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語言接觸下的文化認同

2018-03-09 20:18劉娟朱耀順
關鍵詞:文化認同

劉娟+朱耀順

摘 要:漢語國際傳播是"走出去"的第二語言傳播,其主要目的是以語言學習為渠道,傳播中國文化,消除國際合作中的意識形態理解障礙,實現合作共贏,但語言傳播真的就能帶動文化傳播嗎?流利的漢語真的等同于對漢文化的認可嗎?漢語教育達到哪個程度,才能使漢文化的傳播成為可能?帶著這些疑問,筆者以到加拿大溫哥華研修為契機,通過對海外華人語言使用和文化認同的一線調查及分析,對目前漢語國際推廣的瓶頸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多語言環境;文化認同;漢語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H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10-0136-03

漢語國際教育在新時期的國家軟實力提升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語言的推廣旨在實現文化表達和認可,發揮意識形態對國家之間深度互信,合作共贏的助力作用。語言和文化確實密不可分,但語言傳播真的就能帶動文化傳播嗎?流利的漢語真的等同于對漢文化的認可嗎?漢語教育達到哪個程度,才能使漢文化的傳播成為可能?本文以加拿大溫哥華華人語言使用和文化認同為例,嘗試為上述問題作出分析。

一、多語言環境與文化認可

世界開放其先導是人的交流,移民的出現帶來了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同時催生了社會各領域的合作,這不得不說是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先驅。當移民攜帶著母語及相應的文化來到一個新國家或地域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多語言接觸現象。多語言接觸是20世紀從社會語言學中獨立出來的新學科,其主要指當不同語言的說話者密切的接觸時,這種接觸會影響至少一種語言,并帶來語音、句法、語意等等社會語言學形式的變化。我們知道語言表達會鞏固和條例化思維,因此語言和思維兩者密不可分。從物理意義上來看不同人種的思維認識活動的基本過程是一致的,都遵循思維的基本規律,因此,思維具有全人類性。但為什么說不同語言的人在想問題和做事情上卻有著很大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方式呢?這是因為語言在表達思維的時候是一個服從于表述需要的主動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思維必定受到語言格式的影響,反之當語言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發生改變時,久而久之思維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語言在表達思維時不僅告訴我們說話人想說什么,更重要的是可從表達形式上知道說話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意識,依此,聽話人就可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并影響表達的繼續方向。因此,通常情況下禮貌的表達會收到同樣禮貌的回應,強硬的語言會收到強硬的回復,這是因為語言的表達方式會刺激聽話人的表達選擇,從而影響表達結果,結果的好壞又反過來影響人們事后的思考,思考影響思維,思維影響表達方式,在這種相互成全和影響中,語言形式的改變勢必引起思維的改變,從而影響文化認可方向的改變[1]。

