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策略與探究

2018-12-19 01:41曹錦陽
經濟研究導刊 2018年33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集群

曹錦陽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 澳門 999078)

文化產業成為發展經濟的土壤,利用區位熵和灰色關聯分析法,著力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程度與相關影響因子進行研究,重在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創新融合,真正發揮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

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及其國內外相關研究

(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概念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是近年來新生的概念,有關其研究不多也不深入。本文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具有天然的相關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可以借用文化產業集群的相關概念范疇,只是在提供的產品內涵上要增添“創意性、知識性”等相關因素。因此,本文定位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指的是在既定的空間范圍內,挖掘、生產、發展、創造文化創意產品的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企業,包括上下游企業、競爭與互助企業、資本支持企業、人才與技術支持企業等一切相關的企業,通過各種相關資源的流通,實現本產業的發展的經濟模型。

(二)國外相關研究

1.競爭力空間視角。波特在2002年提出的“鉆石結構模型”,成為產業集群研究的經典,在他看來,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產業相關配置的支持、企業戰略的重新制定等,他從宏觀上為提高產業競爭力提供了借鑒。同時,區域競爭力的體現更彰顯了區域內產業集群的程度、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為政策研究、戰略布局都提供了借鑒。

2.基于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矊幇玻?004)在《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理論、產業和政策的涵義》一文中不僅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做出探討,而且他也提出了文創產業理論集群,認為通過文創產業理論的發展,能夠使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專業化、多樣化,在文化創意產業本身贏得發展的同時,也發揮自身的產業鏈帶動效應,影響了其他的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哈維(2003)則認為,大量的城市誕生給創意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不僅僅通過人和人的聚集誕生了創意,也因為人和人的集聚給創意以傳播的空間,更為創意附加上了經濟屬性,使其能夠作為商品流通。

3.從交易成本理論視角對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問題進行討論。斯科特(2003)在《文化產業:地理分布與創意領域》中認為,創意產品的生產由于勞動技術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使得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出于對成本和效率的考慮,增加了聚合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從地理上促進了產業轉型。這種的產業綜合體通過信息技術交流及生產商之間的合作,將產生巨大的“高回報效應”。所以,文化創意的產品越來越有往城市聚集的傾向和可能。他指出,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其產業集聚地區域間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使得特定區域成為某種特定產品的信譽保證,比如好萊塢的電影、中國廣東的鞋廠、杭州的茶葉等。

4.從創意者和消費者的行為角度進行研究。佛羅里達(2002)提出的 3Ts研究模式,即圍繞著人才(Talent)、科技(Technology)和包容(Tolerance)而建立理論。在他看來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微觀上主要體現的是創意思維的蔓延,高等科學技術的應用,經濟呈現新的增長點等。所以他認為,創意經濟的發展首先是集聚,這樣不僅加速了要素之間的流動,更能促進新一輪的產業升級。而只有發展成型的產業,才更加具備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人才的吸入又能使得產業煥發新的升級。久而久之,就使其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此外,其他部分學者更是通過定量的方法來研究產業集群,而且大多認為,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或者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城市,才是發展創意產業集群的好的土壤。

(三)國內相關研究

1.空間集聚的角度。李蕾蕾(2009)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與政策的制定之間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政策的制定會影響產業集群的落實,產業集群的發展潛力也會對政策制定做出影響。對于集群的相關參與方要看作一個復雜的生態集體,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復雜的集群生態,如創意團隊與個人、文化藝術公司、項目生產公司及消費方等,他們的參與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與相關園區得以運作,其主要的落腳點是以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主,從而做出產業園的發展路徑。華正偉(2011)看來,區域經濟空間是內涵經濟關系要素的整體,這種關系的基礎是地理共同性以及經濟結構的相似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則正是這種內在經濟要素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是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上新的區位表達,也是目前文化創意產業能達到優化的最佳組織模式,具有規模大、成本低、品牌響、互補強、效率高、發展快等空間經濟效應。文化創意產業網集群思路上的發展勢必對區域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以上學者提到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地理概念,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他們分別從經濟學、政治學的角度來進行論述?,F實中,文創產業的集群發展不僅僅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其對于地區的整體經濟態勢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大部分專家的研究中,對于全球先進國家或者國內先進城市的文創產業研究較多,這些城市或地區要么是文創產業已經發展成熟的區域,要么是有大量資源的區域。而對于粵港澳一類的核心產業尚未破土而出的區域,專家學者的關注點并不是很集中。

