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教育的人文關懷

2018-05-25 11:10徐渝萍
求知導刊 2018年3期
關鍵詞:校友人文關懷文化建設

徐渝萍

摘 要:教育活動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與接收,而應具有人文關懷。一切與學校緊密聯系的活動都應納入教育的范疇,人文精神也應彰顯于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校友作為學校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建設意義不容忽視。校友文化從哈佛大學成立之初便備受重視,文章基于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視角,于建設理念與實踐中揭示其彰顯的人文關懷,對探尋我國高校校友文化建設更具人文關懷性的路徑將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人文關懷;校友;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9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6

一、引言

德國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提出,任何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包含著三個緊密相關的方面:知識傳授、科學研究以及創造性的文化生活[1]。在他看來,教育的首要任務應當是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而后才是獲取科學知識。創造性的文化生活不僅要求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更應重視文化精神的培育,將人文情懷貫徹在學校發展的各個方面。教育的人文關懷從一開始就受到了西方大學的重視,這種重視不僅彰顯于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也貫徹于學校建設的全過程。作為西方高等教育代表,哈佛大學不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彰顯出學校的人文關懷,也將該精神滲透到校友文化的建設中。

與西方大學相比,我國高校作為后起之秀,充分借鑒了西方大學教育發展歷程中的寶貴經驗,在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當下也開始強調教育的人文關懷,但重心仍局限于教育教學活動,對校友文化建設的重視則是在意識到校友所產生的價值及其將帶來的利益后才形成的,校友文化建設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人文關懷性也遠遠不及西方大學。因此,在教育的人文關懷的理念引領下,基于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特色,探索我國高校校友文化建設更具人文關懷性的路徑定會有所收獲。

二、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起源

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州成立了第一所神學院,由于12位主持創建該校的監理會成員中有8位畢業于劍橋大學,該校被命名為劍橋學院。1638年,青年牧師約翰·哈佛去世,為紀念其所捐贈的400多冊圖書和780英鎊,學院更名為哈佛學院[2]。至此,校友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開始登上哈佛大學的歷史舞臺,之后無論在獨立戰爭還是南北戰爭中,校友都充分發揮作用,無論是財政扶持還是情感支撐,均為哈佛大學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氨鶅鋈?,非一日之寒?!惫鸫髮W校友文化建設的組織化與制度化是多方力量長時間不懈努力的結果,其建設成就離不開無數的“星星之火”,譬如以校名紀念校友的捐贈,1897年成立的哈佛俱樂部,1925年成立的哈佛校友組織協會,1965年成立的哈佛大學校友會等,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真正將所有火源聚于一點、照亮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之路的關鍵是滲透于所有環節中的人文關懷。有學者曾提出校友文化本質是一種“給予——感恩”文化[3],哈佛大學在其校友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詮釋了給予者這一極具人文關懷的角色,竭盡所能為校友創設了一個不斷發展、追求卓越、終身進步的平臺,贏得了哈佛學子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極具人文關懷的給予者形象成為了哈佛學子向母??犊乇磉_感恩之情的積淀,兩種角色的默契配合更是奠定了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的根基。

三、校友文化建設理念中的人文關懷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哈佛大學極具人文關懷的校友文化建設離不開引領和支撐其實踐的兩大理念,一是“大校友”,二是“全程分享”?!按笮S选敝冈诠鸫髮W,校友不僅包括畢業離校的學生,也囊括了所有申請就讀哈佛大學的學生和所有在校生。因此,與我國高校將校友局限定義為從本校畢業的學生群體不同,哈佛大學對校友的定義包括三類:準校友、在校學生和畢業生。準校友指所有想要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進行學習的學生;在校學生包括為取得哈佛大學所授予的學位而在哈佛大學接受學習和臨時在哈佛參與培訓或短期學習的學生;畢業生指所有順利通過哈佛大學的考核,取得該校學歷的學生。不難發現,在對校友人群的定位上,哈佛大學所囊括的群體遠遠超過我國高校概念界定下的校友群體,除長期在校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外,臨時在哈佛接受培訓或學習的學生和所有申請就讀哈佛大學的學生都一并被視作為校友群體中的一員?!熬艑又_,起于累土?!弊鳛樾S盐幕ㄔO過程中的基礎問題,對校友群體的概念界定足以彰顯哈佛大學在校友定位上的人文關懷。

