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文《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六》考釋

2018-05-29 05:40魏淑霞
西夏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西夏文力士漢文

□ 魏淑霞

西夏文《大寶積經》出土于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現藏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圖版收于《俄藏黑水城文獻》(21—22冊》,120卷,西夏仁宗仁孝時期御譯,經過比對,西夏文《大寶積經》應是譯自漢文《大寶積經》。學界對西夏文《大寶積經》早有關注,俄國西夏學者戈爾巴喬娃[1]、克恰諾夫[2]和日本的西田龍雄[3]等都對俄藏西夏文《大寶積經》進行過著錄。孫穎新的《西夏文〈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研究》[4]、麻曉芳的《西夏文〈善住意天子會破魔品〉考釋》[5]、王培培的《西夏文〈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考釋》[6]分別對《大寶積經》中的《無量壽如來會》、《善住意天子會破魔品》、《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進行了考釋研究。張永富的《西夏文〈大寶積經〉卷三十六勘誤》[7]對佛經翻譯過程中出現的脫文、衍文、錯認、誤筆等情況進行了探討。

西夏文《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六》為西夏文《大寶積經》第三會之第六品,編號Инв NO.404,文獻前半部分殘缺,筆者參照漢文《大寶積經》試對西夏文《大寶積經》中的《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六》(這一部分漢文本為西晉三藏竺法護譯)進行譯釋,希望通過解讀,一方面來體察西夏譯文與漢文本的對應關系,或與存世漢文譯本的歧義之處;另一方面展示某些西夏字的漢譯文或漢文構擬的意義依據,從而為西夏佛教史及西夏語言文字研究提供素材。文獻材料源自蔣維崧、嚴克勤兩位先生提供的文獻照片。

文獻譯釋分為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譯文、校注三個部分,《大寶積經》為經折裝抄本,西夏文錄文一律用【1】、【2】、【3】……標注原版折面之起訖,如:1.1表示第一折第一行;錄文時對文獻中漫漶不清難以辨別的西夏字代之以□,字數無法確定者,用“……”號表示,單字難以辨認,但可據字形或上下文擬補的,于字外打上方框,如斗;漢文對譯若遇西夏虛詞,沒有對應詞語的,則以△號標示。

圖【1】

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

子等之心歸勸召△看。佛密跡金剛力士之謂:

譯文:

“……解達三世,凈過去來今(1)。八曰(2),以真諦見,無所障礙;九曰,遵奉道業,入一切法;十曰,一切諸法,皆悉歸空。是為十?!泵苒E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有幾法,聞佛不可思議法,不以恐懼也?!狈鹧裕骸白逍兆樱?),菩薩有八法,聞佛不可思議法時,不恐懼也,何謂為八?一曰,所造功德,常能究竟(4);二曰,一心禪思,不有雜亂(5);三曰,以為善友,知情之利;四曰,心常篤信,樂微妙法;五曰,以解諸法,悉如幻化;六曰,一切法不可思議(6);七曰,了(7)諸法不可成就猶入虛空;八曰,暢(8)一切法,狂惑放逸,虛偽之相。是為八?!泵苒E金剛力士復白佛言:“何謂菩薩德者之業,于一切法上得自在也?”(9)佛言:“菩薩有四法而得自在也。何謂為四?一曰,遵行如幻三昧暢一切法,入五神通而特超越;二曰,以三脫門過于四禪;三曰,以智度無極(10)修四梵行;四曰,行權(11)方便具六度無極。是為四?!泵苒E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有幾法入于法門?” 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四事法,入于法門。何謂為四?一曰,入禪思門(12),具足曉了一切眾生根本;二曰,入智慧門,分別一切章句義理,為眾之語(13);三曰,入總持門,一切所執常念不忘;四曰,入辯才門,以此能悅諸眾生心。是為四?!?密跡金剛力士復白佛言:“菩薩有幾力致開士行(14)?又斯道力,無能當者降伏眾魔?!?佛言:“族姓子,菩薩有八力,莫能當者降伏眾魔。何謂為八?一曰,道心之力性行清凈;二曰,精進行力而不退轉;三曰,博聞行力奉無極慧;四曰,忍辱行力護眾生故;五曰,無所生力不懷瞋恚;六曰,不虛妄力具足解脫;七曰,修道行力備悉智慧;八曰,以大哀力開化眾生。是為八?!狈鹫f是法時,密跡金剛力士及五百子,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以得法忍。前白佛言:“唯愿大圣,依此八法經典流傳天下, 我等慈悲(15),是密跡宮使自然廣,因此本光明普照(16),如來滅已。后方諸愿永傳不沒盡(17)?!庇跁r,世尊睹密跡諸子等心中所念勸(18)。佛告密跡金剛力士:

