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綜合課程”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2018-09-08 10:26徐鑫雯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8年7期
關鍵詞:研究現狀反思

摘 要:文章對綜合課程的內涵、影響其實施的現實因素及其現實意義等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反思綜合課程的研究特點與趨勢,以期為我國綜合課程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綜合課程;研究現狀;反思

作者簡介:徐鑫雯,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江蘇 南京 210097)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9-0056-03

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文件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盵1]該文件還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結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2]所以,厘清綜合課程的內涵,探明綜合課程實施中的現狀,挖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助于從源頭上把握綜合課程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也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綜合課程的基礎和前提。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截止到2017年底,筆者以“綜合課程”為“篇名”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從1953年至2017年的相關論文,發現模糊匹配的文獻有7551篇,精確匹配的文獻有707篇。第二個數據體現了學者對“綜合課程”自身的探索,對它內涵的理解以及對它理論基礎的探究,發現它產生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自己寶貴的見解。為了確保文獻的全面性和完善性,筆者又分別以“綜合課程”相關概念從不同角度進行檢索(見表1),發現“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數量都比較多,而作為西方國家常說的“統合課程”卻很少提及,這體現了“統合課程”的中國化。綜合課程的另一個相關概念“課程綜合化”,簡而言之,即課程由分散走向綜合的一個過程,而綜合課程是由理論上升為實踐的一個成果,數據體現了對結果的研究遠遠大于對過程的研究,但研究“課程綜合化”會為研究“綜合課程”提供方法指引。

于是,筆者以“綜合課程”為篇名,查詢了不同年段的發文數量(見表2),發現發文數量集中在2000年到2008年。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里面明確提及了針對分科課程的綜合課程的實施與安排,借著課程改革之風,發文數量之大無可厚非。從發文量的總體趨勢來看,在2001年7月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2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頒布等這些時間點上,關于綜合課程的研究明顯呈增長趨勢。

最后,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綜合課程”為篇名再次進行檢索,對文獻進行了精確篩選,最后得到期刊論文49篇,碩博論文8篇。筆者對篩選出的論文進行梳理與分析,從研究問題、研究設計與思路、研究方法或工具、研究結論和研究不足等方面入手,探尋國內學者對綜合課程的研究現狀的反思。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上述研究方法對國內文獻進行梳理之后,筆者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涉及綜合課程的內涵、影響綜合課程實施的因素、綜合課程的現實意義等多個方面。

1. 綜合課程的內涵。就綜合課程的內涵而言,臺灣學者偏好用“統合課程”或“課程統合”來代替“綜合課程”,大陸學者比較偏向使用“綜合課程”。較早有學者認為,綜合課程“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相鄰學科中有代表性的概念、研究方法、個別課題、研究綜合性復雜問題完成某些設計等組成”。[3]這種觀點是我國最早對綜合課程下的比較規范的定義。[4]有寶華認為,綜合課程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突出綜合課程的邏輯性和整體性。[5]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從本質上來看,綜合課程是一個教育概念,體現的是教育文化,而不是學科文化。[6]這體現了綜合課程已經上升到教育一級領域,屬于學科的一個上位概念。此外,國內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綜合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一觀點提出狹義的綜合課程僅僅是理科范圍內或僅僅是文科范圍內的知識融合,而廣義的綜合課程,是指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是它們各種知識的大綜合。[7]目前,學者用得比較多的是張華對綜合課程下的定義:“有意識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論考察或探究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的一種課程取向?!盵8]筆者也偏向這種以主題或者問題為中心的內涵。

筆者認為,在對綜合課程進行整合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綜合課程不是對分科課程的簡答相加、重合,而是對課程相同部分內容的提煉融合,反對牽強綜合的做法。第二,綜合課程有不同的類型,提供給學生的課程需要與學生經驗緊密聯系。第三,綜合課程仍然是以學科為中心,不是說重視兒童經驗的整合就忽略學科的邏輯性。

2. 影響綜合課程實施的因素。第一,教師方面。綜合課程的實施是通過教師實現的,教師對綜合課程的認識會影響到綜合課程實施的效果。有學者認為,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仍以忠實取向為主,缺乏適當的調適。[9]還有學者認為,教師知識基礎存在著深層的問題,知識基礎片面化、碎片化、扁平化、板結化。[10]第二,教材方面。教材能體現課程的框架和思路,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較好地把信息傳給學生。教材的編制質量也會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有學者認為應該圍繞社會問題來編寫教材,并且需要注重教材編寫的全面性與系統性。[11]也有學者提出組織教材需要以主體為中心。第三,課程方面。我國課程資源不足。有學者認為實施綜合課程的學校普遍存在條件性課程資源缺乏的情況。具體表現在沒有適合綜合課程教學用的實驗室,教學所需教具不足等。[12]學者們大多認為教師專業素養的缺乏、教師對綜合課程的認識、教學方法的保守、教材的簡單、課程資源的缺乏等都嚴重影響綜合課程的實施。

