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領域合作機制建設探究
——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視角

2019-01-20 17:50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7期
關鍵詞:東盟國家交流國家

李 銘

(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070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倡議的提出,是中國在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既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又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個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領域中的合作有利于將地理優勢、經濟互補、人文相通、政治互信等優勢轉化為更加合作、更加務實、更加持續的發展動力。因此,中國—東盟教育文化的合作、交流和溝通應該進一步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創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一、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領域的合作基礎

東盟國家與中國山水相連、血脈相親、文化交融,是我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因此東盟國家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道路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是經濟發展規劃之路,更是傳播教育文化、進行人文交流之路,兩者在“絲路”背景下、在教育文化領域中有著深厚的合作基礎。

(一)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海上絲綢之路既是古代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各國文明交流和相互影響的平臺,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也促進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的國家的發展以及全人類的文明進步。

在漢代,漢武帝為擴大政治影響,曾派遠洋船隊出使印度洋,開辟了一條起點在徐聞、合浦的南?!《妊蠛骄€。這條航線的開通,一方面促使東西方國家的經濟貿易得以開展,另一方面也為東西方國家帶來了最重要的外來文化。廣西合浦是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它見證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來往和人文的發展:一方面貿易的來往促進了教育文化的發展,隨著經濟貿易、外交使臣往來的日益增加,商人或使臣攜帶所到國的書籍等文化物品帶回自己的國家,或者中國商人或使臣出國時將中國典籍帶到駐留的國家,這樣有利于雙方在教育文化上得以互通、交流和影響。另一方面移民的往來也促進了教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西漢初年,趙佗建南越國,趙佗在南越國采取了“和集百越”的政策,與越人雜居通婚、文化交流,中國文化深深地影響了越南的教育文化,同時,往來或者遷移東南亞國家的廣西人也將海外的人文地理等知識或著書立說、或口口相傳,向國人傳播東南亞國家文化??梢?,移民的往來既促進了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教育的發展,也有利于國人不斷加深了解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中國和東盟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和東盟的人文交流,成為雙方播種友誼、傳承文明的重要橋梁,催生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古老文明。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鼓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對教育文化的發展很重要,反過來推論,教育文化的發展,也受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鼓舞。

在古代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與東盟各國創造了各自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了世界文明,在當今發展過程中,他們也一樣創造出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共同推動著全球化世界文明的發展。2013年10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訪問東盟各國之時,在印度尼西亞國會上曾提到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內容,表明中國發展好、建設好“海上絲綢之路”的決心和信心。在教育文化方面,教育部也指出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這有利于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相互學習借鑒各自的先進文化、先進技術、先進文明,通過彼此雙方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既為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智慧和新的方案,也能進一步促進彼此文化的交流和進步。

當今在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教育文化有利于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政治舞臺上恢復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復興,因此,我們應該在相互尊重、相互協商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鼓勵不同國家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和諧共存,傳承和發揚雙方優秀的文化成果。

二、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領域合作現狀

教育文化在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與東盟國家各自擁有著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雙方的教育文化有著一定的基礎。

回顧近幾年,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多,如2015年在廣西藝術學院舉辦中國—東盟舞蹈教育論壇、2016年5月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異彩同輝-2016中國—東盟美術院校繪畫藝術聯展”、2016年9月由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在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2017年3月在南寧成立中國—東盟藝術高校聯盟、2017年7月在貴州舉辦以十年教育同攜手,“一帶一路”譜新篇“為主題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 (這是自2008年起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2017年9月在南寧舉辦的以”共建現代職業教育,共享“一帶一路”繁榮為主題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等等,可見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近年來在教育文化上的互動更加頻繁、交往也更加密切。

各種以教育、文化為主題的活動開展,一方面展示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寓意著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教育文化上共同合作的美好心愿,為彼此雙方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正能量”。

三、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領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人文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與中國一東盟經濟交流相比,存在文化差異較大,合作領域簡單化、普及性不強等。

(一)文化發展的差異性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傳統文化的差異、現代制度文明的差異、信仰的差異等等。比如在海路上,印度尼西亞國家當中信仰穆斯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九成左右,是世界上信仰穆斯林最大的國家,馬來西亞國家也有六成以上人口信仰穆斯林,并且在國家和地方上享有政治優勢,而印度的印度教教徒也幾近八成。宗教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文化上的差異往往便容易產生誤解和摩擦,因此,在教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地包容、更多地理解,學會求同存異。

