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研究

2018-05-14 08:54鄒學榮江金英譚平
創新 2018年1期
關鍵詞:機制建設生態補償生態農業

鄒學榮 江金英 譚平

[摘 要]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是實施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國生態農業建設面臨著周期長、成本高、技術薄、生產粗放、銷售難、標準缺、信譽差等困境,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著管理體制部門分割、制度建設滯后、補償主體方式單一、補償標準量化難、激勵約束機制缺失等困境,探索規范補償范圍、明確主客體權責、培育籌資平臺、建立標準化體系、完善補償方式、健全監管控制、強化組織領導等現實路徑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落地見實效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生態農業; 生態補償; 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8616(2018)01-0001-12

黨的十九大將“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嚴格保護耕地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作為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重大舉措??茖W界定生態農業的內涵,查明其生態補償現存問題,探索其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現實路徑,對實現農業由重量向重質、綠色生態的轉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內涵、類型及必要性

自1971年沃·艾伯奇在美國首次提出生態農業的范疇以來,世界各國的學者都試圖對這一范疇做出科學的解讀,厘清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內涵、類型。因此,明確我國生態補償的內涵、類型及必要性,是我國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邏輯起點。

(一)生態農業的內涵及特點

1.生態農業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首先對生態農業的內涵做出界定。1981年,英國農學家伍辛頓(M.Worthington)將其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的,在環境、理論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變化的小型農業系統?!?984年,美國農學家杰克遜(W.Jackson)認為,生態農業是在盡可能減少人工管理的條件下進行農業生產,保護土壤肥力和生物種群的多樣化,控制土壤侵蝕,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減少環境壓力,實現持久性發展。美國農業部規定,生態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依靠作物和人工技術防治病蟲草害生物生產體系。德國科學家則主張,生態農業是在生產過程中采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利用腐殖質和施用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雜草、害蟲使用機械除草或有益天敵等方法,動物飼養采用天然飼料,反對使用化學合成的化肥、農藥等會造成化學污染的化學制劑,反對使用抗生素和轉基因技術的農業。

我國學者也十分重視對生態農業內涵的界定。其代表性的觀點有葉謙吉先生的“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以期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 [1 ]。馬世駿教授認為,“生態農業是生態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它運用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合理組合農、林、牧、漁、加工等比例,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 [2 ]。國家環境監測總站指出,“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實行農林水、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使各業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

很顯然,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學者和部門強調生態農業重點是農業生態自我維持,強化天然、天敵、有機等自然作用,反對化學合成,抗生素、轉基因等技術對農業的干預。我國學者和相關部門則注重生態農業的原理、手段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農業為人們提供吃、穿、用、行的最初產品,為工業提供加工的原料。農產品的質量直接決定著人類生活質量、生活美好的程度、生存安全的底線。生態農業是維護人類生存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土壤、種養植、加工是屏障的三大關節點。筆者在借鑒吸收國內外界定價值精髓的基礎上將生態農業界定為:保證土壤有機標準,種植過程選用天然種子、肥料,利用天敵人工除草除蟲,禁用轉基因、速熟種子和化肥、農藥,養殖過程選用天然種禽、畜,用天然飼料喂養,實施天然防疫,杜絕使用抗生素類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加工過程保持100%的原生態,杜絕添加任何化學制劑,為人類提供天然有機產品的農業系統。

2.生態農業的特點

自然、有機、綠色、循環是生態農業的顯著特點[3 ]。自然是指生態農業尊重自然規律,土壤具有原生態特質,種子、肥料、飼料自然而然,除草除蟲、防疫人工天然,加工維護自然品質。德國人將生態農業的產品叫“自然產品”,銷售的食品叫“自然食品”,就是最好的解讀。有機是指生態農業產品生產過程的有機特質,土壤要求有機值,肥料、飼料要符合有機標準,除草除蟲、防疫要用有機手段,產品加工也要維護有機特質,“三廢”遠離耕地,無機的化學制品遠離種養殖生產過程。綠色是指生態農業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綠色特質。綠色是自然本色,堅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實施綠色控制的技術路線,種養殖業從土壤、養殖場到種養殖過程再到農產品、食品都堅持走無公害、有機、綠色的路線,確保農產品符合綠色質量要求。循環是指農業生態系統內在的循環發展特質。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促進有機種植發展。推進“稻魚共生”“豬—沼—果”、林下經濟等生態循環發展模式,通過生態系統循環發展,實現農業有機物趨零排放。