校注:

(1)“過去來今”,西夏文譯作“焦紻、擋紴、竀纚”,這幾個西夏單字有各自的意義,但組合之后,表示過去、現在、未來,例如焦紻竀纚擋紴礠蟅論缾(過去現在未來諸菩薩眾),見《華嚴經》卷第四十。

(2)“八曰”,西夏文皆譯作“萰落”,下同。

(3)“族姓子”,西夏文譯作“界竭竛”,字面意為“善男子”、“善親君子”。竭竛:竭竛篔罈(君子有禮),見《掌中珠》第29頁。

(4)“究竟”,西夏文譯作“抬蜶”,但從文獻中所見,西夏人還用“籄蜶”翻譯“究竟”。

(5) 此句漢譯本作“一心禪思,暢達不亂”。

(6) 漢文本多一個“曉”,譯作“曉一切法不可思議”。

(7)“了”,西夏文譯作“論”,字面意思為“曉”,下文有多處與此相同。

(8) 漢文本“暢”,用西夏文“銅(說)”與之對譯。

(9) 漢文本此句作“于一切業開士之法”。

(10)“度無極”,西夏文本用“亡茸稨”對譯,三字構詞譯為“波羅蜜”,為梵文之音譯,可意譯為“度無極”、“到彼岸”、“事究竟”。

(11)“行權”,西夏文譯作“界仕膌”,字面意為“善作行”、“善權”,下同。

(12)“禪思門”,西夏文譯作“聲絹毋”,字面意思為“禪定處”。

(13) 此句漢文本作“為眾敷演”。

(14)“開士行”,西夏文譯作“緳腞庭”,字面意思為“行德者”。

(15) 此句漢文本作“以是八法經典之要,使流天下,用愍我等?!?/p>

(16) 此句漢文本作“以是德本光明普照”。

(17) 此句漢文本作“令遍流布而不沒盡”。

(18) 此句漢文本作“世尊睹密跡諸子等心中所念勸助啟佛”,西夏文本少了“助啟佛”三字。

圖【2】

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

譯文:

“密跡堪任斯諸章句,昔我諸菩薩在菩提樹下(1)。魔將兵來,汝念誦咒語,卿以威勢,至擁護我故降魔兵(2)。今復當護將來末世中此經流布,遍閻浮利周于十方(3)。彼經法永世有存(4),持制一切諸外異學?!?密跡金剛力士,佛勸告世尊承受(5),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立便章句,乃頌咒曰(6):“酰黎 休留 休留 其授聚散(7)各羅眼動搖歸救 忍力力盡寂凈作鴟鵂伊犁(8)佉丘(9)佉犁 佉犁護無擇住勝生往還無曲,以慈受之,降伏調和成施持已(10),諸天龍告鬼神、揵沓婆、妖魅、若人非人等,常得安樂(11),動于山王,亦震天地,亦擾水王。用說此咒故,攝伏外道法君所救,晃曜法炎。篤信是句?!甭劥酥湟?,諸天眾各各舉聲而嘆曰:“正法住甚久,動三千佛土,集一切眾會(12),顯于人王前(13)。歸命使無罪,施此無恐難,其持是言教,令正法永存?!睜枙r,世尊從曠野鬼王土密跡金剛力士宮中,受供七日,開化無數眾生。七日已足(14),忽沒曠野,密跡不在空虛中(15),與諸菩薩等聲聞眾。一切諸天上普共供養佛及圣眾,諸玉女眾咸共諮嗟演大光明,諸天人伎百種自鳴,空中雨華,佛土大動,顯佛大變。佛沒密跡力士宮殿,猶鳳凰王,還住靈鷲(16)山。與比丘眾俱,及諸菩薩眷屬周旋,各思道教。爾時,王阿阇世出(17),篤信慕樂長者梵志俱,一國人民聞佛還國。則晡時(18)亦出羅閱祇城,往詣靈鷲山到佛所?;追鹱阌依@七匝,卻住一面。王前白佛:“我曾立坐有所參議,時諸比丘到太子所(19),‘今日世尊往到曠野鬼王土界,詣密跡金剛力士舍食,’乃往謂,我得聞是怪之難及至未曾有。諸佛世尊大哀垂愍眾生,如來行慈普濟眾生。(20)猶如虛空言無偏獨,皆言一切(21),往曠野鬼王土界,就密跡金剛力士舍食。佛大弘志至不可喻,無辭可盡,

