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一帶一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

2018-05-31 09:12馬昌前
大學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國際視野教育國際化創新人才

[摘 要]“一帶一路”行動方案的實施,會在促進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耙粠б宦贰钡娜嫱七M和可持續建設,越來越凸顯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為此,可以通過組織中外學生人文交流、加強國別和區域研究、營造國際化的校園語言和文化環境、加大外籍教師的聘請力度、開設全英文或雙語授課課程、派出更多學生到海外聯合培養等方式,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一帶一路”;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4-0021-04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是中國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重要標志; “一帶一路”行動方案的實施,會在促進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一帶一路”的宏偉愿景下,中國的利益遍布全球,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也更加強烈。因此,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以適應“一帶一路”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需求,是新時期我國高等學校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服務“一帶一路”為抓手,大力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14年,學校成立了絲綢之路學院,致力于面向“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培養高層次人才,開展“一帶一路”地質資源環境的協同研究,為“一帶一路”略和沿線國家產業發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撐、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深化“一帶一路”人文交流[1]。以絲綢之路學院為依托,學校啟動了面向本科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培養計劃。該計劃的實施,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探索了新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以“一帶一路”為導向,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亞和東南亞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了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正逐步由藍圖變為現實。 “一帶一路”盡管是一個以國際經濟合作為主旋律的倡議,但其體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理念,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將譜寫各國合作共贏的新篇章?!耙粠б宦贰钡年P鍵在“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其實質是直擊制約我國長期發展的三個戰略問題,即油氣和礦產資源的獲取問題、富裕優質產能的市場問題以及戰略縱深開拓和國家安全的強化問題。

油氣和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極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國是世界上礦種配套齊全、資源總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然而,當前我國的油氣和大宗礦產資源已從原先的個別礦種短缺向全面短缺演變,石油、鐵、銅、鉀鹽等重要礦產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6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60%,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34%,而“一帶一路”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特別豐富。據2008年統計,“一帶一路”上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伊朗、俄羅斯、利比亞等國的可采石油儲量占世界的72%,而俄羅斯、土庫曼斯坦、伊朗、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的天然氣儲量的總和就占世界的65.2%?!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在地質學上主要屬于特提斯構造域和古亞洲洋構造域的范疇,地質演化復雜,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不乏世界級礦床,可作為我國礦產資源和能源供應的戰略基地。 其中,金、鉑族元素、鉻、鈾、鎳、鐵等礦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快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俄羅斯、中亞、伊朗、緬甸、泰國等國家的石油貿易合作及油氣通道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有益于保障中國能源和礦產資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

只有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才能保證“一帶一路”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考慮我們自己的合作利益時,為沿線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有助于實現“民心相通”,從而推動打造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沿線各國由于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各異,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形成了不同的建設規劃和標準體系,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基礎設施的“投資鴻溝”現象,表現為交通基礎設施中存在的大量缺失路段、技術標準體系不一、管理規范各異等問題。打通各國基礎設施之間的障礙和瓶頸,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既能緩解國內市場產能過剩的狀況,促進能源和資源來源的多元化,也能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例如,2016年11月13日正式實現貨運聯通的“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上的樣板工程、旗艦項目,在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后,就為巴基斯坦沿線的民眾創造了上萬個就業機會,也帶動了本土化的工程技術類人才的培養。

