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學生價值觀養成探析

2018-07-05 19:26程偉
教育與職業(下) 2018年8期
關鍵詞:高職學生文化自信

[摘要]文章闡述了對文化自信及大學生價值觀培養的認識,分析了高職院校價值觀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應從文化自信視域研究價值觀養成教育,充分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實行“三結合”育人理念,采用“三三四”價值觀養成教育模式,通過兩大“陣地”引導價值認知、六大“堡壘”強化價值共鳴、六種體驗驅動價值認同、六個團隊推進價值實踐四大路徑,積極促進高職院校的學生價值觀養成工作。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職學生 價值觀養成 路徑

[作者簡介]程偉(1982- ),男,江蘇鹽城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工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碩士。(江蘇 常州 21316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思政)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養成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SJBFDY033)、2017年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建研究課題“立足文化自覺和自信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研究”(課題編號:17DJ003)和2017年度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育人團隊建設項目“基于學生發展的學業規劃診改工作坊育人團隊”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6-0091-06

一、對文化自信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傥幕孕懦霈F的頻率越來越高,把文化自信定位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繼續發展的需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更是每一位公民要認識、理解并內化的精神力量。

1.文化自信的內涵。關于文化的理解,從古至今國內外學者給出了很多的定義,較為集中的一個解釋是: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相對于文化而言,自信的理解則較為統一,即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和相信。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或者自傲,而是個人通過自身的經驗去認識、評估外部世界后而形成的一種自我情緒反饋。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一是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雹谝虼?,文化自信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民族、國家乃至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與未來發展保持著堅定的信心。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蘊藏了眾多的文化,文化自信并不是對所有文化及其價值的認可和踐行。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通過時代的篩選和創新后傳承和產生的優秀文化,其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信則主要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革命文化的自信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2.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優勢。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到環境、教育和社會形勢等多種元素的影響,其通過認知、體驗、實踐和內化等過程,在不同價值觀之間進行比較和選擇,逐步定型為自身的價值觀。

從文化自信視域培養大學生價值觀有很多優勢。首先,傳承性。文化是幾千年來人們通過聲音、文字和實物等形式不斷傳承下來的,一句話、一個理念、一種思想、一件物品都可以追根溯源,讓文化育人的真實感和可信度更強,使大學生真切地進行價值觀認知。其次,生動性。每一個傳承下來的文化,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溫馨,甚至有趣的故事,帶著故事去認知和體驗,使文化育人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和生動,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感受價值共鳴。再次,是實踐性。價值觀養成的重要環節就是實踐,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是人們通過偉大實踐不斷證實并傳承下來的,且還會在實踐中不斷地傳承和發展,從而使文化育人更有力度和效度。實踐性促使大學生更好地訓練自己的價值意志,形成價值認同。最后,持續性。傳承下來的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斷提煉、改變和創新過程中產生的,未來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傳承和創新下去,可持續發展使文化育人更有寬度和深度,促使大學生更好地內化并踐行價值觀念。

文化自信視域下培養大學生價值觀的四個優勢也是培養的四個過程,從認知到內化,由表及里,有淺及深,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需求,進而實現價值觀由教化向內化的轉變,實現態度和情感的統一,最終形成正確、穩定的價值觀。

二、對大學生價值觀培養的認識

1.價值觀及大學生價值觀的闡述。列寧曾指出“價值觀是人經過實踐,形成的主觀意識邏輯,具有先天鞏固性和公理性”③。由此可見,價值觀是一種價值意識體現,是人們面對客觀事物和活動時,通過認知、體驗、實踐、判斷和抉擇后,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思維或者取向。價值觀的形成受環境、教育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人們對外界環境、教育等的認識和態度。