校注:

(1) 此句漢文本為“我詣佛樹下” 。

(2) 漢文本中為“魔將兵來,卿以威勢,至擁護我故降魔兵,實時想念諷誦通利”。西夏文本譯時打亂順序。

(3) 漢文本作“遍閻浮利周于十方”,西夏文本譯作“去缽齲科禋糧礠礠翍謾稟膌”。

(4) 漢文本為“令所施教使法久存”。

(5) 此句漢文本為“觀佛世尊以見勸告”。

(6) 此句漢文本作“應時于是言辭章句,用宣咒曰”。

(7) 漢文本為“其強飆聚”。

(8) 漢文本作“寂怕作角鴟伊犁”。

(9)“佉丘”,西夏文本譯作“窲纚”,字面意思為“軍住”。

(10) 此句漢文本為“調和成施持已”,西夏文本翻譯時多了“降伏(薋)”。

(11)“常得安樂”,漢文本作“常吉安隱”。

(12)“集一切眾會”,漢文本作“一切眾會同”。

(13) 此句漢文本作“自投人王前”。

(14) 此句漢文本為“七日之中”。

(15) 此句漢文本為“踴在虛空”。

(16) 靈鷲山,梵名“耆阇崛”,西夏文本翻譯時用梵名音譯。

(17) 此句西夏文本翻譯時省掉了“羅閱祇大城”,而將“羅閱祇大城”放在下一句中。(18) 晡時,即傍晚時間,西夏文本翻譯時對譯為“堂鯨糧城(晚夕方時)”。

(19) 此處漢文本有“口自宣言”,西夏文本未譯出。

(20) 此句漢文本為“諸佛世尊不可思議,乃能大哀垂愍眾生如來行慈普濟眾生”。西夏文本翻譯時打亂了語序。

(21) 漢文本此句為“用一切故”。

圖【3】

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

譯文:

若如來講法及道訓決疑,則不得安樂者無謂(1)。又復世尊,其密跡力士。為有幾事在于平等,而逮正覺最為至重。植眾德本,乃能有是妙大辯才?”佛言:“大王,是事究竟可逮(2),其至德本無能過上?!蓖醢追鹧裕骸皩崬橹琳?,種其德本故獲此果。若信(3),其功德云何?”佛言大王:“假使十方各如江河沙數,一一沙尚可知限;密跡金剛力士所見諸佛不可計數,盡其崖際(4)供養奉事,緣此如大辯成,故非無及(5)?!狈鸶嫱踉唬骸澳送^去無央數劫不可限量,爾時有佛,號曰息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善逝、世間解、道法御、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選主,劫名不移。其息意佛純化一切諸菩薩眾,皆令精進,行菩薩法,不生懈?。?),心無厭倦,棄身壽命,不以為吝,唯志道法?!睍r有菩薩,名曰勇力,即從座起,往詣息意佛所,稽首足下,白佛言:“如大圣宣,我承解議(7),若有菩薩心自念言:‘我等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钍瞧兴_,名曰懈怠,所以者何?若菩薩不用精進,厭患生死,不與此心成佛大道。若有菩薩,見生死難則見縛結,不至滅度唯化眾生,乃成正覺,所以者何?世尊,菩薩之法普行勤修。在生死常所在處,開導利益無量眾生,悉令滅度,亦無所教。是故世尊,菩薩作行,宜重生死,不敬滅度。菩薩造行重生死已,奉無限佛,導利開化無量眾生,聞無數法,入眾生念,所行志性敬泥?。?)行,重于眾觀,便自墮落沒在小節。若有菩薩畏于生死而懷恐難,樂泥洹行(9),如是菩薩則為墮落?!?/p>

校注:

(1)此句漢文本為“若有得蒙如來講法,宣傳道訓決疑之律,靡不得安”。西夏文本翻譯時打亂了語序。

(2) 此句漢文本作“大王,是事究竟而不可逮”。

(3) 漢文本作“若有信者”,西夏文本翻譯時省略簡化為“若信?!?/p>

(4)“盡其崖際”,西夏文本對譯為“殼腕臀嘩”,字面意為“不可計量”,即“無限”,與“盡其崖際”意思相同。

(5) 此句漢文本作“緣是行故合積大辯,當作是觀,皆有本末”。

(6)“行菩薩法,不生懈怠”,漢文本作“言作菩薩,法無懈怠”。表述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7)“我承解議”,西夏文本對譯為“瞭紩籋”,字面意思為“我承思”。

