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孔學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識別

2018-09-10 05:23王僉崇
北方論叢 2018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王僉崇

[摘要]在古今中西的時空、價值觀念和階級立場等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孔學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無疑存在巨大差別。但是,從異質文化初遇時的沖突、同化與融合的發展規律看,馬克思主義與孔學在社會實踐層面具有相互交匯的必然性,并且二者在學理上也體現出承遞和互補的關系。

[關鍵詞]孔學;馬克思主義;文化識別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8)04-0071-06

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入中國的那一刻起,便在中國引起從政治、經濟、軍事到文化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革命戰爭時期,在當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也充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堅守馬克思主義,并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深入到千家萬戶,是我黨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如何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深入到廣大百姓中,需要首先考察馬克思主義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既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物質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即是馬克思主義與本土文化精神是否具有兼容性、可融合性。中國本土的實際文化是一脈相承于由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文化,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并在中華大地生根,也證明中華民族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包容與接納,于是在中華大地上,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聯合又斗爭。來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里面擁有貼近百姓所思、所想和所堅守的東西。所堅守的東西就是一種信仰,是一種長久深遠的紐帶,而這種紐帶在中國恰恰是來自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民族情懷和經典智慧中。因此,馬克思主義文化不論在何時若與具體中國國情相結合,都必須與本土文化對接,以本土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契合人心的內在支點,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指導地位,同時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與壯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代表無產階級新生力量的馬克思主義和代表舊社會封建綱常的孔學,在來不及互通有無的情況下二者相遇,按照文化的發生、發展規律,二者必定發生系列沖突與碰撞。

一、狹路相逢:特質各異

20世紀初,由于國門打開,長存于中國本土2500年前的孔子文化與產生于近代西方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相遇,戰爭爆發,這場文化之戰聲勢浩大并且曠日持久。究其原因在于兩者分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

首先,馬克思和他后來的開拓者的思想都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濟論證、社會大同理想的特點,這使他們的理論成為一個邏輯嚴謹的體系,也是一個使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重要理論指導,它傾向于積極進取、謀事在人。而中國的孔學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嚴謹的理論體系,只是以零散的思想片段、以語錄的形式而示人,并且孔學精神傾向于強調“和為貴”的退讓,并對科學技術冠之以“奇技淫巧”的稱呼,這都導致發展到近代的中國固守慣性封閉思想,其與勇猛進取、發展現代經濟等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鮮明對比,所以,孔儒思想受到20世紀初中國人的譴責。

其次,馬克思主義是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上,代表人民的利益,體現出以民為本傾向,以超越資產階級為歷史未來大思路,這使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致力于破除舊世界、開創新世界。而孔子思想強調修己及人,以三綱五常為準則,以民間教化為手段,利用倫理道德來調和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代表著腐朽統治階級的訴求,這使整個孔子學說致力于維護舊世界。

最后,二者在對待哲學重大基本問題上的看法有所不同。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生活概念的意義重大。在近現代,無產階級的赤貧只能使其關注現實性,馬克思認為,人的現實性深深根植于物質生活需要中,人們只有進行社會化大生產才是革命的目標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保障,甚至“階級產生于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1](p.102)。

顯然,馬克思是把物質生活作為考察人的著眼點,是從現實的人的生存需要出發,把物質看作第一性、把存在作為世界本原。因此,馬克思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使無產階級在物質產生過程中,樹立起來的瓦解資本主義的信心。馬克思筆下的無產階級是生活在不斷創造自身同時,也創造他人物質生活條件的充滿情感、欲望、現實感性的人,是具體歷史性的存在者??鬃邮窃趪乙蚜⒌幕A上推行周禮,他致力于在“倉凜實而知禮節”社會條件下,為維穩封建社會的事業。禮儀、道德、思想、學說都屬于精神現象和意識形態,孔子學說的本體就是精神范疇,在孔子的思想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機,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即人無信而不立,沒有經過道德文化洗禮的人不能稱其為人,也無法立足于社會,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就是精神文化??鬃雍饬咳说纳鐣约叭伺c他物的區別不是依據物質生產勞動而是取決于人是否擁有道德文化,盡管他認為農業生產是正道本分,但對于物質生產活動也沒有給予足夠高的重視,例如,樊遲請學稼后,孔子評述其“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孔子歷來把農業生產地位置于官和普通知識分子之后,他把思想道德意識作為第一性和世界本原,屬于純粹的唯心主義。在孔子的思想中,把君子看作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抽象的道德符號,把人理解為先驗秩序中的個體。由此,從馬克思與孔子的階級立場、唯物和唯心的陣營來看,二者相互對立,是不同性質的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對前人孔子思想的批判在所難免。