大學生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和成長環境,其價值觀形成較其他社會成員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群體影響性大,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價值觀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到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接受相同的價值理念引導,其價值觀會趨于一致性,主流的價值觀會帶動群體,從而在大學生中形成較為集中的思想認知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是個體差異化多,與群體影響性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學生因地域環境、民族特點、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個人閱歷等因素,有多種自帶差異化的“原始”價值觀,這些“原始”價值觀一部分在群體影響下逐漸形成趨于主流的價值觀,還有一部分必須結合其自身情況和未來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里所講的大學生價值觀主要包括:人生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等。

2.大學生價值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扒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雹芸v觀近代中國的發展歷程就是大學生價值觀演變并改變世界的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備受壓迫的中國人民開始奮起反抗,青年學生們產生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價值觀,把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滾滾向前推動,從“五四運動”到“九一八”事變,再到抗日戰爭的勝利,青年學生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構成了當時青年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文化、科學、經濟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青年學生在責任感和使命感價值觀的驅動下奮發圖強,積極投身于國家保衛和社會建設中,對外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奉獻精神,對內是支援祖國邊疆建設的集體主義精神,同時還產生了影響至今的雷鋒精神,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和“忘我”的集體主義精神構成了當時青年學生的主流價值觀。

改革開放時期應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1978~2000年;另一部分是2000年至今,是當今在校大學生的成長時期。1978~2000年還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后,改革開放初期,青年學生被壓抑太久,個人的價值體現被深深束縛著,強烈的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等自我意識覺醒。高考恢復后,大學生的雄心抱負如初春的嫩芽破土而出,對國家和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和自信。第二階段是1990年以后,經濟體制改革帶動社會開始轉型,隨著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出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兩種價值觀念互相沖擊,且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影響,盲目崇拜、向往“自由”、現實落差等各種思潮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隨著高校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學費制、擴招、自主擇業等一系列沖擊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自由、自主和對市場經濟的利益追求思想逐步形成,且轉化為“出國熱”“下海潮”等行動,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逐漸成為主流,對社會和集體的關注與關心逐步下降。2000年至今,是當今在校大學生的成長時期,也是其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飛速發展,多元文化融入社會方方面面,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呈現出緊密聯系的狀態,個人主義價值觀已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呈現個體價值觀和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狀態。大學生只有用更大的包容和開放性,才能去適應社會、發展自己。

3.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的現狀??v觀大學生價值觀的嬗變歷程可以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因素逐漸增多,大學生價值觀嬗變的周期也越來越短,大學生的價值觀趨于日益復雜的狀態。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和創新所凝聚的價值理念,外加全球多元價值理念的滲入,給當今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適應和選擇上的困惑,而高職學生在這方面尤為明顯。

首先,是價值目標轉變不適。上一所好大學,享受大學生活,找份“體面輕松”的工作,是每一位學生的理想,而就讀于職業院校,每天要進行操作和實踐,將來要從事一線技術崗位工作,這種理想到現實的轉變,很多學生難以適應,不愿意對自身價值目標進行妥協和調整,以致帶來價值觀的排斥甚至消沉。其次,是價值目標模糊或者價值目標偏離。改革開放帶來的優越生活讓部分大學生失去了獨立精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思想使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未來要追求什么,價值目標模糊不清,甚至認為個人價值目標就是父母的“自有安排”;還有部分學生高度自信或者自卑,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妄自菲薄,價值目標嚴重偏離實際情況。再次,是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嚴重。當代大學生的父母普遍出生于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并初見成效的時期,受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影響很深,這會在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且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逐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和一切為自己的功利主義。最后,是價值目標引導難。價值引導是一個系統工程,認知、理解、實踐和內化等環節缺一不可,而職業院校實踐類課程多,人文課程少,這給學生的價值引導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難度。

此外,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及各種思想的涌入,大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內容不比教師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價值引導難度,且新媒體的大量不良思潮,也會給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的高職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

三、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學生價值觀養成路徑

1.高職院校價值觀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價值觀養成涉及個人、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等多方面,本文所講的價值觀養成教育主要是從學校教育層面進行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價值觀養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第一,思想認識不足。無論是領導的頂層設計,還是教師的個人計劃,更多關注于專業建設和技術技能提升等方面,對學生價值觀養成教育設計和重視不夠。