(二)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內涵及類型

1.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內涵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是指政府、受益者、社會組織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生態農業產品服務的額外支出者給予的補償,目的是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優化,激勵生產者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生態農業生態補償類型

生態農業的自然環境保護補償。這涉及自然環境保護修復、石漠化、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灌溉水源涵養保護、耕地質量維護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類型。

生態農業技術開發補償。包括種子種禽畜技術開發、種養殖過程技術開發、生態控制技術開發、科學評價監測指標體系研究、評估技術開發、加工技術開發等類型。

生態農業生產資料補償。運用有機肥、生物殺蟲劑、可降解塑料薄膜、生態大棚等補貼,是農資生態補償類型。

農畜天然種養補償。有機肥與化肥的價差補償、人工與農藥除草劑除蟲除草的價差補償、天然飼料與混合飼料喂養的價差補償、種養周期差資源占用補償等是天然種養生態補償類型。

農畜生態化加工補償。人工與機械加工的成本差補償、維護天然品質與添加化學制劑加工的費用差補償、自然保鮮與防腐劑保鮮的損失補償、農畜天然品質維護成本補償等是加工生態補償類型。

生態服務補償。農村生態建設形成的農田、水系、草地、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本創造的景觀、傳統文化、維護城市生態質量的價值補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體驗、娛樂、教育等的價值補償,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間種綠肥等生態服務補償,這些是服務生態補償類型。

(三)生態農業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1.生態農業脫困必然要求生態補償

周期長、成本高、技術薄、生產粗放、銷售難、標準缺、信譽差是生態農業健康發展面臨的七大困境,生態農業脫困必然要求生態補償,不補償很難有長足的發展。

2.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生態補償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個矛盾的主要措施就是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平衡發展必然要求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人和自然的平衡又集中表現在生存質量上,生存質量又主要體現在農業提供的生態食品、生態用品、生態服務。充分發展必然要求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圍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必然要求自然生態的充分發展。農業生態的充分發展只有農業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生態產品和服務構成的農業生態系統質量穩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比較充分地得到滿足。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們由追求生活的量向追求質的根本轉變,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人的自然肌體健康、生命長壽、生活舒適的需求,而生態農業是直接保證人們衣食住行高品質化的根本。

3.農業造血功能弱必然要求生態補償

我國長期受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工農業剪刀差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粗放型經營雖然從量、速度上解決了農業發展問題,但是帶來的環境破壞不可低估。生態農業面臨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但由于價差導致農業生產收益低,生態農業收益更低,寧愿打工也不愿種田就成為農民的必然選擇。這樣只有通過輸血——生態補償,激發農民的生態農業建設積極性,逐步實現由輸血向造血功能轉化的目標。

二、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內涵及其特點、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必要性是生態補償支撐生態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的四大基點,也是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建設必須明確的重點。

(一)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內涵

“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①,這是政策層面對生態補償機制的最權威界定。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以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保障無公害、綠色、有機的天然生態產品供應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農副產品的生產成本及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規劃、行政、市場等手段多元籌措補償資金,給予為生態產品和服務付出代價的主體提供補償,調整生態農業建設相關各方面利益的農業環境經濟政策 [4 ]。這一界定明確了生態補償機制的目的是發展生態農業,提供綠色產品,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補償的依據是綠色生態產品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產品的生產成本及發展機會成本;實現的手段是規劃、行政、市場。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在補償領域、對象、標準等方面的建設具有特殊性。補償領域特指生態農業建設——對農業的生態修復、保護的付出做出的特殊補償;補償對象是指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從事農業生產提供天然產品、食品的農民及農業經營組織;補償的標準是生產生態產品和提供服務額外付出的成本或因從事生態產品服務生產而喪失了非生態發展機會的成本——從事生態產品生產及服務多付出的人工、材料、資金等。