兩種不同質文化經過斗爭,總會一方占優勢,一方處下風。正如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論者和文化激進主義者們似乎很公正地認為,孔子及其所創立的儒家學說適應了過去的需要,在歷史上扮演了應有的角色,但在現時期,孔子之道已經過時而無用,就把儒家思想封存在博物館中,使之與現代、更與未來斷絕了關系。這種幼稚和草率的反傳統邏輯,往往又是在進步和解放的旗幟下展開。因此,后來者居上,馬克思主義由于它的革命激情和勇往直前在中國取得了指導性地位。按照邏輯推演,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而中國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在與本土舊有的孔儒精神短兵相接之后勝出,致使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代表著本土民族精神的孔子思想遭到拋棄,也由此導致孔儒精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命運起伏。例如,新文化運動時期,在無政府主義的推波助瀾下,“三千線裝書被扔進茅廁里”“打倒孔家店”,甚至極端到主張取消傳播傳統文化載體的漢字,提出“廢除漢字”等。這是人們第一次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對孔儒思想不加反思地大規模批判,是對孔學思想的第一次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們繼續清算“孔夫子余毒”,在十年“文革”期間,人們站在馬克思主義革命的立場上對孔子的批判達到第二次高潮。在把任何權貴都可以拿來斗一斗的革命思想指引下,人們自然要動搖傳統的尊卑、倫理秩序的始創者——孔子的地位,所有與孔子身份類似的教師都遭到牽連和批判,把教師排行在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后的第九位,把孔子的稱呼也轉變為“孔老二”而不是孔子、孔丘、夫子。為迎合社會的無序和革命,人們把秩序的倡導者孔子作為標靶來宣泄。此時,孔子的肖像仍然被經常描畫,但卻是把他作為政治斗爭對象提取出來,以個體代表知識分子一類人,因此,其形象幾乎都是卑微、猥瑣、狡詐、帶有明顯小資產階級的時代烙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對孔儒思想的嘲諷和批判達到頂峰,孔子的身影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馬克思主義文化徹底勝出,不僅在政治上,在社會生活中,孔子文化也不再有一席之地??梢哉f,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后,對孔學精神的大獲全勝,是孔學獲得的第二次“否定”形式。

二、文化的同化過程:馬克思主義攜手孔儒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文革”結束很長一段時期,道德文化的底蘊仍然采用的是隱性的中華孔儒傳統美德,人們不自覺地在運用著業已熟知的思維和語言,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仍然不離本土文化??追蜃拥纳碛半m然消失,但儒家精神卻以根深蒂固的方式駐留在本土,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代領袖和百姓并沒有真正拋棄中華傳統文化,當年的政治需要,以及思想上的困惑造就了孔學階段性的悲劇。