2.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證性研究。鐘德友(2010)認為,重慶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意人才市場短缺、科技應用不夠,法律法規對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地理環境對于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造成阻礙等。作者指出,要想有效化解上述這些問題,就需要全方位進行改革與提升,如優化市場環境,進一步完善激勵和引導政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金融支持同時也要重視產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儲備。朱慧和王垚鑫(2010)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良好勢頭,時刻會迸發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個過程中,影響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因素無非是政策、市場需求、文化潛力和人力資源。并且,通過對上海、廣州、杭州、重慶與北京等5個城市做實證性研究,用來論證對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造成影響的因素。三位學者對于西安和重慶的文化產業產業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個性問題,也有共性問題,發展過程中展現的優勢主要是國家的引導、支持和扶持上,而存在的問題則集中在一些微觀的問題上,這些在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問題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從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態勢的預估方面進行研究。趙靜超和司若(2010)認為,當下的新媒體對于快速發展對于舊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小,甚至可以說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之間,看似牢不可破的行業壁壘將變得越來越模糊,而且業務交叉與合作也越發頻繁、廣泛和深入,這勢必會影響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從業者對于在行業發展中的方向問題。兩位學者指出,媒介融合、資源共享以及優勢互補,能夠更急增強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從而有媒體資源的配置,延長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條,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力滲透輻射,打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產業合作共贏的新的發展趨向。宋泓明(2007)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從依靠理論支持的被動發展變為在市場的機制下主動發展的朝陽產業。在他的論斷下,我國甚至是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飛速發展,理論知識卻跟不上時間的節奏,理論知識的缺乏對于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來說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的產業發展最有力的支持是來自政府的布局和規劃,這與我國的國情相吻合。作者在實證研究中選取北京市朝陽區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為創意產業的集群路徑做出了合理的建議,這些結果也為接下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發展提供了路徑參考及理論支持。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知識經濟化的一種新的產業模式,想要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產業發展后備人才也是當務之急?;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目前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并通過“十三五”規劃有具體的體現。從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過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及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這更使得舉國目光都聚焦于此,具備優勢條件。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特性相較于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有超強的優越性,更適合在經濟發達的區域拓展。有效拓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需要在有一定經濟基礎或經濟規模的城市發展,定位進一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規劃區域。

二、粵港澳三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基本態勢

(一)廣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廣東早期產業的發展,一般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廣東省首先在政策上明確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并在施政措施上有效體現出這一點。目前廣東省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呈現三大特點。

1.廣告業集群發展較快。集群形成的重點地區在廣州和深圳地區,比如2013年廣東全省廣告經營單位將近15 000戶,而80%集中在廣州和深圳。從發展速度分析,廣告業集群的特點,一是個體、私營企業和集體事業單位增長迅速,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略有下降1%~2%之間,其他類型的廣告戶約占25%左右。二是各種媒體廣告業都有較大增長,比如2013年廣東全省專業廣告公司已達9 700余戶,比上年增長約加速20%。

2.印刷復制業集群發展迅猛。比如2017年廣東全省有各類印刷企業總數由2013年的2 403家增加到10 000余家,約占全國14%,在全國排名第一;年工業總產值400多億元,約占全省GDP的4%,約占全國印刷企業總產值的20%。從產業集群分析,廣東的印刷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三市。

