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POE策略突破“著火點”教學難點

2018-04-02 21:00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關鍵詞:盛水著火點紙杯

石 劍

(福州市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 350011)

一、考試中暴露的教學問題

福州一次初三化學質檢考了這么一道題“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要在鐵絲上綁一根小木條。從燃燒的條件分析,綁小木條的作用是__________?!痹擃}實測難度為0.26,遠高于教師們的預測難度。閱卷顯示,典型錯誤答案是“引燃鐵絲”。這說明“燃燒需要引燃條件”仍是學生的迷思概念。這一迷思概念未被有效破除,對學生形成“著火點”概念、理解應用燃燒條件,有極大負作用。

這個教學問題與前概念轉變的頑固性和教師的教學有直接關系。研究表明,轉變學生前概念是很難的。前概念一般是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深信不疑、根深蒂固,雖經教師講解、分析能夠改正,但時間一長,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錯,有極強的頑固性。[1]生活中蠟燭等可燃物不點燃就不燃燒,在之前的學習中,常見物質的燃燒實驗都用到了點燃條件,這些親身體驗使學生對“燃燒需要引燃條件”深信不疑。因此,如何破除這一迷思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著火點概念是“燃燒與滅火”一課的教學難點。

概念轉變學習理論認為,轉變迷思概念需要滿足四個條件,即:對原有概念感到不滿、新的概念必須是合理的、新的概念必須是可理解的、新的概念必須能夠適用更大的范圍。[2]該理論認為學習科學概念的過程就是通過發展、改變學生原有的迷思概念,重建科學概念的過程,它的基本策略就是:在探查學生迷思概念的基礎上,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改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實現概念轉變學習。[3]而在“燃燒與滅火”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是灌輸給學生知識結論——燃燒需要滿足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并讓學生記住它,而不是制造認知沖突、暴露出學生原有的迷思概念的局限性、引發學生對原有概念的不滿、改造原有錯誤認知、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合理的可理解的新概念。學生的迷思概念未被破除,“引燃的本質是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這一科學概念在學生心中就很難實現有效順應,大量學生在考試中出錯就在所難免。對此,POE教學策略可以在探查學生前概念基礎上,實現對迷思概念的轉變。教師可運用POE教學策略突破“著火點”教學難點。

二、POE教學策略的含義

POE(predict-observe-explain的縮寫,即預測-觀察-解釋)策略是一種以觀察滲透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概念轉變理論等為基礎的新型演示策略。

P-預測階段。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出預測。通過自由表達,學生的迷思概念與認知局限性會充分暴露出來,這為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實驗,制造認知沖突創造了條件。O-觀察階段。教師運用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等方式,讓學生觀察實驗并記錄現象。對課堂難以完成的實驗,可用視頻展示代替。當觀察到的現象與預測現象不一致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引發學生對前概念或原有認知的不滿。E-解釋階段。教師以誘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針對實驗與預測差異引發的疑問,展開分析、交流討論,并對疑問作出解釋。這會引發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從而建構新概念,理解新概念的合理性、認識新概念的適用范圍,實現對迷思概念的轉變和對新概念的理解與順應。POE策略認為,教學是學生的認知不斷被否定的過程,預測為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迷思概念提供了平臺,觀察實驗為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提供了機會,解釋為學生轉變概念提供了條件。

三、運用POE策略突破“著火點”教學難點的片斷教學設計

1.課堂引入。教師:用“火力發電、蠟燭照明、烹飪、火災”等圖片創設情境,請學生談談燃燒對人類的影響。學生:燃燒能為人類提供能量,促進了社會發展;但燃燒控制不好會引發火災,還會污染環境。

【設計意圖】認識化學反應伴隨有能量變化,通過燃燒利弊的討論,辯證認識燃燒對人類的影響,認識研究燃燒、控制燃燒的重要性,培養變化觀,體現化學學科價值。

2.建構燃燒概念。教師:展示鎂條、木炭、紅磷、石蠟燃燒的圖片與文字表達式,請從反應現象、反應物、生成物等角度討論并歸納燃燒的共同點。學生:燃燒都有發光、放熱等劇烈現象;都有可燃物與氧氣參加;都發生了氧化反應。