如果把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生活歸結為政治化,那么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主流行為就是經濟的生產化。生產發展需要和平與穩定的環境,和平與穩定的環境很大一部分來自來人內在心靈世界的富足與強大,心靈世界的安頓和對意識形態的認可來自于信仰。當今社會物質極大發達,人的困惑卻有增無減,這是因為選項增多。面對諸多選項,人的內心迷茫無所適從,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個體參與物質創造時間過長,卻很少反身自躬內心世界,缺少一種安頓心靈的信仰。幸好,追求和諧的孔儒學說便逐漸顯露出其安頓心靈的重要作用。安頓的基礎是“修己”,“修己”的目的是“安人”,按照孔子的解釋,“修己”后,才能夠去幫助他人,有益于社會,最終實現遠大理想,是對家、國負責的第一前提。今天的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進行改革和創新,需要全面發展、修己、修德的個體作為實踐的支撐點,這是孔學終將來到馬克思主義身邊的理論依據。

當代最具潛力的中國化產品是中國特色的思想文化。它若來到世界舞臺的中央,以自己特有的思想文化感召世界和重新建立和諧的世界新秩序、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必定要展開自己的包容性,攜手各種有益于中國發展的文化,理應包括強大的本土孔學文化。因為由文化傳統所構成的各個地域文明并不內在地意味著彼此互不相容,甚至是相互沖突,有如當代政治學家亨廷頓所指出的“文明的沖突”一樣,各個地域的傳統文化和文明雖然存在差異和不同的色彩,但它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懷特海所說:“人類需要鄰人們具有足夠的相似處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夠的相異處以便引起注意,具有足夠的偉大處以便引起羨慕。我們不能希望人們具有一切的美德。甚至當人們有奇特的令人納罕的地方,我們也應當感到滿意?!盵2](p.198)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孔學,就是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性。當然,今天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納,不再是過去的封建綱常與家天下的血緣宗親,而是其中能夠適應改革與創新的動態協調性因素。經歷過十年“文革”動亂,人們以革命熱情為托詞站在法律和紀律之上,思想和行為無法促成一種有意識的生活,無法在自我反思中嚴格把握生存的意義,尤其是進入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必須吻合的新通信、新交通、新能源時代,規則在這里得以彰顯,人們開始對于過去長治久安、民風淳樸、愛國奉獻等精神推崇和向往,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建設目標,成為其與傳統對話與攜手的基礎。杜蘭特說:“倡導過度自由主義的新生一代,在經歷了極端之后,可能會親身見證秩序和規則的美好?!盵3](p.169)一個社會的進步在于人的進化,最高明的進化不是狡詐,而是自覺遵守人類的秩序與文明,這樣的社會能夠見證出幸福與和諧、建設與發展的意義??梢?,孔學的政治追求契合了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綱領。因此,馬克思主義必然攜手中國傳統的孔學文化,以不同的途徑共同追求人類社會的完善和福社,使文明具有“心同理同”的相通性和普世性,迎合當代中國改革與創新的時代要求。

三、異質文化的求同存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同地域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承者,動心忍性,理一分殊,多樣性中存在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多樣性中。這使人們不必要糾結于不同文明彼此之間的關系??讓W作為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曾經帶有壟斷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其從體制走出來過程中,歷史命運遭遇過不確定性,這使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者采取了錯誤判斷。馬克思主義需要一種高度的開放精神和一如既往的同化精神,才符合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人類日益被聯系起來的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更需要兼容性和多樣性,文明的和諧恰恰要以差異性和多樣性并存為前提,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求同存異的精髓,也是孔學“萬物相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囊x。馬克思主義需要向所有重大的傳統文化敞開心扉,使各種文化參與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對話和相互滲透之中,這不僅使馬克思主義有機會從其他文明中獲得教益來豐富和壯大自己,還可以使其他傳統文明分享到馬克思主義的魅力和價值而得以完善?;谶@一原則,馬克思主義獲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們,清醒地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對于今天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表述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個不知道自己來路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出路的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的座談會上強調說,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習近平總書記還充分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時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以孔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已經被當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中國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時表示,他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由此可見,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圓融無礙地結合,才是今天文化大繁榮的途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自覺所表露出來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方法、語言習慣等,乃至于注疏馬克思主義的含義和追求時,都是由一個社會傳統積淀下來的思想文化來展現。例如,人們習慣于把馬克思主義所體現出來的政治追求直接理解為:“先天之下憂而憂,后天之下樂而樂”;把為革命獻身精神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中國流傳千古的名句表達出來。表達這些精神的語句,本身就是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文化。這印證了毛澤東用發展和聯系的眼光提出來的寶貴建議:應本著實事求是精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有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就是:中國百姓要以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結構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用自己的生活氛圍、所熟悉的場景去還原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目的和理想。唯有如此,馬克思主義才會與中國群眾緊密結合,成為群眾手中真正的、能夠批判的武器,才會真正地堅守馬克思主義。在以往很多時候,中國的哲學家善于運用西方哲學術語來解說中國傳統文化,而今天,若不采用中國傳統語言、中國式思維方式、中國式價值觀念去解說源自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便是抽象符號,既經不起推敲,也無法引領中國人,這不可說不是一種民族驕傲和進步。