(二)合作領域的簡單性

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交流中傳統文化所占的比重較大,集中于體育、語言學習、藝術、教育論壇等方面比較多,而現代新興文化產業卻較少。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合作領域中科技創新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交流產品中科技含量還比較低、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較差、科技投入也相對不足、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創作新產品的能力比較薄弱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雙方之間的合作領域趨于簡單化,交流合作難以進一步深入,也難以滿足大眾中高層次文化需求。因此,可以與東盟沿線國家通過實施各種便利政策,提供相應舞臺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科技人員溝通、交流與學習,共同提升雙方的科技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文化普及性不強

東盟十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各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開展教育文化的合作上存在較大的難度,除像新加坡等經濟較好的少數國家外,多數東盟國家的人均收入仍較低,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的能力仍有所欠缺,文化市場的發育程度也比較低,并且文化傳播的官方性較強,民間的普及性還不夠,仍有待加強。因此,在民間組織交流方面也需進一步開展務實合作,做到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鼓勵民間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友好往來。

四、中國—東盟在文化領域合作機制方面的構建

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方面盡管存在部分問題,但多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不斷深入,在現實上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在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為顯著特點,這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一道通過現有機制平臺,并根據需要搭建新的機制平臺,以推動教育文化領域的深入發展。

(一)政治互信、文化認同機制

眼下,中國和東盟各國都處于上升的發展階段,但南海問題仍然是影響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障礙,這自然而然也成為中國—東盟教育文化發展的“絆腳石”。如何妥善解決雙方彼此間的爭議和矛盾,筆者認為,關鍵在與培養雙方的政治互信和文化認同感,因為認同是信任的基礎,信任則是合作的基礎,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一直以來,中國與東盟相關國家都在穩定南海局勢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努力地在南海地區上建立各種信任措施。尤其是中國特使與東盟各國外長在柬埔寨簽署了《南方各方行為宣言》(DOC),這便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信任措施的進展與突破。在教育文化上,中國和東盟各國盡管存在著文化差異,但通過雙方的不斷努力,不斷培養雙方的文化認同感,便有利于在人們的交流中引起共鳴,有利于激發起人們親近的情感和力量。此外,雙方之間的交流與了解有所增強,也有利于縮小中國與東盟民族心靈間的距離,更有利于強化彼此的安全、互信與合作。

(二)共同進步、互利共贏機制

中國與東盟國在教育文化建設共同進步、互利共贏機制,有利于中國和東盟各個國家的文化資源得以共享,使得各個成員單位都能受益,有利于調動不同主體成員國文化建設積極性。截至2017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舉辦了十屆,這為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實現教育學習、文化交往、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資源在各成員國之間共享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時也有利于各國教育文化的共同進步。通過確立共同進步、互利共贏機制,使得教育文化由“獨自享有”向“資源共享”轉變,推動中國和東盟的教育文化走向國際化,走到國際舞臺。

(三)平臺建設、互動交流機制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教育文化交流除了繼承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繼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博覽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平臺的建設性作用。同時,充分利用沿線國家、地方中關于“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及文化知識,通過文化藝術節等平臺(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創新平臺建設和合作模式,多渠道地拓展教育交流方式,不斷提升教育交流的層次和內涵。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本土文化通過文藝演出、戲曲、民俗等多種形式在東盟國家傳播,這有利于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了解,讓更多的東盟國家得以了解外來文化,這樣既提高了雙方的文化認同感,也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也為今后的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共同承擔、互幫互助機制

中國和東盟國家教育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宏大的系統性工程,并不是單純由某個國家獨立就能完成,它必須由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互相幫助、共同承擔風險才行。因此,在教育文化領域中,中國與東盟國家需要通過合理的共同承擔與互幫互助機制,充分發揮各自教育文化的資源優勢,增強彼此的競爭力,共同為創新教育文化機制、促進教育文化進步和加強人文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展開多方聯動、多元深入的合作,逐步建立教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共享利益、共享資源的權利和共擔風險的義務,做到防患于未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絲路建設,文化先行?!?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不僅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也有利于“世界夢”的實現。而教育的發展、文化的相融就是促進中國—東盟間交流與合作的推進劑、助推器,重視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是許多國家拓展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積極構建中國—東盟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機制,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古代絲綢之路友好、友愛、合作的精神,也有利于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間的雙邊合作,同時又有利于外部世界理解和了解中國,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更有利于東盟各國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因此,在共建“2l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中國—東盟仍需更加重視雙方教育文化的發展,推動雙邊教育文化上升到新臺階,為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而不斷努力。

猜你喜歡
東盟國家交流國家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與思考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論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沉船為例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東盟兩次危機全靠中國伸援手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