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方案
——專訪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陳佑武

2019-01-17 07:01耿振善
21世紀 2019年1期
關鍵詞:人權貧困地區法治

文/耿振善/

陳佑武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

“倉廩實而知禮節”,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為實現各項人權創造了基本條件。與西方片面強調以個人自由權利為核心的人權觀不同,中國將實現發展權置于人權事業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把發展作為人的本質和尊嚴的核心體現。這既是中國人權保障的基本經驗,也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要貢獻。

《人民法治》:2015年,中國第一個人權法學研究會在廣州成立,您當選為首任會長,請您介紹一下這幾年來人權法學研究會在人權法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

陳佑武:眾所周知,目前中國法學會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法學會尚沒有成立人權法學研究會,因此,我于2015年推動成立的廣州市法學會人權法學研究會現在仍然是全國唯一的人權法學研究會。

成立人權法學研究會的歷史背景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法治的人權保障價值與人權的法治保障方式呈現高度融合態勢,我意識到成立人權法學研究會對于加強人權法治研究與促進人權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當時我與廣州市法學會主管領導交流這一看法得到高度肯定與積極支持?,F在看來中國第一個人權法學研究會之所以在廣州成立不是偶然的,與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改革風氣之先存在密切關聯。實際上,改革開放的40年,廣州在法治建設領域的許多改革措施都走在全國前列,人權法學研究會的成立只是其中之一。除了我任人權法學研究會會長外,李步云先生擔任名譽會長,這對我們研究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人權法學研究會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的發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績。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法治認同的現實價值及培育策略研究》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人權戰略研究》所取得一批成果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今日中國》等具有重要影響的刊物上發表。李步云先生率領的人權研究團隊所創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體系論綱》一文2017年獲得中國法學會第四屆優秀成果一等獎。

除了進行理論研究外,人權法學研究會還承辦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例如,在2018年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的當天,人權法學研究會正好與廣州法治建設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法治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其中第一個議題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與白皮書高度一致。專門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人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劉海年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外交部前大使沈永詳先生、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陳振功先生分別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堅持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與“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權發展的內在動力”發表主旨演講。該會議召開與白皮書的發表同步,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認為,人權法學研究會作為新時代人權法治建設創新發展的一個產物,可以根據理論研究的實際需要在各級法學會中逐步建立起來,這對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促進我國人權法治事業的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正面作用。

《人民法治》:從國務院新聞辦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來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陳佑武: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2018年12月12日上午人權法學會研究會承辦的“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法治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正在研討第一個議題“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在這個會議進行不到1個小時,國務院新聞辦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標題只比我們研討的主題多了“進步”二字,其他完全一致。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莫大的鼓舞,這也說明我們所做的工作與國家同步。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除了前言與結束語外,從牢固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治國理政原則、大幅提升生存權發展權保障水平、有效實現各項人權全面發展、顯著改善特定群體權利、全面加強人權法治建設、努力推動各國人權事業的共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成功走出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八個方面對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進行了總結。

我認為,白皮書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所做的總結客觀、全面、系統。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以生存權與發展權作為基本立足點,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方位發展,在人權事業上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第一,在人權觀念上,人們的人權意識得到全面普及,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思想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人們的人權意識增長尤為明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權研究機構所開展的人權教育對于人權意識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在人權理論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話語體系初步形成,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理論基礎。歷史上人權理論主要體現為西方人權話語體系,人權話語就是西方話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人權的主體、人權的內容、人權的形態、人權的本質、人權的屬性、人權的保障等方面逐步表達了我們的立場與觀點,逐步構建起了我們的話語體系,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與理解。

第三,在人權制度上,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時俱進,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制度條件。

第四,在人權實踐上,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依歸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穩步推進,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實踐前提。在新的歷史階段,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人權事業必將取得更大的進步、更大的成就。

《人民法治》: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一個產物,您作為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負責人,您認為國家人權基地對于推動我國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的發展發揮了什么作用?

陳佑武:的確這樣。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產物,特別是中國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發展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法學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的興起,其中高校人權教育與公務員人權培訓得到廣泛開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一批人權研究機構得以建立并發展起來。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早在1991年便已經成立,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人權研究中心等人權研究機構都成立比較早。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人權科研機構60家左右,這些機構在推動人權研究、人權教育、人權人才培養、人權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發表后,為了切實落實該計劃規定的“選取若干開展人權教育較早的高等院校作為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調動有關高校開展人權教育的積極性,2010年2月李步云教授向中國人權研究會原會長羅豪才先生提出《關于組建“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建議》。該建議得到羅豪才會長的高度重視,并由羅豪才會長批示后上報中央有關領導。2011年7月,教育部與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批準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與廣州大學成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是第一批國家基地。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與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5家機構獲批為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目前共有8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根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到2020年國家將再增加5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20年來,我有幸參與了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東南大學憲政與人權研究所、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廣東財經大學人權研究院等人權研究機構的咨詢、組建與管理工作,并擔任了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負責人,先后組織或參與組織對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等社會群體的人權培訓近60余期,培訓對象達6000人之多,因此對于包括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在內的人權研究機構在推動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上的作用有一定的認識。我認為,人權研究機構作用大體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全社會人權意識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二,推動了我國人權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第三,培養了人權理論與實踐人才。第四,服務于國家人權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

《人民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我們應當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法治保障的時代內涵?