第二,思政教師隊伍影響力不夠。思政教師是價值觀養成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教師自身觀念、能力、教學模式、內容和評價方式等教育教學綜合能力提升較為滯后,以致對大學生影響力逐步變小,思政教育難以深入。

第三,學校沒有形成合力。學校各部門、各環節多以完成部門工作和環節任務為出發點,育人理念沒有滲透下去,出現“各自為政”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甚至部分學生管理之外的教輔人員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良思想狀況和行為存在視而不見現象。

第四,尚未構建價值觀養成教育體系和長效機制。當前,高職院校的育人體系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各自為營”的包干式和“見機行事”的隨機式等的結合體,沒有形成教育體系。思政和宣傳等部門的“理論一條腿”和團委、學工等部門的“實踐一條腿”,兩條腿各自行走,沒有把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對接。高職院校應從價值認知、體驗、實踐和內化等各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有效組織和正確評估,形成“齊腿并進”的長效機制。

2.高職學生價值觀養成路徑探索。價值觀的認知、體驗、實踐和內化是一個重復循環的過程,是大學生帶著自我認知和需求,在外界的引導和影響下逐步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去進行思考和體驗,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身的價值認知進行判斷和抉擇,最后形成價值觀念一致或者做出價值觀念調整的改變,從而在具體實踐中得以反映的重復過程。

針對價值觀養成過程和高職院校的現狀特點,本文提出“三三四”養成教育模式(如95頁圖所示)。第一個“三”是“三結合”的理念,即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第二個“三”是“三遞進”的方法,即全員參與、階段推進、重點強化,并把“三結合”的理念和“三遞進”的方法全程灌輸和運用到“四”中;“四”為“四主線四階段”實施框架,即兩大“陣地”引導、六大“堡壘”強化、六種體驗驅動和六個團隊推進的“四主線”和價值認知、價值共鳴、價值認同、價值實踐的“四階段”實施框架,四主線和四階段是相互融合并不斷重復過程,最終形成兩大“陣地”引導價值認知、六大“堡壘”強化價值共鳴、六種體驗驅動價值認同、六個團隊推進價值實踐的高職學生價值觀養成路徑。

第一,兩大“陣地”引導價值認知。課堂和網絡是學生獲得思想知識最主要的兩大“陣地”,也是教師進行價值觀引導的重要途徑。對于課堂來講,要重點打造思政教師“內涵課”和專業教師“課中課”來引導學生的價值認知。思政教師的“內涵課”,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中的“有根可尋”“有故事可講”的特點,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社會主義文化有效融入教育教學中。思政教師的“內涵課”,要講其然,更要講其所以然,要善于把歷史和時代相結合,把故事和事實相結合,講出深度、講出高度、講入心里,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識。專業教師的“課中課”,是指專業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傳授時,要利用課間及課堂一部分時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教書與育人相結合,重點是結合專業開展職業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教育,要善于把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相結合,把學習精神與職業精神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思政教育要了解網絡文化,利用網絡思維重點打造網絡的顯性“占領”和隱性“轉移”來引導學生的價值認知。所謂顯性“占領”,一是要及時了解外網“兩微一端”等主流媒體的價值思想、重要的價值取向、特別的價值影響事件等,從而“占領”學生獲取價值信息的最前端,便于有效引導和及時干預;二是要根據不同節日、節氣和紀念日等,在校內網及時推送優秀傳統文化典故、革命歷史故事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成果等,用高度的文化自信“占領”主流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自信。所謂隱性“轉移”,是針對有較大影響的負面信息,思政教師要通過課堂引導、自媒體推送等手段轉移學生的關注點,并對網絡上有“極端”言論的學生及時進行溝通與有效引導,從而隱形“轉移”關注點。課堂和網絡兩大“陣地”,一個線上一個線下,一個課內一個課外,從而保證了學生價值認識引導的全覆蓋。

