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組出離風花雪月的故事

2018-09-29 19:46木齋
博覽群書 2018年9期
關鍵詞:學術研究文學史講授

木齋

從2017年開始,我接受中山大學的邀請,連續三個學期講授中國文學史,三個學期講授中國文學史從先秦到明清小說,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從我走上大學的講堂以來,主要講授的是魏晉南北朝到唐宋這兩個階段,一首一尾的先秦兩漢與明清文學,基本上沒有過接觸。但壓力就是動力,課程講授的需求就是學術研究的緣起動力。與此前三十余年的大學講授相關,此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宋代詩詞、東坡研究、至多上溯到建安文學研究,此一次中山大學講課,將我的研究視域極大地擴展:詩三百的研究,是從大約2014年開始的數年的美國學術訪問就已經開始,只不過講課的壓力加快了我研究詩三百寫作歷程研究的進程,隨著2017年第一個學期的講授,一部《先秦兩漢文學史》30萬字左右的講義已經完稿,并獲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簽約。

第三個學期,則進入到宋元明清部分的課程,這是我個人知識結構的薄弱環節,此前,從未接觸過戲曲小說的研究,由于課程時間極少,系里要求至少要講講四大名著,特別是紅樓夢,因此,我不得不開始了我《紅樓夢》的研究,并且,何其有幸,我在這段時間里,成功地獲得了破譯此書的鎖鑰和密碼,發現了此書為曹頫、曹霑、脂硯齋三人接力寫作的結果,脂硯齋(即書中的英蓮、黛玉等人)為此書的主要作者和真正作者。此前,我研究古詩十九首問題,花費了十余年的時光,研究詞體的起源問題,也花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再往后,研究詩三百的寫作史歷程,也坐了數年的冷板凳,而此一次研究,則幾乎是日新月異,一旦打開這道似乎異常神秘的宮門,則其中近乎全部的奧秘盡收眼底,異常清晰地呈現出來。

這對于他者而言,幾乎是沒有人會相信的,只有作為當事者,清晰地洞悉每一步研究的邏輯過程,幾乎像是有一只神杖在牽引著我前行的腳步,讓我跨越一道道瓶頸,順利地進入到最為核心的內殿,窺視了其中無限豐富、無限曲折的寫作者的血淚人生故事。我知道,這個神杖不是其他的寶物,它只是我三十余年反復修煉的學術研究方法論,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大文學史觀史料學方法論。

當下,我在講學過程之中,順利完成了人生的四個研究:詩三百寫作史與先秦文學史研究、古詩十九首與曹植甄后戀情研究、詞體起源史與李白創制詞體形式歷程研究、紅樓夢三人寫作及脂硯齋為其真實作者研究。四個研究中,就有兩大研究來自于當下的的這門課程,令我怎能不對這些聽我課程、見證我研究過程的莘莘學子心懷感恩之情呢?這些本科生們,聽到了一整套從詩三百到紅樓夢的全新的講授。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講授者言傳身教,課程講授與學術研究熔鑄一體,其中必有可以得之真傳者。此一次學生們的作品之中,以莊澤遠同學為代表,對我的學術方法論進行了深刻而獨到的闡發,即為明證;但從應試教育而言,從詩三百、到老子的出現時間,到建安時代的開辟,到陸機、陶淵明、李白,一直到紅樓夢,他們所接受到的,幾乎是從頭到尾與指定教材說法不同的知識體系,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從而極大地顛覆了他們作為應試教育之下原本應該死記硬背下來的數百年不變的說法。如果課節時間多一些,我可能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將應試教育的概念與學術研究的方法有機整合起來,將基礎知識與上層建構有機結合起來,但每個學期36學時,三個學期講授完成中國文學史的課程設計,顯然,就使得按部就班講授基礎知識的空間極為狹小了。

我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方法,都極端強調原典的學習,有學生在寫作總結的時候,曾經量化過我在講授詩三百之中涉及的作品,達到70余篇,因為我講授的不是一個被前人理論化的曲解了的詩經,而是引領聽課者從詩三百原作品出發,從詩三百最早的《周頌·清廟》誦讀開始,凡有在詩三百寫作過程之中顯示出新的因素的作品,都不可不講,從而以作品來構成詩三百寫作內容、寫作手法、由散文漸次入詩的歷程鏈條。換言之,我認為,人類原本的認知過程,就是從感性而來的,我們的講授和教育,也應該回歸于原典作品,才不會被歷史的誤讀所遮蔽雙眼。當然,從作品出發,從感性材料出發,這樣的教育模式,雖然比之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更為生動,更為吻合于人類的學習過程,但毫無疑問,它也就再次占用更多的課程時間。

在指導全班同學進行紅樓夢的課程作業的時候,我一開始只是要求圍繞紅樓夢研究隨意撰寫一篇論文,但一周下來,幾個同學給我報出的選題,不是論薛寶釵的虛空觀,就是論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或者是論紅樓夢與某某外國小說的對比研究,都是大而不當、憑虛蹈空之作。我做出一個決定,以脂評的版本作為研究對象,每位同學做出一回的點評文字。全班同學始聞此言,可謂是怨聲載道,他們原本就習慣了空發議論式的文字,現在,讓他們去跑圖書館,借閱那些豎排的、沒有標點的脂評,還要對比不同的版本進行研究,可謂是苦不堪言,原本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個時間里,也忽然緊張和尖銳起來。但我堅定不移,我知道,要想教會學生們學會寫作論文,而非風花雪夜的應景文章,這是必經之路。

幾周之后,同學們在我的這一指導之下,初步嘗到了甜頭,有的同學搜集到10種左右的脂評版本,有的同學為發現了新的史料而喜不自勝,有的同學甚至在半夜時分還在用微信與我探討脂評的奧秘……到最后,全班同學交上來的作業,除了激情四射的課程感受之外,幾乎每人都寫出了厚厚的一篇脂評石頭記回目點評。

當下,一切都成為歷史往事,我選出其中數篇,轉發給《博覽群書》友人共賞,沒有想到的是,《博覽群書》如此重視,認為這絕不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而是一個怎樣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探索。即使具體結論存在爭議,但學生卻獲得了質疑與研究的訓練,為他們進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礎。但愿如此,若是全國的本科生,都能經歷這樣一場出離風花雪月的故事,那也就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了。

(作者系吉林大學教授。)

猜你喜歡
學術研究文學史講授
數學課堂“限時講授”教學策略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數字生活方式對高校教師學術研究之影響
當代藝術檔案的認識與收錄方法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淺談數學課堂講授的時機選擇
《文學史》叢刊
有個性的文學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