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遺產及其背后的系統
——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

2018-05-03 09:56西村幸夫杜之巖
東南文化 2018年2期
關鍵詞: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真實性

〔日〕西村幸夫(著) 〔中〕杜之巖(譯)

(1、日本東京大學 日本東京;2、日本京都大學 日本京都)

序言

在以有形的、不動產遺產為主的歷史、文化遺產背后都存在著不易被發覺的傳統技能和禮儀習俗。本文將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例,以社會經濟體系為切入點,就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的產生、思考方法及其在相關領域的探討等內容進行闡述。同時,本文還將結合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理論,就歷史的文化街區的活化等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一、對“真實性”的認識

《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以下稱“《操作指南》”)明確指出,(申報的)文化遺產即便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也必須先經過“真實性”的審核,才可能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對“真實性”的認定也必須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材料”(material)、“設計”(design)、“技術”(workmanship)和“周邊環境”(setting)。

“材料”,顧名思義,是指建筑物的材料必須貨真價實。特別是西歐國家在建筑中所廣泛使用的磚石材料,這是最容易被認定的。

“設計”也很容易理解,是指建筑物的樣式必須正確。所謂“真實性”,原本是指由王權等相關機構(古代日本皇室以及權力機構,譯者注)出示的正品(而非贗品)證明書等材料。因此,所謂正確的設計觀可以說也是從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衍化而來[1]。

“技術”,也可以表達為“技能”。雖然這一概念的含義與“設計”有相近之處,但“設計”最終是通過有質感的形狀來表現的?!凹夹g”則是指具體形狀所傳遞出的效果,它是很難以物體的外觀來展示的。正統的設計背后必然存在著正統的技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技術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用形狀來表現的無形文化遺產。由此,也就引出了本文的標題《歷史、文化遺產及其背后的系統》。

最后一項是“周邊環境”。這在本??珍浀纳嘉舶罱⊿UGIO Kunie)的論文中已有集中論述[2],此處不再贅述。簡而言之,如果把有形文化遺產只作為一個點,而周邊環境必須考慮到所處環境本身的真實性,這作為一個單項的評價標準來說是非常嚴苛的。因此,我們不應該把被認定對象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或點來看待,而是要結合其所在的地域和社會背景等其他因素一同來考察分析。

在此,我們回到前面所提及的“設計”的論述上來?!霸O計”因無形的技藝與技能而產生。然而我們會發現,在對“技術”真實性和“設計”真實性的考察認定中,二者有時與“材料”真實性的認定并不能一致。這種情況用于木質建筑物的認定和保護時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木材作為“材料”不會永久不滅,一旦材料腐朽,我們就需要進行補修或者替換。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可能采用與原先完全相同的設計和技術。所以,木工技術的傳承和建筑物本身的保護同等重要。

迄今為止,人們對于世界文化遺產“真實性”內容的探討并不夠充分和完整,也是由于在木構文化遺產修繕領域具有悠久傳統的日本批準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這才使得這部分內容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二、關于“真實性”的新探討

有關“真實性”的深入討論始于1994年。這是因為在本年度,這一內容成為在日本奈良舉行的“與世界遺產公約相關的奈良真實性會議”的重要議題,此次會議所形成的《奈良真實性文件》,使我們開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有了更廣泛深入的理解和認識[3]。

也是自此開始,人們對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認定,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四項指標外,又補充增加了文化多樣性中信息源的“可靠性”和“確定性”等指標。這些被列舉的指標在新修訂的《操作指南》中被稱為“屬性”(attributes),包含了“形式和設計”“材料和材質”“用途和功能”“傳統與技術”“布局和周邊環境”“精神和感覺”以及“其他內外因素”等七項內容[4]。需要注意的是,這其中提到了如“用途和功能”“傳統和技藝”等許多與無形文化遺產有關的用語。特別是“精神”(spirit)和“感覺”(feeling)等概念的提出超出了傳統文化和社會經濟體系的范疇,涉及到關乎人類的信仰和情懷等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領域,這在以前是從未被觸及的。

20世紀90年代,《奈良宣言》被當作歷史、文化遺產領域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此文件的開拓性在于:其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定,應不僅僅是對孤立的文化遺產本體進行評估,還要對與之相關的、有形的和無形的信息進行全面整體的分析和研究。這是對“真實性”的一個全新認識。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操作指南》進行全面修訂時,除增添了“管理體制”和“語言”等幾項無形遺產的指標外,《奈良宣言》的核心內容也被全部寫入《操作指南》[5]。這份《操作指南》特別提到了“精神”和“感覺”,即“精神或感覺等這樣的屬性在真實性評估中雖不易被操作,卻是評價一個遺產地特質和場所精神(character and sense of place)的重要指標,例如,在社區中保持傳統和文化連續性”(《操作指南》第83條)。

