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及生產目的的實現

2018-05-14 08:54巫文強
創新 2018年2期
關鍵詞:補償勞動力物質

巫文強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要關注勞動力的生產、物質產品的生產和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并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各種生產本身要按比例成規模成體系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使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社會成員的人民的生存和發展保障,納入到社會生產運行體系之中,與社會生產運行機制緊密聯系,確保勞動力生產耗費得到補償,讓社會生產能夠切實地保障好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對于社會目的和生產過程的結合,應從社會生產的完整過程中尋求,而不是從資本主義特意設計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來尋求。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通過生產過程來實現生產目的,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確定勞動力市場價格不得低于勞動者用于保障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開支。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生產過程的特殊性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人民為中心,利用市場機制,有資本參與發展的社會生產。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

[中圖分類號]F1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616(2018)02-0011-17

社會生產目的的實現,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與生產關系和生產過程密切相關。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私人資本收益最大化的實現,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社會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勞動力作為商品并可以通過交換被私人資本占有、剩余價值的歸屬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占有關系決定等,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能夠在商品交換活動中實現,交換完成,生產目的就實現了。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社會生產的目的與社會生產的過程是有機結合的,生產過程完成,生產目的就實現。一件具體商品的生產以被賣出為完成的標志,在賣出商品的瞬間,生產這件商品的目的就實現了。同樣,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密切相關。如果做不到在產品或商品交換完成的同時實現生產目的,而需要其他手段如社會分配方式來實現的話,這個生產目的必然是游離于生產過程之外,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落實不了,在社會分配的實踐中落實起來也會困難重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解決生產目的在生產過程中落實的問題。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生產

由于生產的目的和相關的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也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生產,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研究社會生產目的在生產過程中落實的問題,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生產開始。從經濟發展與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實際情形來看,研究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生產,要關注勞動力的生產、物質產品的生產和非物質產品的生產。

(一)勞動力的生產

1.社會勞動力的生產

人要依靠生產資料來進行生產,通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結合創造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產品,這就是社會生產。社會生產一方面要耗費生產資料,另一方面也要耗費勞動力??梢哉f,社會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形式。人的生存和發展只能在社會生產這個基本形式上展開。勞動力生產作為社會生產的重要前提,是毋庸置疑的。

既有的經濟學理論都十分關注物質資料的生產,幾乎都把物質資料的生產等同于社會生產?!拔镔|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等等生產資料,樣樣都是生產得來的。生產如果停止,人類就會饑寒而死,社會就要滅亡。人類社會的存在,依賴于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依賴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因而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苯洕鷮W越來越不見人,或許就源于對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由此帶來的財富增加的過多關注。

如果社會生產是生產資料與人的勞動結合的產物,那么,社會生產要持續不間斷地進行下去,就必須讓社會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得到補償。很遺憾,由于經濟學過多關注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由此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生產中的勞動力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以及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補償,始終沒有成為經濟學關注的重要內容,或者說,勞動力生產始終沒有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

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理論把勞動力當作商品,進而變相地把人當商品,使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并在其中為創造剩余價值發揮作用。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生產理論為了讓私人資本更多地占有剩余價值,有意排斥勞動力生產,讓勞動力生產,也讓人的生存和發展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資本主義做不到真正的以人為本,更反對以人民為中心,原因在此。

對于社會主義生產理論來說,重視人與人的平等關系固然重要,但僅從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來闡述人與人能夠建立平等關系,而不讓人的勞動耗費或者勞動力的耗費補償,成為社會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這種平等關系就沒有堅實的物質資料做基礎,難以在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得到很好的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生產來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而做到這一點,其前提就是使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的生產及其耗費補償(也是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耗費補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

從實際情形來看,勞動力生產的類別主要有兩種:一是以人口生產為標志的勞動力生產,二是以增加勞動能力為主的勞動力生產。人口生產是最基本的勞動力生產,可以說,沒有人口的生產就沒有勞動力的生產。人口生產是勞動力生產過程中最基礎的環節,首先是有人,才談得上人的勞動能力的增加和提高。增加和提高勞動能力或使勞動能力獲得增加和提高,則是勞動力生產的目的,勞動力生產的大部分過程在于增加勞動能力。介于人口生產和勞動能力增加之間或者與人口生產和勞動能力增加相關的活動,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勞動力生產。