“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凸顯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皣H視野”就是以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和全球眼光,關注社會和世界的現狀與發展變化,具備追求人類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思想,校訂人生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最基本的是要鼓勵學生用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全球競爭的標準來分析自己應具有的智能結構和綜合素養,用全球觀審視事業的發展方向和個人的培養目標,從而提高自己參與國際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綜合素養和國際交流能力。鑒于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采取多種形式,宣傳“一帶一路”戰略,加強國別及區域研究,實施教育國際合作,增進學生對多元世界的理解,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一是舉辦國際會議,開設“名家論壇”。從2012年起,我們先后成功主辦了“礦產資源合作開發國際研討會”、“亞洲特提斯造山與成礦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絲綢之路青年領袖論壇”、“絲綢之路大學校長論壇”、“地球科學創新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等重大國際交流活動,先后吸引50余個國家的著名學者、大學校長、青年領袖、駐華使領館官員參加會議。每次重要會議,都選拔本科生和研究生擔任會議志愿者,承擔會務組織、重要來賓接待等工作,組織學生旁聽重要演講,輔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參與討論,以鍛煉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我們還以“科教聯通絲路,青年引領未來”為主題,邀請世界著名地質學家和大學校長來校開設“名家論壇”,對“一帶一路”地質演化、礦產資源稟賦、油氣和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地震、地質災害和高等教育等進行專題研討,極大地激發了師生的興趣和熱情。在校內,我們從本科生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就開設了國際視野與國際理解課程,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對國際化人才的強烈需求,而只有具備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開放包容的觀念、國際交流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才能適應未來國家發展和個人事業發展的要求。

二是加強海內外學生的交流和互訪,創造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近10年來,我們基于專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力度與國外和港澳臺大學的合作,重點建立了本科生訪學和交流機制。先后與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巴黎六大、里爾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密西根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阿爾伯特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等建立學生互訪和交流機制,接待了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臺灣東華大學、臺灣中正大學、臺灣高雄師范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師生到本校的實習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和交流。在教學中,常常采用中外學生或海峽兩岸學生混合編班的方式,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后,我們進一步加強了與沿線國家的聯合培養,深化了師生交流。例如,接收了伊朗德黑蘭大學、霍爾木茲大學、蘇丹科爾多凡大學、巴基斯坦真納大學的中青年教師和博士生來校交流,實現了與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和拉合爾政府學院大學的本科生交流訪學。

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推動來華留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環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校園內相處、交流,本身就營造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留學生群體的多元文化優勢,引導學生加強人文交流,既重視利用中華文化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培養知華、友華的情感和文化認同,又重視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內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中國大陸學生認識多姿多彩的世界,提升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我們組織校內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定期開展多元文化交流,支持中外學生發起 “絲路論壇”,每周由一個或多個中國學生向來華留學生介紹所在省的省情、人文和社會發展狀況,而“一帶一路”沿線國的來華留學生介紹他們的國情、區域發展和礦產資源概況。這加深了中外學生的了解和友誼,促進了跨文化交流,也使校園文化充滿包容和開放的特質。

三是加強國別和區域研究,引導學生認識國情、認識世界。我們參與了翟明國院士主持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項目“新常態下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安全和風險預判”的研究工作,重點承擔“礦產資源全球配置”和“一帶一路”戰略的研究工作,承擔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西亞銅鎳鈾資源潛力評價示范子項目的研究工作。以這些面向“一帶一路”的研究為基礎,結合專業課教學、大學生業余科研活動的推動,我們組織本科生開展全球礦產資源分布調研與“一帶一路”戰略研討,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拓展國際視野。在組織學生開展國別與區域的研究中,要突出創新人才培養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為目標,以訓練學生建立“全球視野,大數據思維,比較的方法”為重點,分別由學生承擔了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鎢錫礦、汞礦、銻礦、金銀礦、鈦礦、鋁礦、鉬礦、鈷礦、鉑族礦、稀土礦、鋰礦、鈹礦、鋯鉿礦、銦、錸、鍺、鎵等金屬礦產,鉀鹽、磷礦、石墨、螢石、硫礦、硼礦、菱鎂礦、重晶石、石膏、寶玉石等非金屬礦產分布狀況的調研。學生在獲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圍繞區域地質、資源環境災害效應、國別資源稟賦、國別法律法規、投資環境與合作風險評估等方面深入思考,注重交流,相互啟發,認識國情,拓展視野,取得了好的效果。2013級地質學國家理科基地班班長盧文華說:“通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深感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在科技領域的強大。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數據庫中記錄了全球范圍內所有礦種的資料,礦床總數就超過30萬個。一個國家總的自然資源量是‘天生的,但掌握的礦產資源卻取決于人??吹搅瞬罹?,要使我們的國家在礦產資源領域有更大的話語權,我們任重道遠?!被匕鄨F支部書記徐珍在調研了全球的磷礦資源后指出:“20世紀,摩洛哥和美國的磷礦石出口一直穩居全球前兩位,1996年后,美國停止了磷礦石的出口,改為進口磷礦石,加工成磷肥后再出口,利潤大幅度提升,摩洛哥的磷礦石出口也大幅減少。目前,中國的磷礦石出口已經躍居世界首位。磷礦是不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減少粗放型的磷礦石的貿易,更注重深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被匕嗟耐醺豢低瑢W指出:“我們國家以占世界二分之一的銻礦儲量為世界提供了四分之三的產量,應該調整策略,以中國國家的長遠利益為著眼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睆倪@些本科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過科研,他們不僅認識了國情,而且能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獨到的建議,顯示了創新的意識。