三、“完整性”的出現

在2005年修訂的《操作指南》中,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除要滿足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這一條件外,“真實性”和“完整性”再次被加以強調。在此之前,“完整性”一直被作為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必要條件。2005年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也對此作出了要求。

“完整性”是指整體沒有損壞,并且不多不少地包含在遺產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在遺產指定的保護范圍內,要能充分證明其突出的普遍價值?!巴暾浴痹局会槍ψ匀贿z產的評定,這一標準是基于對自然遺產的保護必須要保證其所需要的一定空間范圍的生態系統。

從2005年開始,這一規則開始適用于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這對保護如廣袤村落、城區以及歷史性群落類型的遺產尤為重要。換言之,我們必須要評估這些區域是否還保留著可持續的社會經濟體系?!恫僮髦改稀芬幎ǎ骸拔幕坝^、歷史村鎮或其他活態遺產中體現其顯著特征的種種關系和動態功能也應予保存?!保ā恫僮髦改稀返?9條)

從2006年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就必須要接受關于“完整性”的評審。如果一個遺產地沒有與之相符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體系,就不可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四、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于1992年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指“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combined works of nature and man)(《世界遺產公約》第1條)。也就是說“它們反映了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環境帶來的機遇,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和定居地的歷史沿革”(《操作指南》第47條)。

以梯田這種具有代表性的農業景觀為例,梯田之前多被歸為具有紀念性的建造體,然而僅用文化遺產的概念很難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近年來,此類遺產的重要性也逐漸為大家所認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大自然中生活的人類也不斷參與對所處自然環境的改變,并因此保留了具有一定特征的景觀。也就是說,如果人類停止了對周邊環境的干預,文化景觀也就不復存在??梢哉f,歷史、文化遺產是在其特定的社會經濟體系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資產。如果對這類文化景觀進行界定的話,它們不僅僅是各種農業景觀,也包含了漁業、林業等多個產業;它們可以是傳統產業與近代產業的各種景觀,甚至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城市景觀和群落景觀等。

目前,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還在不斷被挖掘和延伸,這也使得長期以來處于其“背后”的社會經濟體系逐漸顯現出來,并作為重要角色走向舞臺中央,暴露在聚光燈下。

五、日本的文化景觀

自古以來,日本一直以“名勝”的方式來評定文化景觀,這在世界上是很少見的?!懊麆佟毕嚓P制度的設立,最早要追溯到1919年頒布的《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這一制度被編入到1950年出臺的《文化財保護法》中,并沿用至今。然而,長期以來,在世界遺產中被廣泛使用的“文化景觀”這一概念在日本國內卻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日本在1975年制定“傳統建筑物群保存地區”制度之前,沒有“紀念性”這一特征的文化遺產幾乎是不存在的,甚至在此之后這種狀況也未得到改變[6]。

日本在申報世界遺產的進程中才開始逐漸關注“文化景觀”這一概念。這一變化始于2000年。當時,日本舉行了農、林、水等產業領域文化景觀候選地的評選活動,其調查成果也在2005年結集成冊,即《日本的文化景觀——農、林、水產業相關文化景觀保護調查研究報告書》(日本文化廳文化財部紀念物科編《日本的文化景觀——農、林、水產業相關文化景觀保護調查研究報告書》,同成社2005年),并在市面上廣泛發行。在此次活動中,日本選取了國內的2311處文化景觀作為首批調查對象,并從中選取502處作為二次調查對象,選取180處作為重點保護地區。其選取標準如下(表一)。

1.在農業和漁業地區,與固有的傳統產業和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和典型的土地利用形式的特征。

2.與農業和漁業地區的歷史及文化有著密切關系,能展現出其固有的、突出的風土風貌。

3.以個體或群體形態為特征的文化遺產,體現了農、林、水等領域傳統產業和生活特征,并與周邊環境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價值。

4.同時具備1—3的特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從入選的180處文化景觀重點保護區中,日本對大山千層田(千葉縣鴨川市)、北山杉林業景觀(京都府京都市·京北町)、柳川的水鄉景觀(福岡縣柳川市、大木町·三橋町)等八處文化景觀展開了深入調查。

