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何以可能

2018-01-13 00:17黃兆慧
關鍵詞:公民社會網絡社會平民化

Dec.2017Vol.33No.6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6.0011

摘要:與中國傳統哲學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不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觀念在理論上完成了近代人格觀的轉型。馮契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理想人格出發,經過近代的哲學革命,在理論上闡述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可能性與實現途徑。這里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由“宗法社會”而“公民社會”、由“現實社會”而“網絡社會”兩個方面,論述平民化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何以可能的問題。

關鍵詞:馮契;平民化;自由人格;公民社會;網絡社會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7)06006406

從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看,儒家的圣人理想人格無疑占據著中國哲學的主流地位。這種人格之所以能成為主流,一方面源于其理論的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更有其相對完善的制度建設和深厚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但隨著近代社會革命的進程,儒家圣人理想人格所依托的社會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禮制”而建構的等級秩序被人人平等的“法制”體系所取代,以宗法制或家長制維系的社會關系轉而成為自由、民主、平等的公民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所構成的農業生產方式被工業化生產方式所取代。當圣人理想人格所依托的社會體系瓦解后,這種人格能否作為主流的價值理念繼續發揮作用呢?顯然不可能。

馮契提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思想,一方面是循著中國近代哲學革命進程的內在理路,有其邏輯必然性;另一方面也適應了近代社會革命的進程,為社會革命提供價值體系的依據。馮契認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近代人對培養新人的要求,與古代人要使人成為圣賢、成為英雄不同,近代人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的。我們所要培養的新人,是一種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認有終極意義的覺悟和絕對意義的自由?!盵1]245由此看出,馮契的人格觀念重點在“平民化”?!捌矫窕睆娬{普通人所追求的自由人格,這與古代的“圣賢”人格形成鮮明對照。在圣人理想所依托的傳統社會解體之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如何依托于現代的社會體系而實現其理想,即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何以可能,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講社會轉型,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是由傳統的宗法社會轉向現代的公民社會;二是由現實的面對面社會轉向虛擬的網絡社會。由“宗法社會”轉向“公民社會”是就社會體制而言,由“現實社會”轉向“網絡社會”則指向人在社會的具體展開形式,這是現代社會呈現的兩個顯性特征。我們談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如何可能,就必須立足于現代社會體制及其展開的具體形式。與此相應,“公民社會”與“網絡社會”就進入了我們考察的視野范圍內。

一、公民社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實現的起點

實現理想的人格,總要依托現實的社會。就實際狀況而言,儒家圣人理想人格依托宗法社會,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則依托現代公民社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公民社會如何可能,筆者以為大致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一)公民社會的“法制”,使主體間的平等獲得了制度擔保

在公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要求人的平等自由,強調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它有別于宗法社會的等級秩序。儒家圣人理想人格的實現要“合于禮”,此亦可理解為要以禮制為其依托。陳寅恪說:“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盵2]這意味著儒家之能成為傳統社會主流,乃在于其學說思想以法典化、制度化的形式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自1840年以來,在西方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壓迫下,中國傳統社會面臨全面而深遠的解構過程,各項傳統制度隨之不斷崩潰,禮制也無法幸免。禮制的崩潰意味著圣人理想人格無所依托,此時的圣人理想人格如同“游魂”隨處飄蕩。

傳統社會的解構之處,正是現代社會的起點。與之相應,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在傳統圣人理想人格的解構之處開始的?,F代公民社會的重要特征是法制,法制社會既規定也保障人人平等。主體間成為平等關系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公民社會中就具有了現實性。暫且不論法制社會在實質上是否已全面形成,單就形式而言,“法制”已取代“禮制”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的制度。法制保障了主體間的平等,也意味著法制擔保了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可能。如果說禮制是圣人理想人格的依托,那么法制則是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制度保障。因此,從制度層面看,公民社會的法制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依托,而且這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正如儒家思想通過法典化、制度化的方式在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一樣。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12月

第33卷第6期黃兆慧: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何以可能

(二)公民社會中個體經濟的獨立,是實現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現實途徑

馮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一方面要求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另一方面還要求個體的自由。他說:“自由的個性就不僅是類的分子,不僅是社會聯系中的細胞,而且他有獨特的一貫性、堅定性,這種獨特的性質使他和同類的其他分子相區別,在紛繁的社會聯系中間保持著其獨立性?!以谖宜鶆撛斓膬r值領域里或我所享受的精神境界中是一個主宰者?!抑髟字@個領域,這些創造物、價值是我的精神的創造,是我的精神的表現?!盵1]254自由的個性是平民化自由人格的主要特性,那在公民社會中如何實現自由的個性呢?在筆者看來,個體的經濟獨立是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由個性的基礎。