(8)“泥洹”,“涅槃”之別譯,西夏文本對譯為“筁僅”,其可音譯為“涅盤”。

(9) 此處漢文本有“當作是觀”,西夏文本未譯出。

圖【4】

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

譯文:

以無行墮失如來行,于諸眾生則有釁咎(1)。何謂菩薩不順行?樂于聲聞,緣覺地者,自觀其行,欲化眾生,是故名曰無開士行。其行聲聞無菩薩行,所以者何?諸聲聞行畏生死苦,菩薩游于無量生死,不以為拘。時息意如來贊勇力菩薩曰:“善哉!善哉!正士,如是清凈,法言淳淑(2),菩薩行道,舍身之安不舍他人,常省己身不求他漏?!?又問:“何謂菩薩所行?”佛言:“族姓子,自正己行為眾生,宣講成敗事生死之難。受無量生死之患,而無恐畏。不樂聲聞緣覺之地,習菩薩行,不近禪思在于三界,曉了禪定,分別惡趣,習乎方便盡了禪智,功德圣慧而不可盡。發無生慧,一切本無,慧無所生,知其所受。了諸眾生而無吾我,以慧開化一切眾生。曉諸法寂,解護諸法(3),暢諸佛土了于一切,了一切自然虛空佛國清凈。其慧明凈,以慧圣達一切法無,增益相好入于莊嚴?;蹮o所行,因此行一切德本未曾忘舍。少惱尟事,有為眾生所可造作,常行拔難身心惔怕(4),積功累法無所穢厭,禪思發曉了長寂,正定一心方便覺達深妙之禪。若以宣布若干品教(5),分別諸觀護于德果,開化聲聞緣覺之律。愛樂如來所解脫業,降菩薩行,示現如來所行之本。是為族姓子如來所行之業?!?王當知之,爾時,勇力菩薩于彼如來所,聞說是法所行清凈,復白彼佛:“世尊,于今如來至真宣菩薩之所應行,至未曾有也(6)!又復世尊,如佛所說,我察解善權方便,是諸菩薩一切諸法,由己所行。猶如世尊察于虛空(7),十方萬物為一切色顯現,一切己體不可稱計,現苞一切有形之類,虛空行業已無所礙。如是世尊,善權方便,是諸菩薩等在一切法而得自在。諸學之法、及未學法、凡夫之法、最正覺法、皆悉由之。猶如世尊若火所遇草木諸財皆被燒(8),菩薩如是于一切法自在所行,以智慧炎燒諸愚冥,三界無煙。猶如世尊大怒丈夫瞋恚熾盛,逆害他人無所顧難;菩薩如是,善權方便,

校注:

(1)“釁咎”,其意為“過失”、“罪過”。西夏文本對譯為“薠禐”,薠:罪;禐:失誤;譯為“過失罪”,正好對應。

(2)“如是清凈,法言淳淑”,漢文本作“仁快說此,教言淳淑”。

(3)“曉諸法寂,解護諸法”,西夏文本對譯為“礠矖擋緂,礠矖蔲論”,字面意思為“諸法未知,諸法若曉”。

(4)“惔怕”,即“淡漠”之意,西夏文本對譯為“盝葾”,字面意思為“寂凈”。

(5)“品教”,西夏文本對譯為“礌鎂”,字面意思為“本愿”。

(6) 此處漢文本為“甚難!世尊,至未曾有,于今如來至真之言,宣斯菩薩之所應行”。西夏文本譯為“世尊,于今如來至真宣菩薩之所應行,至未曾有也!”語序打亂。

(7) 此句漢文本為“猶如世尊察于虛空含受一切”,西夏文本翻譯時少了“含受一切”。

(8) 此句漢文本為“猶如世尊若火所遇草木百谷靡不被燒”。

圖【5】

西夏文原文及其對譯:

譯文:

