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文字的演變與“積非成是”

2018-04-02 21:00龔雪梅林志強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關鍵詞:讀音語言文字文字

龔雪梅 林志強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8年5月25日,《教育周刊》發表《說shuō客?坐騎qí?字音變變變》一文,網絡上也可以看到內容大致相同的文章。文章中說,“說客”這個詞原來讀shuì kè,現改成了shuō kè;“坐騎”本讀zuò jì,現也改讀為zuò qí。文章還列舉了諸如“確鑿”“給予”“應屆”“下載”“粳米”“甲殼”“葉公好龍”“忍俊不禁”“芥藍”“蕁麻疹”等詞語中有關文字讀音改變的問題,以及“空穴來風”“七月流火”等成語的語義變化的問題。此類話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贊同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我們擬從“語言文字的演變與積非成是”這個角度談談看法。

語言文字是人們進行交流的信息符號。作為符號,語言會變,文字也會變,這是肯定的。就漢語漢字而言,如果它們一成不變,我們現在還在說《尚書·盤庚》里的“格汝眾,予告汝訓汝”一類的話,還在寫甲骨文、金文一類的字。其實,其他語言文字也同樣會變化。比如英語中的deer,現在的意思是“鹿”,但在古英語中,它的意思卻是意義范圍比較寬泛的“野生動物”,十六世紀莎士比亞劇本《李爾王》中就是用這個古義。Marshal現在當“元帥”講,而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它的意思卻是“馬夫”,現在此義已廢棄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大家在口語中經常使用,但它的原始意義卻是“無知”“愚蠢”,現在也廢棄不用了。Nice的這兩種看起來好像難以聯系的意義,其實也是逐漸演變過來的。原來到了十八世紀,nice的含義變得復雜起來,有了“愚蠢地對小事進行挑剔”“吹毛求疵”之類的意思,這個意義逐漸轉變為“精確”“細致”等,再帶上贊許的色彩,慢慢地就變成現在的意義了??梢娧葑兪潜厝坏默F象,這一點無可懷疑。

具體而言,語言的各個方面,如語音、語法和詞匯,無時不在變化之中。相比較而言,詞匯的變化最快。詞匯變化的表現,除了新詞的產生、舊詞的消亡以外,還表現為詞義的不斷演變。同時,作為記錄語言之符號的文字,也會跟著社會的發展發生種種變化。下面略加申說。

漢語語音的演變表現為古今音的不同,有些古今讀音的差別,不啻天壤。網絡上有人運用古音研究的成果,來朗誦《詩經》《楚辭》,聽起來與外語差不多,與今天的讀法迥然不同。語音演變的問題比較深奧,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感受得到。閩方言中保留了許多古音,可以幫助我們來驗證和理解古今音的不同。比如“日”“汝”“軟”“讓”“擾”“惹”“人”“認”“肉”“染”等字,普通話的聲母都是“r”,閩方言都念“n”,這就是所謂“娘日二母歸泥說”;又如“飛”“匪”“否”“分”“放”“赴”“蜂”“飯”“房”“富”等字,普通話聲母都是“f”,閩方言都念“b”或“p”,這就是所謂“古無輕唇音”;“哲”“桌”“珍”“置”“竹”“朝”“中”“張”“展”等字的聲母,普通話念“zh”,閩方言念“d”,也可以驗證“古無舌上音”的說法。語法的演變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古代有所謂賓語前置現象,即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比如“時不我待”,賓語“我”放在動詞“待”之前;“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介詞“以”之前。如果換成現代的說法,要分別說成“時不待我”和“以夜繼日”,賓語“我”和“夜”要放在“待”和“以”之后。這就是詞序的變化。古今漢語的語法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但也難免此類的變化。至于詞匯和詞義的變化,更是經常性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事物的出現,一定會產生很多新詞用于指稱它們,比如手機、微信、硬盤、機器人、高鐵等詞語,都是新時代的產物,在古代是不可能有的;而舊的詞匯也隨著事物的消失而退出歷史舞臺,比如古代有斝、爵、簋、簠一類的酒器和食器,現在都不見蹤影了。至于詞義的變化,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它是舊體新質連在一起的,詞形不變,內涵不同。比如王充《論衡》里有這樣一句話:“劉子政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逼渲械摹巴媾?,指“研習”,是其本義的一個引申義,與現代的貶義詞“玩弄”完全不同。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劉子政(即西漢大學問家劉向)研習《左氏春秋傳》,受其影響,家里的童仆、妻子、小孩都能吟誦《左傳》。全家都愛讀書,很高雅。但由于“左氏”容易被誤解為女性,就會誤導人用現代的“戲弄”義去解釋其中的“玩弄”,這樣一來,就把大學問家說成小流氓了。此類古今詞義演變的例子非常多,有范圍大小的差異,有褒貶色彩的不同,幾乎每個詞都有一段演變的歷史,反映著不同時代的不同內涵。所以我們面對語言詞匯,一定要有歷史的觀念,要特別注意古今詞義的異同,以今律古或以古推今,都是不對的。關于文字的演變,其實就很直觀了。我們只要比較一下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隸書、楷書的形體狀態,就明白文字演變的古今差異。大體而言,漢字的發展可以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階段,古文字以彎曲的線條為主,今文字則以平直的線條為主;古文字的象形表意程度高,理據顯明,今文字則更加抽象,理據消隱。比如“日”字寫作,“月”字寫作,古今差別是很明顯的。

