認為:“僅僅加強一個人的靈魂是不夠的,必須要同時讓他的肌肉健壯?!盵9]156-157在此基礎上,教育家約翰·洛克在著作《教育漫談》中強調嬉戲玩耍、舞蹈、擊劍、騎行以及拳擊對于教育的重要意義;而教育家盧梭在著作《愛彌兒:論教育》中也強調,玩耍和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對于兒童教育的重要性。而隨著私人教育機構的逐步涌現,他們的理念也很快得到了實踐。1774年,約翰·哈德·巴塞多(Johann Bernhard Basedow)在德國創立的博愛學校首次將盧梭的教學理念付諸實踐[9]162:在教學中,學生們的一半時間用于身體活動,而“希臘式健身法”和“騎士訓練”也包含在體能訓練體系中[25]。博愛學校的成功以及巴塞多的著作《初級讀本》(Elementarwerk)的出版拉開體能教育機構的序幕,其體能教育模式也被大量借鑒和引用。

1793年,體能教師約翰·古茲姆茨(Johann GutsMuths)在博愛學校的體能教育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出版《青年體操》(Gymnastik fur die Jugend),系統歸納11種可以用于青少年體能教育的訓練方式,包括跑步、跳躍、攀爬、游泳等,并給出每種訓練方式的具體方法和變化模式。作為第一本系統面向青少年體能教育的著作,該書為體能教育的實施和進一步推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并成為日后體能教育方法和發展模式的重要參照。

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隨著科學文化的不斷推進,以青少年為起點的健身和體能教育文化開始醞釀,并借鑒古希臘的訓練法,形成較為成熟的體能教育方法和體系。然而,同古希臘相比,這一時期的健身運動影響力,局限于面向青少年的教育體系,尚未覆蓋至青年人乃至全社會的普通大眾;此外,這一時期也并沒有出現一種與訓練體系相匹配的專門的健身場所(古希臘的公共健身房)。因此,綜合來看,這一時期的大量校園體能教育探索以及以《青年健身》為代表的成熟體能教育體系的涌現,標志著健身運動在體系和方法上的復興;并為19世紀初,面向全社會,包含運動體系和運動場的“德式體操”(Turnen)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2 德式體操(Turnen)健身文化的產生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戰爭不斷。隨著拿破侖當政,法國崛起并不斷擴張;1806年在耶拿-奧爾施泰特殲滅普魯士軍隊,迫使普魯士割讓49%的領土和將近68%的人口[26];普魯士國內自發形成了“振興普魯士運動”(German League)。以民族振興為目標,體能教師弗里德里?!ぢ返戮S?!钐岢?,通過體能訓練提高普通青年大眾的身體素質,進而能夠讓更多青年人成為振興普魯士戰爭的儲備戰斗力[27]87?;谶@樣的想法,在古茲姆茨的體能教育理論的基礎上,1811年楊提出德氏體操體能訓練體系[28],并在柏林開設了第一個專門訓練場Hasenheide Turnplatz。這標志著面向社會大眾的德式體操德氏體操正式創立。

Hasenheide Turnplatz整體占地約26 000 m2,其內設置各種“巨型”的健身器械,用于攀爬、懸掛等訓練,并通過自然綠化帶隔開。因此,整個訓練場更像是配備了器械的健身主題公園。以“振興普魯士”為背景,Hasenheide Turnplatz取得巨大的成功,Turnen這項面向大眾的體能訓練體系也受到了青年人的熱捧,參與訓練的“人數達到了300人,他們來自各種社會階層,從私人學校到大學,從平民到王子”[29]。順應這一熱潮,1811-1815年,楊主持在德國共建造約150個Turnplatz[30],并以此為基礎,于1816年出版著作《德式體操》(Die deutsche Turnkunst),其中詳細地論述了Turnen訓練方法、Turnplatz娛樂設施、管理運營方式以及建造過程。同古茲姆茨的《青年體操》相比,該書不只局限于訓練法,而是詳細論述了Turnen從訓練方式到實際運營的整個過程,更為全面也更具體系化。Turnen體系將健身運動由原本的青少年健康教育領域,擴大到了以青年為代表的普通社會民眾,推動健身文化進入全新的階段。 正如楊所期望的,承載著民族振興的重任,Turnen快速成為普魯士民族重要的精神核心;在1813年開始的德國解放戰爭中,來自Turnen組織的青年人共計15 000名[31]。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Turnen組織失去了“民族振興”的目標,逐漸向極端民族主義方向靠攏,最終于1819年被普魯士政府取締,直至1842年恢復[30]。19世紀中葉,Turnen體系逐步由室外轉為室內,形成了類似于禮堂的Turnhaus室內化的訓練場所,并以俱樂部的形式運營。此外,類似于Turnen主題慶典的“體操節”(Turnfest)也逐步形成,4年一次,結合射擊、擊劍、摔跤、田徑等項目以及游泳、高蹺賽跑等競技活動,形成以健身運動為主題的大型“嘉年華”,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奧運文化[32]。