“全程分享”則指無論是準校友、在校學生還是已畢業離校的學生,都能從始至終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懷和支持。學校的關懷不僅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成績、學業能力的高度重視上,也滲透于對學生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培育中。除聘用高水平教師、嚴格制定課堂教學標準、對教學質量進行多方面評估,學校還開設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評價體系,于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情懷與素養。學校的支持則彰顯于為學生的學習營造最佳環境,提供物質保障,為準校友解決“后顧之憂”,為畢業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等。在哈佛大學,學校會盡其所能為學生排除一切阻礙其追求進步的因素,從申請就讀哈佛大學起,到學生畢業離校,或是畢業多年,一旦有幸成為哈佛大學的校友,學生將會終身享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懷和支持。極具人文關懷的理念是學校校友文化建設的一大特色,經過不斷孕育,逐漸催生出一朵常開不敗且受人青睞的文化之花,花香溢滿其校友文化建設的實踐之路。

四、校友文化建設實踐中的人文關懷

基于“大校友”的理念,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主要面向三大群體,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施以不同的建設措施,是在校友文化建設過程中落實學校人文關懷建設理念的最佳印證,也是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能夠頗有成效的關鍵。

1.準校友

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人文關懷從學生申請就讀該校那一刻開始便有所體現,這一精神主要體現在對準校友的尊重和關愛上。尊重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所有申請就讀哈佛大學的學生在進校前都將收到一封由學校官員、在校學生、學校教授或畢業校友的電子郵件或紙質信件對其表示祝賀。來自學校內部人員的信件一方面表現出學校對準校友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彰顯出學校對準校友身份的尊重與認同,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哈佛大學得到完美詮釋。第二,對于學校希望錄取的學生,學校會充分表達出對學生的欣賞和希望被選擇的殷切期盼,但卻絲毫不會加以限制。希望其加入哈佛的大家庭,但并不施以過多的束縛,正所謂愛卻不強求。關愛體現在學校會邀請準校友的父母寫一封信介紹其子女性格、愛好以及成長背景,然后由校長親自轉交給學生所在院校的院長,以便學院教師能夠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與學生進行更好的溝通,更利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課堂內容的設定。邀請家長寫介紹信的獨特之處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不僅面向學生,還重視其父母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父母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潛能,面向學生家長展現學校的人文關懷。同時,對于一些情況特殊的學生,學校會竭盡全力地幫助他們解決在校學習的后顧之憂。無論是資金上給予幫助,或是管理安排上施以便利,學校均會從人性化的角度為準校友考慮。以學生為本,為準校友服務,充分尊重和關愛學生使得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在最開始就走上了正軌。

2.在校學生

哈佛大學對在校學生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支持上。這一支持一方面表現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中,另一方面體現為對學生的幫助和資助。在哈佛,培養整全之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詮釋,豐富多樣的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平臺,除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外,哈佛大學還為在校學生提供諸多的課外活動,如社團、興趣小組、研討會等極大地豐富了在校生的生活。博雅教育的提倡與選修制度的實施為哈佛學子充分發展其愛好和特長、形成批判性思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泛涉獵于各學科領域也造就了哈佛學子更為廣闊的眼界與視野。同時,學校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將提供資助,規定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將享受免交學費的政策。此外,學生在校期間若有其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學校都將予以充分考慮,以便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彰顯人性化的辦學特色。有研究表明,哈佛大學畢業生中有70%~80%的學生與母校保持聯系[4]。同時,1925年,在哈佛大學基金會正式成立之年,一年之內便有3261位校友進行捐贈,捐贈金額高達123544億美元。這幾大數字凝聚著哈佛學子對母校極強的歸屬感,而這一歸屬感離不開學生在校期間所感受到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支持。