就人口生產方面而言,為人口生產所進行的異性交往、婚戀教育、建立家庭、優生優育教育等,都是為生育下一代即人口生產做準備,屬于人口生產過程所必需的活動,歸入勞動力生產的人口生產階段。孩子的養護,從孩子出生到成為一個能夠參加生產勞動年齡的人,假定為18周歲,這期間的生活、監護、醫療、保健、衣著、住宿等,歸于人口生產范疇。這就是說,從勞動力生產的角度研究人口生產,不能僅就男女結婚、女子懷孕以及生孩子這么簡單地看問題,要把之前的準備和生孩子以后的養育都算進去,即一個完整的人口生產過程包括生孩子前的準備、生孩子、孩子出生后的撫養。就勞動能力增加而言,一個人自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專業技能學習培訓、勞動安全學習培訓、體能增強訓練、向社會學習勞動技能和為適應社會所進行的學習訓練,成人(18周歲)后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活動,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為增加或提高勞動能力的勞動力生產活動。那么,一個完整的勞動能力增加過程,就是一個人從出生之后到退出勞動力期間的教育、學習、訓練,成人后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等活動,都應該包括在其中。當然,對于旨在增加和提高勞動能力的勞動力生產,我們只能假定是增加和提高有效勞動能力;不能增加和提高有效勞動能力的,屬于無效勞動力生產。無效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與社會生產無關,為杜絕此類活動發生,也為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社會生產和分配體系不應給予補償。

了解了勞動力生產的種類及其基本內容,對勞動力生產過程耗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就容易理解了。勞動力生產中的人口生產和勞動能力增加,必須耗費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而這些在勞動力生產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有商品價值的,要通過等價交換或等生產價格交換才獲得。這些在勞動力生產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交換價值量總和(或)生產價格量總和,就是勞動力生產的耗費總量。對勞動力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耗費量的計算,本來應是一件較容易做得到的事情,由于對這些在勞動力生產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按市場價格還是按商品價值來確定統一不了,就使得這種生產耗費量的計算變得比較困難。另外,勞動力生產還有著個人性、不共時和地域差異的特點,這也大大地增加了勞動力生產耗費量計算的難度。雖然勞動力生產耗費的計算在現實中存在個體性、時空差異以及量化標準的難度,不可能像按照工業化生產標準生產商品那樣對生產資料耗費和勞動力耗費進行精準的計算,但是要求出一個能夠讓各生產單位、交換主體認可的基本平均數也還是做得到的。就人生存和發展的家庭保障而言,實際上存在家庭成員進行勞動力生產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耗費賬單,以這些賬單作為計算每一個人的勞動力生產耗費,是可信的。一個家庭的組建,不管組建的方法有多大的差別,一些帶有共性的支出,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費用,總是免不了的。生孩子、養孩子要花錢,這是必需的。孩子上幼兒園、學前班、小學、中學直至讀大學,都是有費用支出的。一般情況下,勞動力生產的耗費水平,決定勞動力質量水平的高低,從勞動力生產耗費的多少來判定勞動能力的高低,是靠得住的。這就是說,以勞動者本人投入到勞動力生產過程中的耗費來判定給予該勞動者應有的補償,從而確保勞動力生產的支出與收入平衡,應該是社會生產支出與收入平衡的重要方面。沒有勞動力生產支出與收入的平衡,就不會有社會生產的支出與收入平衡。

另外,儲存和保持勞動力的耗費、勞動力再生的耗費、輔助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與勞動力生產相關的耗費等,也是勞動力生產耗費的重要方面。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與社會生產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耗費一樣,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復雜過程,與人的生存和發展、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相關活動緊密聯系著。一般情況下,勞動力生產不會一次完成,而是由不同的生產階段、不同的生產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將勞動能力或勞動技巧漸次累加到特定的人身上,形成附屬于特定勞動者的特定勞動力。正因為如此,勞動力生產的耗費在不同勞動者個體身上會不一樣。無論受怎樣的個體性差異的影響,勞動力生產耗費作為一個量,它是真實地存在的,可以用數學方法處理。

