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構建

2018-04-19 08:55耿直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8年3期

耿直

[摘要]中國國家形象是我國軟實力的重要部分,而國際漢語教育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獨特作用。針對當前中國國家形象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要加強國際漢語教育的話語體系研究,重視國際漢語教育的多重目標,提升話語表達的針對性,拓展話語修辭研究。

[關鍵詞]中國國家形象 國際漢語教育 話語建構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3.014

國家形象是“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從受眾角度看有面向外國的外部形象和面向國民的內部形象;從內部構成可以區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形象,從感情認知上看有正面形象和負面形象。國家形象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它具有巨大的精神凝聚力、感染力。正因為此,軟實力理論將國家形象視為“國家信譽的總尺度以及軟權力的最高層次”。

中國國家形象建設

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目標。隨著我國進一步融入世界舞臺,良好的國家形象塑造越來越重要。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就提高國家軟實力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017年5月7日發布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也明確將國家形象建設作為全面實現化發展改革的一項目標任務:“文化開放格局日益完善,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良好國家形象全面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增強,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p>

中國國家形象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美國Pew研究中心最近對中國形象的調查顯示,多個世界大國對中國均持有負面態度,且近幾年的好感度在不斷下降。如從2011年到2016年,美國、法國、印度受訪民眾對中國印象的好感度從50%左右均降至30%左右,日本則從30%降至10%左右。國外機構的調查數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國家形象建設的現實不足,同時也體現出國內聲音的傳播能力有限,我們沒有掌握在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的話語主導權?!奥浜缶鸵ご?,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痹谥铝τ谔嵘龂倚蜗髸r,一定要避免簡單宣傳,簡單化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2011年官方主導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登錄美國紐約時代廣場,60秒時間集中展示了59位中國人物。根據英國BBC-GlobeScan的調查,廣告播出后,對中國持好感的美國人從29%上升至36%,上升7個百分點;而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者則上升了10個百分點,達到51%?!昂芏嗳苏f,看了這個廣告很緊張,第一個想法是:中國人來了,而且來了這么多?!?/p>

因此,國家形象的建設必須把握其規律,善于講述中國故事。應當看到,國家形象的建構不僅是一種國家和人民“倉廩實衣食足”后的自我表達,也不是一種簡單的外宣,更應該是一種跨文化傳播,一種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和互動的方式。具體包含三個參與者:社會公眾主體、國家形象客體以及關于國家的信息及傳播信息的媒介。因此,從廣義修辭學來看,國家形象的構建是各參與者之間互動的一個主體間性的過程。一個高效的建構過程必須基于雙方的共同參與,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雙方超越表層的單向的展示,在深度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中實現。而國際漢語教育就是這樣一個雙方共同參與的深度且直接探討中國形象的過程和平臺。

國際漢語教育目標和國家形象展現

國際漢語教育的多重目標。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和傳播有各種各樣的層次和途徑,“其中最直接、有效、親和、暢通的路徑是漢語國際傳播”。根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截至2015年底,我國還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注冊學員總數達190萬人。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同時,必然也了解與其交融的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中國思想,逐漸形成對中國的印象。鑒于此,漢語學界學者呼吁,國際漢語教育除了著眼于提升學習者的漢語水平之外,還應提升學習者理解中國的能力和對中國的情感認同能力。在這個更高的目標和定位下,使漢語學習者形成對中國的正確、全面、良好的印象是應有之義。

外國學生的中國印象認知。在現實中,諸多外國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識與我們的愿景相差很遠。筆者于2016年秋季針對復旦大學的外國漢語語言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中國形象問卷調查。調查要求100名各國留學生(均來華半年以上)針對10個命題進行認同度判斷:1分代表“一點兒不同意”,10分代表“非常同意”,選擇分越大則越傾向于肯定該命題。這10個命題及學生判斷的平均分如下:

從調查可知,中國的環境問題、產品及食品的質量問題等,都受到受訪留學生的高度關注。但“自由、開放、和諧”的中國社會,“和平、正義、負責任”的中國形象的認可度都非常低,對“誠信、友善、文明”的中國人形象也是極不認可。簡言之,留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識有著突出中國問題、忽略中國成就的傾向。這個調查雖然比較初步,但反映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思考。如果留學生來華學習一段時間之后,漢語水平有所提高,但對中國形象卻抱有負面的認知,很難說我們的這種留學生教育是完整和成功的。