3.畢業學生

狹義層面上的校友特指已畢業離校的學生,由于畢業學生是校友群體中所占份額最大的一個群體,對該群體的關懷是校友文化建設的關鍵。哈佛大學充分認識到畢業學生的重要性,通過為其提供一系列服務和便利,于細微之處貫徹“全程分享”的理念,展現學校對畢業生的關愛。概括而言,哈佛大學為畢業校友提供的服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組織校友團聚活動。為了加強校友與母校間的聯系,增進校友間的情感交流,哈佛大學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的校友團聚活動。除傳統的活動,如邀請校友回校講座、參與學校重大決議、參加周年慶典外,哈佛大學還開展了“全球網絡之夜”“公眾興趣會議”等極具特色的團聚活動?!叭蚓W絡之夜”(Global Network Night)始于2009年,于每年的1月和6月舉行,免費向哈佛在校學生、校友和教職工開放。該活動使得全球各地的哈佛學子能夠借助網絡齊聚一堂,為維系校友間的聯系與創建新聯系提供了可能。2017年6月,借助網絡的力量,來自全球100多個城市的8000多名哈佛校友相聚一堂,刷新了“全球網絡之夜”參與人數的歷史記錄,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哈佛校友活動。每年定期舉行的“全球網絡之夜”活動充分彰顯了哈佛大學對校友群體的重視,借助網絡解決各地校友團聚困難的窘境也體現出學校的人文關懷?!肮娕d趣會議”(Public Interest Conference)是始于2011年的年度會議,為期一天的會議旨在使學生能夠就某些感興趣的公共職業與該領域的校友展開討論,就疑問與困惑向畢業校友尋求幫助,接受職業發展指導。一年一度的“公眾興趣會議”一方面體現出學校對在校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彰顯出對校友資源的重視,為校友和學生聆聽演講者、結識有共同興趣的校友提供便利。作為哈佛大學兩大特色的校友團聚活動,無論是“全球網絡之夜”,還是“公眾興趣會議”,均是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助推劑,充分詮釋出文化建設中的人文關懷。

二是創設終身學習條件。自20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理念以來,哈佛大學便充分踐行這一理念,在其網絡學習平臺上創建了在線學習課程,即使是已畢業校友依然能夠進入該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同時,資源共享的理念在哈佛大學得到完美落實,圖書館免費向校友開放,即使畢業多年依然能夠享受學校富饒的學習資源。這一舉措為校友的終身學習創造了條件,使得哈佛大學得以培養出諸如富蘭克林·羅斯福、奧巴馬、馬克·扎克伯格等優秀人才,即使是中途輟學的比爾·蓋茨也對母校深表感謝,與妻子梅琳達在2010年成立基金會,并向基金會捐贈28億美元。

三是提供生活娛樂便利。哈佛大學對畢業校友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為校友的生活和娛樂提供便利上。在生活上,哈佛大學專為畢業校友設計了世界萬事達信用卡;同時還為校友在其所在城市的互聯網汽車共享平臺提供會員折扣服務,使其僅憑哈佛大學校友的身份便可以享受會員優惠。哈佛大學于生活中彰顯對其校友的關心,把校友文化建設落實到畢業生生活的細微之處,將哈佛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人文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休閑娛樂上,哈佛大學組織校友與學校教職工一同旅行,在旅行過程中充分展開交流、討論,拉近了學校與校友間的距離。此外,哈佛大學還專為女性校友舉辦女性校友周活動,為期一周的活動成為女性校友分享彼此經歷和收獲、增進校友間交流、拉近校友間距離的紐帶。在哈佛大學,校友平等是一個備受推崇的觀點,對校友捐贈率而非捐贈額的重視是校友平等這一主張的最佳闡釋,無論是受人矚目或是從事普通工作的校友,無論性別、年齡、能力或家庭背景,都將受到哈佛大學同等的關心和關懷。

