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引妙導靈動高效
——以《埃及的金字塔》為例談說明文教學

2018-04-25 05:45
小學教學設計(語文) 2018年4期
關鍵詞:秦兵馬俑金字塔說明文

梁 珊

說明文科學性強,語言精練,邏輯嚴謹,與其他文體風格有較大區別。如何品出說明文的“語文味兒”,讓說明文教學也能靈動高效呢?筆者進行了研究與嘗試,在“引”和“導”上下功夫,力求使說明文課堂變得靈動高效。下面以蘇教版五下第14課《埃及的金字塔》為例闡述自己的做法及心得。

一、練梳理,準確把握說明的內容

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梳理信息是閱讀說明文的一個好方法,給學生一把打開說明文閱讀的金鑰匙,能提高說明文閱讀學習的有效性。

第一次試教,筆者采用的方式是請學生上講臺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前面部分,學生概括,教師寫;后面部分,學生先說,再上臺寫。反思這一環節,教師主導,部分學生主動,而落實到筆頭的,僅限于上臺板書的4名學生。如何讓全班學生都能經歷從讀、想,到書寫、修改的這個概括內容的全過程呢?

在試教到第四次時,采用全班做筆記的方式。課前給每人發一張大白紙,作為課堂筆記紙。課上指導學生學習概括的方法,并凝練成關鍵詞寫在筆記紙上。這樣,在概括環節全班學生都動起來了。當每一位學生獨立做筆記時,學生在概括中的問題也清楚地呈現出來了——有的不懂得提取關鍵詞,用長句子表達每部分的意思;有的概括不全面,只取其一,遺漏其他;有的不懂得段落合并,把“建造過程”寫了兩遍。接著,在實物投影下進行反饋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一一進行指導,學生在修改完善中體會概括要凝練,要全面,用詞要準確。

教學片斷

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兩篇課文嗎?(出示《恐龍》《秦兵馬俑》課題)一看題目就知道文章說明的對象是什么。做筆記,是讀書的好方法。這是一位同學的課堂筆記:

師:通過學習課文,提取信息,他用樹根式筆記列出恐龍的名稱和特點——雷龍大、梁龍長。行款整齊,書寫端正,寫得多清楚!瞧,他還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梁龍,畫圖,標長度,寫出說明方法。

師:讀了《秦兵馬俑》,他先用條目式筆記寫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又圍繞第2自然段,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了三個坑的主要信息。雖然恐龍、秦兵馬俑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經過作者一描述,我們就明白了。打開書本,自己讀一讀課文《埃及的金字塔》,看看課文說了什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提取課文的關鍵信息,并簡潔、清晰地呈現出來。

(生上臺,投影展示。)

通過復習回顧與動手實踐,學生對梳理信息記筆記的方法了然于胸。他們充分地感知文本,充分地讀,深入地思考,把自己的所獲梳理出來,又不斷修改完善。這是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時既有信心,又有興趣,心理始終處于主動、進取的狀態。

二、借筆記,領會謀篇布局的學問

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厘清文章的謀篇布局也是說明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一課,筆者在概括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借用筆記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謀篇布局的學問。

教學片斷

師:在這些知識當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

生:我對胡夫金字塔很感興趣。

生:我很想知道金字塔是怎么建造出來的。

師:你最感興趣的就是作者最需要表達清楚的,也是課文最詳寫的部分。做上什么記號呢?

生:可以給重點內容打上五角星。

(師板書示范,見右上圖。)

師:信息梳理到這一步,課文的結構就一目了然了。

生:我發現課文是總分總的結構。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請兩位同學分別讀開頭和結尾。(生讀)

師:我們一起來,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組合在一起讀。我讀句子的開頭,請你們接著往下讀。(讀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來,金字塔矗立在——

生:(接著往下讀)起伏的黃沙之中。

師:讓我們把這句中的“矗立”換成第1自然段中的兩個四字詞。(讀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來,金字塔——(教師停頓)

生:(接第1自然段)巍然屹立,傲對碧空。

師:(讀第1自然段)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對碧空,一立就立了——

生:(接最后一自然段)四五千年。

師:現在,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課文是首尾呼應的。

師:把你們的發現寫在筆記紙上。

(生在筆記紙上標出“總—分—總”和“首尾呼應”)

師:胡夫金字塔的樣子和建造的方法就像前后相連的兩幅連環畫。是哪一句話把這兩幅圖勾連在一起的呢?