陳佑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這對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凹訌娙藱喾ㄖ伪U稀奔仁菍Ω母镩_放以來我國人權與法治關系發展的科學總結,也指明了目前我國人權與法治關系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凹訌娙藱喾ㄖ伪U稀钡奶岢?,一方面表明當代中國的人權事業與法治事業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也表明人權法治化建設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問題意識。首先,“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是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當代中國的人權法治保障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依據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法治理論的基本原理展開的,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其次,“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是《世界人權宣言》關于人權與法治精神的體現。應該說,“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是對《世界人權宣言》所論述的人權與法治關系的確認與重視。最后,“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為全球人權事業與法治事業的進步貢獻了中國方案。就全球來看,盡管西方國家開展人權法治保障的歷史較早,但如今西方社會的人權治理仍然亂象叢生,這說明西方的人權法治保障并非樣板?!凹訌娙藱喾ㄖ伪U稀币援敶袊鏅嗯c發展權的法治保障實踐為基礎,充分展示了人權法治建設的多樣性,豐富了全球人權法治保障的內涵。

“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是當代中國人權法治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人權事業與法治事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這既為人權法治保障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也極大地促進了人權法治保障事業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權與法治關系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人權與法治關系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止于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表。這一階段的法治建設重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法定權利。第二個階段,隨著《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表,人權在法治建設中地位凸顯。從黨的十五大報告開始,人權被寫進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特別是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正式寫入憲法后,人權法治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第三個階段始于黨的十八大,法治的人權保障價值與人權的法治保障方式趨于融合。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全面保障人權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基本價值共識。在此背景下,“加強人權法治保障”順應了當代中國人權事業與法治事業發展要求,成為當代中國人權法治事業發展的重要措施與手段,是人民的意志與黨的意志高度統一的集中體現。

“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深刻揭示了人權與法治關系發展的內在邏輯。人權與法治的內在邏輯孕育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權與法治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首先,法治是人權保障的重要環節。人權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國家主權、經濟基礎、民主政治、人權教育等方面,法治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當代中國人權法治建設的實踐也表明:法治建設得好,人權保障就好;法治建設遭到破壞,人權就得不到保障。其次,人權保障是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法治建設在維護社會秩序、傳承人類文明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人權保障。這是由法治自身特點所決定的。法治不僅具有工具性價值,也具有倫理性價值,而且倫理性價值對于法治作用的發揮起到了主導性作用。正因如此,法治的發展始終指向公平正義與人權保障。最后,人權保障是法治國家的底線。人權是現代國家立國的基石,更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底線。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始終以人權保障為依歸,為充分實現廣大人民的人權而不斷進行法治探索與創新。就此而言,“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也意味著唯有在人權保障中不斷進行法治創新才能真正建設好法治國家。這就要求,為了充分實現人權,法治建設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必須根據當代中國人權保障的實際要求推動法治建設,也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加強人權法治保障”表明人權保障將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之中。第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是人權保障的立法前提。通過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人權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人權保障的內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確。第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人權保障的運行基礎。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等途徑,人權得到有效落實。這其中,人民對法治的認同在人權保障中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人權保障的內在要求。權力沒有監督,不僅損害法治建設,更影響人權保障。因此,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設立,使得法治監督體系更為嚴密,對人權保障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第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是人權保障的重要依托。堅持黨的領導是形成有力的法治體系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才能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同時,要不斷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夯實人權保障的社會基礎。第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是人權保障的迫切要求。完善的黨內法規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特色所在,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使得廣大黨員和領導干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當代中國的人權保障事業才能落到實處。

《人民法治》: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指出,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結合當下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和實踐,您如何認識中國消除貧困事業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關系?