3. 綜合課程的現實意義。已有的研究可以體現出學者對綜合課程的肯定態度。有學者認為,綜合課程實施后,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教師知識結構的欠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并且積累了豐富的過程資料。[13]此外,也有很多學者從現實出發,認為綜合課程有助于現實問題的解決。從學生角度出發的學者很多,范樹成提出,綜合課程有助于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防止學生把各門學科的知識割裂開來,也有助于減少課程的門類,減輕學生負擔,也有助于對付知識的變化。[14]吳國珍認為,綜合課程的終極價值是幫助學生獲得整合性經驗,無形的經驗整合境界勝有形的內容整合載體。[15]還有學者認為,綜合課程有助于豐富學生多方面的經驗,奠定學生廣博的知識基礎,有助于為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充足、均衡、全面的營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廣泛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個人愛好。

所有的理論都從實踐中來,最后還會回歸實踐。大多數理論從學生的角度闡述其教育意義,也有從教師方面闡述的,主要體現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上;也有從社會方面闡述的,體現在綜合課程對知識和科技的促進作用;也有從課程本身出發的,有利于綜合課程自身的建構。

三、研究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國內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除了對綜合課程的內涵、特點、模式研究成果頗豐,對綜合課程的實施、評價也都有了初步系統的研究。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范式多采用理論思辨,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教師缺乏對綜合課程的正確理解且受自身知識儲備的制約;教材統一,理論脫離實際,不具備本土化特色;課程資源不足,師生無法進行綜合課程的深入學習。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綜合課程與課程觀。傳統的課程觀認為,教學過程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如果課程目標或者教學目標能夠達成,教師就覺得自己這堂課是成功的。然而,新型的課程觀卻強調創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知識的重建,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現實的影響這些不可控因素來實現,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組成學習共同體。教師需要明白,課程不光是一門課,它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也需要知道,課程的不同類型,綜合課程的不同種類等常識。教師要切記不要為了綜合而綜合,要不斷構建自己對綜合課程的認識,體現其教育價值。

2. 綜合課程及其教學評價。從文獻中不難發現,對綜合課程的教學評價較少,而教學評價是課程和教學中尤為關鍵的一環。2002年12月,教育部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教師評價制度?!弊源酥?,多元評價主體的出現,成為教學評價的一個熱門的話題。綜合課程由于其自身結構不夠完善,教師對其理解不夠透徹,實施過程中課程資源的不足,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可能會帶來很多的困難。綜合課程是對課程內容的整合,沒有相應的考試制度,但我們可以考慮其與教學評價的關系。首先,由誰來評?教師是評價主體,但也不能忽視多方面的評價,尤其是學生的評價。其次,怎么評?我們對綜合課程評價的依據有哪些?最后需要思考的是,評價結果如何反饋?評價結果也需要通過分數進行反饋嗎?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待后續研究。因此,充分考慮不同評教主體的特性及其地位,對比考慮各方評價結果才能使教學評價在兼顧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同時,對綜合課程予以相對客觀的評價。

3. 開展實證性研究。筆者在對文獻進行梳理時,發現國內學者對綜合課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研究的層面,研究綜合課程的含義、特點、模式,研究綜合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對綜合課程實施的有效性研究不夠,也缺少依托一定理論和學科的實證研究。我國從自覺研究綜合課程到現在雖然歷時較長,可是研究并不深入和系統。對于綜合課程的實施策略研究多半停留在課程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觀等宏觀層面,難以深入教學具體實際提出具體的策略,并且缺乏理論對一線綜合課程教學的實踐指導和解釋。如何促進綜合課程的發展,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這些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因此,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成果只有立足于具體的課程,立足于真實的課堂,才能彰顯其魅力。但是,做實證研究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難以獨立完成,因此,一線教師可以和高校研究學者一起努力,促進綜合課程的落實。

簡而言之,國內學者對綜合課程的研究視角多元、方法多樣、策略繁多、成果豐富,但是研究的背后依舊存在著理論的單薄松散、方法的單一薄弱問題,唯有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剖析,借鑒國外的研究方式和成果,立足于當下的教學實踐,不斷思考并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6-8.

[3] 韓驊.西方諸國80年代普教課程改革[J].外國教育研究,1991,(1).

[4][7] 白月橋.我國中學綜合課程研究現狀與改革前景[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2,(2).

[5] 有寶華.綜合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5.

[6] 張華.關于綜合課程的若干理論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

[8]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6.

[9][12][13] 劉宇.初中綜合課程實施現狀及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

[10] 吳曉玲.論教師課程綜合化實踐的知識基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1).

[11] 呂婷.綜合課程改革的重點問題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5).

[14] 范樹成.國外綜合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外國教育研究,1990,(1).

[15] 吳國珍.走出綜合課程改革實踐困境的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6,(6).

責任編輯 羅 佳

猜你喜歡
研究現狀反思
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制度構建與完善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諧波及其研究現狀
高職《園林規劃設計》示范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