2.3 德式體操(Turnen)健身文化的傳播和影響

體操健身文化的興起以及普魯士的逐步復蘇引起歐洲其他國家政府的關注,除直接引入Turnen體系,諸多國家的政府也開始大力支持本土體能訓練體系的研究和開發。在瑞典國王的支持下,瑞典體操代表人物林氏結合古茲姆茨的訓練方法,自主歸納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徒手健身訓練體系。而在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弗朗西斯科·阿莫羅斯(Francisco Amorós)基于盧梭的教育理念,設計完成供軍隊以及“全法國”中小學使用的超大規模公共體能訓練場“Gymnase Normal”,并于1819年投入使用;以此為基礎,阿莫羅斯也逐漸形成了一套以攀爬、懸掛為主的訓練體系,為法國健身訓練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體能訓練和健身文化在歐洲各國的快速發展雖不完全源于Turnen,但或多或少都受到Turnen體系在普魯士巨大社會影響力的鼓舞和推動。endprint

由于1819年普魯士政府取締體操活動,大量Turnen領袖流亡美國,隨之將Turnen訓練法傳入美國。而隨著1848年法國大革命的失敗,歐洲大量革命者流亡美國。其中大量來自德國的流亡者在美國建立了德國社區,并將傳統Turnen訓練方式以及Turnplatz、Turnhaus和Turnfest帶到了美國。隨著美國Turnen組織的不斷壯大以及各大城市中Turnhaus的建立,其影響力開始突破德國社區[33],并為其他運動組織所借鑒。其中就包含美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隨著青年會對于Turnen訓練體系的全盤引入及19世紀末在美國的大規模擴張,以Turnen為代表的“體操”健身文化在20世紀初成為了美國東海岸健身文化的核心力量[27]141。

3 當代健美健身文化歷史線索

3.1 負重訓練和商業健身房的萌芽

負重訓練早在古希臘就已經出現,訓練者通過巖石、大的石頭桌子、圓形石頭、棒子以及一種類似當代啞鈴的有把手重物進行練習[34],進而達到身體強壯,形成更好的肌肉形狀等目標。17世紀,美國的移民運動開創“勇猛者”[35]的形象和基于生存的力量文化;而美國的西部開發運動則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對于力量和健壯體魄的追求[36]49。因此,19世紀,展示力量和肌肉形體的“肌肉表演”應運而生,“肌肉表演者”群體也逐步成型,并成為了“力量文化”最重要的宣傳者和推動者。

19世紀中葉,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社會開始趨于穩定;而經過19世紀初阿莫羅斯的努力,以其為基礎的健身俱樂部在社會中已經出現。這些俱樂部沿用阿莫羅斯的健身法,但健身房空間品質極為簡陋:地面鋪設的木屑“從來不會更換,積滿了灰塵”,致使整個健身房十分骯臟;墻面為了采光而采用的玻璃窗使得健身房“冬天非常寒冷而到了夏天就成了一個烤箱”[37]。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的資本家和有錢的中產階級,自然不愿意在這樣的健身房中進行健身,他們希望能夠以“有別于體力勞動者”的方式進行健身運動[27]112,全新的健身房和健身模式呼之欲出。

1846年,“肌肉表演者”伊波利特·特里亞(Hippolyte Triat)在巴黎開創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健身房——Gymnase Triat。該健身房采用精致的建筑風格,4層高的健身大廳敞亮而不失古典,端頭的主體雕塑裝飾又使得其內的健身活動有了一絲莊重和神圣的空間感;高品質的健身空間帶來的是更為舒適的健身體驗。其健身內容結合了大眾熟識的團體訓練方式和原本用于“肌肉表演者”訓練的負重訓練方式,加上特里亞的編排,形成“器械團體操”的獨特訓練方式:訓練者在教練的帶領下,手持啞鈴或印度棒進行相應動作的訓練。這推動了原本陌生、高門檻的負重訓練方式,使啞鈴、杠鈴以及印度棒等器械得以普及。

