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教育的通識視野與實踐路徑探析
——基于《影視美學》課程的考察

2018-03-23 06:19
美育學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通識影視美學

王 鑫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影視教育分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種:前者旨在培養影視創作、生產、傳播、管理、營銷等實踐方面人才,以及從事專業批評和理論研究的人才,其授課對象通常是影視藝術以及傳媒等專業的學生;后者則以拓展學生對影視藝術的了解,通過影視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人類共通關心的問題的敏感和判斷力為目標,并使學生對于影視藝術的認知、欣賞和評價能夠超越普通的休閑娛樂,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實現自我的完善與發展。通識教育的授課對象通常涵蓋人文學科、社會學科以及理工學科等多學科學生,如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管理、法律、政治以及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工程、生命科學等多專業學生。博爾赫斯說,一流的作品需要一流的觀眾,影視藝術的通識教育實際上為影視創作、生產和傳播提供較高水平的受眾。影視教育的通識維度,是在大學教育的最廣泛的層面上為影視藝術培養高水平的受眾和欣賞者。同時,一些非專業的學生基于通識教育的培養,對影視劇產生興趣,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影視藝術的創作、生產和傳播多元化人才輸送做了準備。影視教育在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不能忽略影視教育的通識視野。本文將從宏觀的通識教育理念入手,以微觀《影視美學》課程為具體考察對象,分析通識教育的理念如何與具體的課程相結合,并貫穿于影視教育的實踐過程中。

一、“一種教育的野心”:將通識教育理念貫穿在影視教育實踐之中

一般認為,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整體教育的重要一環,旨在拓展學生的視野,了解和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的觸覺、敏感和判斷力,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實現自我的發展和融合。通識教育理念的五重維度貫穿在《影視美學》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貫徹,也是不小的“教學野心”(圖1)。

圖1 通識教育理念五重維度的貫徹

《影視美學》課程作為遼寧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藝術模塊首批課程之一,旨在通過作品品鑒、理論導引、拓展思考三個環節構成,幫助學生在具體的審美體驗中感受和理解影視藝術的特質,深入挖掘影視藝術的思想內涵與文化精神,并且能夠形成對影視藝術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從美學的角度認識影視藝術的價值和意義?!队耙暶缹W》課程的內容設計、教學目標和課程導入是基于通識教育的宗旨展開的。影視藝術被稱為“第九”藝術,是藝術家族中最年輕的藝術門類,也是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一門藝術形式,還是當下最為流行、影響最為深刻、受眾最為廣泛的藝術門類之一,相比較其他藝術門類的愈發“小眾”的趨勢,影視藝術可以稱為真正的“大眾”藝術。藝術之于人,除了提供娛樂,“更主要的是,它揭示真理。數百年來,在對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的影響上,藝術發揮的作用大于其他一切。它揭示了當今世界與未來世界之真理,它包羅了整個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比自己更加聰明的人們在想些什么,它講述人人都想聽的故事,并永遠固定了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多次關鍵性時刻。藝術解答了重大疑難,填補了我們常識中的空白,提供了永恒真理的證據”[1]2。影視藝術之于當下藝術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亦是十分之必要的,影視藝術構成理解當下現實的一把鑰匙,甚至是“唯一的一把鑰匙”。如果給影視藝術做一個并不周延的界定,或者去描述影視藝術的特征,或許影視藝術應該是“最具體的呈現卻有著最抽象的意義;最靈動的想象卻有著最深沉的現實;最夢幻的顯現卻有著最生活的表達;最虛構的力量卻有著最真實的敘事;最科技的應用卻有著最直觀的審美”。影視美學就是探究影視藝術“具象和抽象”“想象和現實”“夢幻和生活”“虛構和真實”“科技與審美”之間的關系,并從文化、藝術、哲學、社會、心理等方面,對影視藝術內在的文化意蘊進行分析解讀,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同時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如何將通識教育理念與具體的影視教學課程相結合,并且使之成為《影視美學》的教學主旨,構成《影視美學》教學的價值導向,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做出框架。