【設計意圖】由特殊到一般,認識燃燒本質與特征現象,建構燃燒概念。

3.探究燃燒條件。(1)P-預測。

教師:請結合燃燒概念及上述燃燒反應猜想,燃燒可能需要哪些條件?(學生討論交流后,提出觀點)

觀點一:必須要有可燃物。理由是:物質如果沒有可燃性,就燒不著。例如,小石子就無法燃燒。所以缺乏可燃物這一條件,就不能燃燒。觀點二:要有氧氣支持燃燒。理由是熱鍋中的油著火后,蓋上鍋蓋火就滅了。因此缺少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這一條件,即使燃著的物質也會熄滅。觀點三:要提供點燃條件。理由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燃燒都需要點燃。例如,蠟燭、紙張等不點燃就不會燃燒。觀點四:可能是需要加熱。理由是鍋里的油被加熱,沒有給它點燃,也會著火燃燒。

學生對觀點一與觀點二沒有異議,但對觀點三與觀點四存在爭論,極少有學生能把燃燒的條件與可燃物的溫度聯系起來。

針對學生爭論,教師不急于評判與解答,而是設計實驗1,請學生預測實驗現象并說明理由。

實驗1.將兩個家用紙杯固定在鐵架臺的鐵圈上,向其中一個紙杯中加半杯水,同時將兩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紙杯下加熱。

學生呈現兩種預測。預測一:兩個紙杯均會燃燒,理由是紙杯是可燃物,兩個紙杯都與氧氣接觸、都被提供了點燃或加熱條件。預測二:盛水的紙杯不燃燒,理由是由于有水存在,水能滅火,所以盛水的紙杯不燃燒。

【設計意圖】通過預測與表達,暴露學生前概念。對科學前概念進行順應;對迷思概念不急于否定,而是設計對比實驗讓學生先預測實驗現象并說明預測的理由,為制造認識沖突創造條件。

(2)O-觀察。學生觀察實驗1并記錄:空紙杯燃著了,盛水紙杯不燃燒。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實驗,制造認識沖突,激發求知欲,引發學生對前概念不滿,為學生破除迷思概念、建立新概念奠定基礎。

(3)E-解釋。實驗引發學生質疑:提供了點燃或加熱條件,為什么盛水的紙杯仍不燃燒?水在實驗中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討論得到解釋:水的比熱容大,要升高相同的溫度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因此實驗中紙杯的溫度容易升高,水溫升高需要較長時間。由于水的降溫作用,使紙杯溫度不能達到它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致使紙杯不燃燒。點燃或加熱的本質是使可燃物的溫度升高到它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因此,點燃或加熱不是燃燒的條件,使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才是燃燒的條件之一。

至此,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分析“石子、熱鍋中的油、盛水的紙杯”分別具備了哪些條件、缺少了哪些條件,學生認識到: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原有概念是錯誤的,有效破除了學生的迷思概念。引發學生認知調整,從而尋找新的合理解釋,理解新概念的合理性,認識新概念適用于更大的范圍,實現對新概念的理解與順應。

教師引導學生解釋更多問題:(1)為什么鉆木能取火?(2)在銅片上同時加熱濾紙與乒乓球碎片,為什么后者先燃燒?(實驗2)(3)為什么醮有酒精溶液的手帕燒不壞?(實驗3)(4)酒精燈的燈芯為什么不易燒壞?(5)把火柴頭與火柴梗同時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哪一個先被點燃?這說明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解釋,學生進一步認識著火點是可燃物的固有屬性、不同可燃物的著火點不同,應用新概念解釋更多問題,鞏固和深化對新概念的理解。

猜你喜歡
盛水著火點紙杯
聚焦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
盛水必有器也
當心,紙杯可能有毒
盛水的杯
人工智能:資本圈的最佳“著火點”
紙杯提氣球
關于提高活性炭除碘性能的浸漬劑的幾點討論
兩只水桶
專題Ⅳ 化學與社會發展
紙杯的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