首先,馬克思主義與孔學所涉獵的范圍具有相同性。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理論見解。而孔子盡管“述而不作”,但仍然以各種方式尋求對周禮的復興,復興的內容是以德為主線,既有民德也有官德,在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過程中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及其后人的學說涵蓋了中國古代生活的全方面,不亞于馬克思主義的涵蓋范圍。

其次,二者都具有可傳播性和互補性,但一種理論的形成,必然會傳播出去,傳播包括同時代的橫向傳播與不同時代的縱向傳播,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縱向傳播到當下,馬克思主義也可以傳播到中國和傳播到今天。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它們并不相悖,都遵循了文化的承繼性規律,因此,同時來到今天,造成相遇的必然性。歷史不能抹殺人類的每一個足跡,二者不可比擬,不可相互取消,同時,二者互補。馬克思主義為我黨制定了宏觀指導思想,孔子倡導的修己修德精神為未來社會的和諧與安樂奠定基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會帶給人們肉體的生存需要,而孔子的“修己”教會了人們獲得生存之后的心靈世界的安頓。經過批判式的繼承,它有助于把人們進一步推向紀律、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陀^世界與精神世界二者相輔相成,永遠是最好搭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盵4]在建設與發展的年代里,馬克思主義與經過篩選的孔學二者理所當然相互包容、相互協作。

再次,孔儒思想和馬克思主義都立足于本服務的階級并取得階級統治的地位,二者都帶有強烈政治色彩??兹逅枷胧窃诼L的封建社會中經驗自生,以柔中帶剛的姿態從民俗、道德逐步引申至上層政治意識??讓W基本上相信人性善,相信人的良知?;趯θ诵缘臉酚^立場,孔學提倡道德治國,希求建立一個由圣賢、君子統治的道德理想國,建立人為的秩序。而馬克思主義要求建立法制社會,認為法制是客觀化的秩序,這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但從理論上推敲,建立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建立法制社會,恰恰需要假定人性善,并由此期待執法公正者和守法的公民。盡管孔學肯定人性善,主張道德治理,同樣可以為法制秩序的有效性提供根據。因為孔學的道德治理,首先要求執政者具有優良的道德認知并能夠以身作則。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當代社會,法制秩序無疑非常重要,但對執政者的品質要求也非常嚴格。一位合格的執政者,不僅應是守法之人,還應是有德之人。從整體上說,孔學是一種貫通性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不去預設“天人”二元論,而是“天人合一”;更不會從機械論和原子論去考證世界和宇宙的秩序,世界在孔學那里既不是分裂的,也不是沖突的[5](p.4)。馬克思主義的法制治理無疑需要參考孔學的道德治理。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當代中國人不能走歷史虛無主義道路。他說:“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盵6](p.17)

此外,二者具有時間的繼起性。隨著時光的演進,中國從封建社會直接步人社會主義社會,繼孔學之后,馬克思主義拾起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政治接力棒。隨后,出現另一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繼續發展的代表人物。因此,盡管孔學歸屬于自己固有的時代,但更多地關注了人與他人的關系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則突破了人自身的局限,把目光投向外部尋找事物運動規律及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具有問題意識。二者具有明顯的縱向承接關系,這使社會形態從封建走向社會主義。