第二,六大“堡壘”強化價值共鳴。價值觀形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僅靠兩大“陣地”的價值引導是不夠的,還需要六大“堡壘”強化價值共鳴,這六大“堡壘”分別是國學經典“主題課”、革命精神“傳承課”、先進文化“自信課”、西方文化“快餐課”、網絡文化“安全課”、企業文化“職業課”。

六大“堡壘”不僅可以攻克學生的文化薄弱點、文化不自信和職業迷茫,也具有燈塔般的引領作用,其可以引領學生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學會建立自信;引領學生正確了解西方文化,學會取舍;引領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文化,學會判斷;引領學生客觀認識企業文化,了解職業。六大“堡壘”要在不同時段分布在學校的不同專業和場合,應根據學生發展診斷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價值引導的真實需求,采用“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融合的方法,通過通識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社團、俱樂部、文化講壇、慕課等形式持續開展,從而在全校拉開一張巨大的價值網絡,給學生帶來多文化、多角度、多頻率的刺激,把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共鳴。

第三,六種體驗驅動價值認同。通過兩大“陣地”的價值認知引導和六大“堡壘”的價值共鳴強化,學生對自身的價值取向有了準確的認識或至少處于抉擇狀態,但認知并不代表認同和行動,知行不一是當前大學生存在的一個突出現象。要把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認同,除理論說教外,價值體驗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思政教師應根據學生需求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六種體驗來驅動價值認同,逐步把價值認知內化為價值認同。這六種體驗分別為傳統文化基地體驗、革命文化基地體驗、現代科技文化館體驗、企業文化基地體驗、校史文化館體驗、國(境)內外高校文化體驗。學生通過實地觀看、走訪等形式,切身感受到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以及身邊到外界整個環境的發展和變化。這種體驗也是榜樣引領教育,在體驗過程中一幕幕畫面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見賢思齊的心理使他們熱血澎湃,自身價值體現的渴求像一面旗幟喚起他們學習效仿并為之奮斗的內在力量,進而實現價值的認知、共鳴到認同的內化過程,強烈的價值體現渴求促使學生不斷努力實踐,逐步實現價值觀的“知行合一”。

第四,六個團隊推進價值實踐。價值觀的最終形成不只是價值認知、共鳴和認同,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踐行。在兩大“陣地”引導,六大“堡壘”強化和六大體驗驅動后,高職學生帶著強烈的價值體現渴求初步實現了價值認同,在這種氛圍下應通過六個團隊繼續推進價值實踐,進一步促進學生價值觀的養成。六個團隊分別是青馬工程班、國旗班、國學社、演講團、創新創業團隊、志愿服務隊。

青馬工程班作為學生骨干和團干部的優秀學生組織,重點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國旗班作為退伍軍人和熱愛軍旅生活的優秀青年組織,重點傳播革命文化、軍旅文化和國防文化等思想,推進國防教育和核心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國學社作為對傳統文化鐘愛的文學青年組織,重點傳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推進高職院校文明禮儀建設和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演講團內容和成員不固定,應根據實際需要由不同專業或者不同主題展示的優秀青年組成,重點傳播職業發展、素質教育、企業文化等思想,推進高職學生職業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創新創業團隊作為對市場敏銳且有創新創業意向的活力青年組織,重點傳播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創新創業精神等思想,推進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志愿服務隊是由一群熱愛公益、志愿奉獻的無私青年組成,重點傳播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等思想,推進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和個人價值觀養成的宣傳和實踐。

高職院校的六個團隊散落在校園的不同角落,猶如一顆顆價值觀“種子”,在實踐中不斷“茁壯成長”,逐步形成穩定持久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影響其他學生,從而培育出更多的價值觀“種子”。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②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7.

③中央編譯局.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3.

④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5-05.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3-12-14.

[2]耿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徐奉臻.“文化自信”的定位內涵及功能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7(10).

[4]邢鵬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培育對策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

猜你喜歡
高職學生文化自信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結合“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育淺談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職業院校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