自在由己,智度無極,斷除一切眾生塵勞,猶如世尊清水寶珠著濁水中尋時清澈;菩薩如是,以權方便消一切塵三垢穢濁,猶如世尊有大威藥名曰消,除若著毒中消一切毒永無有余;菩薩如是,以權方便游于一切三界之難,執權(1)智業,滅去眾生塵勞愛欲。世尊因此善權方便(2),是諸菩薩一切諸法自在己行?!比缡谴笸?,勇力菩薩說是語時,不可計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大王(3),爾時,勇力菩薩,豈異人乎?(4)則今密跡金剛力士身是,此正士身堅強精進,被弘誓德無極大鎧,巍巍如是,供養諸佛不可稱限,光光若斯無以為喻。爾時,阿阇世王,心自念言:“是密跡金剛力士,所執金剛為重幾所,以承大力謂應執持乎?” 時,密跡金剛力士知王阿阇世心之所念,以持金剛下著地上,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5)。密跡金剛力士謂王阿阇世:“汝取此金剛?。?)”時,阿阇世王以大力士力,盡勢舉之,而不能搖離地如毛發,時,王驚愕,前白佛言:“我世尊有大力士力被極異鎧,牽捉大象,舉鼻投身在所無礙,今日舉此小金剛杵,不能移動若干毛發?!?時,王阿阇世倍深懷疑(7):“何故世尊,乃如是乎?” 佛言:“大王是金剛者,入在重德,不可用被鎧力及象力而舉移此也?!睜枙r,密跡謂天帝釋:“仁者名號執持金剛拘翼,今日,令舉此金剛杵(8)?!?時,天帝釋以無限神力,極闡神足欲舉其金剛,了不能舉。爾時,天帝釋前白佛言:“吾等之身及諸天俱與阿須輪斗,以一手指,毗摩智多羅阿須輪持之(9),意欲依何投棄(10),投之如一圓丸,皆令奔馳不知所湊,又是金剛其形小小,而不能動,佛言:“拘翼,是金剛者,入在重德,不可以比阿須輪三百三十六萬里身在所可投,于拘翼心所知云何?須彌山王為重不乎?” 答言:“甚重!世尊,不可喻也?!狈鹧裕骸熬幸?,假有勇士大神無極,取是金剛右手執持,置于須彌山處,已分大?。?1),俱舉二形。須彌山王尚復微輕,不如金剛重。若天帝釋,密跡金剛力士以是金剛,擊鐵圍山、大鐵圍山及金剛山,令碎如塵,雖爾正士,未盡現力,不可喻極?!?/p>

大寶積經卷第十三

校注:

(1)“執權”、“以權”西夏文本皆對譯為“界仕”,字面意思為“善權”、“善行”。

(2)此句漢文本作“以是之故,世尊當作斯觀善權方便”。西夏文本翻譯時作了簡化處理。

(3) 漢文本作“王欲知之”,西夏文本簡化為“大王”。

(4) 漢文本此處有“莫造斯觀!所以者何?”西夏文本翻譯時省略掉了。

(5) 此句漢文本為“適置地上,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而西夏文本譯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6) 此句漢文本為“王試舉此”,西夏文本翻譯時指向更明確。

(7) 此句漢文本作“王阿阇世益用懷疑”。

(8) 此句漢文本為“今日仁者,且從地舉此金剛杵”。

(9)此句漢文本作“舉維質阿須輪所在”。而西夏文本為“毗摩智多羅阿須輪持之”,“毗摩智多羅”是阿須輪王之名。

(10) 此句漢文本無。

(11) 此句漢文本為“以是金剛著須彌山邊,藏之在中,才現形取”。

參考文獻:

[1]З.И.ГорбачеваиЕ.И.Кыч,Тангутскиерукописии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восточн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63.

[2]Е.И.Кычанов,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памятников,Киото: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1999.

[3]西田龍雄.西夏文の華嚴經(3)[M].京都:京都大學出版社,1977.

[4]孫穎新.西夏文《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15.

[5]麻曉芳.西夏文《善住意天子會破魔品》考釋 [M].西夏研究,2016(3).

[6]王培培.西夏文《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二》考釋[M].西夏研究,2017(3).

[7]張永富.西夏文《大寶積經》卷三十六勘誤 [M].西夏研究,2017(2).

猜你喜歡
西夏文力士漢文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征稿簡則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征稿簡則
樂器名稱漢文譯名小議
西夏文《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訛誤匯考
西夏文《佛頂心觀世音菩薩經》考略
四十年來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西夏文《謹算》星禽研究
西夏文《同義》重復字研究
冬天的太陽是香的
雅力士車高速行駛時自動降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