3.動漫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廣州網絡游戲開發和運營能力、動畫制作和發行能力,漫畫雜志發行量以及衍生物的生產能力和交易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在廣州這些區域已逐漸成為新的增長點。由此可見,廣東省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有一定的自然集聚反應,主要表現在廣告業、精品印刷業、動漫產業。其集群特點是:規模大、業務能力強、營運水平專業化程度高,但是也有集群水平低、內容不先進、產品創意度不夠等問題。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廣東省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主要聚集的只是兩個點,即廣州和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只在點內集群,并未形成大面積的“馬賽克”產業分布?;浉郯拇鬄硡^的形成,首先,在政策上給了廣東、澳門、香港優惠政策,包括財稅政策、區位政策等,目的就在于深度挖掘三地資源,達到互通共建;其次,粵港澳三地都有強大的區位優勢,聚集的經濟、科技、文化資源,將為驅動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建設,提供可靠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環境。由此可見,大灣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從聚集能量到功能有效發揮,潛能優勢持續滲透發力,凸顯出大灣區的產業融合引力,既有其發展條件依托,同樣也是發展集群的內在需求所在。

(二)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澳門回歸之初,特區政府提出了“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施政方針,明確提出相關產業政策和引導機制,重點突出以服務業為主體,旅游博彩業為龍頭,驅動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目的在于加速澳門的支柱產業發展。隨后,澳門博彩業正式引入競爭機制,澳門經濟的整體面貌呈現良好態勢。然而,博彩業的超速發展,澳門產業單一化的程度越來越明顯,由此看到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行業存在發展不充分、也不平衡的現象,一系列發展趨向問題呈現社會化。由此,可以看到,區域性產業過于單一,當發展態勢處于非正常狀態時,可能會影響整體經濟正向發展。因此,“一業獨大”有其自身固有特殊性,但不是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常態。郭永中教授(2011)提出,澳門如何實現產業適度多元化,不僅是澳門的重大課題,從澳門發展戰略規劃上深度分析,更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問題。紀春禮、曾忠祿(2015)采用嶺回歸分析法,分析澳門產業多元化,及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問題。其結論是:產業相關多元化,在整體經濟運行中,呈現對經濟增長的正相關作用;如產業無關多元化,而在整體經濟運行過程中,則顯示為負影響作用。在今后產業發展中,澳門產業適度采取多元化,可以有效解決產業單一等問題,比如不平衡問題,或者不充分的問題,這才是澳門可持續發展的常態。第一,澳門具有深厚的歷史資源,使得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料可挖,有創意發展的渠道和來源;第二,文化旅游業給澳門帶來經濟活力和發揮空間,使得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并非是“唱獨角戲”,而是可以與文化旅游業相互結合,延長文化產業生態鏈,通過有機的融合,可以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業實現雙贏;第三,內地依然是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堅強后盾,作為最大的一級市場,大陸巨大的人口基數無疑是澳門文化產業發展的源動力,這將有利于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集聚作用。

(三)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地區開始進行新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把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目前,香港已進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階段,文化創意產業也有了高位發展,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對香港地區GDP的貢獻比重已超過15%,使創新驅動有了動力源泉,促進了香港知識型經濟轉型。香港設有18個行政區域,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原因,香港文化創意產業亦早已自行形成各自的集聚區,如IT、動畫、廣告集中在港島的中西部,有2/3的設計公司設于灣仔、中環或西區等地;印刷、影視主要分布在東部,出版、廣告和媒體公司多位于銅鑼灣、魚則魚角及北角;影視、會展業等產業,多集中銅鑼灣、尖沙角、荃灣區;新界沙田匯聚了體育、博彩等娛樂場館與機構;世界著名的香港迪士尼樂園、香港海洋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分別建在離島大嶼山和南區黃竹坑谷地;文化科技資源影響甚遠,政府規劃新建的數碼港則集中在港島南區貝沙灣,現已匯聚微軟、惠普、雅虎等上百家本地和海外資訊科技公司以及過萬名專業人才,成為亞太區域領先的資訊科技樞紐。但香港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過程中,也面臨許多需要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地價的問題。而土地資源嚴重限制了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電影需要放映場地,表演藝術也需要較多的場所。因此,香港創意產業集群模式表現為旗艦式模式和地緣式模式,雖然集群模式、呈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創新發展的主線是相同的。引領向文化藝術方面的大發展,需要通過吸引人流和匯聚藝術人才,集成創新方式,匯聚藝術、文娛及消閑設施,既是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需要,也是引導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而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不僅收獲了經濟效益,也為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帶來了資源?;浉郯拇鬄硡^的創新多元發展,有望給香港一個更大的平臺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驅動形成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三、以區位熵及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其進行層次研究與分析