這些文化景觀的形成與它們所在地區的傳統產業和生活方式所構成的社會經濟體系密不可分,因而這些地區固有的社會經濟體系也就成為文化景觀這類遺產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這里所提及的社會經濟體系也并不是以一種固有不動的狀態隱藏在珍貴的文化遺產背后。

歷經這些發展變化后,日本在2004年又重新修訂了《文化財保護法》,同時將文化景觀列入日本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在《文化財保護法》中,文化景觀被定義為“基于某一地區的生活、生產等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對于理解我國(日本,譯者注)國民的生活和生產行業不可或缺的景觀地”(《文化財保護法》第2條第1項第5號)。其中,自古被作為與信仰和游樂相關的土地、雪景以及海市蜃樓等也成為了農、林、水等產業領域季節象征的景觀和物象?,F在,日本文化廳也在試圖擴大文化景觀所涉及的領域和對象,并正著手整理與城市和礦業相關的文化景觀名錄。

六、從配角到主角的轉變

綜上所述,過去一直被認為隱藏在歷史、文化遺產背后的社會經濟體系、技能和傳統文化等這些傳承下來的無形遺產,近年來正逐漸步入文化遺產認知的舞臺。同樣,世界遺產和日本的文化遺產相關的行政組織也是如此。社會經濟體系造就了文化景觀,人們對這一理念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又制定了《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條約》[7],這也讓我們對無形文化遺產在文化遺產保護的舞臺發揮更大作用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無形文化遺產也在時刻發生著變化。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反映這些社會現象的無形的系統也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當然,在認定“不動產文化遺產”的必備條件——“真實性”的過程中,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與生產生活領域密切相關的文化景觀不是停留在某一時刻,而是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因此,文化景觀也不可能固定在某一樣貌或形態上。

表一// 農、林、水產業相關的文化景觀重點保護地區的分類

當然,這并不是說文化景觀只是在變化而沒有確定的樣貌或形態。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對遺產“完整性”的考察和認識。在最初評審世界自然遺產時,人們對“完整性”的認定大多是一個象征性的過程。這也就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對以無形資產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自然環境必須要被作為其重要的部分考慮其中。

(原文《歷史、文化遺產及其背后的傳統——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刊發于《環境情報科學》特集《歷史、文化遺產——繼承與活用》2006年第35卷第1期;譯文由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審校定稿;內容提要、關鍵詞為譯者所加。)

[1]譯者注:“正當”,即合理性和合法性。在經濟、政治、法律等領域中,“正當”指人的行為、要求、愿望等符合當時的社會政策和行為規范的要求。

[2]譯者注:日本PREC研究所杉尾邦江(SUGIO Kunie)在《關于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環境”的定義與保護手法的研究:以文化線路為例》(世界遺産登録のためのセッティングの定義と手法の考察:カルチュラルルートを例として A Consideration on the Definition and Methodology of the“Setting”for World Heritage In?scription:A Case of Cultural Routes)中以文化線路為例,嘗試定義并解釋了文化線路里“環境”這一概念。引自《環境情報科學》特集《歷史、文化遺產——繼承與活用》2006年第35卷第1期。

[3]譯者注:1994年11月1—6日,日本政府文化事務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共同舉辦了“與世界遺產公約相關的奈良真實性會議”(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會議形成了《奈良真實性文件》,即《奈良宣言》(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4]譯者注:2005年修訂的《操作指南》對上述屬性詳細描述為:外形和設計,材料和實體,用途和功能,傳統、技術和管理體制,位置和背景環境,語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質遺產,精神和感覺,以及其他內外因素。

[5]譯者注:2005年10月17—21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第15屆大會在中國西安召開,形成了以保護古跡遺址為原則的《西安宣言》。

[6]譯者注:1975年7月,日本對《文化財保護法》進行了修改,增設“傳統建造物群”為新一類文化財產,設立了“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制度,日本政府將其中重要者選定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

[7]譯者注:中國翻譯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猜你喜歡
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真實性
中國的“世界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
跟淘氣章魚巡游世界遺產
論三維動畫特效數字模擬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全媒體時代關于新聞真實性的思考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2020年將在福州舉行
現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探究與實踐
黔東南稻作農業文化景觀與糯稻品種的多樣性保護
鄂倫春族文化景觀變遷及對其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的影響
武夷山:作為“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