現代公民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個體經濟的獨立性,這與傳統宗法社會依賴型的經濟關系不同。在傳統宗法社會,個體受限于家庭和土地,個體的自由很難實現。在這個問題上,前輩學者們已作了諸多的陳述和論證。一般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制度,生產制度也是以家為單位的。[3]以種田為例,傳統農村的種田人,無論他是自耕農或佃戶,其種植過程都是整個家庭參與其中的。他本人耕田犁地,兒子插秧或收割,妻子女兒或者兒媳婦在家里為在田地里干活的人提供后勤保障,整個的生產種植過程,通過一個家庭協作完成。在以家為單位的生產體制下,個人難以突破家庭的限制。一旦個人脫離了家庭,一方面整個家庭的運轉會受到極大破壞,另一方面他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體制下,也難以找到立足點。endprint

當傳統的以家為單位的生產體制被生產社會化的體制突破之后,個體參與經濟活動以滿足生存或更高需求,須到工廠或者企業一類的經濟社會團體中去?,F代公民社會的生產組織,是生產社會化的經濟組織。它不是由家庭的依賴關系建立的,而是通過自由人的社會關系建構起來的。個體的直接生存與發展不是依靠家庭,而是依靠社會。個體一方面為經濟組織創造效益,另一方面也獲得自身的經濟收益。個人獲得的經濟收益是個人的,他無需將全部收入歸給家庭或社會。個體經濟的獨立,使他能夠通過自身而進行自由的選擇,以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叭吮旧硪约叭怂鶆撛斓膬r值,就目的因來說,無非就是要求人的自由、實現人的自由”[1]78,當人通過個體經濟的獨立,越來越獲得人的獨立性的時候,其自身的自由程度會越來越高。以這樣的方式,就能夠越來越接近馬克思所說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4]104,這也是馮契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內在要求。通過個體經濟的獨立,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公民社會具有了現實的根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不僅是一種理想,更具有了一種現實性。

(三)現代公民社會凸顯主體之“我”,為平民化自由人格提供了多樣性

馮契認為“把人當作目的,當作一個個獨立的人格”[1]158,是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基本態度和出發點,也是龔自珍、嚴復、梁啟超等人強調“新人”“新民”以來的近代哲學革命的傳統。傳統宗法社會的組織架構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每個人都處于相應的秩序范圍內。上文已提及,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體制下,個體無法擺脫家庭或宗族而獨立出來,無法實現主體的自主性。傳統的倫理關系使人依賴于人,這嚴重抑制了個體的自由。戊戌變法前后的譚嗣同在《仁學》中對傳統“名教綱?!钡膫惱砩鐣岢隽思怃J批判。他說:“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軛民,父以名壓子,夫以名困妻,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而仁尚少有存焉者,得乎?”[5]在他看來,綱常名教對人產生了極大的束縛和壓制,因此必須“沖決倫常之網羅”。譚嗣同的批判讓我們看清了傳統宗法社會對個體的抑制。與之相對的現代公民社會,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突出個體的獨立性,在這兩方面的關照下,“自我”的覺醒在現代公民社會成為了現實。自由的人格,要求個體的覺醒,是要沖破魯迅所說的“吃人的禮教”,也是譚嗣同所說的“網羅”。

如果說龔自珍、嚴復、梁啟超、譚嗣同所處的時代還籠罩在綱常名教的烏云下,還不具備真正實現“自我”的社會條件,那現代公民社會已經撥云見日了,無論從政治制度、組織結構還是經濟基礎來說,實現“自我”的社會基礎已經形成?,F代公民社會為“自我”提供了場所,擔保了“自我”之所以可能。而“自我”的展開就是個人意志自由的實現。在馮契看來,實現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必須是自愿原則與自覺原則的統一,“只有自愿地選擇和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才是在道德上真正自由的行為”[1]173。傳統的圣人理想人格在先秦還貫徹著自愿與自覺的統一,但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后,自愿原則就被拋棄了,乃至出現了宋明時代的理性專制主義以及“文化大革命”肆意踐踏個體人格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就是對圣人理想人格的糾偏,所以針對圣人理想人格中自愿原則(意志自由)不足的問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應給予必要的補充和糾正。