二、多語言環境對華裔移民文化認可的影響

華人移居加拿大的比例非常之大,近16年來穩居加拿大移民來源國前3名(除中國外還有菲律賓和印度),據加拿大最新人口統計,目前加拿大總人口3600萬,華人160-170萬,占加拿大總人口的5%左右。特別是溫哥華地區更是全世界除亞洲外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大約在20%左右。而其中的列治文市華人比例接近50%??梢娙A人在上述地區已不再是異國的弱勢群體,以至于列治文市議員區澤光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區族裔和諧愿景,呼吁華人“換位思考”,讓正在逐漸處于少數族裔位置的白人,可以排除恐懼和不安之感的號召。同時有趣的是,在華人有能力選擇使用語言的列治文,華人們生活中基本都是使用漢語(普通話和粵語為主),但在工作和學習這兩大對城市建設和個人發展有巨大影響的領域,英語還是“讓人驕傲的公認的”語言,特別是移民二代和居民二代對英語的推崇更明顯。更有趣的現象是,很多移民二代和居民二代由于受到加拿大當地文化的影響,其漢語表達體現出的思維特點也多當地化,形成了說的是漢語、漢字,但語法特點,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卻非常本土化的特殊社會語用現象。我們提倡傳播漢語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外國人學會了漢語,就會有親華,友華。但從使用語言到相應的文化認可真能順其自然的實現嗎?上述現象告訴我們,當然不是。哪些工作被忽略了,哪些工作應該調整和完善呢?為解決上述疑惑,筆者在加拿大當地進行了調查訪問,收集了一手資料。對在列治文生活的36名華人(包括男性8名,女性28名)的漢語使用情況及中國文化認同進行研究,其中,年齡在10歲以下的4名,均為二代移民;年齡在16-25歲之間的20名,其中10人為二代移民,6人為一代移民,4人為二代居民;年齡30-40歲的6名,均為一代移民;年齡45-60歲的6名,其中45-49歲的3名,50-55歲的2名,59歲的1名。其問卷調查涉及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交流,得出了和上述非常一致的結果:1.年齡在35歲以上(成年后或完成學業后移居國外的華人)的一代移民在使用漢語時,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80%-90%以上保留了中國國內漢語的特點,國外生活的時間越久使用漢語時被異化的現象雖呈遞增趨勢但這種趨勢很慢,移民時年紀越大,受異化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不明顯,工作和學習中受影響程度偏大,但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度較高,對中國文化的放棄是無意識的,慢慢形成的;2.30歲以下,特別是25歲以下的一代移民由于工作需求,均在國外參與語言學習或專業學習,當其使用中文進行交流時,受影響較明顯,如使用的詞匯偏簡單化,評價人和事時,多直接簡單,思維方式本土化明顯,接受當地價值觀念較主動,甚至自己覺得似乎不對或不容易接受的觀念,都會在主觀上強制自己接受或在表達中傾向這種價值觀念,主觀上認為“雖然我自己覺得不太對,但應該這樣做”,這個群體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處于逐漸模糊和搖擺的狀態,而且這種態度對交流群體的依賴性很大,和華人交流時能輕松愉快的表達自身認可的中國文化,思維或價值觀念,和當地加拿大人交流時,急于融入當地社會,對中國文化的放棄是主動的甚至有強制的因素,但1-2年后由于眾多因素,又會回歸對中國文化的認可;3..未成年人,二代移民和二代居民僅在家庭中使用漢語交流,10歲以下能聽懂中文但只用英語或法語回答,主觀上認為他們的語言不是漢語,漢語僅是父輩或祖輩的語言,其對中國文化僅處于認知階段,談不上認同,中國文化被認為是家庭文化,被動接受,家庭以外幾乎完全本土化。endprint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移民帶著自身的文化,移居到其他文化領域時,由于生存、生活和發展的需求,自身語言和文化的保留度隨著時間呈多角度變化趨勢,可概況為:

1.生活半年以內的,中文使用頻率大,但受西方文化觀影響較大,急于融入當地社會和尋找國外生活的相異點,并努力適應;

2.生活6個月以上-2年,中文使用頻率呈逐步減少,英語的介入明顯增多,表達上英語增大,甚至影響到了中文表達,中國文化影響反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西方文化,主動親和中國文化;

3.2年以上-8年,中文表達受英語影響非常明顯,嘴上說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好,但行為方式多傾向于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僅保留在某些人生大事中,如家庭關系,一代移民,二代移民(居民)均表現明顯;

4.10年以上,完全融入當地社會和語言環境,僅生活中高頻率使用部分中文詞匯,而不是句子(部分一代移民,二代移民和居民很少),但價值觀93%以上完全是當地化,其中一代移民或居民85%以上,中國文化僅保留在某些人生大事中,如贍養老人,撫養年滿18歲孩子,幫助成年孩子結婚等;98%二代移民,中國文化僅保留在某些生活事件中,大部分僅限于從個人利益和家庭關系出發考慮,會自覺維護移民國家的國家利益。

從上述現象,討論漢語及文化國際傳播現存問題的成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1.多語言接觸中語言和文化可以完全隔離,文化的認可可以超越國家,超越語言,實現中,國際化語言-英語為人們選擇第三種語言進行交流和生活提供了條件,需要和中國交流的人學習漢語不是必須的;

2.中國官方對于移民語言選擇的影響力不夠,華人社區和大使館在當地宣傳和影響不夠,加速了移民華人放棄中文和中國文化的速度;