Gymnase Triat取得巨大的成功,1860年,巴黎就已經有20家類似的商業健身房,其中甚至包括了只面向女性的健身房[5]7-9。雖然,無論在訓練內容和健身場所上都同當代的健美健身文化大相徑庭,但特里亞開創的“商業運營模式”和“負重訓練方式”為此后的健美文化的出現,在形態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礎。

3.2 健美健身文化的初現

在特里亞的開創下,負重健身方式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并很快在法國普及。戴克里先·里維斯(Diocletian Lewis)將這種“負重團操”的健身模式引入了美國,提出一套基于輕重量、器械配合音樂的體能訓練法。同時代的喬治·巴克·溫希普(George Barker Windship)則更為激進開創了以“硬拉”為主要方式的力量訓練體系“Health Lift”和專門的“硬拉”器械,并喊出“強壯就是健康”[38]的口號。他們的嘗試進一步普及了負重的健身方式。

伴隨著力量訓練的逐步興起,普魯士“肌肉表演者”尤金·山道借助19世紀中葉出現的攝影術,通過大量影印自己的健美肌肉照片以及表演照片,進一步喚起了人們對于肌肉和健碩身材的喜愛和追求。而1893年,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的巡回表演更讓他名聲大振,影響了諸如查爾斯·阿特拉斯等美國健身先驅?;氐絺惗?,除開設自己的健身房和健身雜志,1901年,山道還在倫敦的Royal Albert Hall廣場上,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健身“選美”比賽??梢哉J為,山道開創了以肌肉和形體美為核心的健美健身文化,他也被譽為“健美運動之父”[39]。

然而,健美健身文化在20世紀初的美國,尤其是東海岸,受到以基督教青年會為載體的Turnen教育健身體系極大沖擊;商業健身房在短暫的爆發之后,很快因為資金等因素而關閉。隨著山道在美國的連鎖健身房和健身雜志的關閉,健美健身文化進入短暫的低谷。

3.3 Muscle Beach和健美健身文化的全面爆發

美國西海岸,隨著Muscle Beach(肌肉海灘)的出現,健美健身文化全面爆發。1934年,位于美國西海岸的圣莫尼卡市的圣莫尼卡中學利用一片沙灘作為室外健身訓練的“操場”,并于1936年,在沙灘上修建了木頭舞臺以及固定的吊環、單雙杠等器械用于健身訓練。固定器械的加入使得人們開始聚集在沙灘上進行健身運動。1938年,這片“操場”成為以體操、雜技為主的健身文化高度集中的沙灘;由于距離好萊塢不遠,肌肉明星也開始在這片沙灘上出現。這片沙灘正式得名“Muscle Beach”。二戰后,Muscle Beach舞臺設施進一步擴建,增加啞鈴、杠鈴等負重訓練的力量器械,得到周邊大量商業健身房的支持。史蒂夫·里弗斯和喬治·埃夫曼等好萊塢知名肌肉明星更是成為Muscle Beach上力量器械的???。硬件的加強和明星效應促使負重訓練和“力量文化”開始成為Muscle Beach的主角。而1947年開始舉行的Mr and Miss Muscle Beach健美選美比賽,則進一步明確了沙灘健美的主題。雖然最終因為Muscle Beach火熱程度的失控而被迫關閉,但它卻成為健美健身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Muscle Beach不到30年的歷程中,在周邊商業健身房、好萊塢肌肉明星以及沙灘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健身運動從“閉關修行”轉變為同時具有參與性和觀賞性的大眾休閑活動。同時,人們對于身體美和力量美有全新的理解,帶來健美健身文化的全面爆發。endprint

Muscle Beach寶貴的健美健身文化遺產,使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商業健身房得以延續。他們推動著健美健身文化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深度和廣度。

深度發展主要表現在對于健美健身文化的本源——肌肉和形體美的深度挖掘,向“專業健美運動訓練”的定位發展,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在Muscle Beach周邊出現的大量“地牢健身房”(the Dungeon)?!暗乩谓∩矸俊蓖褪顷幇档亩褲M了健身器械,甚至漏水的臟亂差的地下室[40]。在這個完全“男性化”的空間中,沒有任何其他打擾,訓練者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到杠鈴、啞鈴上,負重訓練成為唯一的主題,因此受到了大量專業健美訓練者(Muscle-head)的喜愛。1965年,喬·金(Joe Gold)開設Golds Gym,可以認為是“地牢健身房”的延續,其房內空間變得干凈而明亮,然而到20世紀60年代,依然沒有背景音樂、私人教練、受大眾歡迎的團體操課等;“整個空間唯一顯得跟上時代的室內設計就是鏡子墻”[27]153。然而正是在簡陋環境中,誕生了以施瓦辛格為代表的大量專業健美運動員和愛好者,Golds Gym也被譽為“健美運動的‘麥加”。