現代公民社會中個體間的關系是平等而不是依附的,在其中的人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個體間不互相遮蔽,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從事實踐活動,這就使個體的“自我意識”“意志自由”得到了實現,多樣化的人格也因為意志自由而具有了現實性。實現平民化的自由理想人格,必須貫徹自愿原則與自覺原則的統一。中國本身就具有深厚的自覺原則的傳統,并且一直被繼承下來,而現代公民社會又使得自愿原則(意志自由)得到了實現。由此可以看到,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公民社會因為“我”的覺醒而可能得以實現。

從傳統“綱常名教”的倫理社會轉向人人平等的公民社會,現代公民社會的“法制”提倡人人平等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提供了制度擔保;個體經濟的獨立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奠定了現實基礎;“自我意識”的覺醒為理想人格的培養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而不是單一的圣賢。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正是通過現代公民社會提供的條件而成為了可以實現的現實理想。

二、網絡社會:實現平民化自由人格的新面向

近二十年來,伴隨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社會已成為現實社會的重要延伸,成為主體間活動的重要場域。需要首先說明的是,這里強調現實社會向虛擬的網絡社會的轉型,并不是說網絡社會完全取代了現實社會,而是說網絡社會已成為主體活動在現實社會的延伸,它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方面,已部分取代了現實社會的功能,并且迅速擴大到各個領域。根據相關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43%。[6]“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以及虛擬世界與人的發展關系,成為人的發展的突出問題,擺在了幾乎每一個人的面前?!盵7]在這種狀況下,考察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何以可能的問題是必要的,且這與如何在網絡社會中發展人的本質屬性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以往網絡社會在倫理學上的關注重心較多偏向于網絡倫理規范,即通過倫理規范限制人在網絡社會中的行為,強調以一種外在的力量限制人,而對如何通過網絡社會以人自身為目的的關注則不足,也即是對如何通過網絡社會成就理想人格的考察相對缺失。我們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何以可能為問題導向,從根本上說也是為通過網絡社會發展和完善人的本質屬性提供新思路。那么,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網絡社會何以可能呢?大致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網絡社會的扁平化,使“平民化”得到最大可能的實現

馮契講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數人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8]。平民化的、多數人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人格理想,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也體現了人格的多樣性。如果說在現實社會中,充分實現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會受到諸如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家庭關系等等因素的制約,那么在網絡社會,這些限制都將被拋棄。在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網絡主體間的交往以數字化符號的方式進行,雙方的交流往往是匿名的。主體間可以不考慮對方的性別、年齡、職業、地域等構成現實個體的要素,雙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思想交流、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雙方都能獲得思想的愉悅和滿足。在現實社會,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我們很難想象一位種田老農和一位著名大學教授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心平氣和地交流各自想法。但在網絡社會,只要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正常交流,你就可以輕松地與任何人進行交談。這樣的網絡社會,能夠提供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的關系。實現了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平民化”的自由理想人格才真正成為具有現實性的、普通人可以實現的理想人格。endprint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強調多樣化、“不拘一格”的人格理想。在網絡社會中,個體之間保持著極大的獨立性,個體能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社會地位、經濟狀況、職業屬性、家庭環境的束縛,通過虛擬的實踐,按照自身的需求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和德性,以此成就自己的人格理想。在網絡社會的德性培養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不必也不可能按照統一的模式培養人格,這樣的人格就具有了多樣性。這種網絡社會中的多樣性的人格理想,正是“平民化”的內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社會將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限制排除之后,確實能夠實現“平民化”的要求,但許多問題也隨之出現。例如對現實倫理的沖擊。人處在現實社會,總要受到各種倫理規范的制約,依據特定的道德準則行動。然而在網絡社會身份匿名化之后,個人的網絡行為難以受到現實倫理道德的限制,出現了一些毫無道德底線的人。網絡社會促進了“平民化”,但也極易形成新的“權威”。在實際的網絡社會中,網民盲從的現象大量存在,尤其盲從許多“所謂的意見領袖或公知”。網絡社會出現的這些問題,對實現“平民化”而言是需要警惕和正確應對的。

