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8-05-10 09:49王茂琴
關鍵詞:學科特點和諧課堂科學教學

王茂琴

摘要:心里健康已經是一個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行為將影響到素質教育的全面進和發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學生的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心理學;心里健康教育;科學教學;學科特點;和諧課堂;交往情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條件。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也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小學科學課程更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

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能夠為學生的將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 把握學科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綱要》中指出: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

科學是一門介紹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及自然現象息息相關。它以“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身”為線索構建課程的知識體系。這樣不但使課程生活化,而且重視科學知識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強調基本理論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注重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學習。這些學習思路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學習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講呼吸系統時,學生會提出“我們呼吸時吸入的氧氣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兒來的?怎樣產生的?”此類問題是生活中學生隨時會遇到而又渴求解決的。如果這些問題能在老師講解相關內容時采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激發學生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無疑會使學生對自然科學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深厚的興趣。而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學習心理,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完成學習任務。

《綱要》中指出: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于學習,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嚴密的科學。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學生自己動手的小制作、小實驗等。這些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實踐、去探索。通過實驗不但能夠使學生對自然科學的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進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規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培養起健康的情感、情緒。

《綱要》中還指出: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通過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小學生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發展學習科學的潛力,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有一個普遍性的特點就是意志比較薄弱。在科學教學中可結全人類史上很多為人類科學事業的進步不畏勞苦、不畏強暴、勇于攀登的史實進行教學。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可暗示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激勵學生努力奮斗,磨煉意志。又如在自然界,有許多社會性的動物如蜜蜂的社群組織、螞蟻的社群生活等。它們的個體之間有明確的分工,但又秩序井然,通力合作共同維護群體的生活。這些生動的例子,可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以鍛煉堅強意志與改善人際關系的教育內容

二、 營造和諧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求知欲望強、好動、興趣廣泛,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征,積極引導學生的求知欲,對所授的較為復雜的內容,要遵循科學教學的規律,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境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促成心理健康發育。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認識心理的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可使課堂氣氛充滿生機,營造一種全新的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利用多媒體教學可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對科學教學中一些較難掌握的內容,通過合理地制作教學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演示,有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在實驗中稍加指點和積極幫助,學生就可基本順利地完成實驗,這有利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堅定學習的信心,消除焦慮情緒。

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認真鉆研教材、教法下精心編寫教案,是成功上好一堂科學課的先決條件,認知心理學研究證明:心理狀態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它對學習效率具有調節和支配的作用,要想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保持適應的心理狀態,則應在編寫教案時遵循認知心理學規律,結合教材、教法精心編寫教案,設計最佳教學環境,在課堂上讓學生能在適宜的心理狀態環境下愉快地體驗。首先,科學教師良好的精神面貌、開朗的性格、積極向上的情緒,易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這有利于活躍學習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生動的講述、嫻熟的示范、巧妙的設問、豐富的知識,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積極探索和創新。最后,關心愛護學生,因為師愛能夠從根本上多角度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師愛能構成陽光春風般的教育環境,它讓學生經常而真切地感受溫暖、同情、關心、理解和熱愛,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人生態度,形成健康心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看作是啟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學生被壓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開啟的鎖,如何才能把鎖打開呢?這就要求老師給他加點“潤滑劑”或“去銹劑”然后選準鑰匙對準鎖孔把他打開。我們科學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因勢利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而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非常好,有的學生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等。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科學活動中不斷得到某些成功體驗,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激發學生動機的重要手段之一??茖W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標,為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會既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激發和維持了參與科學活動的內部動機。在科學課中科學教師要讓學生有快樂的體驗,不要刻意追求成績,給學生壓力,使之緊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活動,并享受科學活動給其身心帶來的快樂。在教學《天氣》一課時,先讓學生自由提問:1、每天的天氣都一樣嗎?2、天氣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3、天氣的變化與什么有關系呢?……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就出來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問題,觀研究起來更仔細,更有興趣。整堂課學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積極性,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 創設交往情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綱要》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于學習。樹立集體意識,善于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這就要求學生要以真摯的感情,誠懇的態度與老師和同學相處。老師和小學生相處,首先要取得他們對你的信任,這樣,他們就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活動如實反映出來,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們,使他們覺得我們是他們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我們才能接近他們,因勢利導,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因此,我們和他們相處,決不能虛情假意,失去信任,否則心理指導將無從下手。要換位思維,要從不同的視角,和同學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心理有障礙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他們,是能否和他們進行交流的關鍵。

學校的課外活動有著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容易接受,愿意積極參與,同時它不受課堂教學中的時間、空間、形式上的限制,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統一課業向自主選擇課業轉變。學生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活動內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動的過程中完成某種“練習”,使大量無效流逝的間隙時間變得充實有意義,使活動所涉及的人、物、事變成促進自我素質提高和能力發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會大課堂中接受錘煉,使身心在課外活動中健康成長。比如:讓那些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參加風箏組、航模組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使學生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與人交往能力,從而達到心育無聲的效果。

另外,要重視學習困難生的學習輔導,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統一的課堂教學要求的矛盾,總會有一部分學習困難學生。這部分同學往往容易會形成一些心理問題。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對他們個別輔導是解決這個矛盾的較好策略。教師可通過仔細觀察,給他們以特別的照顧。例如課后對他們個別談話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上課時,可為他們提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以此創設成功機會,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克服自卑,樹立信心,課外可幫助復習他們不懂的知識,讓成績好的同學結對幫助等等。不管何種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幫助他們把成績慢慢提上去,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在受到教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助,從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科學教學既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過程。遵循小學生心理特征,科學教學規律的原則,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則可提高心理素質,預防并治療心理障礙,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作為教師,應盡自己的職責,為一個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要尋找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契機,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較好地完成各種學習和發展任務,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歡
學科特點和諧課堂科學教學
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學科特點及發展趨勢研究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小組合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討
淺談基礎化學學科特點及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現狀
和諧的課堂應充盈學生的聲音
新課改下中職校和諧教學課堂的構建
如何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氛圍
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和教學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