陳佑武:中國的扶貧事業以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為依歸。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實施,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原則和精神也深入貫徹落實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方方面面。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得到極大的改善與提高,人民的各項權利越來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梢哉f,人權保障已經成為這一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思想主旨,而扶貧開發工作也已經成為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生存權和發展權保障基本解決。正如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所指出,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人權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權。沒有生存權,其他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對于貧困地區的人民而言,更是如此,不解決生存權與發展權問題,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因此,黨和政府始終以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保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立足點,致力于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用水、食品安全、醫療健康和出行便利等方面。目前,貧困人口大幅減少,預計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的溫飽問題將全面實現,這將不僅是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巨大進步,更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隨著貧困地區住房、飲食、交通、通信等條件的逐步改善與健全,貧困地區的人民越來越享受到共建共享發展所帶來的更多獲得感,同時也將充分實現個人的發展。

第二,工作權保障成效顯著。工作權不僅是貧困地區的人民謀生的權利基礎,也是貧困地區的人民發展的權利基礎,任何人都有獲得體面工作的權利,貧困地區的人民也不例外。為了實現充分和高質量就業,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支持貧困地區建設縣鄉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推行勞動者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等政策措施。預計到2020年,基本消除勞動者無技能從業現象。貧困地區的人民工作權的有效保障,不僅使得貧困地區增加了物質財富的積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貧困地區的人民自身的社會地位。

第三,受教育權保障措施充分?!霸倏嗖荒芸嗪⒆?,再窮不能窮教育?!笔芙逃龣嗍秦毨У貐^的人民脫離貧困、增長才干、武裝自己的利器。通過受教育權的行使,貧困地區人民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知識儲備、人生態度,而且也可以不斷提高自身參與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教育,通過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普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等措施,不斷推進對貧困地區的人民的受教育權的保障。根據《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與發展,預計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貧困地區的人民的受教育權的保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長遠的偉大事業,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第四,社會保障權穩步推進。貧困地區的人民可以有尊嚴地要求國家和社會保障其基本生活,這既是社會保障權的應有內涵,也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大特點,我國憲法第十四條第四款明確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蹦壳?,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全民,參保率95%以上,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救助水平逐步提高,這在基本面上有利于促進貧困地區的人民的社會保障權的實現。同時,黨和政府采取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等措施,將所有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范圍,提升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社會保障權對于貧困地區人民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陷入經濟窘境的貧困地區的人民而言,如果不及時解決目前的燃眉之急,不可能實現諸如工作權、受教育權等權利。

此外,黨和政府對貧困地區人民的文化權利、政治參與權等權利也加大了保護力度,對促進貧困地區的文化繁榮發展以及貧困地區人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發揮了積極作用。

《人民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提出構建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人權主張,您如何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陳佑武:當今時代,一些地區貧困、戰亂、沖突和社會動蕩等問題不僅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而且給國際社會人權保障領域帶來嚴峻的考驗。同時,以人權之名干涉他國內政、人權的政治化傾向以及人權的雙重標準仍然十分突出。這些問題,不斷沖擊人類底線,造成嚴重人權災難,凸顯人權保障的復雜性與危機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為全球人權治理改革與創新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在人權實現條件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和平與安全是人權保障的基本前提。沒有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包括生存權與發展權在內的各項人權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當前國際社會難民的人權危機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就此而言,只有維護和平,才能消除戰亂;只有維護安全,才能制止沖突;只有維護穩定,才能防止動蕩。因此,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安全,就是對世界人權保障事業的最大貢獻。上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指出,搞強權政治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講人權,世界上最不講人權的國家恰恰是那些自詡為“人權衛士”的霸權主義國家。要真正解除威脅世界人權實現的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就必須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只有徹底消滅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世界上每一個人的人權才能有更充分保障。

在人權核心內容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將發展權作為人權保障的基本立足點?!皞}廩實而知禮節”,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也為實現各項人權創造了基本條件。與西方片面強調以個人自由權利為核心的人權觀不同,中國將實現發展權置于人權事業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把發展作為人的本質和尊嚴的核心體現。這既是中國人權保障的基本經驗,也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重要貢獻。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各國發展事業帶來重創,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伴隨的發展失衡、公平赤字等問題也為各國維護人的發展權增添了新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通過一系列舉措促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從而也為全球人權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在人權與主權關系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主權平等是人權保障的基礎。全球人權治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尊重各國主權這個根本問題上來。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沒有國家主權,就沒有人權。破壞或不尊重國家主權是導致國際社會人權危機與人權領域不合作的首要根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伙伴關系,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平等相待,既把自己發展好,也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好?!皢谓z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國際人權事務應由各國共同商量,全球人權治理體系要由各國共同建設,人權發展成果要由各國人民共同分享。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與各國一道在人權保護領域加強合作,實現共贏,為全球人權保障與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歡
人權貧困地區法治
人權不應成為西方話語霸權工具
數字時代的人權何以重要:論作為價值系統的數字人權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殘疾人體育權——一項國際人權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對貧困地區鄉村學前教育的幾點思考
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約7100億支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