(二)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任務

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最根本任務包括通過生態補償遏制農業生態惡化,調動農民為全社會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性,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大任務。

1.遏制生態惡化

生態農業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品質的根本,而生態農業建設卻面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兩大難題。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2014年4月)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污染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3類有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0.5%、1.9%、1.4%。

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295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45億噸,沙化土地173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2萬平方公里①。高強度、粗放式生產方式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農田、牧場生態總體惡化局面沒有根本改變。這是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不可回避的嚴峻挑戰。

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農村農業污染治理和生態退化修復,只有完成這項任務,生態農業才能起步并健康發展。

2.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

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一大任務就是激發生態產品和服務生產的積極性。生態農業建設需要資金支撐,雖然國家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農業“三項補貼”力度逐年增大,但是生態補償只明確了耕地資源保護,整個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僅限于退耕還林、休耕、水源污染治理等領域。土壤的生態治理修復僅輪作休耕有補償,生態種子種禽畜的選擇、種養殖過程的生態保護成本、加工過程的原生態維護費用都未有相關的補償資金支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狀況不改變,生態農業建設就不可能健康發展。只有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對農民提供生態產品所支出的人工、資金、生產資料成本進行補償,補貼生態產品服務與非生態農產品服務之間的價差,才能讓生產者不會因為生態產品服務市場失靈而破產或減少收入。只有足額補貼生態產品服務多支付的費用,才能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3.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任務。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等量的組合,更是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質的要求。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質的核心,沒有生態農業支撐的現代農業無異于失魂的軀殼。生態農業的建設又以生態補償為前提,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是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終極任務。

(三)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的困境

我國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面臨著管理體制部門分割、制度建設滯后、補償主體方式單一、補償標準量化難、激勵約束機制缺失等五大困境。

1.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部門分割

農業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吃穿質量,影響著自然肌體的健康。生態補償管理體制涉及黨中央、國務院,?。ㄖ陛犑?、自治區)、市(州)、縣(區)、鄉鎮、村,以及相關的部委辦和下級對口的管理部門,僅《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2016年)實施負責單位就涉及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等15個部門。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管理體制雖然涉及面不會那樣廣,但是仍然要涉及國務院辦公廳、農業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扶貧辦等部門。各部門由于自己的職責和權限必然形成條款分割的管理局面。這種管理體制要做到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錢往一處花,勁往一處使”,政策與行動統一,有較大的難度。

2.生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建設不夠完善

2013年以來,我國基本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草原生態補償、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休耕輪作補貼、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生態補償制度的框架,但作為生態農業則主要在水土保持和休耕輪作兩個方面。農業的“三項補貼”制度也未將生態補償納入。2017年“一號文件”只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①。農業生態修復、生態食品產品生產的超成本支出、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態補償制度尚未建立。

3.生態農業生態補償主體、方式單一

我國生態農業生態補償的主體是政府,方式是中央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財政部、農業部聯合頒布的《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也提出“要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改革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漁業補貼政策,完善耕地、草原、森林等生態補償政策,創新綠色生態農業金融保險產品”。多元籌集生態保護資金,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財政資金為主,截至2012年底,中央財政投入生態補償資金10538.8億元,地方財政也做了相應配套。其中,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也是以財政補貼為主,其余補償主體正在培育中,而補償方式帶有很強的計劃性,一般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生態農業生態補償面臨著補償主體、方式方面的困境。

4.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標準化難

我國現行的退耕還林還草、休耕等生態補償標準是按面積量化,但大面積實施生態種植、養殖確定數量難,明確質量更難。有了指標進入市場檢測最難,但這又是不能回避的問題。生態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產品的價值評估標準化體系缺失,評估程序方法模糊,現在推行的綠色環保認證ICC-ES、綠色食品認證等也提出了量化標準指標,但在實踐中操作難度較大,特別是食品綠色生態的程度標準有待于進一步確立,只有將生態農業的生態服務和產品標準化檢測,才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價。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標準化有待于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面臨著技術困境。