(一)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就要超越“三教”范圍

社會環境、文化生產、日常生活和藝術發展的變遷,學生對于知識的習得、理解和掌握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三教”范圍,即“教材、教室和教師”?!敖滩摹钡木窒拊谟谌魏我粋€寫作者都只是體現其自身對于某一學科的理解的角度、體系、內容和視野,如果教材的經典性和時代性不強的話,單一的教材會桎梏學生對于某一個學科的理解?!敖淌摇钡木窒拊谟趯W生對于知識的習得的空間已經不僅僅是在一個封閉的教室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學生在教室這個“場域”和外在世界之間進行著即時的聯系,也就是說存在著一個潛藏的“線上”教室,來補充教室這個學習空間里的不足。教師的局限在于任何一個老師都有自身的學科背景,有其理解上的“前見”,因此,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方面,教師如何有機地將“實體教室與網絡課堂”相結合,如何將“教材體系與師者視野”相結合,如何將“有限之師與無限之師”相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視野,又要將學生從互聯網無盡的“垃圾信息”中搶奪回來,對于老師來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對經典著作閱讀的匱乏和對經典影片欣賞的不足,使學生對于影視藝術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互聯網碎片化的知識供給和經由市場化推廣的商業電影之中,除了娛樂和千篇一律的解讀方式,很難能夠基于自己的知識、理論和體驗,將影視作品置于宏闊的社會視野之下去理解。如何能夠讓學生跳脫出這樣的一種現狀,也是《影視美學》這門課程的價值所在。

(二)了解和認可學科的理念和價值,用“最高化”原則來實施教學

學生選修的通識課程,多數是基于個人的興趣和學生之間相傳的教師的“口碑”。通過對學生選課原因(多選)調查,我們發現,有83%的學生是對“影視”感興趣,20%的學生選擇該課是受已修學生的推薦,5%的學生是對“美學”感興趣,5%的學生是隨機選擇的。從學生選擇的偏向以及學生的年級(大一學生占85%)來看,學生在選擇這門課程的時候,是缺乏對學科理解的概念和判斷的,大多數是基于興趣,比如平常喜歡看電影等。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理論性強”的感覺。59%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偏重于理論的講述,接受起來相對較難。但是,根據教學中有“最高化”原則,就是按照最高的教學標準來實施教學,而不是根據最低的學生的要求來實施教學。因此,《影視美學》這門課程不是單純的帶領學生看電影,完成粗淺的電影的介紹和點評,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影視這門藝術的審美價值,對于真理的理解的方式以及更深廣的人類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向度。

(三)提升對人類社會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敏感和判斷力,力求“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相結合

作為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宗旨和責任,這一點顯然是更高的境界和目標。大學的教育本身就暗含了這樣的一種內涵,但是,由于過度地強調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和擇業的需求性,這一方面的培養顯然是弱化了很多,或者這被視為“云端”的夢想,完全不接地氣。即使在通識教育改革的理念之下,這種真正的意圖并未得到充分的貫徹。其實,無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涉及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全球化的視野問題,更是讓學生深刻理解自我和社會、自我和世界包括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如何將“在地經驗”和“全球視野”相結合的問題?!队耙暶缹W》這門課程中的經典電影的欣賞和解析不僅給學生全球化的視野,還要給學生歷史的維度、向人類精神的縱深世界探索的維度,將宏闊的人類社會世界和微觀的心理世界呈現給學生,以此來磨礪和提高學生對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的觸覺、敏感和判斷力。

(四)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注重“情感和思維”的雙重指向

這種能力不僅是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保持學生在將來處理自我和世界、自我和社會、自我和他人關系的時候,能夠充分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進行判斷,這也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的能力。影視藝術不僅提供娛樂,還提供真理,相對于哲學用概念和理性思考世界、認識社會和人自身,影視藝術是人類運用自己的想象以直觀的方式思考世界。學生在視覺震撼、心靈沖擊和情感共鳴中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反思自我,為尋求和建設更好更理想化的世界而努力。影視藝術為學生打開的世界,“它包羅了整個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比自己更加聰明的人們在想些什么,它講述人人都想聽的故事,并永遠固定了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多次關鍵性時刻”[1]2。因此,教學的目的是通過一門課程幫助學生打開一扇窗子,透過這扇窗子,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看到自己所愿的風景,但是推開窗子,以及運用什么樣的方法推開這扇窗子,這是老師應該做的工作。