(二)網絡社會擴大化的自由,為個性的自由提供了無限可能

網絡社會的主要特征就是虛擬性,而虛擬性即意味著物理時空在虛擬場域內失去了作用,時間和空間被抽象化。它為個體提供了廣域性的社會,個體在現實中雖然處于某一局部的時空環境下,但因為網絡社會的存在,他又與世界各地的其他存在者共處同一場域內,人與人的交往成為全方位、立體式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9]。在網絡社會,個體參與到世界普遍性的交往中,與全人類共同推動世界歷史的進程。個人越是不斷擴充自己的交往范圍和深度,就越能從他人身上發掘自己的個性特征,這也造就了個人培養自由個性的無限可能。

在網絡社會中,以數字化符號方式存在的文字、圖片、影音視頻保存了人類文明以往大量的實踐經驗,構成了網絡社會的知識體系,且它以冪級的增長方式急速膨脹,這種知識幾乎可以被所有網絡社會中的人學習和獲得。例如,在網絡社會中你要獲得某一類的知識,只要通過網絡搜索,就可以獲得這類知識的各方面內容,這極大地擴充了人們的認知范圍和知識儲備。這樣由無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甚多,人就能越來越接近真理性的認識。然后運用到實踐中,以得自虛擬的“現實之道還治現實”,培養自己的德性和人格。因為網絡社會提供了廣闊的經驗知識材料,主體以自身的思辨能力對大量的經驗材料進行整合,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對自身的能力、本性可以形成比在現實社會中更廣、更深的認識,使自己不斷地由自在而自為,化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主體所能達到的自由也就能比在現實社會更加廣闊和深入。在網絡社會中,一方面,廣闊的場域為主體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使主體由自在而自為的過程不斷深入,主體不斷獲得更大自由;另一方面,主體可以擺脫現實狀況的限制,實現更為自由的交往。網絡社會為人提供了超越時空的平臺,弱化了現實社會的自然性和控制性,避免因性別、年齡、職業、地域因素而妨礙主體間的交流,使主體能以開放、自由的姿態進入交往的環節,從而充分展現自由的個性和滿足精神的需要。通過擺脫外在束縛以自身為目的,塑造主體的自由個性,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這種條件下也成為了可能,且比現實社會具有更多的可能。

(三)網絡社會為人提供了更多自由時間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那里,時間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維持生存所需的必要時間之外能獲得的自由時間越多,人就越能利用自由時間發展自己的本質屬性,以實現人之為人的目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要求人們在理論思維、道德品質、審美能力各方面都得到適當發展,成為真、善、美統一的人才。自由時間是成就真、善、美統一人才的根本前提。馬克思指出:“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盵4]381也就是說,個人發展自身的科學、道德及藝術潛能需要在自由時間范圍內進行。網絡社會一方面使人擺脫了物理時空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人能夠享受到更多的自由時間。例如,以往異地之間主要通過紙質書信方式通訊,而在網絡社會中,通訊可以是即時的,雙方通過網絡視頻就像面對面的交流一樣,這為人們節省了大量耗費在路途中的時間。這種便捷省時的方式,正是網絡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節省以前必要的時間,意味著能夠獲得越來越多自由支配時間。自由時間的增加,使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包括知識學習、道德培養、藝術熏陶等等。這樣擁有自由時間越多的人,越能趨向于成為真、善、美統一的人才。網絡社會為人們帶來的自由時間越多,人就越能利用自由時間發展自己的本質屬性,人的本質屬性不斷擴大,同時意味著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不斷趨于實現。

網絡社會的扁平化,使主體間的關系越來越平等,平等關系保證了主體間的獨立性,而獨立性則凸顯了多樣性,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網絡社會中實現了最大可能的“平民化”。網絡社會的廣域性和虛擬性,使世界的普遍交往成為可能,個人通過擴充交往范圍和深度,不斷培養自由的個性;廣闊的場域為主體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材料和多樣的選擇,使主體由自在而自為的過程不斷深入,主體不斷獲得更大自由;主體同樣可以擺脫現實狀況的限制,以開放、自由的姿態進入交往的環節,充分展現自由的個性和滿足精神的需要。網絡社會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可支配的自由時間,人們可利用充足的自由時間提升自己的知識、道德及藝術水平,以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的平民化自由人格。