社會生產中的勞動力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以及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補償,因其對社會生產的可持續良性運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應在經濟學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人的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問題,才真正受到經濟學的關注和重視?!墩搫趧恿ιa耗費補償——人生存和發展家庭保障的經濟基礎研究》就是一部專門研究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的經濟學專著。該書的《序言》開宗明義地指出:“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再生產理論的學理邏輯中,生產中耗費掉的勞動力的補償,與生產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的補償一樣,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這樣的經濟學學理,假定了人的勞動力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社會生產的組織者可以隨時到市場上去購買他想要得到的勞動力商品,以補償社會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勞動力。然而,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卻不包含在社會生產體系之中,即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商品,在學理上不是由社會生產過程生產出來的產品。這就是說,現有的經濟學理論中,用于補償社會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勞動力商品,不是社會生產的產物。那么,在社會生產中,勞動力這個商品怎么來?去了哪里?現有的經濟學理論欠一個交代。這使得‘經濟發展中人的位置在哪里,成為人類難解之問?!钡搅巳说陌l展經濟學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理論的建立,我們才真正明白,只把人的勞動力當商品而不管勞動力的生產,這樣的學理對社會生產、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極其有害的?,F實社會中人生存和發展得不到好的保障,與這樣的學理有關。正確的社會生產理論,需要把勞動力的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以及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納入它的理論體系中去,讓勞動力的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以及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成為社會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這樣,因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耗費就是勞動力生產的耗費,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保障,就會順理成章地與社會生產融為一體,在社會生產中得到落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以此為基礎,人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因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而獲得可靠的保障。

2.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

科學技術生產力是人的勞動生產力的延伸??茖W技術生產力是用科學技術手段對人的勞動生產力延伸、繼承、積淀、儲蓄、復制、放大乃至超越的結果,其最初的源泉是人的勞動或者說是人的勞動生產力。在一定意義上說,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就是通過人的勞動與生產資料、科學技術結合,延伸、繼承、積淀、儲蓄、復制、放大乃至超越了人的勞動生產力,讓社會生產耗費更少的勞動力獲得更大的剩余價值。但是,在不同的生產關系下,對科學技術生產力的運用,收益對象會很不相同,甚至出現明顯的對立。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科學技術生產力的運用,往往會表現為與人相對立,即科學技術生產力會搶奪社會成員依靠社會生產獲得生存和發展保障的機會;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下,科學技術生產力的恰當運用,可大大地解放人的勞動生產力,讓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并因科學技術生產力的廣泛運用而極大地降低勞動強度和極大地縮短勞動時間。

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專利。一些人因對社會主義蘇聯和社會主義中國曾經有過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了解或不愿意承認,斷定社會主義不能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而且往往以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科學技術及科學技術生產力產生的巨大促進作用來否認社會主義,這樣的見識是缺乏經濟學常識的。曾經有過一段時期,由于中國經濟基礎薄弱,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一定時期內局限于軍事工業領域,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因,國家需要對這些尖端科技了解的人越少越好。但是,近年中國科學技術接連不斷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一些人還以為是通過借助或者是剽竊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來實現的,完全不知道或否認中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先進性以及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不可否認,因要獲取最大化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對科技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相當巨大。然而,就因為資本主義對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的這種促進作用,而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會促進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未免顯得過于狹隘。實際上,在資本因得到更多剩余價值而對科學技術生產力生產過度熱衷的背后,有一個比資本作用更加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我們知道,在產出既定的情況下,要做到讓私人資本收益最大化有三種途徑:一是降低生產成本,二是減少利益相關者的分成,三是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獲取替代利益。其中,通過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來獲取替代利益,有著幾乎可以說是無限的潛力,而且還可以通過專利制度對替代利益實現獨占,因而往往是實現私人資本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選項。誠然,以獲取替代利益為目的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其形式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常見的技術手段就是用機器來替代人工勞動,延伸、繼承、積淀、儲蓄、復制、放大乃至超越勞動生產力,讓技術手段替代人工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替代人工勞動的做法也逐步普遍起來。機器替代人工勞動,直接的后果就是就業崗位大量減少,勞動者大量失業,緊接著的便是大量的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失去保障。