廣度發展則表現于向“健康生活方式”的發展。維克·坦尼(Vic Tanny)在20世紀50年代打造了同“地牢健身房”截然不同的商業健身俱樂部,“干凈、整潔和舒適,訓練區域有舒緩的音樂,鋪設地毯并有大片的鏡子墻,區域內整齊陳列著沒有灰塵的圓形杠鈴片等自由器械以及力量訓練器械”[27]148。高品質的健身體驗吸引了大量女性,甚至有老人加入健身運動。杰克·拉蘭內(Jack LaLanne)于1951年在洛杉磯當地電視臺開設“The Jack LaLanne Show”,用以傳播家庭健身的方法以及健康飲食理念,開啟了“電視健身”的先河。與此同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逐漸興起“慢跑”文化也進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上述事件都拉低了健身運動的門檻,將健美健身普及化,成為健康而積極的生活方式。

深度和廣度的發展方向,即健美健身文化“專業競技”和“休閑娛樂”不同定位的探索。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推動健美健身文化的發展。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出現在Parade雜志中,主題是“How to stay fit”。文中討論了他自身保持健康的方法,并直接引用了一張他使用器械進行腿部訓練的照片。由此不難看出,身體的健壯程度已同男性氣概相聯系,同堅強、陽剛、硬派等印象相聯系,甚至成為總統傳達其治國能力的手段。這標志著當代健美健身文化的成熟和全面普及。

對比上述健身文化發展線索,無論在產生背景、主導人群、文化內涵還是其運動層面的訓練方式、內容乃至對象,都有著極大差異。然而,三者的文化內核是完全一致的,即“對健康的追求”,而差異則源于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大眾對于健康概念的不同解讀和對追求健康方式的不同理解。古希臘將健康上升為崇高,以身心二元論來解讀,進而形成其濃重的宗教意味和“身心教育”的文化延伸。19世紀初的體能教育先驅將“健康”理解為一種最為直白的“身體的健壯”,尤其是面向青少年,進而形成了以校園教育和公眾教育為背景,以基本的跑、跳、攀爬等為訓練方式的體能教育文化。19世紀中葉,在由美國殖民文化衍生而來的開拓精神影響下,“肌肉表演者”給予健康更通俗的解讀——肌肉和“形體美”,并將具象對肌肉和形體的追求拓展至生活的各個層面,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從宗教意味,到嚴肅的教育意味,再到生活方式,健身運動由一種嚴肅而崇高的行為逐步轉變為一種輕松而通俗的生活娛樂,而健身文化也逐步“走下神壇”,向著通俗化,也是大眾化的方向發展。而這也反映出大眾對于健康概念解讀的轉變:健康不再如神靈一般高高在上,也不再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藝,健康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在當代,西方面向大眾的健身文化已經趨于成熟和產業化,多樣的健身運動方式也逐步成為普通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中國的健身文化還剛剛起步,這一方面是因為當代健身文化自西方引入中國僅一百多年歷史,很難同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的文化積淀相提并論,另一方面則是當前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類健身”文化(如導引、武術等)研究視角有限,沒有同當代的健身文化相結合。與此同時,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不斷深入,健身文化的營造和發展刻不容緩。因此,通過研究西方健身文化,探尋其文化形成的背景、內涵以及在運動層面的訓練方式、內容等,有助于為以西方健身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的“導引”文化、武術文化提供思路和研究框架,為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健身文化奠定基礎;同時,在西方健身文化研究基礎上,明確未來健身文化更為日?;蜕罨陌l展前景,能夠有助于定位中國當代健身文化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而對未來可能面臨的發展問題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林笑峰. 健身與體育[J]. 體育學刊,1995,2(2):15-20.

[2] 畢春佑. 健身教育教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陳躍華. 運動健身科學原理與方法研究[M]. 北京:中國水力水電出版社,2013.

[4] 段健芝. 全民健身的轉型升級——由全民健身熱點問題談起[J]. 體育學刊,2016,23(4):74-77.