(五)實現自我的發展和融合,培養完善之“人”

如果按照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勞動在資本主義被異化成為限制和束縛人自身的行為,那么在新技術發展的時代,科技也成為一種新的異化方式,人被綁縛在其中。人如何戰勝自己的局限,實現自我的發展,并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自我的彌合,這是人類探索的永恒命題之一。人與自己的和解與友好共處甚至難于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解與共處。德國美學家康德認為審美判斷力是理解力和悟性的有機統一,席勒找到了利用“游戲沖動”彌合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分裂,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也沒有讓他忽視審美對悲觀人生的救贖力量。及至中國現代,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試圖為國人尋找到信仰的出路,以培育健全完善之人格。依著宗白華、朱光潛一路發展而來的美育思想,健康、和諧、自由之思想資源都可成為審美的資源,并且在抵抗異化、實現人的自足和自由方面可以為美學最大的功利之用?!队耙暶缹W》,以影視藝術為進入的路徑,以批判性思維為認識世界的“武器”,達成人與世界、社會、他人和自我的和諧共處,并在審美視域之下,實現自我的發展和融合,以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上述《影視美學》課程的宗旨,是在通識教育視域之下建立的。對于一門通識課程而言,這種宗旨似乎太有“野心”,而且對于每學期32學時的課程而言,這些宏大的主旨如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貫徹下去,對于教師來講,是需要很大的挑戰的,這樣的教學目標顯然是偏重于宏觀的,這對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上是極大的挑戰。這樣的一種教學理念在實際的貫徹中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本科生而言也存在理解力和悟性上的挑戰。學生的選課意愿可能是以“看電影”為初衷,輕松、有趣、娛樂,而這樣的一門課程顯然超出了學生的選課“需求”,理論的講述和對經典影片的深入分析以及從文化、哲學以及審美上探索影片的價值,也顯得不那么易懂。這就使教學的目的和主旨與學生的接受意愿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錯位。教學過程是將課程內容進行輕松化、淺顯化和娛樂化處理,將教學目標“下沉”,還是繼續選擇堅持授課初衷?前者會讓教學更加容易和簡單,后者會使教學的過程非常辛苦,如何將理論的講述與感性的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是對授課教師極大的考驗。

二、“四維一體”的教學模式:《影視美學》教學內容的創新設計

根據通識課程的教學主旨和目的、“影視美學”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問卷調查以及個別訪談的內容,針對《影視美學》實施了“四維一體”的教學內容創新設計。所謂四維一體,就是將“知識—思維—實踐—表現”為教學內容的四個維度,“一體”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內容設計。

(一)“操千曲而后曉聲”——經典文本和理論的講述

在“知識”這一維度,側重于知識和理論的講授。通識教育的目的和主旨要求課程的講述必須以經典文本和理論作為支撐,為學生拓展思考的深度、理解的向度以及探索的廣度,因此,教學內容必須有經典文本和理論講授的比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關于文本的理解,對于人生閱歷和理解能力尚不足的學生來講,唯有通過艱難而辛苦的積累過程,才有可能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雖然“機巧”之法會讓課程看起來熱鬧和生動,但如果一味滿足學生的求“輕巧”“簡單”“快樂”,僅僅看幾部電影或者簡單地點評一些電影,是難以真正貫徹通識教育的目的。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偉大的電影和偉大的理論,還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智識和經驗,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經典文本和理論的價值與意義。即使學生在接受起來可能會有一些困難,甚至有被“碾壓”智商的感覺,但是唯有此,才能真正去找到欣賞、理解、分析影視的密碼。教育不是以最低的標準來滿足個別學生的需求,而是應該以最高的原則給學生可期望的視野。因此,盡管影視經典文本和理論的講述,對于學生來講,是存在接受困境的,但是唯有如此,才能打開他們的眼界和思索的大門。為此,課程設計了“100·10·3·1”方案,就是每學期向學生推薦100部經典電影,學生要觀看10部經典影片,教師主講3部經典影片,學生完成1部電影的分析和闡釋。觀影經驗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體驗,知識和理論唯有經過經驗的涵養,才能真正體現知識和理論的價值,否則知識不過是一種工具,理論則變成了一種話語權力,唯有經驗,才能讓人對這個世界充滿長情的體恤、由衷的敬畏和真誠的理解。觀影經驗不斷積累的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還需要進行經典的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方法的講述,并結合相關的哲學、美學、文化、精神分析等理論,以及電影批評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賞、理解、分析和評價電影。