一言以蔽之,哈佛大學對其校友的人文關懷體現在時間的延續和空間的延展兩個方面。從擴大校友群體的范圍,將準校友納入其中;到打破空間障礙,竭盡所能為世界各地校友間的緊密聯系創造條件;再到創設終身學習的環境,為校友的終身發展提供支持,無不體現出哈佛大學對校友群體的關心與支持。

五、我國校友文化建設的困境

通過將西方大學發展經驗與國情相結合,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摸索出了一條中國化的發展道路,雖起點晚于西方大學,但100余年的發展與改革,也見證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進步。近幾年,校友文化建設受到了高度重視,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體系逐漸形成并趨于成熟,但由于文化建設更多效仿于西方大學,形式上的學習未能彌補理念上的欠缺,校友文化建設中的人文關懷還嚴重匱乏。

第一,目標人群范圍狹窄。校友是學校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不僅應當在畢業離校后能感受到學校的人文關懷,也應在進校前或在校生活中有所體會。與哈佛大學“大校友”的校友界定理念不同,我國高校更傾向于將校友定義為已畢業離校的學生,尤其是已畢業離校學生中發展較好的學生。這一界定導致了校友文化建設目標人群的緊縮,阻礙了文化建設的延續性,而需要時間作為積淀的人文關懷也因此無法滲透于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之中。

第二,關注利益忽視服務。哈佛大學從學生申請就讀該校起就在各方面對學生給予關心與幫助,將校友文化建設貫穿于學生申請就讀、在校學習、畢業離校的全過程中。與其不同,我國高校大多是在了解畢業學生的發展前景、就業狀況或家庭背景,意識到其能夠為學校發展帶來利益后才貿然進行校友文化建設。由于條件限制,校友文化建設也僅在一部分優秀校友中得到落實。對發展較好的校友傾注過多的關心而忽視其他校友有悖于學生平等的主張,也更易招致更多的不滿與憤懣,略顯唐突的關心與支持也因此被貼上了“功利關心”的標簽。

第三,服務資源難以共享。哈佛大學充分考慮“大校友”們的需求,打破時間和地域障礙,為校友間以及校友與學校間的充分聯系創造機會,同時還為校友們的生活、學習和娛樂提供一系列的便利。與之相比,我國高校為校友提供的服務大多表現在邀請知名校友回校講座、參與學校重大決定等活動中,對校友生活關心程度欠缺。同時,已畢業校友不能使用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學習資源和便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論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通常將學生視為學校的消費者,把學生看作是學校發展的過客而非主人。對學生角色的錯誤定位導致學校難以在校友文化建設過程中發自內心地滲透人文關懷的理念,文化建設也難以取得類似哈佛大學那樣的成就。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我國大學校友文化建設與西方大學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當前不少高校都相繼成立了校友會,但文化建設時間的短暫性、空間的局限性以及目標的功利性等問題還相當突出,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人文關懷程度還遠遠不夠。擴大校友概念界定的范圍,轉變定位校友身份的理念,關注校友的真切需求,為校友提供豐富的資源與服務便利,在文化建設的時間、空間及目標上滲透人文關懷的信仰將是我國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六、結論

作為一個歷久彌新的社會機構,大學在社會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職責。就“誰將給學校提供永久支持”這一問題,美國密歇根大學校友會前任執行董事羅伯特·弗爾曼(RobertForman)給出的答案是校友。誠然,校友是高校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校友文化建設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作為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聚火點”,人文關懷不僅應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也應彰顯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以促使人文關懷之風真正吹向教育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谷 峰.哈佛的故事:為你講述你不知道的哈佛[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楊興林.美中高校校友文化培育的三維比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2):3-8.

[4]胡 娟,張 偉.哈佛大學資金來源、籌資模式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08.

猜你喜歡
校友人文關懷文化建設
香港服裝學院專場發布
校友資源開發管理智慧系統初探
“互聯網+”校友資源開發探索思考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是預防工傷事故的重要手段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