5.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權責不夠清晰

雖然“誰受益、誰補償”已經達成共識,按經濟運行規律應該通過市場獲得補償,但是市場失靈讓產品服務提供者虧損或破產。生態保護是一種公共行為,責任主體應該是公共部門和相關的組織人群。農業生態建設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和產品,因此政府作為公共部門擔負有組織、調控、監督的權利,也有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出資、購買生態服務和產品的義務。生態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本來是受益主體,具有付費的責任,但受生態保護成本的影響,其價格往往高出同類產品數倍,這樣很少有消費者愿意出高價購買——市場失靈成為必然。因此,消費者享受生態產品的消費權利,也承擔著購買超出非生態產品部分價格的生產成本,具有保護生態的責任,為生態補償捐資的義務。社會組織有權監督生態環境建設,承擔宣傳、組織、生態保護的責任,有為生態補償捐贈的義務。生態農業產品和服務的價差需要通過一定的政策手段將其內部化——生態補償政策出臺就必然帶有公共的特性。政府、消費者、社會組織是生態補償的責任主體,補償的依據是提供生態服務和產品的質與量,受償對象是生態產品和服務業的提供者?,F行的法律對這些權責規定還不夠清晰,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法權困境。

6.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的激勵約束機制缺失

雖然我國2011年就開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指導意見(2016—2020年)》又進一步強化,但是這僅僅是對草原生態保護實施獎勵,而對生態補償的獎勵政策并沒有明確規定。到目前為止,生態補償激勵約束的專門政策還處于醞釀中?!叭娣从辰洕鐣r值的農業資源定價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獎懲機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約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是不爭的事實,與此相聯系的生態補償的約束機制也缺失。沒有剛性約束,“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則很難落到實處。

三、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現實路徑

探索規范補償范圍、明確主客體權責、培育籌資平臺、建立標準化體系、完善補償方式、健全監管控制、強化組織領導等現實路徑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落地見實效的重中之重。

(一)規范補償范圍

規范補償范圍是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路徑建設的基礎。生態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明確將耕地生態修復保護,種子、種畜禽生態綠色,種植、養殖過程天然生態,加工過程保證原生態品質,杜絕農藥、化肥、催生素、添加劑、抗生素而對產量影響的損失納入生態補償范圍。

(二)明確主客體權責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涉及誰來補償、補償給誰等問題。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明確補償主體。政府作為社會公平、公共利益的維護者也肩負有組織補償等權益。因此,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責任人、生態服務產品受益者和政府是生態補償的主體,承擔著生態補償義務。

生態補償的客體明確以界定產權為前提。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補償產權對象清楚,可直補到戶,但全國還有近四分之一的草原未承包,機動草原面積過大,南方草地和半農半牧區草原權屬不明晰,還有相當一部分草原與林地權屬存在爭議,有待進一步明確。產權明晰的現實道路就是通過國家頒證確權明確與生態補償相關主體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承包權、管理權。只有產權明晰,才能進一步規范各種權限在生態補償中享有什么權利,并承擔什么義務。因此,生態種養殖農戶、農業生產組織、加工企業承擔有提供生態服務和產品的義務,享有生態保護受償的權利,是生態補償的客體。

(三)培育籌資平臺

2005年,我國就提出了多元化籌措生態補償資金,但到目前為止農業生態補償資金籌集平臺仍處于醞釀中。退耕還林還草、休耕輪作、農資補貼以國家和地方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資金渠道單一,不足以支撐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正常運行。需培育以財政轉移支付為杠桿,生態惡化責任人和生態服務、產品、受益人為主體,社會各界參與的多元籌資平臺,為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提供相對充足的資金是機制的平臺建設路徑。

(四)建立標準化體系

生態農業生態補償依據是生態服務和產品,建立生態服務和產品的標準化體系是實施生態補償的核心。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綠色認證標準化體系,《全國可持續農業發展規劃(2015—2030年)》也確立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綠色體系認證(ISO14001)、綠色產品認證(ISO14024)、產品生命周期評價(ISO14040)、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綠色選擇認證(ISO14022)都有自己的標準化指標體系。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綠色食品企業已達9500多家,產品超過2.3萬個通過認證,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635個,面積1.6億畝(約1067萬公頃),總產量1億噸,發展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企業100多家、產品250多個①。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綠色基地都建立了標準化評價體系,但不能代替農業生態服務、產品的標準化體系。農業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的要求更高,評價更精準,還需建立土壤、種子、種禽畜、種植過程、養殖過程、加工過程、服務和產品的標準化指標體系,特別是明確土壤有機標準,種子、種禽畜的自然生態標準,種植過程有機肥料、人工除蟲除草的指標,養殖過程天然飼料、生長周期的指標,農藥、化肥、添加劑、生長劑、催生素等控制指標,加工過程的原生態保護指標及化學添加劑的控制指標,產品檢測的有機、殘存農藥、化肥、有害物質等生態衛生指標。建立從土壤到產品服務全過程的標準化體系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標準化路徑。