[5] DESBONNET E,CHAPMAN D. Hippolyte Triat[J]. Iron Game History,1995,4(1):3-10.

[6] 蔡藝. 古代中希體育文化比較——以神話為視角[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7] Arete (moral virtue) [EB/OL]. [2016-11-0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ete_(moral_virtue),2016.2.endprint

[8] MILLER S G. Arete:Greek sports from ancient sources[M]. Berkle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2.

[9] MECHIKOFF R A.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M]. 5th ed. NY:McGraw-Hill,2008.

[10] REID H L. Sport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latos republic[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7,34(2):160-175.

[11] PLATO. The republic[M].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 New York:Heritage Press:67.

[12] MILES L C. Early Greek athletic trainers[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2009,36(2):187-204.

[13] PLATO,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Laws (Book VII) [EB/OL]. [2017-01-20]. http://classics.mit. edu/Plato/laws.7.vii.html.

[14] SWEET W E. Sport and recreation in ancient Greece:a sourcebook with translation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5] MERCVRIALIS H. De Arte gymnastica:libri sex[M]. Sumptibus Andre? Frisii,1672:299.

[16] SKALTSA S. Gymnasium,classical and hellenistic times[J]. 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History,2012(1):38-45.

[17] DIO CHRYS. The Forty-eighth Discourse:A Political Address in Assembly[EB/OL]. [2016-05-20].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Dio_Chrysostom/Discourses/.

[18] FORBES C A. Expanded uses of the Greek gymnasium[J]. Classical Philology,1945,40(1):32-42.

[19] 曹瑩. 論古希臘的形體教育[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0] CICERO M T. On oratory and orators[M]. New York:Harper & Brothers,1860:88.

[21] 斯通普夫,菲澤. 西方哲學史[M]. 7版. 北京:中華書局,2004:147-148.

[22] ROSE H J. The roman questions of plutarch:a new translation,with introductory essays & a running commentary[M]. New York:Biblo & Tannen Publishers,1924:137-138.

[23] 胡海旭,萬發達,杜長亮,等. 中西方運動訓練哲學萌芽的特征比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2):121-123.

[24] 孫方旺. 斯巴達與雅典體育的異同及啟示[D]. 南京:南京體育學院,2013:25-26.

[25] GERBER E W. Innovators and institu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M]. Philadelphia:Lea & Febiger,1971:83-86.

[26] 威爾·杜蘭. 世界文明史第11卷[M].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613-614.

[27] CHALINE E. The temple of perfection:A history of the gym[M]. Reaktion Books,2015.

[28] 呂樹庭,張力,程湘南,等. 體操與體育——一個史學的視野[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54-56.

[29] GASCH R. Das gesamte Turnwesen[J]. Lesebuchfür Deutsche Turner,1893(2).

[30] JURGEN G. The origins of German bodybuilding:1790—1970[J]. Iron Game History,2005,9(2):9-10.

[31] EAST W B.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rmy physical readiness training and assessment[R].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Fort Leavenworth Ks Combat Studies Inst,2013:7-8.endprint

[32] HOFMANN A R. The american turner movement:a history from its beginnings to 2000[M]. Indianapolis:Max Kade German-American Center,2010:117.

[33] PFISTER G.. Gymnastics,a transatlantic movement:From Europe to America[M]. New York:Routledge,2013.

[34] TODD J. From Milo to Milo:A history of barbells,dumbells,and indian clubs[J]. Iron Game History,1995,3(6):4-16.

[35] STRUNA N L. People of prowess:sport,leisure,and labor in early Anglo-America[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6:5-6.

[36] BECKWITH K A. Building strength:alan calvert,the milo bar-bell company,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merican weight training[D].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2006:49.

[37] LE C?UR M. Couvert,découvert,redécouvert L'invention du gymnase scolaire en France (1818-1872) [J]. Histoire de l'éducation,2004:109-135.

[38] TODD J. “Strength is Health”:George Barker windship and the first American weight training boom[J]. Iron Game History,1993,3(1):3-14.

[39] Eugen Sandow[EB/OL]. [2017-01-3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gen_Sandow.

[40] MURRAY E. Muscle beach[M]. London:Arrow Books,1980:47.endprint

猜你喜歡
古希臘健身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宇宙健身房開張了
璀璨的古希臘藝術
第五回 熱愛“實用而宏大”的古希臘人
誰遠誰近?
古希臘人眼中的世界
不好意思,去健身房我也不想和你撞衫
健身房修煉:馬甲線不再是夢
關于導演古希臘戲劇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