通過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來謀求資本收益最大化,往往會通過對專利制度的建立從而實現對市場的壟斷,進而對人的生存和發展保障造成傷害。這樣的情形,一般人看不出來,畢竟科學技術生產力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還是或多或少地對人有益處,如降低勞動強度、減少勞動時間,而對科學技術生產力的不當使用,特別是在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不利的生產關系條件下使用,對人造成的損害是十分巨大的。如轉基因技術,它除了具備替代人工勞動的能力,還能夠讓原有的生產者由自主生產轉變為依賴轉基因技術生產,使得原有的利益分成方式由掌握轉基因技術的資本來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也存在生產耗費補償問題。由于科學技術生產力往往以技術專利、生產設備、生產設施為載體,完全具備一般商品的特征,能夠與普通商品一樣在市場上交換,其生產過程與一般的社會生產一樣,因而其生產的耗費,會在交換中得到補償,交換一旦實現,科學技術生產力生產的耗費補償也同步實現。更為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生產力不但可以作為商品,還能夠作為私人資本家長期獨占的生產資料,對其永續不斷地復制勞動生產力所帶來的剩余價值,享有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的獨占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生產,必須克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的弊端,依靠以人民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通過市場交換使科學技術生產力造福于社會,造福于社會中的每一個個人,真正使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獲得更好的保障。

(二)物質產品的生產

物質產品的生產,或者稱之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一切社會形態下社會生產的主要內容。物質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由于人們過多關注物質產品的生產,往往誤以為社會生產指的就是物質產品的生產,由此可見物質產品的生產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性。又由于不同形態的社會其生產目的不同,社會生產中的物質生產實際運行中與保障人生存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很不相同,其生產方式也有比較大的差別。就是在同一個社會形態的社會生產中,也會出現不同的物質產品生產形式。一般情況下,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有兩種類型,即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和非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

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就是把物質產品當作在市場上可以自由交換的商品來生產。與之不同,非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則是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不作為商品,不在市場上交換。事實上,經濟學從來沒有關注非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與交換商品的物質產品生產的差別。為資本主義生產服務的西方經濟學,物質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一些信奉西方經濟學的專家學者甚至把非物質性的產品、精神性的產品以及諸如專利權、收益權、轉讓權乃至于政治權力,定性為可交換的商品并對其進行商品化分析。但是,他們并沒有關注那些被他們稱之為公共品的物質產品,如道路、橋梁、城市街道、廣場,還有車站、機場、碼頭,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公立學校、醫院、養老院,等等,這些通過物質產品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商品化或不會被商品化,與那些能夠在市場上頻繁交換的商品之間的交換關系問題以及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關系問題,西方經濟學是不關注的。再高明的經濟學家也無法判斷一個城市廣場如紐約時代廣場的商品價值,更不能判斷英國倫敦大本鐘的商品價值,至于美國自由女神像的商品價值也同樣難以確定,因為說不清其商品價值,其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關系就更說不清了。即便是能夠通過所謂的市場交換確定一家私立醫院的交易價格,也還是不能對這家醫院的所謂商品價值進行估算。因為這些不能或不作商品價值評判的物質產品,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商品來生產的。由此可見,把社會物質產品生產看作或等同于商品生產,是經濟學的一個重大錯誤。推而廣之,用商品經濟來涵蓋社會生產或解釋社會生產,必然會出現更大的錯誤,因為社會生產不單是物質產品生產,還有勞動力生產和非物質產品生產。

與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產品生產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產品生產,其所生產的產品用于商品交換的數量相對較少,不能商品化的會更多,也就是說社會生產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甚至不允許社會生產進行市場化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社會主義階段化發展深刻認識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經濟,需要資本參與經濟發展,需要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和推動經濟的運行,即要實行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但由于要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社會生產的商品化或市場化程度,比資本主義的要低得多。其中,社會主義的勞動力生產,因其在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中擔負著重大使命,客觀上需要非商品化或非市場化,或商品化市場化的程度要低;至于非物質產品生產,由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需要,商品化或市場化程度也不宜過高。

(三)非物質產品的生產

經濟學對社會生產中的非物質產品的生產,關注得很不全面,往往側重在可用于在文化市場進行交換的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典型的情形是文化產業的商品化、市場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曾經或者延續至今的教育產業化、醫療衛生市場化以及一些非物質產品生產領域的商品化、市場化改革,是模仿或參照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方法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事業,因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中的非物質產品生產給予較大的關注。但是,這樣的關注,并不是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非物質產品生產有較全面深刻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的關注。這同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非物質產品生產比物質產品生產發展得更不好的原因。

