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室內樂的“新時代”

2018-05-14 08:59王禮
北方音樂 2018年2期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實踐室內樂

王禮

【摘要】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發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通過對“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等民間樂種的采風研習,來傳承發揚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7“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項目”,研習作曲家創作的不同風格的民族室內樂作品,在當代民族室內樂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梳理理論知識,通過系統的培養訓練,樹立科學的“教”與“學”的理念,以此搭建廣闊的交流空間和良好的實踐舞臺。本篇文章是作者參與此項目的培訓學習有感。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室內樂;創作;藝術實踐;音樂工作坊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0月30日晚,北京音樂廳里正上演著一場主題為“新組合·新聲音”中國新時代民族器樂室內樂作品展演的音樂會。此次音樂會是對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課程內容的總結,也是民族室內樂新探索的開始。音樂會共計12首室內樂新作品,表現了不同形式的組合、編配。除國內外知名的作曲家的曲目之外,還有一些是來自青年在校生,新新之秀們的作品。音樂會后一天的上午,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進行了關于“新組合·新聲音”中國新時代民族器樂室內樂作品的學術研討會。眾多民樂界的專家、學者、作曲家、教授們參與話題討論,作為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項目的學院,筆者有幸聆聽了此次研討會感受感想頗多。

“新組合·新聲音”學術研討會出席研討的嘉賓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錫津致辭中講到,“新組合·新聲音”中國新時代民族器樂室內樂作品展演的音樂會,是一場并不簡單的音樂會,意義重大。有很多過去關于民族室內樂組合的形式,存在疑惑的問題逐漸解開。新的形式、新的思維,新人、新作;新音響、新感受。聽見了之前不曾感受過的群感效果,好比一群塤的聲音,一群阮的聲響。這同樣也是作曲系和民樂系教學上新的模式,屬于作曲家一度、演奏家二度創作互相的結合。演出過程中,舞臺上展現是學生們與指導老師共同創造的藝術境界。從作品的角度來看,作品的創作充分體現了作曲系同學和老師們的思考,臺上演奏的同學們和老師們同樣也展示了扎實的基本功和文化素質及涵養。

劉錫津會長同樣談及到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各位專家、學者們近年來關于民族室內樂作品創作的思考:一、創作。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創作和實踐,中國民族音樂特別是民族管弦樂事業獲得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中國民族管弦樂各位指揮家和作曲家們功不可沒。在中國民族音樂發展歷史上,特別是小型民族室內樂形式作品的藝術實踐中,作曲家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特別是專職民樂作曲家,堅持專業陣地,不斷探索,為民族室內樂作品的詮釋和再創作做出了巨大努力,為中國民族室內樂作品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民樂人的敬重與喜愛。創作與實踐和民族音樂傳統結合,產生了好作品?;乜礆v史的延絡,曾幾何時民樂作品的創作是由演奏者寫出來的,盡管能寫出好旋律以及指法流暢并且含有一定技術難度的作品,但是,缺乏作曲技法的理論支撐,導致作品無法跳脫出寫作的固定模板。要把中國傳統音樂放眼結合世界寫作當中的先進寫作技法和理論為我所用,再吃透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基礎與創作。這樣就不難有創作的源泉和靈感,為好作品植起了根。二、保留。如何保留,也就是延長作品的壽命(這里的壽命指的就是作曲家的作品流傳的是否廣泛以及復演率是否長久的立體概念),靠的是作曲家的思考和智慧。作曲家能摸清時代脈搏、認清時代和歷史的進程,準確掌握國民心態。有聽眾的同時并存歷史感,“新組合·新聲音” 中國新時代民族器樂室內樂作品音樂會上已經走在了歷史的路上。借用總書記的一句話就是“擔負起偉大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p>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于紅梅教授在隨后的發言中講到,這是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室內樂的大集合,從音樂會的走臺到音樂會的結束內心都懷著激動的心情。多年來民樂系師生為了民族室內樂的發展和創建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這是探索性階段的總結,也是接下來繼續突破階段的開始。本次音樂會的表演形式與作品創作內容都是立足于傳統文化根基上的創新。不違背初衷,又象征著當今時代的主題。作品的從無到有感謝作曲家的支持,也呼吁和期望以后能有更多動情、動心的優秀民族室內樂作品誕生。

筆者回想起從本科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以來,加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阮族室內樂團,在阮專業老師徐陽教授的帶領下參加了國內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演出和比賽,演出過的阮族室內樂作品近20余首。這些作品有徐陽教授委約作曲家而作,也有作曲家出于對阮樂器室內樂形式的探索而創作。大部分的曲目都受到了大眾的喜愛,作品具有學術意義的同時也具有欣賞力和表現力。能與中央音樂學院阮族室內樂團一起見證阮族室內樂的發展對于我來說是件難得的幸事。感謝學校和老師的傳授教導,感謝時代賦予的機會。在研討會上,徐陽老師也講到,曾經害怕失敗,而今新的組合,主角成了青年一代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們??吹搅宋磥淼拿褡迨覂葮返陌l展新生力量,通過好的作品在表達,我們不做一次性的課題,要把民族室內樂的學術研究向群眾中走去,留在歷史的進程里。