四是發揮地質學科重視野外實踐教育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就是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2]。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要想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前提條件是要了解中國,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義利觀。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家國情懷的本質載體,以胸懷天下的全球視野成為家國情懷的外延拓展,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賦予家國情懷新的內涵,以勇于奉獻、恪盡職守展示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只有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人,才能心系國家,胸懷天下,才能成為社會之棟梁、民族之未來。

地質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地質學教育主要由室內課堂理論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這兩大體系構成。野外實踐教學是培養合格地質人才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興趣、鞏固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這也是學生接觸社會、認識國情,培養家國情懷和腳踏實地品格的關鍵環節。因此,作為地質學野外實踐教學主戰場的地質實習基地,歷來被視為培養地質專業人才的搖籃,是提高地質人才質量的重要基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始于20世紀50年代,先后有周口店、北戴河、秭歸三大野外實習基地陸續建成并服務于廣大本科生的野外實踐教學。近年來,我們又選擇鄂東成礦區和大別山區,加強了課間實習基地建設。同時,我們結合科研基地建設,形成了遞進式的野外實踐教學模式,即針對一年級本科生的地質認識實習(北戴河教學實習基地)、針對二年級的“課間的針對性實踐”和“課后的綜合性實踐”(鄂東和大別山)、針對二年級末的本科生專業教學實習(周口店和秭歸教學實習基地),以及針對三、四年級本科生的科研創新實習(教授的科研基地),把分層次、多尺度的野外實踐教學與高水平科學研究緊密結合,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溫家寶同志在考察母校期間與學生交流時說:“我把母校對我的培養概括為三句話,母校給了我地質學知識,母校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母校給了我接觸群眾的機會?!?[4]顯然,突出地質學的學科特色,強化實踐教育,有益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優秀特質的高水平人才。

二、構建雙語授課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當代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全球范圍內科技人員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結果,全球范圍的知識共享和思維碰撞已經成為創新人才開展創新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萍既藛T只有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前沿,融入國際發展的大環境中,才有可能在科技創新上有所建樹。因此,具備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是創新人才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為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我們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聘請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來校擔任主講教師,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專業素養。1999年以來,我們先后聘請了羅杰·梅森、保羅·羅賓遜、亞羅斯拉夫·多斯塔爾教授等多位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來校長期開設本科生全英文授課的巖石學課程(其中前兩位是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他們的課程,不僅幫助大學生提高了英語交流的能力,還引進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素材和科學前沿,為學生嚴謹治學提供了示范。

二是建立國際交流平臺,邀請著名學者來校開設短期課程和暑期學校。2006年以來,經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批準,學校先后建立了“殼幔交換動力學”等4個創新引智基地,與國際上頂尖的地球物質科學研究團隊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2012年我校發起成立了“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先后有美國斯坦福大學、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麥考瑞大學、法國巴黎六大、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我國香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加盟,為開展科技和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不僅積極參與組織聯盟高校的著名科學家來校開辦專題性暑期學校和短期課程,還支持和資助學生赴境外參加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國際交流的歷練機會。