生: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

師:請男女生合作讀。女生讀前半句,男生讀后半句。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是一個過渡句。

生:這句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作者的寫作就如同金字塔一樣精巧!段與段之間連接得也有學問。

(生在筆記紙上標出“過渡句”和“承上啟下”。)

課文的表達在詳略、結構、過渡等方面特點突出。課堂筆記的梳理沒有止步于對課文內容的讀懂,還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表達,即不僅讀懂說什么,還要知道是怎么說的。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發現表達的詳略、過渡的精巧、課文的結構等特點,并把發現的表達方式逐一記錄在筆記中。用符號表示詳略,用箭頭表示連接段落間的過渡,用關鍵詞記錄要點。筆記從羅列主要內容,到整合內容與表達,建構起有結構的知識,梳理成了有結構的筆記,學生從“學知識”走向“學方法”。

三、善對比,體會說明方法的精妙

大量運用列數字的方法是《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表達的一大特點,而作者在列數字后,又用其他說明方法加以補充。這種表達方式,是本文的特色,是這節課教學的價值所在,更是本課的讓學之處、探究之處。

在介紹金字塔的外觀和構造時,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并用的方式:(1)列數字+作比較。(2)列數字+作假設。

教學中,教師不把自己的發現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帶領學生依據原有的知識拾級而上,進行有效的“攀登”。

1.課文與課文對比閱讀。

在學習“列數字+作比較”時,引導學生與《秦兵馬俑》《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兩篇課文進行誦讀比較,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表達的秘密:為了把事物說得清楚,作者常常先列出數字,說得準確,再作個比較,說得形象。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現,先列數字,再作比較的方式在說明文中很常見。

教學片斷

師: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從三年級起我們就在學習,相信同學們對它很熟悉。不過,本課的數字里可藏著大秘密。讀讀列數字的句子,你有什么發現?有些列數字的句子里,不只有列數字。

生: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

師:我來讀。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瞧,這句話的前半句就把金字塔的高度介紹得非常清楚,準確又簡潔,為什么要繼續往下說呢?

生:前半句只告訴我們金字塔高146米多,但是我們想象不到146米多到底是多高。

生:40層高的摩天大廈我們見過,這樣一比較,我們就知道146米究竟有多高了。

師:這樣的表達,在其他的課文中也有。翻一翻《秦兵馬俑》和《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能不能找到?

生:《秦兵馬俑》里有這樣的句子——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半足球場那么大。

生:《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里也有這樣的句子——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有的河床寬達幾十千米,遠勝過今天地球上的亞馬孫河。

師:把這三個句子放在一起讀,你有什么發現?

生:這三句話都是拿摩天大廈、足球場、亞馬孫河這些我們熟悉的事物來介紹其他事物。

生:這三句話都是用數字告訴我們具體有多少,再用一些我們熟悉的事物作比較。

師:拿我們熟悉的事物和陌生事物作比較,這么一說大家就都明白了。這幾個句子都是這樣,先用準確的數字讓讀者清楚地知道情況,再用形象的比較讓事物仿佛浮現眼前。多種說明方法并用,效果多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課內與課外的對比閱讀。

學《埃及的金字塔》中的“列數字+作假設”時,將閱讀引向課外,在相似表達的閱讀對比與積累中,發現小數字里的大秘密。學生自主發現,原來先列數字,再進行多次假設的方法很有畫面感,由此感受多種說明方法并用的效果。

教學片斷

生:“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有人估計,如果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三分之一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車裝運,需要60萬個車皮”。我發現砌成塔身的巨石很多,作者說,多得可以鋪成道路繞地球一周,還可以裝60萬個車皮。

師:這兩句中的“如果”是對上一句中的哪個數字的再說明?

生:230萬塊。

師:是呀,230萬塊到底有多少呢?作者作了兩個假設——把它鋪成道路繞地球一周讓你看到,把它裝進60萬個車皮讓你知道。

師:作者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先列出清晰準確的數字,再加上其他說明方式進行補充,他說得清楚,我們讀得明白。這就是表達的魅力。

就這樣,在比較中求異、求同,讓學生在與大量的語言文字的接觸中,學習表達方法,發現表達規律,體會說明方法在表達中的精妙。

猜你喜歡
秦兵馬俑金字塔說明文
“金字塔”
不可思議的秦兵馬俑
來來來,一起裝修數據庫——說明文也能很生動
說明文閱讀專練
秦兵馬俑旅行攻略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上有座“金字塔”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嗎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秦兵馬俑重心測量及臨界地震加速度計算
說明文中相似、相反與因果聯想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