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層層剝筍式講讀史傳類文言文

2018-05-26 06:55袁麗霞
文學教育 2018年5期
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

袁麗霞

內容摘要:史傳類文言文的教學可以層層剝筍式講讀,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合理安排入手之處,老師的設問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不斷提問、環環相扣,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教學過程中,由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借助語境理解詞句;把閱讀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讓學生掌握學習史傳類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能力與閱讀能力,領略中華傳統文化,領悟民族精神。

關鍵詞:史傳類文言文 閱讀能力 層層剝筍 閱讀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重頭戲,史傳類文本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粗粗統計,僅高二上就有《鄒忌諷齊王納諫》、《殽之戰》、《燭之武退秦師》、《馮諼客孟嘗君》、《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和《蘇武牧羊》等七篇。這意味著一學期的語文教學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和學生一起研讀文言文。課前的問卷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學文言文,為了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領會、去延伸,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探索了一套“層層剝筍式”的講讀辦法,幫助學生越過語言障礙,積極主動地進入史傳類文言文的曼妙世界。

一.層層剝筍式講讀與史傳類文言文

什么是層層剝筍式講讀呢?就是根據所授文本的內容合理安排切入點,通過老師的層層設問,由易到難、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地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思考、領會、討論,從而使學生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文本主旨、分析人物形象、領悟寫作技巧的一套授課方法。這套辦法適合史傳文學的教學嗎?

史傳文學把嚴謹的史事和生動的文學表現手法密切結合,“達到了真實性與形象性的統一,作品在敘事中注重刻畫人物,描寫細節,善于表現戲劇性的情節”。[1]所以史傳文學具有真實性、形象性和戲劇性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尤其是刻畫人物時,史傳文學截取典型事件,精準刻畫,細膩描寫,以此來突出人物言行的個性特征,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史傳文學又圍繞一個核心人物來展開敘寫歷史事件,一篇文章中人物不多,但人物之間往往有矛盾和沖突,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要放在完整的故事情節中,從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之間的對比“層層剖析”、“步步深入”,這就為“層層剝筍式講讀”提供了有效的設問空間,可以在文內充分挖掘。

張中行先生認為,“文言和現代漢語是藕斷絲連的關系”,[2]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說史傳類文言文是藕雖斷絲卻緊密相連。史傳文學為后世小說、戲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歷史事件學生早在這些小說、戲曲中見過,所以對文本也就不會太陌生。而且一篇文章往往包含了一個或幾個歷史故事,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更有吸引力。這也為“層層剝筍式講讀”提供了基礎。

二.如何來層層剝筍

(一)結合注釋閱讀,整體感知

要層層剝筍首先需要學生手中有筍,而筍來自學生對文本的初步閱讀。結合課文下的注釋,學生通過讀,可以初步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情節、人物形象。

“讀”是文言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眾多的“讀”的方式方法中,首推誦讀,而且要整篇文章地誦讀?!扒迥┟癯醯膰慕逃绞绞撬桔咏虒W,我們在魯迅的散文及一些史料記載中可窺見一斑。一個國學功底深厚的先生,帶一群孩子咿咿呀呀地又念又背,竟培養了群星璀璨的一代文化巨匠們?!盵3]“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課上可以在疏通字音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誦讀,讓學生手中有筍可剝。

(二)找準入手之處

有過剝筍經歷的人都知道,粗大的筍要從筍的根部、筍衣片大的地方入手,一片一片地往筍尖部分剝,這樣很容易就能讓筍脫去麻衣,呈現出凝脂玉體來。而纖細的小筍恰恰要從筍尖部分開始,先揉搓,把筍衣揉軟了再把它分為兩部分,繞在食指上,隨著食指的靈活卷繞,筍衣就乖乖地離開。而一旦入手之處沒找準,那就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所以要層層剝筍式講讀史傳類文言文找準入手之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同的文章可以從不同的地方入手,如:

1.文章的題目

史傳類文言文在選入教材時,文章的題目大都是編者后加的,這些題目是歷代教材編纂者智慧的結晶,其中一部分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信陵君竊符救趙》、《燭之武退秦師》等。這一類的題目明確告訴我們:誰、做什么、做得怎么樣,內含豐富的信息,可以作為我們的入手之處。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可以抓住“竊”字做文章?!案`是什么意思?”“竊是不光彩的,那是誰要用‘竊的方式來得到什么?”“為什么要用竊的方式?”“誰來實施竊這一行為?得手了沒有?”“為什么選擇讓如姬去竊?”“誰給信陵君出的主意?”……