總而言之,古今語言文字之變是必然的趨勢,允許變化,承認變化,這是我們討論有關字音詞義和文字形體演變問題的重要前提。

語言文字的演變可以分為正常的演變和非正常的演變。正常的演變是符合規律的變化,有規律可循,自然成正果;非正常的演變,是指不合規律的例外,或某種錯誤的變化,但也往往事出有因,如果因緣湊巧,也可能積非而成是。

先拿文字來說,現在的不少字,都是訛變而來的。比如“射”字,甲骨文作,弓上搭箭,又加一手或雙手,作,金文作,沿襲從手的結構。甲骨文、金文字形均表示以手張弓搭箭而射,是個典型的會意字。這個字如果變成“矤”或“”(有關資料顯示“射”字有過這樣的寫法),都屬于正常的演變,前者從弓從矢,后者從弓從又(手),均可表示“射箭”之意。但小篆一作“?”,一作“射”,都不從“弓”而從“身”。這是由于古文字“弓”作,“身”或作,二者形近,致使從“弓”的“射”,訛變成了從“身”的“射”。而訛變之形“射”,現在卻成了規范漢字,我們若把“射”寫成“矤”或“”,反而是錯字。為什么訛變了的字形反而可以在競爭中獲勝,成為規范的漢字呢?張桂光先生在《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一文中說:“不少訛變形體取得了合法地位這一事實,說明‘積非成是’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現象,文字作為一個符號,只要利于交際,便于使用,在結構上有些錯誤的變化也是允許的、可以得到人們承認的,而且訛變使得字義與字形更加脫離,使得文字更加符號化,也就更有利于文字向著更高級的階段發展?!保?]亦即說,當人們接受那些已經訛變了的字形的時候,人們在意識里已經把它們當作某種意義的特定的硬性代碼,不再考慮符號和意義之間原有的理據內涵,它們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其所指已經獲得認同,約定俗成了。只有這樣,訛變現象才能被允許存在,才能夠積非而成是,獲得合法地位。訛變現象之被接受,其內在原因正在于此。[1]至于一些字音的特殊改變,也都有其具體的原因。就“說客”一詞而言,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2004年版),“說”(shuì)下只收“說客”一詞,“說”的意思解釋為“說服別人同意自己的主張”,其中的“說服”一詞,卻收在讀shuō的“說”字之下。[2]其實說服之“說”,原來也讀shuì。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教授在2018年7月14日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也講到了“說服”的讀音問題,他說:“現在多數人覺得這個說(shuì)服比較拗口,也就是說(shuō)服嘛,說(shuì)服不也是說(shuō)服嗎,只是說理更多一點而已嘛,所以沒有本質差別,就不要留這個音,跟大家的走,這就改了?!奔热弧罢f(shuì)服”已經改成“說(shuō)服”,“說(shuì)客”自然也可以改成“說(shuō)客”了。其實“說”字不管讀shuì還是讀shuō,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言語勸說別人,差別只在語感上有一些程度的不同,如果大家覺得這種差別可以忽略,自然是可以合并其讀音的。[3]又如上舉“葉公好龍”中的“葉”,舊讀shè,今讀yè。從有關資料來看,葉(shè)字作為姓氏,來源于地名,古屬楚地?!讹L俗通》云:“楚沈尹戍生諸梁,食采于葉,因氏焉?!薄稘h語大字典》在讀“shè”音的“葉”下只有兩個義項:一是春秋時楚地的古邑名,二是姓氏。說明這個讀音的“葉”是個少用的字。而讀“yè”音的“葉”,顯然是個常用的字,義項很多,因此把偏僻的讀音改為常見的讀音,符合多數人的認知。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說:“葉氏,舊音攝,后世與木葉同音?!闭f明很早就改讀為yè了。所以把“葉公好龍”中的“葉”讀為yè,是改偏僻讀音為常見讀音,且古來就有,也算淵源有自了。再如上舉的“芥藍”之“芥”,本讀gài,今或讀jiè。讀gài來源于古音,“芥”“介”《廣韻》都是“古拜切”?!镀胀ㄔ挳愖x詞審音表》(修訂稿2016)標注“統讀jiè”,其實也是有道理的?!敖妗弊质莻€形聲字,從艸介聲?!敖椤弊脂F代漢語普通話讀jiè,因此“芥”也讀jiè,符合形聲字聲符表音的規則。當然如果“芥藍”寫作“蓋藍”(《漢語大字典》:“[芥菜]也作‘蓋菜’”),那自然就讀gài了。這個例子說明,有些異讀詞如果也存在異寫,可以通過異形詞的處理來解決異讀的問題。