(一)區位熵研究

區位熵分析通常用在測評指定區域內某產業的空間集群水平,本文希望利用區位熵這一分析工具,對粵港澳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水平進行評價,通過得出數據,以定量的角度反映粵港澳大灣區內11個城市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水平,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據。

區位熵指數公式:

其中,Eij指的是i地區中j產業的就業,Ei指的是i地區的總就業,Ekj指國家k產業j的總就業,Ek指國家k的總就業。

根據公式,本文從廣東省統計信息網及各地市的統計局官方網站上摘選出粵港澳大灣區11個地區在2016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人數總量、11個地區2016年的總就業量、全國文化創意產業2016年的總就業量/人數(3 349 897)、國家2016年的總就業量/人數(77 603.0萬),11個地區的統計數據(見表1)。

表1 粵港澳大灣區行政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就業人數

同時,為盡量減小僅選4項指標所造成的誤差,考慮到廣東省地市轄區面積差異巨大,直接依照數量來測度聚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表明產業聚集的密度大小,所以采用各區域面積的倒數作為權重來對區位熵進行修正。

從表3可以看出,經過修正之后的區位熵指數和粵港澳 大灣區三地的實際情況差別較小。

表3 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區位熵指數及修正指數

續表

通過上述區位熵的實證性分析,并經過權重指數修正后的區位熵指數不難看出,深圳、廣州、香港、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水平較高,這得益于三地對外交流程度高,區域政府高度重視,產業政策上有較多的傾斜,同時特別是香港、澳門兩地的文化創意產業較為發達,這里具有拓展文化創意產業匯聚的辦展理念,打造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博覽會,形成了產業市場、產業經濟的濃厚氛圍。同時由于地價高昂,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集聚現象。比如,佛山、珠海、中山等地由于區域的戰略定位不同,中山、珠海的地產業在近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修建而變得比較搶手,所以使得這些地方即使有了一定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具備一定的創意產業園區的聚集,但還是會由于地價、人才、區位等原因,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相對于“第一梯隊”略微遜色;剩下的城市,包括江門、東莞、惠州、肇慶由于經濟基礎相對于前兩組城市稍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處于邊緣地帶,甚至在肇慶的不少地區還以第一產業為主,主要從事經濟作物的耕種。加之政府層面的引導政策還不是很完善,缺乏相應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由于創新發展、人才匱乏,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高素質人才與產業需求不匹配,自然在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能力上弱勢比較明顯。

總之,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十分必要。香港、澳門、廣東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能力和規模雖然在全國的排名靠前,其發展水平也在2004年以后處在全國前列,但是就區位熵指數來看,三地的空間集聚密度分布不均勻,集聚水平上有高有低,集聚能力上有明顯距離,這就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的輸出能力受到限制,文化創意產品的質量同樣會受到相應限制。結合前文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想要贏得發展,集聚水平取得進步,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需要在產業資源上更合理的優化配置,拓展滲透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業各個領域,挖掘更大的潛力,形成更強的助力。

(二)灰色關聯分析法研究

1.灰色關聯分析法說明

灰色關聯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是灰色系統理論,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教授鄧聚龍在1980年前后提出,以“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以控制論的視角介入到系統的研究中,在我們對于系統信息的正?;芯恐?,多以概率統計的方法著手,但前提是研究的目標的數據是完全已知的,或者說極少量未知,而對于半數及以上數據未知的時候,概率論的方法就無法進行有效評估了?;疑碚撜J為,系統內的數據雖然是雜亂的,但具有整體和系統的聯系,通過對于已知數據的開發,有可能去揭示系統內部的規律,從而找到整體的數據,去把握系統的面貌。本文對于選擇“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原因是出于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內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因素無法完全、系統地把握,通過該方法的運用能夠通過對已知信息的研究,進一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的發展態勢,并結合區位熵的結果,對集群程度的了解,以便在下一章節提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建議。

