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詞讀畫面 品詞品意蘊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漁歌子》教學設想

2018-11-06 06:43李文泉
教學月刊(小學版) 2018年28期
關鍵詞:西塞山詞牌名斜風細雨

□ 李文泉

《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寫的詩詞總是充滿畫意詩情,《漁歌子》也是如此。教師在教這首詞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來想象畫面,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過詞,對詞的表達形式有所了解。所以本課教學設想如下。

一、自讀《漁歌子》,進行詩詞對比和詞語教學

教師課前導入:“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詞——《漁歌子》?!苯又嗝襟w出示《漁歌子》全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p>

請學生自由讀一遍后提問:“同學們,你認為這是一首詩還是一首詞?”要求學生說出:(1)這是一首詞。因為通常詩每句的字數一樣,句式有嚴格的要求,而詞的句子有長短,所以它是一首詞。(2)詞,也叫長短句?!稘O歌子》跟之前學過的《憶江南》是一樣的。(3)詩是有題目的,詞是有詞牌名的?!皾O歌子”是詞牌名,而不是題目。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做補充:詩受句式和字數的限制,有時會給情感表達帶來一定的束縛,于是古代文人就用詞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詞,其實是按照一定的曲調填寫的,更接近于音樂。詞的每個句子可以有字數變化,吟誦起來會更自由灑脫,也更富有節奏感,所以也更容易表達不同的情感。

接著,教師讓學生再次自由朗讀全詞,要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理解生字新詞。讀三遍后進行字詞的教學。這首詞中要學的字詞主要有:白鷺、鱖魚、箬笠、蓑衣。重點學習“箬笠”和“蓑衣”。由于這兩件物品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了,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圖示來教學,讓學生知道它們的形狀作用和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加深理解,同時也要進行字形的分析:“箬、笠”為什么都是“竹字頭”?“蓑”字為什么是“草字頭”?讓學生通過分析記住這幾個字的意義和寫法,并做到會讀會寫。

之后,再讓學生讀全詞,要求讀出節奏,讀出理解。教師可以用帶讀的形式進行指導,使其從節奏到語調都達到一定的要求。

二、抓住“不須歸”,進行讀詞讀畫面的教學

在學生通讀全詞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斜風細雨不須歸’?”要求學生結合前面對詞句的理解來回答。

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理解“不須歸”是什么意思。學生不難理解“不須歸”就是“不想歸”,或是“不須回去”。教師再問:“作者為什么‘不須歸’呢?”讓學生再次回顧前面的詞句進行理解。學生就會這樣進行解讀:(1)因為只是“斜風細雨”,而自己穿著蓑衣,戴著箬笠,這樣的小雨不用回家;(2)自己還沒有釣到肥美的鱖魚,所以還不想回家;(3)因為作者流連于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致里,所以不想回家。

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過渡設問:“是的,作者‘不須歸’的原因大家分析得很對,但你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導學生體會主要是因為作者流連于西塞山前那秀美的風光而不想回家。

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示:“作者張志和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畫家,他的詩詞往往是‘詩畫合一’的。他的好朋友顏真卿這樣評價他寫的詞:‘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首詞當然也是符合張志和‘詩畫合一’這一特點的代表作,現在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從詞中讀到了怎樣美好的畫面?!?/p>

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讓學生自讀后完成。

《漁歌子》是一首“畫中有詞,詞中有畫”的詞。

我從詞句“___________________”中讀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的畫面。

完成作業后,通過交流,學生從詞句中不難讀出:從“西塞山前白鷺飛”中,能讀出“白鷺翻飛圖”;從“桃花流水鱖魚肥”中,能讀出“鱖魚肥美圖”或“桃花流水圖”;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中,可以讀出“漁翁獨釣圖”或“斜風細雨圖”。以上內容在學生討論交流和教師引導中被完善,并板書。

這時,教師進一步追問:“在這一幅幅畫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顏色和景致呢?”

可分步進行引導。

a.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水、白鷺、桃花、鱖魚、人物、斜風、細雨。

b.看到了哪些顏色?

——蒼翠、綠色、白色、粉色、青色。

c.看到了哪些景致?