社會生產中的非物質產品生產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類型:第一,服務型產品生產,如物質載體型服務、非物質型服務——文化(娛樂)、教育、科技等;第二,社會安全的維護,如國家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法治安全等的維護;第三,社會關系的維護,如社會身份權維護、社會交往權維護、社會參與權維護等;第四,人身安全的維護,如生命權維護、健康權維護、精神權維護等。中國的行政機關、黨團機關、事業單位、第三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管理)機構或單位,構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非物質性產品生產群體。在這些非物質性產品生產單位中工作(勞動)的公務人員或職員,他們同樣是全社會生產勞動的參與者,理應納入全社會的生產和分配體系。

非物質產品可以歸類為生產資料,也可以歸屬于生活資料,因用途和功能而有不同的定義。用于社會生產中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它就有生產資料性的功能,就是用作生產資料;用于勞動力生產,特別是用于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往往被定義為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國家安全、社會治安、人身安全的維護等),它就有生活資料的功能,被當作生活資料看待。

非物質產品生產同樣存在生產的耗費補償問題。相對而言,非物質產品生產耗費的勞動力比較多,因而與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與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物質保障的關系比較密切。非物質產品生產部門給社會提供的產品如政府的服務、社會治安服務等,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與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非物質保障息息相關。

與物質產品生產一樣,非物質產品生產也有交換商品的非物質產品生產與非交換商品的非物質產品生產的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因非物質產品與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關系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極為關鍵,非交換的非物質產品生產占非物質產品生產的量應該比較大。換一句話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非物質產品生產的商品化或市場化的程度,應該比資本主義國家低得多。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按比例成規模、成體系發展

勞動力生產、物質產品生產、非物質產品生產三者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做好三者之間關系的協調工作。各種生產本身也有按比例成規模、成體系發展的問題。

就勞動力生產而言,它與人口規模相關,又因為社會生產與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相關,所以它的生產規模不但要與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的增加和衰老以及勞動力退化的速度相適合,也要與社會生產(受制于人生存和發展保障的需要)規模相適合。同時,人口計劃生育、優生優育、優教優培,根據社會生產發展確定勞動力生產規模、速度和勞動力質量控制等,也都是勞動力生產要考慮的問題。

物質產品生產和非物質產品生產在社會生產中的比例,取決于各自的產品在保障好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或決定于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要。一般而言,物質生產要優先于非物質生產,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而言,物質產品是第一位的,人必須通過物質產品獲得生存保障,然后才產生出對非物質產品的需求。當然,一些非物質產品如國家安全、人身安全等,也與物質產品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的生命安全保障與物質對生命存在的保障,在人生存和發展保障中都居于優先地位。一般而言,物質保障要更為基礎,因為國家安全也得靠物質產品如武器裝備來確保。

成規模除了要有一定的規模效益,更重要的是社會成員中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都需要通過參加社會生產從而得到生存和發展保障,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根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社會成員,需要社會生產以及參加社會生產勞動來解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問題。一定的人口規模,就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生產規模來解決具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從而通過獲得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也是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耗費補償)。在這一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明顯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需要社會生產的規模能夠解決全社會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參加生產勞動,從而使社會中每一個個人都獲得生存和發展保障。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私人資本要在社會生產中實現資本收益最大化,它的社會生產規模只與資本收益最大化相關,不惜犧牲社會成員參加社會生產勞動的機會,不斷減少對勞動力的使用,逼迫一些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退出勞動力市場,使這些社會成員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處于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境地。

成體系是成規模的前提,沒有成體系的社會生產,難以達到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社會生產規?;那疤崾蔷唧w產品的體系化生產,單一產品生產的規模再大,也不是社會生產的規?;?。社會生產的規?;c社會產品的體系化密切相關,沒有社會產品的體系化生產,社會生產的發展是不健康的,難以持續穩定地對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由于社會生產中產品的體系化生產不充分,難以做到體系化,因此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程度比較低。當然,社會生產中產品的體系化生產達到較高水平時,并不意味著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水平也會自動提高。如果社會生產關系的建立不是以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都得到好的保障為目標,社會生產的目的不是要保障好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水平不可能因社會產品的體系化生產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非但如此,如果生產關系更多地關注于資本或投資的最大化收益,社會產品的體系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很可能會對一部分或大部分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產生更大的損害。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中人是生產的主體和生產保障的對象