2.文章中的人物關系

史傳類文言文都會圍繞人物來組材謀篇,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史記》,以人物傳記來再現歷史,其中往往會有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此類文言文篇幅較長,人物眾多,看著復雜,而它的講讀抓手恰恰可以是人物關系。如《鴻門宴》就可以從“在鴻門的這次宴會是誰請誰”這個問題入手,讓學生在初讀文章時整理出項羽和劉邦兩大陣營中的不同人物,然后再結合文本的敘事順序分析兩大陣營內部和兩大陣營之間的人際關系。

(三)設問像筍衣,一層接一層,層層疊加,環環相扣

找準入手后,講讀過程中老師的設問要像筍衣一樣,一層疊一層,幫助學生層層剖析事件和人物。

1.由淺入深

入手之處的問題宜淺不宜深。剛開始上課,一旦問題深了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般來說,第一個問題能把學生引導到將要講讀的文章即可。如:以題目入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竊是什么意思?”;以人物關系入手的《鴻門宴》——“誰宴請誰?”只要看看文章或是注釋,學生都能回答,可也離不開老師的設問目的。

當學生已經關注文章時就要及時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文本,逐步加大問題的難度。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第二個問題“竊是不光彩的,是誰要用‘竊的方式來得到什么?”“為什么要用竊的方式?”“為什么選擇讓如姬去竊?”閱讀《鴻門宴》列出兩大陣營的人物,分析并繪出《鴻門宴》中復雜的人物關系圖,如下:

設問時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的難度上限是中等偏上水平的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或稍加點撥提示可以答出,通過學生的回答,一步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侯生為什么會為信陵君出主意?”“怎么看待侯生自刎?”《鴻門宴》“為什么有人說‘沒有一個人物是松懈的?”

2.不斷提問,環環相扣

不斷提問,環環相扣,前后相連。如《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竊是不光彩的,是誰要用‘竊的方式來得到什么”,當學生明確知道是“信陵君”要竊“兵符”后,可以追加一個問題“信陵君何許人也”,當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知道信陵君貴為公子后,再提問“這樣身份的人為什么要用竊的方式”。當學生明白了是侯生給信陵君出了竊的主意后再拋出“侯生為什么會為信陵君出主意”,學生便會從文本中讀出信陵君是如何善待侯生、禮賢下士的,也能初步理解侯生“士為知己者死”,問題前后相連,環環相扣,一步一步把學生引向重點,為后面的延伸遷移奠定基礎。

設問時目的要明確。提出的問題要帶有一定的預期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把問題的最本質、最關鍵的部分呈現出來,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又不脫離文本,緊緊圍繞重點,抓住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思維開發和能力挖掘,體現學生明確的思考方向,形成學生自己獨特的閱讀思考習慣和思維習慣,為學生自主性閱讀淺易文言文奠定基礎。

(四)老師重在導,學生重在剝

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剝,尤其是難度較大的問題。老師可以指導、可以提示、可以肢解問題,但一定不要替學生剝。學生剝的過程正是仔細閱讀文本,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與經歷進行積極思考的過程,是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穿越時空交流的過程,因此要放手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想。不求統解,力求在整體上理解文章,層層深入地動手去剝,挖掘作品內涵,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

層層剝筍式講讀能把學生逐步引導到文本中來,流傳千年、久經考驗的史傳類文言文也決不會令學生失望——跌宕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雄辯的辭令能牢牢吸引住學生。只有把閱讀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在層層剝筍中發現美好,從而領略文言文語言的精妙、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和鑒賞心得,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文字、提高審美情趣、增長人生智慧、感悟民族精神的目的。

讀之樂,賞之樂,得之樂,只有親力親為才行。

參考文獻

[1]韓兆琦.中國文學史·先秦漢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2

[2]李世中.風入寒松聲自古,水歸滄海意皆深[J].中學語文教學,2006,4(4)

[3]林青.芻議高中文言文研究性閱讀模式[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0,7(7)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附中)

猜你喜歡
閱讀能力閱讀
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提高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芻議
試析提高二外日語閱讀能力之對策
分層導學有效提高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研究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增強學生應用題解答水平
“以讀促寫”與“以改促寫”英語寫作教學對比研究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