2.灰色關聯分析法計算步驟

第一步,確定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參考數列,反映目標系統內部行為特征的數列,記為:x0={x0(k),k=1,2,...,n}={x0(1),x0(2),...,x0(n)}。比較數列,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的數列,記為:xi={xi(k),k=1,2,…,n}={xi(1),xi(2),…,xi(n)},i=1,2,...,m。

第二步,對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目標系統中的數據是無序數據,并非兩兩相關,因此,對于數據的量綱無法統一。無綱化的處理方法有初值法、極大值法、均值法三種常用方法,本文選用初值法,即每一組數列的每一個數據,都除以這個數列的第一個數,從而得到一個完整的新的數列:

第三步,求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的灰色關聯系數ξ(Xi)。稱$為x′1與 x′0在 k點的關聯系數。p1為分辨系數,取值在0—1之間,學術慣例上取0.5。

第四步,計算最大差、最小差以及序列差。其中:

最大差/最小差:

差序列:

第五步,計算灰色關聯系數。

3.灰色關聯模型的建立

第一,比較數列和參考數列的選取。根據相關灰色關聯模型研究經驗和數據查找難度,本文選取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作為參考變量;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總收入、科研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人均文化消費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人均文化創意產品消費比重、文化創意機構數目等的數值作為比較數列,并非別設這8個數據為X0~X7,搜集并整理得表4。

表4 2014—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表

第二,計算結果匹配分析。初值法對比較數字序列及參考 數字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以下初始化結果(見表5)。

表5 2014—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影響因素關聯系數表

第三,計算比較數字序列和參考數字序列的差序列、最大值和最小值。首先通過公式計算差序列,再運用公式計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得出:△max=2.1693,△min=0.0000(見表 6)。

表6 參考數字序列和比較數字序列的差序列

第四,計算關系數。首先,學生根據學術慣例,取得分辨系數即百花值為0.5,根據公式計算參考數字序列和比 較數字序列之間的關聯系數,結果(如表7所示)。其次,根據公式計算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的關聯度(見表8)。

表7 關聯系數表

表8 2014—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因素關聯排序表

4.灰色關聯數分析。通過一系列計算得出上述結果,由此可知,影響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的因素,從大到小分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財政總收入、文化創意機構數目、人均文化創意消費比重、文化事業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科研經費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將以上數據分在以下幾個層次,分別探討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第一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總收入,二者的關聯度都超過0.6,證明這兩個因素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最大,這與經濟學規則是不謀而合的?!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钡拇_,地區的財政水平和民眾的財富水平是掛鉤的,當地區的經濟水平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地區才有精力有動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激情去驅動文化創意產業。畢竟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物質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前提,只有物質水平豐盈了,精神需求才能上一個臺階。

第二組是人均文化創意產品消費比重、文化創意機構數量,這兩者的關聯度分別是0.5672、0.5811,可以看出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影響,畢竟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本身就是“文化輸出、經濟輸入”的經濟體。需要注意的是,應將內容、創意通過物質載體輸出,進而獲得經濟收益,這就對大眾的消費有了要求,對市場有了要求,市場是否對文化創意產品買賬,是文化創意產品能否繼續存活下去的衡量標準,這是因為我國是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的反饋決定了產品的生存可能性。

第三組是科研經費投入比、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比、教育經費投入比,三者的關聯度雖然相對較低,但是絕對影響還是存在的。隨著AI技術的成熟,高科技的普及率和結合率也隨著上漲,比如隨著VR、AR技術的普及,使得大量的文化創意產品的用戶體驗感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坐擁中國最大的灣區經濟體。因此,政府的影響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教育經費的投入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首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應的人才,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解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決定行業發展深度和廣度的內在生命力。所以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如何引進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都是值得探究的話題。