西方經濟學不關注人作為生產主體的地位以及對這種地位的確認,這與西方經濟學為私人資本最大化服務相一致。但是,中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學因受到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表面上關心,實質上并沒有重視人在生產中的地位。

人是社會生產的主體也是社會生產的目的,這是一個經濟學常識,本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但在資本成為生產要素并被過度鐘愛之后,人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性地位被替代了,人退居次要地位并被當成資本收益最大化的工具。為資本服務的經濟學進而把資本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性地位,說成是社會生產理所當然的安排,認為資本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地位本該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正本清源,讓人真正成為社會生產的主體,保障好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社會生產的目的。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然選擇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形式,就應該做到使社會的生產資料能夠優先保障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在過去相當長的時問里,教科書和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都明確表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獲得保障的基本前提。但是,因現行的經濟學學理沒有把人(或社會成員),特別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與社會生產運行機制緊密結合起來,導致人(或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保障,要么被看成是社會生產的手段,要么被看成是社會產品消費的前提。一些經濟學教科書,把社會分配對剩余收益的處理中考慮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保障,看作是社會生產的組成部分,使得經濟學理論嚴重脫離實際。這樣的經濟學理論,還把社會生產中的分配和分工,看作是社會組織(或政府)對社會收益或社會財富的分配。正因為如此,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保障與社會生產分離了,人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地位被動搖了,保障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這樣的生產目的成了可以與生產過程分離的東西。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克服以上弊端,真正把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社會成員的人民的生存和發展保障,納入到社會生產運行體系之中,與社會生產運行機制緊密聯系起來,確保勞動力生產耗費得到補償,讓社會生產能夠切實地保障好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

完善的社會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耗費與生產資料的耗費一樣,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活動得到補償,這樣,社會再生產才有可能進行下去。社會生產中生產資料的補償,在社會生產的第一部類,也就是生產資料產品的生產、交換中解決。在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社會再生產邏輯中,生產中耗費掉的勞動力的補償,與對生產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的補償一樣,通過商品市場的交換活動來實現。這樣的經濟學學理,把人的勞動力看作商品,社會生產的組織者可以隨時到勞動力商品市場上去購買他想要得到的勞動力,用來補償社會生產過程中被生產耗費掉了的勞動力。但是,現有的經濟學卻沒有勞動力生產的理論,勞動力作為商品,它不用生產就存在,也就是說勞動力商品的生產不包含在社會生產體系之中。換一句話說就是,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商品,不是由社會生產過程生產出來的產品。由此可見,在現有的經濟學理論中,用來補償社會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勞動力商品,不是社會生產的產物。

勞動力生產,也是人的生存和發展,不被包含在社會生產過程之中,就使得社會生產可以不用考慮對勞動力生產、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進行保障?,F有的經濟學就是這樣引導人們錯誤地看待社會生產與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關系,這也是人生存和發展沒有直接得到社會生產保障的根本原因。人的生存和發展不被當成社會生產的目的,更多情況下被當成生產的工具、產品消費的機器,當成是投資者、資本家投資賺錢的機會,原因也在此。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確立“社會生產中人是生產的主體和生產保障的對象”這樣的經濟學觀念,使勞動力生產(也是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的耗費補償成為與社會生產總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讓勞動力的耗費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的耗費補償,也是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耗費補償,能夠落實到具體的社會生產過程中去,在社會生產活動中讓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得到切實的保障。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生產

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觀點是我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前提。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保證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充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使他們獲得自由的全面發展”,斯大林則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中國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理解,基本上承襲了上述觀點。蔣學模在其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中提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具有階段性,即在社會生產力還沒有高度發展的階段,“社會主義生產的客觀目的和動力,就是為了全體勞動者和勞動者生產集體的需要和利益服務”,“只有當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全民所有制已成為社會唯一的所有制形式,每個生產單位都不再有本身局部利益的時候,保證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才會成為唯一的生產目的?!睆堄钤凇吨袊厣鐣髁x政治經濟學》中沒有直接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而是以迂回的形式,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的目的來替代。張宇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為前提的,無論是非公有企業還是公有制企業,都要追逐利潤,而不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直接目的”,“從全社會的層面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發展的目的已經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共同富裕?!?/p>