(二)“反思的力量”——批判性思維的培育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可能為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并使科學的根據和日常的常識相一致。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教育不僅告訴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還要告訴這個世界為什么會這樣。問題意識應該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只有能夠對既成的判斷進行反思,并且提出其“如何是”的問題,才能真正去洞察這個世界,這也符合通識教育的宗旨和目的。雖然對于本科生來講,并不是培養其專業的學術化的研究,但是能夠選擇這門課程的學生,大部分是對影視作品有興趣并且希望自身的影視欣賞和品鑒水平能夠進一步提升的。因此,要讓學生在面對影視文本的時候,不僅要從形式上獲得觀看的快感,或者是思想內容方面的收獲,更重要的是電影如何呈現和為何如此呈現,也即要超越審美靜觀和審美體驗,能夠在一個文化、哲學、社會思潮的語境之下來反觀影視文本紀錄和表現的力量。這其中包括對現實的映襯、對人性的剖析、對事件的反思、對情感的理解以及對世界的表現等。這些超出日常經驗的或是再現或是表現的藝術化形式,給人們留下洞察和分析社會、人生和世界的切口,通過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宏大的人生主題。比如學生對電影的《鋼的琴》的分析,對電影所表征出來的現實有較強的批判的思考?!白鳛橐粋€浙江人,一個可以說是嘗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甜頭的地方生長起來的人,我很難切身體會到電影主人公以及萬千東北人這段充滿感慨的回憶。在我有限的知識儲備和閱歷中,我被灌輸和看到的更多的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好處,畢竟浙江是民營企業的大本營,也耳聞了許多家鄉人把握這個機會富起來的例子。但就像我高中時每次背到歷史書上那冗長卻總是積極為主的意義時,我也曾懷疑過:一次改革就沒有局限嗎?肯定會有,那究竟是怎樣的呢?感謝《鋼的琴》讓我真正看到了,世態原有無數滋味?!?遼寧大學2015級德語系學生祝曉涵)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進行這種批判性的思考,讓學生從電影的細微之處洞察的社會變遷,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觀察世界的方式。