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策略定位及有效選擇

(一)立足“一國兩制”,加強區域合作

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拓展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討論空間。首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城市或者區域的經濟水平要有一定的規模,而香港一個城市的2015年GDP就是2.23億元人民幣,還沒算廣州、深圳、澳門等實力強大的城市。經濟水平往往能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市場,粵港澳大灣區11個地市的經濟水平就全國而言,都在前列,在經濟上是肯定具備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通過梯隊排列,使得11個地市以錯位發展的方式進行整合,組成一個有“粵港澳logo”的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其次,除了區域經濟的水平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是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之外,科技的實力也是現代化產業生命周期和質量的關鍵因素?;浉郯拇鬄硡^的第一梯隊中的深圳就可以承擔科技支持的方面,據官方數據報道,廣東省的科技創新貢獻率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二,深圳的龍崗區志在打造科技產業創新集群,為將深圳提升到國際級的創新城市而提供動力?;浉郯拇鬄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科技優勢就在于此。最后,政策是文化創意發展的規矩,科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浉郯拇鬄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兩大重要內外驅動力,在區域內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浉郯拇鬄硡^的主體是以前的珠三角,隨著CEPA合作的加深,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更加廣泛,惠及面更全面,因此,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首要遵循之處就是要立足在“一國兩制”的視角下,充分利用好政治條件,發揮優勢,再將各個城市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集聚資源。

(二)強化資本支持,加大稅收傾斜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尚處在初級水平,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馬賽克經濟”版圖,所以單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資金的投入和扶持。有數據顯示,不同地區集群的水平和程度都有差異,影響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因素最主要的也是財政收入、文化創意產業經費投入等一系列的資本、金融類的因素。不難看出,資金的輸入和輸出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資本構建至關重要。因此,在討論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何發展產業集群的時候,最先注意的就是要增強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支持,一個是國家直接的支持,要樹立和完善一批規?;奈幕瘎撘猱a業,打造一批有潛力可挖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其次,要拓寬社會融資渠道,通過信托公司、風投公司來進行社會化的融資,這樣一方面拓寬了資金來源,另一方面也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自覺淘汰了一批低質量的企業,全面提升了集群的質量。就粵港澳大灣區實際狀況而言,國家在宏觀上除了政策支持之外,還需要稅收持續支持。一是在稅收政策上,分類制定差別稅收政策,實行不同的稅率。針對新成立的文化創意企業,建議在一定期限內免征所得稅,甚至提高增值稅的起征點。針對優秀的文化產品和進出口文化創意,企業實施獎勵性返還所交部分稅款或出口退稅。二是成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為符合條件的文化創意公司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三是發揮稅收杠桿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在稅收手段上的支持,做大做強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全面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三)開發人才資源,引爆產業集群

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內容是人腦中的創意集合,想要使得產業取得發展,專業人才的開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說到底是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開發。首先是“兩個途徑”,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澳門行政區都是背靠大陸,對接國際的國際水平的城市,可以從先進的國家引進人才,比如歐美、日韓,都是可以合作的對象,引進的人才不僅僅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水平上比較成熟,在產業的運作方面也相對有經驗。第二個途徑指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有大量高效,香港、深圳、廣州、澳門還有國際水平的高校,因此可以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而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進行行業匹配。而“兩個階段”的解讀是每個行業都必須面臨的問題,留住真正的人才,看的不是地區的經濟水平,也不是待遇水平,而是這個產業有沒有發展前景,能否為人才提供內外職業雙發展的機會。目前看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長,產品觸角廣,這給了人才充分實現個人價值的平臺。對于此類人才的開發和保護,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應該注意的問題??傊?,重視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高低的指標之一。

(四)凸顯區域優勢,拓展文化園區

1.確立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體系?;浉郯拇鬄硡^文化產業,特色各異、優勢互補。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很關鍵,在體系標準上,既要結構合理,又要科技含量很高,還要富有創意,最終展示競爭力強。而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園區,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拓展文化產業融合領域。

2.推動文化產業或項目往高端方向發展。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把立足點放在規?;?、集約化,打造一批龍頭文化企業,在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擴大深度和廣度,形成核心競爭力。依托高端科學技術,加強重點文化項目的引導,主要建設既有產業規模、又有產業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3.發揮文化產業園區的示范效應。集聚數量眾多的資本投資,從文化創意到文化產品的復制、衍生品開發,包括科技含量有提升,再到產品包裝、銷售服務,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贏得趨高的市場占有率,由此驅動一些附屬文化產業走向科技高端?;浉郯臑硡^的文化產業園區需要統籌規劃,依托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通過“文化+”推動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功能定位上,重點扶持文化含量高、特色鮮明、創新發展、規模效益好、管理規范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