上述關于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生產目的的定義,如果不與社會生產過程以及生產目的的實現結合起來看,難以判定它們是好還是不夠好。如果與社會生產過程以及生產目的在生產實踐中的落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是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生產,或者具體闡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必須是以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都得到好的保障為目的。當然,這個好的保障,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發展水平相適應、以一定物質文化為基礎的保障。

五、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目的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結合及其實現

在以往的關于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目的的闡述中,我們難以看到生產過程與生產目的實現的聯系??梢哉f,不能與社會生產過程緊密結合的生產目的,需要其他非生產或非經濟手段來協助落實才能實現。而這些非生產或非經濟手段則往往因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干擾,難以使那個脫離社會生產過程的社會生產目的得到實現。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社會生產的目的與社會生產的過程能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得社會生產目的實現的過程也是社會生產的過程,生產過程完成,生產目的就實現了。西方經濟學的這一特點,始終沒有被社會主義經濟學關注,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中需要加以避免的。

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目的實現的機理,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目的能夠做到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是資本主義把私人資本收益權作為社會分配制度與社會生產過程結合起來,使得社會生產過程必須以這個優先保證私人資本收益權的社會分配制度為基礎。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是為充分體現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性的分配制度的實現而運行的。這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實際上就變成了實現私人資本收益最大化的過程,生產過程的完成與生產目的的實現同步。

很顯然,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結合的機理中,生產目的制度化為能夠與生產過程結合的內容,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據此反觀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的結合,我們很快就發現,在既有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中,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是脫離的,生產目的的實現要依靠生產過程完成之后再由另外的分配制度來協助。社會生產目的制度化為分配制度之后,與生產過程結合時,放錯了地方,即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的結合,既有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顛倒了分配制度與生產過程的關系。社會生產的過程必須同時也是實現社會生產目的的過程。既有的社會主義經濟學要通過另外設立分配制度來實現社會生產的目的,實際上就是隔斷了社會生產目的與社會生產過程的聯系。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在社會生產的目的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結合上下功夫,先把社會生產的目的制度化,使之成為能夠與社會生產過程緊密結合的分配形式,再讓社會生產過程與之緊密結合,并確保制度化為分配形式的內容能夠融合到社會生產過程中去,使社會生產過程就是實現或基本實現生產目的的過程。

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的目的怎樣與社會生產過程結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借助于我們對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與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之間關系的理解。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對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勞動力生產耗費的補償,那么,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的實現,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基本實現了對人生存和發展保障這個生產目的的實現。

人的發展經濟學關于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的理論告訴我們,人生存和發展的保障最主要的是家庭保障,而人生存和發展的家庭保障與勞動力生產以及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有著天然的聯系,即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不但是勞動力生產的保障,也是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保障。由此看來,把人生存和發展家庭保障,也是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目的的主要方面,制度化為一種對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由社會生產的組織者在解決社會生產中的勞動力問題時,首先完成對勞動力生產耗費的補償,才能夠讓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接著才實現對社會產品的生產、交換。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通過社會生產流程圖來解釋社會生產目的與社會生產過程的結合。先看圖1的現行社會生產的一般流程。

圖1是我們在現行的經濟學教科書中能夠了解到的社會生產一般流程或社會生產的一般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作為商品被生產者從勞動力市場中購買回來,僅是參與了社會生產,在對社會產品的處置上沒有建立任何關系。同時,勞動力作為人的勞動能力,與人相關,人又與生活資料產品相關,即人消費掉生活資料產品。這就是說,在現行教科書的社會生產過程中,人首先是作為生產的工具,即以勞動力的形式被生產者用來與生產資料結合,生產出生產資料產品和生活資料產品;然后又作為生活資料產品的消費者,把生活資料產品消費掉,為再生產生活資料產品創造需求。即人既創造產品,也創造產品市場;既是產品的生產工具,也是產品的消費工具。人純粹就是為了成為生產的工具而存在,而不是依靠生產而存在。其實,這個生產過程是資本家特意設計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者就是利用這樣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來達到自己的生產目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用經濟學理論來美化它,讓它看起來很有學理。在這個生產過程中,生產者或私人資本家用他們手上的貨幣資本從市場中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并對這些購買來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擁有絕對的使用權、收益權;然后,資本家把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開展生產活動,生產出能夠用于在市場中交換的生產資料產品和生活資料產品;當這些生產資料產品和生活資料產品在市場中賣出去的時候,資本家就從這些產品的對價中,實現了他要通過組織生產獲得剩余價值的目的,即實現了他的生產目的。