三是全面拓展專業英文的學習機會。先后由桑隆康教授和陳能松教授負責,建立了變質地質學雙語課程,主講教師包括羅杰·梅森教授(英國著名巖石學家和地質教育學家)、周漢文教授、劉嶸副教授、佘振兵副教授等。課程定位于國家理科基地班高年級學生雙語教學專業課程。教材采用Mason教授和桑隆康教授合著的雙語教學教材《變質地質學》(“Metamorphic Geology”,2007,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該課程通過教育部評審,成為“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010年又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此外,桑隆康教授等還編著出版了《漢英英漢地球物質科學術語詞典》(2008,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桑隆康和馬昌前主編的《巖石學》(第二版)(2012,地質出版社出版)也全面標注了重要術語的英文詞匯,為提高學生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推動國際化聯合培養,造就一批視野寬闊的創新型人才

為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國際交流能力,從2006年開始,學校通過學生互換、校際交流、互免學費、互認學分、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探索了2+2、3+2、2+1+2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2012年國家留學基金委設立了“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這使得本科生的國際聯合培養走向了系統化、規范化的軌道。

一是多方爭取資源,形成多元化本科生國際交流資助格局。為了成功爭取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我們注意發揮教授的作用,提前制定好聯合培養方案,簽訂諒解備忘錄,明確雙方合作的責任和義務,界定學生選拔機制、錄取標準、在海外的學習要求以及回校的考核標準,努力將學生在海外的聯合培養與管理落到實處,提高派出的成效。同時,學校設立了“本科生國際交流基金”,鼓勵學院和導師配備相應經費,提高資助強度,對品學兼優且家庭困難的學生,給予全額資助。

二是建立雙導師制,確保聯合培養務實高效。雙方導師共同確定研究題目,共同選拔對合作課題感興趣、發展潛力大的優秀學生。學生出國后,加強交流,共同督促,采取多種措施,用足雙方的實驗室、研究基地等學術資源,支持學生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針對“一帶一路”礦產資源的研究中,既要學習外方培養創新人才的有益經驗,又要發揮我方的主導作用,突出科研選題的創新。以全球視野、中國優勢、大數據思維、比較的方法,圍繞我國地質條件與“一帶一路”沿線的關聯性和獨特性,探究全球及“一帶一路”沿線礦產資源不均勻分布的深層原因,結合中國與伙伴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分析,構建礦產資源合作開發戰略。

三是用好校友資源,把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融為一體。近20年來,團隊先后有一批優秀學者赴海外留學,有的已經成為本專業優秀學者并在國外重要學術機構任職。通過這些優秀校友,我們拓展了大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渠道。例如,我校地質學專業1996屆畢業生王國權,目前是美國休斯敦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他成功申請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在美學生來華開展教學實習,在我校開展中美學生的聯合培養,同時選拔優秀的學生赴美繼續深造。

四、展望與結語

習近平主席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面對復雜的形勢,要將“一帶一路”戰略向縱深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優秀人才。因此,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培養能夠把握發展機遇、應對挑戰的國際化人才,增強未來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事關國家的未來發展,高校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全面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從全面提高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入手。教育國際化是東方與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體制和教育成果相互融合、雙向交流的國際化[5]。不斷提升師資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核心。當前,高校要從營造國際化氛圍、引進高水平師資、促進師生雙向流動、推進教學體系共建和雙語課程共建、加強來華留學生培養、促進中外學生人文交流、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等方面入手,促進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馬昌前,袁江.發揮高校優勢 服務國家戰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絲綢之路學院的創立[J].中國民族教育,2017(1):46-48.

[2] 徐文秀.多一些“家國情懷”[N].人民日報,2012-01-20.

[3] 余際從,劉粵湘,李杰,吳青.我國野外地質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問題與突破口[J].中國地質教育,2013(4):1-5.

[4] 溫家寶.溫家寶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 高書國.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階段與特征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63-67.

[責任編輯:陳 明]

猜你喜歡
國際視野教育國際化創新人才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兒童音樂劇發展趨向分析
淺論江蘇省獨立學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化高校聯盟體系下結構化MOOC框架 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國際化時代下傳統文化的教育自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