4.構建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標志性項目。探尋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試驗園區,或者示范基地建設,這是一個關鍵環節。在具體轉化方式上,一方面,科學制定文化產業戰略合作規劃。這是基礎,也是目標。示范引導輻射作用,應該放在能量強的文化產業項目上,依托協調和整合資源,開辟項目合作及投資趨動三地文化產業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主導型的外向型發展機制。依托政府政策驅動,利用文化創意知名品牌,支持采取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形式拓展海外業務,站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平臺上,凝聚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集群的互補效應。

(五)聚焦產業融合,推動升級創新

1.在數字內容項目上,實現拓展過程協作。首先,拓展網游、動漫產業領域的協作。采取的發展模式上,可以探索香港投資、廣東原創生產、香港后期加工及營銷方式,在統籌和引導的側重點上,應重點拉動文化市場的拓展。其次,拓展數字影視娛樂產業的合作。在各個文化產業領域力求有新的創意,包括廣播影視的欄目和節目,更有利于重振廣東影視雄風。再次,聯手打造區域數字內容產品鏈。通過采取授權等方式,在大灣區進行內容衍生產品的制造與加工,形成完整的創意產業鏈。最后,推動數字內容創意產業園區的互動。在趨動香港數碼港的同時,凸顯香港數字內容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與廣東創意產業園區實現對接。

2.在制造業升級驅動上,實現拓展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利用創意服務業進行升級,重在拓展文化創意設計等產業。一方面,融通傳統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環節,拓展國際市場占有率。在粵港澳大灣區驅動文化創意產品升級,需要優化傳統生產方式,使香港設計業與廣東傳統制造業有機融合,開闊國際文化創意市場前景,有效避免貿易爭端。另一方面,香港設計業與廣東高端制造業合作,重在提升產品的創意價值。廣東的高端制造業提升競爭力,可依托設計理論和設計造型,通過香港設計業國際化思維,注入更多的文化創意元素,使之贏得更寬闊的市場。

3.在驅動機制創新上,實現拓展創新合作。既要確定優惠政策,又要完善配套環境,包括提供金融服務等,采取多種復合方式和集成路徑,吸引優秀的香港設計企業和人才進駐,切實保障文化企業及原創人員的合法權益,使之有驅動機制、有創新動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升級創新。

(六)優化市場環境,驅動跨界融合

1.創新業態環境。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直接的文化創意政府基金,這是國家層次的發展戰略,對資金不足但有明顯價值的創意給予資金贊助;改革政府文化投資環境,逐步實行以獎代補;對引導資金進行改造,幫助培養出優秀的產業人才。

2.改善政策環境。在加強政策支持上,區別對待文化業態與內容缺陷;在注重政策引導上,完善政策銜接和配套,以文化創意驅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在政策輻射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

3.驅動集群環境。在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營造產業集群,緊密其協作關系、深化其專業化分工、嚴密其產業組織。采取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在大灣區分批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培育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在于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首先,發揮外源推動,轉向內源驅動。通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的直接投入加以扶持,推進政府職能定位和政策導向的轉換,特別是介入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在更大程度上激發文化市場活力。其次,助力園區建設,轉向園區運營態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自發集聚形成產業群;在“政府政策+市場機制+園區機構+企業主體”共同構成的運行體系中,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在政策導向的著眼點上,逐步實現推進園區資源的整合。最后,持續產業振興,轉向融合發展?;浉郯拇鬄硡^在先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休閑、時尚服務等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從多個層面和環節,有效提升產業集群的價值增值,驅動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式效應。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集群
大咖論道:大灣區超級“極點”強勢崛起!
大灣區城市大洗牌
功能性新材料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大灣區的愛情故事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編讀往來
粵港澳大灣區:差異就是最大的價值存在
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
摁下粵港澳大灣區“加速鍵”
馬光遠 下一個30年看粵港澳大灣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