最后,孔學與馬克思主義二者暗含某些相同的價值理念。例如,在孔子的《論語》中,認識論的痕跡亦時隱時現。例如,孔子本身就反對先驗論,他為自己給出過客觀評價:“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保ā墩撜Z·述而》)表現出其重視后天實踐的精神,意味著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鬃釉诤筇斓膶嵺`中除了重視教化天下的身體力行經驗,還重視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墩撜Z·衛靈公》)按照孔學的貫通性理路,神圣即在凡俗,天道自在人心,實然即是應然。馬克思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p.135),但認識又對實踐具有能動反映,因此,人們又利用認識來指導實踐。馬克思強調人的正確認識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以證實,錯誤的認識也是通過實踐的檢驗能夠被發現,因此,人的一切正確與否的知識和認識都是后天實踐積累而成的。此外,恩格斯遵照了馬克思遺愿,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論述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形態的演變過程,全書充滿了自然科學進化論觀點。而孔子則早就承認宇宙萬物固有規律的存在,他反問其弟子自貢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認識到四季變化、萬物發生,自然運行沒有言說,卻按照一定的規律。此外,孔子還通過揭示人生五個發展境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展現出他對個體思想演進過程中存在的普遍規律的認識,把人的意識的演變與社會活動緊密相連,說明人按規律展現其特質符合社會的要求??鬃蛹瘸姓J自然規律的存在也承認人生過程有其規律可循,但他并沒有給出具體規律的解說,只是督促人們以最恰當的方式去適應規律,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正如伏爾泰的評價:”孔子既沒有給予他們新的世界觀,也沒有帶給他們新的禮治,他既沒有啟迪人們的神靈,也不是先知,他只是傳授古代法則的智者,他只是向人們建議道德,卻沒有傳授任何奧秘?!盵8]孔子雖然不能由微觀而進入宏觀的社會形態的探究,但卻深懷大同理想。他培育的是順應人、天、地規律的政治人才,目的是恢復現有統治階級之下的和諧有序社會,達到一種人、自然和社會以“仁”“恕”為支點的統一,這就造成其歷史的局限性:僅把人與社會作為共生的一體,沒有跳出這個共生體之外來考察社會的單獨形態,無法承認社會的更迭,因而恰好由馬克思等人來完成宏觀的人類社會形態規律的探索。而孔子所向往的倫理道德之下的升平治世、清明社會,人們少私、少欲、公平、正氣等,卻正是馬克思所進一步明確的共產主義藍圖:物質極大豐富、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原始框架。盡管二者實現理想社會的方式不同:一個是力圖通過和平方式的道德說教在保持統治階級不變的條件下來實現內部和諧;另一個則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通過暴力革命形式力圖更換統治階級的主人。這些并不妨礙他們有著共同的遠大的政治理想。

總之,在學理上,馬克思主義與孔學體現出承遞與互補的關系。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多要素互動的過程性存在”[6](p.17),而走過否定之否定歷程的傳統孔學,已經來到馬克思主義身邊,與其共同承擔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人們開始客觀地承認:個體心靈的寬容與開放是其完成政治任務的信仰,這種信仰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9](p.79)一個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淺薄缺少歷史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和信仰必然分化為多元主義。如果意識形態多元,那么它指導之下的經濟建設的目標早晚會產生分裂,蘇聯和東歐等國家的巨變就是明證。因此,我們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旗幟,堅定中國的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主要來自獨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體。

[參考文獻]

[1]王滬寧.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英]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美]杜蘭特.歷史的教訓[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ww.cpcnews.cn,2016-11-30.

[5]王中江.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德]烏利希道姆.歐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蘇格拉底[J].東方論壇,1999(4).

[9]金民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邏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
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淺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發展狀況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條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曉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