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生導師劉長遠先生也提出了多年來對民族室內樂作品創作的想法。他講到,室內樂一詞盡管來自西方,但是我國傳統的民族室內樂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和歷史。作曲家們之前對民族室內樂的概念模糊,并不確定我國傳統的各種民族樂器集中起來會是什么樣的音響效果。從這場“新組合·新聲音”的音樂會的作品中看出了作曲家對室內樂有一定的思考和了解,并且對聲音和音響也有了一定的概念。即運用了作曲技法寫作作品的同時也能讓大眾聽懂,又保留了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演奏以及音響的優勢。劉老師也指出,作曲家的責任重大,除了寫作品,寫好作品之外也要引導聽眾,通過作品的內容逐漸提高大眾的欣賞水平。作曲家的寫作演奏員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尤為重要的,能給作曲家帶來不同的靈感和促使新演奏或者是創作技法的出現,民族器樂的演奏不能只停留在民間的獨奏形式,民族室內樂的發展也是促進獨奏形式的發展。

劉教授同時談到,對音樂會成功舉辦是絕對肯定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處,還需要作曲家們和演奏者們繼續深思。作為室內樂的作品,就西方室內樂作品來說,也都是多聲部和聲性較強的立體聲響。那民族音樂的室內樂作品也同樣可以有西方室內樂作品的立體肢體語言,使得作品多聲部之間更清晰。能在民族室內樂作品上體現建立多聲部思維,去除多合奏、齊奏的傳統模式,體現立體性創作和演奏的思維尤其重要。作品的內容也決定作曲的技術,相輔相成,技術也都是為表達的內容決定。這里的所謂的內容就是情懷。作品涉及的風格也不要僅僅體現在民間,有精神支持很重要,體現出人文和文人的音樂。關于如何表現精神,我國祖先從古至今就有很多留下來的思考的軌跡。天地合一等精神追求,無一不是我國文明的重要瑰寶。也應證了“作曲家都是思想家”這句話。那么從押走這門的角度來看,各位演奏家門需要更多的視角來欣賞作品和表達作品。并不是要一味的演奏“炫技”,過分的追究“炫技”喪失了音樂本身的情感自然流露。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情感到了用演奏技術的炫技,自然地體現升華了曲目的主題意義。情感沒到,依然可以用旋律音樂和和聲肢體表達音樂的廣度和寬度。避免用技術而體現技術,無論是作曲家還是演奏家都要時刻提醒自己,音樂是留給人聽的。通過劉老師的發言,使我認識到,對于音樂而言應該多聽一聽西方的音樂,音樂沒有國界之分,都是全人類的瑰寶和財富。不斷的追求、學習,從各個角度欣賞音樂,從各種渠道汲取經驗。

研討會老師們積極熱烈,各位老師的發言都是親身體驗的經歷。孫維熙教授說,常談起民樂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興奮,也有沮喪。1956年民樂系還屬于管弦系附屬下的民樂小組,并沒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教師少,學生多,很多學生還是抱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民樂并不是非常的“感冒”。同樣也是新作品少,傳統作品多,即便是新作也是由演奏者彈而精而作。如今的民樂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已經為作曲家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音樂學院的氛圍里,對民樂的學生也有了極大的尊重和一視同仁。作曲系的常平老師也提到,從2007年開始中央音樂學院開設了民樂系研究生班的作曲課程。筆者201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研究生,有幸上過常平教授的作曲課,對常老師的印象就是兢兢業業,認真負責。每一位學生的作曲寫作都要過目并且和作者一起進行討論,整改曲譜。常平老師講到民樂系的學生也有很多同學的創作作品紛紛獲得國內大獎,并且已經開始流傳。來自德國的陳曉勇教授也說到,通過一場音樂會看到了演奏民族樂器的各位演奏者們的演奏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陳教授講到,在歐洲國家,有中國民族樂器參與的作品,只要登臺演出,必然會受到熱烈的反響。對于歐美國家的聽眾而言,中國民族樂器的聲音是很新鮮,很有辨識度的。隨后陳教授也談及到了關于音樂多元文化的意義。

研討會結束后,筆者回顧了這次“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課程,專家們的講課一次次地提醒著我們,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是我們青年一代民樂人的使命。