三、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現代社會的實現與困境

在馮契看來,培養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徑有三條:一是實踐和教育相結合;二是世界觀的培養和智育、德育、美育的統一;三是集體幫助和個人努力相結合。三個基本途徑總結起來就是“化理論為德性”[1]252。在這里,馮契從理論上給出了實現平民化自由人格的途徑和方式,但要真正實現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總要根植于特定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幻象或“游魂”。這個使平民化自由人格得以生長的土壤,即是當下的現代社會。endprint

現代社會是公民的社會,公民社會的制度架構、經濟形態、社會關系以及主體間的交往方式等,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提供了現實的基礎?,F代社會也有虛擬的一面,網絡社會擴大了主體活動的場所、平等關系、自由個性以及自由時間,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面向。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雖然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實現提供了種種便利,但它也會給自由理想人格的實現帶來層層困境。在現代公民社會中的人,總會處在某種特定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家庭關系中,某些條件總會制約他發展自由的個性。很明顯的一種情況就是,當個人的經濟條件愈優越時,他愈能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他通過獲取和使用各種資源讓自身的自由能力和空間越來越大,而這同時意味著擠壓和侵占別人的自由空間,因為社會的總資源和空間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限的。當個人經濟差距較大時,容易造成個人關系事實上的不平等。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系,所以實現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前提條件就無法成立。此外,現代公民社會比較突出“我”,追求個性的多樣化,但如果無限制地強調“我”的重要性、無限放大自由意志,就會導致個體之間的爭端與沖突。并且,無限放大“我”的個性和多樣性,往往會培育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這類人與馮契要求的“智育、德育、美育的統一”的自由理想人格完全相反。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網絡社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自由的可能,卻同時意味著混亂和沖突的加劇。在少有限制的網絡社會中,通過匿名的身份,個人能隨意表達對某事或某人的看法,甚至以低俗語言謾罵他人等,這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乃至損害他人身心健康。事實上,許多人尤其是公眾人物,由于網絡中的謾罵、詆毀,而患上抑郁癥、自殺傾向等心理疾病的案例眾多。此外,網絡社會擴大了人們的交往,使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也極大加強,但國家之間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并未消除,一些國家利用網絡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行評頭論足或抨擊,極易導致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沖突。網絡社會為人類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豐富了人的自由個性,與此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和沖突,這在實現人的自由過程中應當給予重視。

要實現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必須立足于現代社會,但也需克服和走出現代社會帶來的困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立足于現代的公民社會和網絡社會,并且隨現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生成。生成即意味著理想人格形成的過程性,就是說自由人格總是處在未完成的狀態。產生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實現理想人格必定要根植于特定土壤,這個土壤在當下是現代社會,它是必然王國的一種表現形式?,F代社會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提供了賴以存在的基礎。正是依托于現代社會,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才能將“圣人理想人格”的無上光環褪去,代之以“平民化”,但“平民化”并沒有取消其傳統的“理想性”,“理想”依然是現代人格所追求的目標。馮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論,并非思維邏輯演繹的結果,而是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并且依據價值體系基本原則的理論提出來的。同時,它也奠定在現代社會這一厚實的地基之上。

參考文獻:

[1] 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馮契.馮契文集:第3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陳寅恪.陳寅恪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283.

[3] 馮友蘭.貞元六書[M]//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279291.

[4]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譚嗣同.仁學[M]//譚嗣同.譚嗣同全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299.

[6]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803) [20170901].http://www.cnnic.net.cn/.

[7] 鄭永年.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8] 馮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馮契.馮契文集:第1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7.

[9]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責任編輯:夏暢蘭

How Can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Be Realized in Modern Society?

HUANG Zhaohui

(Philosophy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 Unlik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hich pursues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saints, the concept of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view in theory. Feng Qi expounds,from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way of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being realized. This article discuss how Free Personality as a 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can be realized in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which includes two aspects:

from "patriarchal society" to "civil society", and from "real society" to "network society".

Key words:Feng Qi;Member of Ordinary People; Free Personality; civil society; network societyendprint

猜你喜歡
公民社會網絡社會平民化
公民社會治理主體作用及其角色的歷史性分析
實事求是看待公民社會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變”與“不變”
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平民化視角
關于電視新聞平民化的分析
電視新聞平民化不等于娛樂化
洛克公民社會財產權視角下的中國房產稅改革
論網絡社會輿論場的屬性與特征
關于電視新聞報道平民化的討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