(五)完善補償方式

我國目前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是農業生態補償的唯一方式,雖然提出多元化籌集資金、多元化補償,但是仍然處于探索中,沒有形成相應的政策和相關的程序保障。建立耕地的生態修復、保護的補償方式,種子、種禽畜培育的生態補償方式,生產過程天然維護補償方式,生態農業產品服務直補方式,生態加工過程價差補償方式,農藥、化肥、化工產品控制補貼方式等。本來生態農業的生態服務和產品可以通過市場來獲得補償,也就是通過生態農業產品服務與一般的產品服務的價差來實現補貼的目的,但受現行的工農業產品剪刀差慣性和生態產品曲高和寡的影響——價高銷售難,這一路徑在實踐中很難行通。因此,建立多元的補償方式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方式路徑。

(六)健全監管控制

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既是一個新問題又涉及終端監管和實施過程控制。雖然在2013年國務院就提出“加強監測和監督考核”,要求“各部門完善統計評價體系,加強對生態補償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并開始探索重點生態功能區、森林、草原、跨省斷面水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海洋等生態補償效益評估、監測、考核的制度建設,但是農業的生態補償既缺補償相關的指標體系,又缺效益評價、監測、考核的辦法。建立土壤、種子、種禽畜、種植過程、養殖過程、加工過程、產品服務全過程的環境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監控辦法,以保證全國人民吃上生態食品、穿上生態服裝、住進生態宜居的環境。健全生態補償資金使用過程和績效監管,保證補償資金高效安全地使用在最需要的環節,改變生態補償資金、人力使用過程的粗放,杜絕補償資金、人力的流失。強化生態農業生態補償綠色績效考評制度,改革地區農業生產總值、產量等單純經濟指標考核辦法。

(七)強化組織領導

組織領導是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靈魂。2013年,《國務院關于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明確規定,“建立由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組成的部際協調機制,加強對生態補償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研究解決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但對生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由誰來組織領導卻有待進一步明確。加快建立由農業部牽頭,環保部、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協助,各?。ㄖ陛犑?、自治區)參與組成生態農業生態補償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部,負責協調全國的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重大問題,指導各地按照中央的總體部署,建立規范的生態農業生態補償體系,推進資金籌措和高效、安全使用,強化過程和終端控制,確保生態農業生態補償的政策落到實處。

只有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的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從源頭上維護全國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全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才能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49.

[2]馬世俊,李松華.中國的農業生態工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8.

[3]周連春.發展生態農業 實現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08(63):51-52.

[4]李慶江,姚文英,郝利.基于農業生態補償的農業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研究[J].華北學報,2010(25):57-60.

[責任編輯:吳壽平]

Abstract: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was put forward in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confronted with dilemmas including long-term cycle, high cost, poor technological, extensive production, difficulty of selling and bad credit.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aces problems as not having a unified management department, lagging behind o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he singleness of compensation subject means, the difficulty of making the compensation criteria and lack of mechanism for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Thu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explore standard compensation range,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o cultivate fund-raising platform, to set up a standardized system, to improve compensation means and to emphasiz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so as to put in place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nly by establishing a sound ecological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a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and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an be pushed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歡
機制建設生態補償生態農業
長沙市生態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對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探討
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態農業園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校企合作機制建設探析
生態補償概念的理論辨析
如何加強高校學生組織機制管理的建設
從生態轉移支付角度談完善內蒙古牧區草原生態補償的建議
淺析如何做好民生檢察服務熱線工作
積極運用“黃綠紅”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電力企業打造反腐倡廉生態機制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