在人類社會中,實際的社會生產過程應該是生產圍繞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來進行,即生產活動因人的生存和發展而開展,而不是人為了成為生產工具而生存和發展。如圖2才是一個社會生產完整的過程流程圖。

社會主義經濟學,特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從社會生產的完整過程中尋求社會目的與生產過程的結合,而不應該從資本主義特意設計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來尋求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圖2中,社會生產的完整過程里包含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與勞動力的生產兩個子過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為勞動力的生產服務,勞動力的生產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服務。

以市場為起點,社會生產的組織者從市場上獲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接著開展生產活動,生產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產品,把這些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生產組織者又獲得了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資金,然后組織新一輪的生產活動。這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過程,也是社會生產的一個方面。社會生產的另一個方面,是勞動力的生產過程。在勞動力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生產者或家庭在市場或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獲得用于勞動力生產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然后進行勞動力生產(這個過程也是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家庭保障的過程),生產出來的勞動力在市場中被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者購買,用于補償其在上一個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勞動力。兩個過程套在一起,可以看到它們是兩個互為作用、互為依存的鏈環。

在圖3的社會生產過程關系圖中,生產力生產鏈環通過市場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連環建立聯系,勞動力通過市場正向流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連環通過市場與生產力生產鏈環建立聯系,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通過市場正向流向勞動力生產過程。通過市場流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環節的勞動力,與通過市場流向勞動力生產環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它們之間需要在生產價格上基本相等,否則,社會生產完整過程無法正常運轉。

進一步分析就不難發現,在市場交換中確保勞動力生產環節的流出與流入基本相等,勞動力生產,進而是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就會獲得較好的基本保障。把勞動力生產流入的價值量看作是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基本量,這個價值量就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環節購買勞動力的價值量。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通過生產過程來實現生產目的,就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確定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價格(或叫勞動報酬、工資),不得低于勞動者用于保障家庭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開支。當然,這個基本開支是一個社會平均數。

六、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生產過程的特殊性

保障人生存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這是就社會主義的一般情況而言的。我們這里講的以保障人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生產過程的特殊性,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人民為中心,利用市場機制,有資本參與發展的社會生產。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因素還不夠充分,生產力還不夠強大。為了更好配置社會資源,需要選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第一個方面要很好地利用私人資本(包括外國資本)來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以確保能夠生產出在品種和數量上都足夠多的產品;第二個方面需要避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排斥勞動力生產和讓私人資本通吃的缺陷;第三個還要讓非公有市場主體能夠與社會主義公有市場主體或社會主義中的私人資本與社會主義公有制資本一起平等地參與社會生產活動。上面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目的與生產過程結合要解決好的問題,也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要解決好的問題。

如果僅把社會生產看成是純粹的商品生產,要把上述三個方面協調統一在一起是極其困難的。然而,當我們把勞動力生產看作是商品生產的準備階段,并使之納入整個社會生產體系來看待之后,勞動力生產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之間的關系就明確起來,勞動力生產耗費補償就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生產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這樣,在確保勞動力生產耗費獲得合理補償的基礎上,放手讓各種生產要素、各種市場主體追求最大利潤或者社會平均收益,就是一個能夠照顧到各方利益的可行制度安排:首先,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產品生產的收益中,由制度決定必須先解決好勞動力耗費的補償,進而是勞動力生產耗費的補償,同時也是解決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保障的耗費的補償;其次,在解決好勞動力耗費補償的基礎上,生產資料耗費的補償和新創價值的分配,由全部(無論是公有還是私有,甚或國外的)市場主體按照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方式來解決。

[責任編輯:楊彧]

猜你喜歡
補償勞動力物質
我國勞動力市場薪酬體系發展趨勢研究
PWM的死區補償技術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差異性分析
聚焦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質推斷題
無功補償裝置在10kV饋線中的應用與研究
抓物質特征 巧解物質推斷題
農村土地征收刪除補償上限
我國行政補償立法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