3.家庭語言教育沒有納入中國官方考慮,對民間華人的力量重視不夠;

4.從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影響層面看,語言形式的改變導致了文化認可的改變,海外華裔本可以是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一股力量,但其語言和文化認可的隔離,使這個群體對漢語使用的工具性傾向不斷增大,情感動機越來越弱,導致其自身應該有的文化輻射力較弱。

三、多語言環境中實現文化認同的對策及建議

漢語國際傳播要完成一個主要任務-宣傳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消除不必要的誤解,深化合作實現更大層面和更高層次的共贏[2]。但現實情況是,在工具層面使用漢語容易,從意識層面認可相應的中國文化又存在很多困難。由上述可見,說漢語和接受中國文化并非同步,而語言上的延續使用也并不等同于相關文化的延續認同,漢語的國際傳播就是通過某些手段使漢語及其對應的文化走出國門并為傳播對象所認同,那么這種傳播就是一種在多種語言和多元文化中的影響甚至是與之抗衡的行為。由于工具性漢語的可替代性非常強,所以漢語國際傳播要有效實現從工具性漢語向意識性漢語暨突出漢語的媒介作用轉變,旨在調動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學習熱情為主,只有當學習者能向以目的語為母語的人一樣思維時,其目的語攜帶的相應文化也才能實現傳播的可能。結合上述研究,筆者對多語言環境中漢語國際傳播如何實現中國文化認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教材編寫中,偏重中文的表達特點,將中國文化中的中庸、和諧等概念融入日常詞匯的講解中,而不是把中國文化獨立出來講解,使學生認識語言的特定表達蘊含著中國的獨特文化,而這些文化是確保漢語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

二、教師可從語言表達、理解和有效回復上引入和拓展中國文化,既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交流和對話,又傳播了中國文化。

三、國家層面的孔子學院(課堂)受到了多方面的質疑和發展阻礙,但從另一方面看,歐美由于自身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對中國移民的門坎卻相對較低,且鑒于中國移民對目的國經濟(特別是勞動力市場)、教育甚至政治的貢獻力,華人所使用的語言和價值觀念、辦事方式(價值觀念)都會對當地社會產生影響,華人移民是漢語國際傳播的有利陣地,當地中國大使館和華人社區應該通過提供多種幫助,宣傳等增強移民華人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使其成為漢語國際傳播在當地的有力發散地,從民間配合官方的漢語和文化的國際傳播。

四、中國文化的宣傳應提高到國家政策層面、國家領導人言行層面等,并努力使中國從國際規則的服從者變成制定者,助力意識層面的傳播。

五、上述調查表明,家庭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繼承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通過華人社區強化移民的觀念,并通過其輻射到家庭,把漢語傳播分解到細胞層面,既節約傳播成本又突出實效。

六、漢語國際傳播在教學組織及教學內容設置上應有更加細化,需要考慮到移民年限、自身需求、情感需求、年齡結構等[3]。

總之,漢語國際傳播作為一種走出去的語言及文化工作,要考量到對象的社會需求,年齡層次,固有文化影響,改變的可能性以及當地政治等眾多因素,即便是純語言的教學也要把學生的認識從“能交流”提升到“有效交流”,這樣才能服務于文化傳播-文化認可,消除合作障礙,實現共贏的外交大局[4]。

參考文獻:

〔〕杜文倩.論漢語國際推廣中的中華文化傳播策略[J].北京:現代教育,2014(7):13-17.

〔2〕逯曼.對語言和文化認同感的認識——從方言和普通話看開來[J].西安:學理論,2012(32):174-175.

〔3〕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與漢語國際傳播[J].北京:語言文字應用,2008(2):223-31.

〔4〕吳應輝.國際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及漢語國際傳播研究探討[J].北京:語言文字應用,2010(3):35-42.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going out" of the second languages, its main purpose is to communicate China culture, eliminate ideology obstacl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Bu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an really promote culture communications? Is fluency in Chinese really equivalent to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level of Chinese that students are in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to Vancouver Canada training as an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ront-line material of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use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author analyaes the bottleneck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
在文化認同中讓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文化認同視角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