(三)“文本照進現實”——對現實的深切觀照

當下,學生對影視藝術的沉浸和進入,恐怕是其他藝術門類所不能及的,影視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文學閱讀。因此,如何能夠更好地汲取影視藝術中的營養,滋養一代人的心靈,從中獲得認識世界的方式,體驗世界的途徑以及批判思考的維度,如何讓學生能在影視作品中對現實有深切的觀照并對現實有深情的體恤,這也是教師著力思考的問題,也是通識教育視域下“影視美學”的任務所在。影視作品與現實之間始終保持著最親密的關系,因此,對于電影文本的關注需要與現實之間構成良性的互動。通過問卷和訪談,學生對電影的關注主要來自媒體的宣傳,因此對“檔期電影”關注得更多一些,但是對“時期電影”關注得少,比如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甚至是不同國別的電影的關注相對少一些?,F實是影視文本的家園,也是影視作品的內生動力,一部能夠經久流傳的電影,會成為時代和歷史的記錄者、言說者和反思者。對于很多并不被學生所熟知的但是有深刻現實性的影視文本,教師也要向學生介紹和講述。這里的現實是多層面的,既包括對時代和歷史大事件的宏大敘事,也包括對生活在其中生命個體的微觀敘事。所以,在影視文本的選擇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是必須有現實的關注性以及對現實的關懷性。正如開卷有益一樣,真正的好的電影,能夠促使我們思考,并且能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無論電影從哪個方面呈現了現實之一種。強調影視文本對現實的觀照性,實際上是對什么電影可以進入教學內容的判定,這與教師的教學理念、通識教育的宗旨以及影視美學課程的屬性存在必然的聯系。為此,選擇和推薦影視文本,并不唯導演和演員為第一選擇,也不唯獲獎影片為必須選擇,而以“文本照進現實”作為總的選擇標準,電影的現實性、社會性和情感性成為選擇的三重維度?,F實性,體現為影視作品深刻、飽滿、真誠地反映、記錄、表征和反思現實;社會性,體現為發掘重大社會問題、社會事件、社會現象為切入點的電影作品;情感性,這里面特別強調情感的呈現要符合情感的邏輯,任何不符合情感和現實邏輯的所謂的“飆淚”作品都是被棄絕的。學生接受電影的信息渠道眾多,但是教師的引導、講述、分析和推介尤為重要,教師作為重要的“把關者”,把關了經典影視文本的傳承過程。目前,根據這樣的一個選擇的標準,正在建立影片推薦庫。

(四)“‘我們’在說話”——表現與創造

這是整個教學內容中的實踐環節,也是檢驗學生對電影作品的理解,對電影理論接受的方式。在過去的三個學期中,已經有300名左右的學生參與到拍攝實踐中。具體的流程是這樣的:以4至6名同學為一個小組,根據老師布置的主題,自行策劃,寫腳本,拍攝,剪輯。每學期邀請一位技術指導,以1至2個學時講授拍攝的基本技巧和基本的鏡頭語言等。由于《影視美學》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影視及其相關理論的講解和影片欣賞和分析為主,對實踐環節的要求并不高,但是通過實踐環節,也可使學生對影視符號的運用以及影視語言的表達有了經驗的內容,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此外,作為影視文化浸濡下成長的青年人,他們自身有主動使用這種媒介表達自己思想和想法的需要。通過對以往50份左右學生拍攝的短片作業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學生雖然在影像技術呈現上較為稚嫩和生疏,但是其拍攝理念和所要表達的想法還是能體現出來的,他們對大學、對青春、對人生、對社會都有自己的思考,這其中有陽光明媚的氣息也有晦暗灰色的心理狀態,有對青春迷惘的目光也有對未來的熱情期許。這些作品可能藝術性不強,卻成為我們去觀察學生心靈世界的重要“文本資源”,也是重要的“青春史”畫像,這就成為教學內容“額外”收獲。目前正在著手將學生拍攝的作品做一個輯錄,用以分析不同年齡、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如何運用影像進行思考和表達的,計劃以五年為一個時間區。做這個輯錄的目的,是想通過這些資料反映不同學期學生對于同一門課的學習的收獲和困惑,也可以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料反觀課程設計的成功與缺憾,這些資料作為學生“心靈成長史”記錄,也具有了教學研究的文獻價值。從反饋來看,學生對教學環節的實踐內容,表現了比較高的興趣,不過,對學生拍攝作品的后期反饋,仍顯不夠,這也是老師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方面。

三、結語

《影視美學》課程作為本科生通識課程,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培育以及學生關于世界理解方式的拓寬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影視美學》課程的教師,對此充滿深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對該課程滿懷深情,力圖在“短而少”的課堂上給學生“多而豐”的內容。在通識教育的宏大主旨之下,致力于培養獨立思考、關懷世界的完善之“人”,這個巨大的“野心”與教育的深沉宗旨關聯在一起。一切宏大敘事似乎都必須通過細微之行才可能落到實處,在實踐的教學環節如何更好地體現“影視美學”作為通識課程的應有之意,還需要有更漫長的路要走。

[1] 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M].常寧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通識影視美學
文學轉化影視,你需要了解這幾件事
盤中的意式美學
外婆的美學
純白美學
中國影視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視風起
通識少年小課堂 無線電尋寶之旅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