國際漢語教育在展現中國國家形象中的不足。漢語國際教育在對外塑造良好的中國形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現實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首先與主觀方面我們對國際漢語教育的性質的認識不無關系。亓華(2000)在分析國外漢語教材的意識形態滲透時,指出當前的漢語教學有一種“狹隘的工具主義”:僅僅把對外漢語教學當成語法、詞匯的語言項目的訓練,一般不涉及文化,對意識形態問題大都采取回避的態度,造成了話語權的“失語”或“真空”狀態。秦蕙蘭(2015)分析了國內漢語教材在展現中國國家形象上的不足,認為在當前形勢下,缺乏主動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缺少正確的傳播中國國際形象的清醒意識是國際漢語傳播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其次,國際漢語教育在跨文化傳播策略和話語修辭上的不足也會影響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效果。比如一些教學行為和教學內容沿襲國內傳統的宣傳方式,沒有把握外國漢語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不僅不能取得正面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例如,2011年英國BBC紀錄片《中國人來了》曾報道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Cedarlane中學孔子課堂遭部分當地民眾抵制的消息,原因是一些當地的美國人對孔子課堂使用中國政府提供的教材、教師和經費感到不滿,將之看做“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傳教”。雖然這種誤解的發生與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分不開,但也與我們長期習慣把政治、經濟、學術、教學等不同范疇的問題綜合處理的做法有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些單純的說教式內容也容易引起反感。如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回憶,她在學習漢語時,一篇對共產主義國家醫生贊揚和對資本主義國家醫生貶低的課文讓其十分憤怒,并因此與授課教師和學校產生了沖突,她“感到與這個國家的距離在令人不安地增加”。至今為止,這種敵我思維濃厚的課文依然存在,不只是單純地“贊揚”中國,還進一步要“批判”外國,從外國學生的角度看,這樣的課文沒有照顧到學生的文化和接受心理,自然讓人抵觸。

國際漢語教育的話語構建策略

如前所述,中國的國家形象建設面臨諸多挑戰,既有客觀的歷史文化差異原因,也有國外媒介和民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甚至意識形態偏見,同時也與我們主觀上忽略國家形象建設,客觀上的工作失位有關系。從跨文化形象學的理論看,我者自身建構的形象不清晰,我者的形象就會被他者建構。從語言哲學來看,“語言即思想,話語即權力”,國際漢語教育是我們理應主導話語權的的事業。因此,國際漢語教育應首先重視其教育目標的多樣性,既要重視語言形式的教學,又要重視語言內容的傳達,增強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主動意識。善于介紹成就,敢于面對問題,公正而不中立。這種意識進一步體現在實際研究和工作中,則需要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

國際漢語教育的話語構建也要求提升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的針對性。國際漢語教育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國家形象的構建是一個“主體間性”的過程,因此,國際漢語教育對國家形象的構建也要根據第二語言學習者的特點和規律,采用不同的內容體系和表達模式。諸多經驗告訴我們,單向度的宣傳往往適得其反。國家形象的建構是自塑與他塑的共同過程,在教學中所展現出的國家形象是漢語學習者在對信息主動加工、過濾和重新建構的結果。這啟發我們要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受眾,有選擇地調整內容側重點,與其關切同頻共振,方能更好入耳入心?!鞍盐赵捳Z權的特征及構建技巧,扼住問題要害,其中最為關鍵的在于動態把握話語權的獨特性和通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動態把握傳統優秀文化與世界主流價值的理論創新?!碧嵘覀儑H漢語教育話語表達的針對性,就必然要求我們深入發掘中國優秀文化與世界共通文化之間的結合點,凸顯中國文化中的世界意義。

國際漢語教育的話語構建還要求提升教學話語表達技巧,深化話語修辭研究。如在宏觀主題上,善于通過在教材和教學中設置話題議程,引導討論走向。善于創新表達方式,用學生熟悉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用恰當的技巧和形式表達中國觀點,形成“中國故事,國際表達”。在微觀語言上,注意文本中的個人意見與評論性詞句的設計,將抽象的價值觀和思想符號化、具象化,使用開放的文本和多義性話語,允許學生從多個文化角度進行多種理解和辯論。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讓學生將理論學習與感性體驗相結合,多維度地了解、思考中國,形成豐富、積極和充滿生命力的中國形象。

責編/樊保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