此次課程,羅忠镕老先生的工作坊《唐人絕句五首》《送別》使我難忘。羅老先生理論著作眾多,音樂作品涉及到的種類也是多樣,管弦樂曲、室內樂隊作品、藝術歌曲以及鋼琴曲等。今年93歲高齡的老先生坐在講臺上言語思路清晰,講話內容清楚、有力。精神而貌絲毫不輸于我們這些青年學員們。初識羅老先生是聽聞他的藝術歌曲《涉江采芙蓉》。此次課程又接觸到了羅老先生的室內樂與聲樂作品。講述到曲目創作想法的時候,羅老先生介紹說《送別》是由吹、拉、彈、唱四個聲部進行創作,吹(簫)、拉(二胡)、彈(箏)、唱(人聲)。作品《唐人絕句五首》均選自唐時杜牧、李白、白居易、劉皂的詩詞。羅老先生講到最初是應邀臺灣之約而作。將鋼琴與人聲改編成了民樂室內樂的版本,把想象中腦海的音色還原落實在譜子上,每個章節之間也沒有絕對的連貫性。整套曲目旋律婉轉、優雅,而后在匯報音樂會上出演。吳蠻老師的民樂的傳統與跨界音樂演奏和工作坊即興演奏使我們聆聽到了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也能演繹不同音樂風格的即興。課前初定筆者所參與的即興工作坊的曲目為《小河淌水》。通過對即興的“玩”音樂,使我內心的另一扇門打開,走出了固定模式,開啟了新的演奏思維。吳蠻老師的課帶給我們思考,傳統音樂在國際上到底應該走什么樣的路;跨界為何物,如何跨界,才能使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在國際舞臺上站立。沒錯,只有真正的、地道的傳統音樂才能走出世界,讓世界聆聽到特別的音樂語言。

郭文景老師總結了我國民族管弦樂團的優勢,同時也談到了一些普遍的關于我國民族樂器與民族管弦樂團的相互作用。郭老師認為。創建規模的樂團合奏同時也在發揮著樂器獨奏,屬于并存發展。新形式,新創造,盡管獨奏樂器在樂團當中放棄了部分個性,但我國民族管弦樂團的形式,在世界各民族樂器、樂團當中也僅為己有,何樂而不為。作曲家唐建平老師在其課堂上引用主題“思想與創作、表演之先”,詳細講解了他創作的著名琵琶協奏曲《春秋》的背影以及從各方面分析了這首作品。盡管只是分析作品,但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民族音樂是什么?不斷的積累和沉淀,也是承載著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一輩輩的傳遞,更是精神思想的體現。如劉德海先生的工作坊——江南絲竹《三六》《行街》、談龍建老師的工作坊《弦索十三套》、陳佐輝先生的工作坊——潮州小鑼鼓《畫眉跳架》、伍國忠先生的工作坊——廣東音樂《步步高》、以及陳耀興先生的工作坊——江南絲竹《行街四合》、顧冠仁老先生的工作坊——江南絲竹《中花六板》《四合如意》《江南風韻》、曾家陽先生的工作坊——泉州南音《梅花操》,等等。這些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有的瀕臨失傳,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文化物質遺產的保護中,有的曲譜,甚至是演奏的樂器消失但逐漸在恢復的過程中。正如項陽老師所講,‘樂稍縱即逝,凡樂都要有活態承載,要回到歷史語境中去把握。我想這些應該就是我們民族樂器的年青一代的學習動力。

筆者作為學員,參與了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的課程,于2017年10月31日全部結束了。30天的學習,近30位專家、教授,30為學員,60多節課程,4場音樂會,數不過來的排練……難忘。此次通過藝術基金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的學習,對我影響深刻。翻開筆記,厚重的排練譜子,廣泛涉及了多種民族、民間音樂類別,使我內心充盈,同樣也滿是感動。在知識的海洋中陶醉,同時也在求知若渴地學習。感受到了授課專家、教授們的人格魅力和對學術的嚴謹態度,每位老師們對晚輩的關愛呵護和對民族事業貢獻一生的堅守和無私奉獻。學員們學到了,思考了,展示了,收獲了。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個性與共性、演奏與理論學員們得到了太多,不足以用語言來完全涵蓋所有內容。正如筆者在學院感想中寫到,此次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民族室內樂青年演奏人才培養”的課程,賦予了知識——是我前進的動力,給予了思考——指明了我未來工作道路上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實踐室內樂
東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我國民族室內樂演奏形態分析
如何在中學開展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探討
大學生舞蹈專業藝術實踐教育的設置及意義分析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中藝術實踐的意義與實施方法
教師教育專業化背景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改革
加強中職學校學生藝術實踐的思考
中學音樂教育與民族民間音樂整合探究
如何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校音樂課堂探究
高校鋼琴教學之民族民間音樂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