一些詞語意義的誤讀和誤解,有不少也是可以找到具體理由的。比如脫離原始具體語境的誤讀和誤解的情況就比較常見。如成語“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游》,原意是估量豬的肥瘦,越靠近豬的腳脛,越能看出其肥瘦情況。這里的“況”是“比況”“推測”的意思,一般人如果不了解這個典故,“每下愈況”就不容易解釋。而“每況愈下”的“況”,作“情形、狀況”講,字面的意思就很好理解,所以樂于使用。還有如“新婚燕爾”出自《詩經·邶風·谷風》“燕爾新婚,如兄如弟”,本為棄婦之語,訴說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從棄婦的角度說,當然不可能是祝賀新婚之辭,但脫離了原來的語境,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慶賀新婚,反其本意而用之,也無不妥?!昂髞砭由稀背鲎浴妒酚洝ぜ赤嵙袀鳌罚骸氨菹掠萌撼?,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北疽庵^資格淺的新進反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即后來者本不應居上而居上。但離開這個故事,字面意思反而不好解釋為“后來者不應居上”了?!翱昭▉盹L”,字面上就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因有空穴,故有來風,所以可以用于比喻有事實根據;第二,本來空穴,何故來風?所以又可用于比喻無中生有。這些例子都說明,誤解誤用自有其道理,從一個角度來說(特別是緊扣原典而言),它是此義,換一個角度來說,它又可以是彼義。傳承原典,富有底蘊,固然可嘉;別生新意,也是一種發展,只要約定俗成,大家樂于使用,也是未嘗不可的。

以上說明,文字的形音義都有可能發生非正常的演變,這些演變雖然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沒有按照既定的路線傳承舊制,但仍然可以獲得承認,說明“積非成是”是語言文字演變過程的重要現象。

《荀子·正名》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闭Z言文字作為信息溝通交流的符號,對于演變,不管是正常的演變還是例外或錯誤的演變,不必排斥,靜觀其變而驗之使用,如果大家對此種變化最終能做到統一認識,其結果自然就會被接受。當然,有些情況光靠自然的約定俗成,可能還難以奏效,這時通過某種外力的推動,比如人為的規范,還是需要的。歷史上通過政府行為來促進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也是常有的事。如戰國時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所以李斯上奏秦始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就是第一次規模很大的規范運動。漢魏時期通過立石經的方式規范典籍文本,唐代通過“字樣”之學來區別正體別體,還有歷代所編韻書,也有利于明確讀音,這些都是通過采取具體的措施來促進語言文字的規范,防止混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先后有《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通用規范漢字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等,很好地提升了語言文字的規范程度。通過這些舉措,把一些似乎爭持不下的形體或音讀,以權威機構的名義予以確定,免卻不必要的爭論,也是好事。比如坐騎之“騎”,本來應該從舊讀比較合適,但多數人把它讀為qí,《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從眾作出“統讀qí”的規定,大家遵守就是了,特別是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以最新的規范為準。

總而言之,語言文字作為信息符號,其音義形體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在變化中能符合規律、有科學理據,當然是最佳選擇,如果缺失理據但能約定俗成,也沒關系。對于不同意見,大家可以討論,權衡利弊,再由權威機構研究審定,也不失為民主集中的好辦法。

猜你喜歡
讀音語言文字文字
語言文字運用專項練習
語言文字運用題的變與不變
“那”與“哪”的讀音
文字的前世今生
小題精練(四) 語言文字運用
小題精練(三) 語言文字運用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字詞篇
我是小字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