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歷史教師評價策略初探

2017-12-27 12:29張存元陳艷麗
考試周刊 2017年47期
關鍵詞:教師評價反思多元化

張存元 陳艷麗

摘要:教師評價是反饋和指導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指導和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然而現有歷史教師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如:1.照搬其他學科評價指標。2.應試需求決定歷史教學和歷史教師評價。對歷史教師的評價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學效果上,要對中學歷史教師進行有效評價,得清楚中學需要什么樣的歷史教師,將學生的需要和教育的需要結合起來。在教師評價的實施中,要解決好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這幾個問題。

關鍵詞:教師評價;反思;歷史;學科;多元化

一、 背景——教師評價的重要性

(一) 教師評價是反饋和指導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早就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一個善于總結反思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很多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生,最后才能使一個民族不斷延續反思的傳統而保證自己的競爭力。教師的總結反思,實際上就是教師評價的一種形式,屬于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具有及時、具體、針對性強的優點,但缺點是個人的經驗缺少推廣和交流。所以構建包括自我評價在內的多元教師評價體系顯得尤為必要。

(二) 教師評價是指導和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是一個不斷糾錯、不斷完善的過程。對教師教學環節的糾錯和完善,教師評價是重要手段。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是每個人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客觀的教師評價不僅可以改進教學,也是可以滿足這些需求,激勵教師專業成長的。

二、 歷史教師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 照搬其他學科評價指標

教師評價的重點是學科教學評價,但學科有學科的特點,理科學科的學習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求證同一個結果,而文科學習卻可能是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就歷史教學而言,史實是客觀的,而識記客觀史實卻從來不是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比如: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這叫基本史實;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叫基本結論;鴉片戰爭反映了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沖擊和中國封建主義的落后,這是基本認識。知道基本史實,這只是歷史學習的起點,得出結論和形成歷史認識才是最終目的,這里還有一個史論結合的問題。歷史的結論帶有一定主觀性,有通識性的結論,但也有開放性的結論,比如對明清經濟發展的認識:到底是走向停滯?還是高速發展?對于這種開放性結論,歷史教學的考察重點顯然就不是定性的結論了,而是學生搜集史料論證自主觀點的能力。所以,歷史教學的評價也需要針對不同的課題、不同的人,展開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評價。

2016年的高中歷史教學新課標,明確指出了歷史學科特有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該標準的制定,為歷史教學也為歷史教師評價提供了新指針。而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本身就是多元、立體和動態的,核心素養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林崇德教授指出“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笨梢娦抡n標對學生學業成長注重的是持續觀察,而不是一兩次的量化定性,對歷史教學來講尤其如此。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中除了“史料實證”外,都帶有“參悟”的成分,這樣,無論是教學評價還是教師評價都需具有動態性,都要更加關注過程。

(二) 應試需求決定歷史教學和歷史教師評價

歷史教師的主要任務當然是教學,教學的現實任務是幫助學生升學,應試是一名學科老師無法回避的工作要求。但如果歷史教學只剩下解題訓練、對歷史教師的評價單一到只剩下學生考試成績,那么不僅僅是學生覺得無趣,老師也會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乏味。正如朱漢國先生在《新編歷史教學論》中說:“為了達到灌輸歷史知識的目的,記憶和考試便成為歷史老師的‘法寶。因此,歷史教師主宰了歷史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處于服從、順從的地位,形成了師生的主仆關系。這樣的教學形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使原本應該生動活潑的歷史教學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和活力,造成了一些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使歷史課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因此,對歷史教師評價要適當關注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和歷史思維方面的顯性和隱性的作用,特別是在能力導向下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三、 對中學歷史教師如何進行有效評價?

強大的民族都不會健忘,歷史教學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或缺的學校課程。歷史學是主觀的人研究客觀的過去,兼具人文性和科學性,對歷史素材的不同的選用會帶來對歷史不同的解讀,其中歪解誤讀的情況也比比皆是,所以對歷史教師的評價顯然不應僅僅停留在教學效果上。那么,對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進行有效評價呢?

要對中學歷史教師進行有效評價,首先得清楚中學需要什么樣的歷史教師。中學的需要是中學歷史教師評價的依據,也是評價的目的之一。中學的需要則要考慮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兩大方面,而這兩個需要就歷史學科的特點而言其實也存在一定的對立,學生需要的歷史教師和教育需要的歷史教師可能是兩種人。

先來看學生對歷史教師的期待是什么?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對史學理論感興趣,他們不關心制度沿革,不關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關心多元史觀,不關心史料辨析,不關心事件類比,往往處于好讀史不求甚解的層次。他們往往抱著獵奇的心理來了解別人訴說的史實或新穎解讀,而未必介意其客觀性和科學性。

教育需要的歷史教師又是什么樣的呢?應有揭示歷史本質、構建歷史聯系、把握歷史規律、形成歷史認識,能用特定的歷史語匯來闡述歷史過程和寫作史論文章的學科素養。這些素養也是歷史教師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根本目標,它與學生的短期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教師的作用除了適應學生學習需求,還有對學生的引導。這里也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歷史教師怎樣與時俱進?歷史教學的語境能否優化整合?歷史闡釋能否創新?歷史教學能否個性化?

四、 對中學歷史教師評價的實施策略

對中學歷史教師怎么實施評價,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1.誰來評?2.評什么?3.怎么評?

評價只有客觀公正,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所以,參與評價者需要包括教育的參與者、教育的管理者、學科內的懂行者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如果是指導性評價和考核性評價,一定要聽取多方意見,保證效度。

第二個問題是評什么?

中學歷史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當然是課堂,其主要成果自然是學生的學業,脫離了這些,所謂的學科研究不過是空中樓閣。所以對中學歷史教師評價應當以課堂教學為主,再兼顧其他如德育、教科研等。那么課堂教學成效的標準又是什么?實際上,中學歷史教學絕不是為了讓每個學生成為歷史學家,每個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教學成效的評價應多元化,比如:你讓一個對歷史毫無興趣的學生能關注歷史、關心民族命運,這算不算教學成效?所以,歷史學科除了教學,也不可沒有它的教育功能。其他教科研成果的評價,應以服務于教育教學為目的。

最后是怎么評?要明確評價目的,是調動教師積極性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要豐富評價標準,做到多元化和個性化;要完善評價過程,多用過程性評價,慎用終結性評價,比如可以建立教師專業成長電子襠案袋,因為好的評價往往是發生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p14.

[2] 朱漢國.新編歷史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p127.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師評價反思多元化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柔性制造系統多元化實踐教學
性人權與性多元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