——動靜有致:動的有“白鷺翻飛”“桃花流水”“鱖魚游玩”“斜風細雨”;靜的有“青山綠水”“獨釣漁翁”。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難讓學生根據整首詞的意象,想象出一幅“戴青笠披綠蓑的漁翁在春色如畫的西塞山前雨中獨釣”的圖畫來。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對詞句的理解描繪出一幅幅圖卷,讓畫面富有情境感,并在想象中讀懂詞意,使枯燥的理解變得有趣味,有依托。這樣“變教為學”的形式讓學習變得輕松,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三、深究“不須歸”,進行品詞品意蘊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剛才,我們通過討論知道‘不須歸’的主要原因是作者被美景所吸引。你們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原因使作者‘不須歸’呢?”

這時,教師可出示作者簡介。

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號玄真子。祖籍浙江金華。張志和3歲就能讀書,6歲做文章,16歲明經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后有感于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隱居于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自稱為“煙波釣徒”。

“從這個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張志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會從所給的資料中收集信息來回答:(1)是一個自幼聰明過人的人;(2)是一個少年得志、官運亨通的人,后來卻有感于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而棄官棄家;(3)是一個隱居山野、浪跡天涯的人;(4)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

此時教師可補充:“是的,在古時候,由于人生遇到挫折,或是官運受阻,許多人都會隱居山野,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張志和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他是否僅僅因為西塞山前的景色太美而‘不須歸’呢?”

這時學生就會回答:“不是。是因為他浪跡天涯,對各處的山水都情有獨鐘。從‘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自稱為‘煙波釣徒’中可以看出?!?/p>

“也就是說,作者‘不須歸’并不僅僅因為西塞山的美景。凡是山村湖邊都是他樂于棲身的地方。這說明作者什么樣的心態?”教師讓學生去體會:他因為人生不順利,所以寄情于山水之間。

這時,教師可以再次引導學生想象,由于作者的人生起落,在西塞山前這么美好的景色下,他“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根本原因還可能是什么。學生會明白作者其實是在逃避現實,不想再回到從前的生活中,也說明作者有追求和向往自由的想法。

教師可以及時總結:“其實,這‘不須歸’也反映了作者厭世的心態,不想再進入官場爭斗和世事難料的現實生活,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辈⑼瓿梢韵掳鍟?。

之后,教師讓學生再次朗讀這首詞,要求讀出感情,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至此,教師可以進一步深化古詩詞的朗讀教學:“其實,當時作者寫詞就是為了吟唱,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古人是怎么吟唱的?”教師可以學古人進行吟唱,也可以通過播放名人的吟唱錄音,讓學生感受古詩詞吟唱的魅力。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請大家記熟這首詞,回家后把張志和的故事講給家人聽,給他們吟誦這首詞?!?/p>

四、拓展《漁歌子》,進行課外延伸閱讀的教學

“自從張志和寫了這首《漁歌子》后,‘漁歌子’便成了一種詞牌名,也就是說,張志和是‘漁歌子’這一詞牌名的創始人。許多后人也依據張志和的調式創作了一系列以‘漁歌子’為詞牌名的詞?!?/p>

“如五代時的南唐后主李煜就寫過多首,這里推薦一首,請大家讀一讀?!苯處煶鍪菊自~。

《漁歌子·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學生朗讀。教師做簡單講解。

“又如當代詩人李少白也寫有一首,我們來欣賞一下?!背鍪菊自~。

《漁歌子·鴻鵠》

鴻鵠展翅欲高飛,萬里迢迢頭不回。

春風伴,彩云追。浩瀚長空不須歸。

朗讀后,教師讓學生說說以“漁歌子”為詞牌名的詞有什么特點,體會“漁歌子”的寫作特色。

“張志和寫了這首詞,不但首創了‘漁歌子’的詞牌名,而且他的詞句也頗得后人的稱頌。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也曾十分推崇這首詞,他曾以張志和的《漁歌子》為基礎,改寫了這么一首詞?!苯處煶鍪菊自~。

《浣溪沙·漁父》

蘇軾

西塞山前白鷺飛,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隨到處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遍,讓學生看看這首詩的寫作內容有什么特別之處,體會像蘇東坡這樣有才華的文學泰斗都這么追捧這首詞,可見《漁歌子》對后人的影響。

最后,教師請學生拿起筆,把張志和的這首詞工工整整地抄寫一遍,寫在紙上的同時,把它記在心里。

猜你喜歡
西塞山詞牌名斜風細雨
傅衛國
己亥暮春雨中登西塞山
藏在詞牌名里的故事
漁 歌 子
漁歌子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漁歌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