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來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研究

2019-02-16 03:28薛洪波
復旦教育論壇 2019年1期
關鍵詞:縣域城鎮化職業

黃 崴 ,薛洪波

(1.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廣州510665;2.中山大學,廣東廣州510275)

一、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城鎮化迅猛推進,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7.35%。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作用逐漸顯現,而對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工具對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和處理,通過文獻共被引和耦合、科研合作網絡、主題和領域貢獻等分析相關研究的基礎知識和研究前沿、特征及演變趨勢,以及不同研究主題之間的交叉、互動關系,將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主題演化呈現在圖譜上,通過可視化手段呈現其知識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

研究選取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的文章為來源,檢索主題分別為“職業教育or縣域經濟or城鎮化”“職業教育or縣域經濟”“職業教育or城鎮化”“職業教育or新型城鎮化”“職業教育or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檢索的時間跨度為1978—2018年,共檢索出文獻1438篇,檢索日期為2018年11月11日。經人工對文獻核對篩查,剔除期刊會議征稿、卷首語、個人學術成果介紹、書評、無作者文獻、重復文獻及其他不相關條目等無效數據,最終獲得檢索文獻1133篇,包含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論文472篇、非核心期刊論文356篇、碩博論文305篇(見圖1)。

圖1 1998—2018年中國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研究文獻數量

根據圖1可知,1999年之前相關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1999年之后逐漸增多,2012—2016年是研究成果的高產期。之后雖然有減少的趨勢,但研究質量有所提高,核心期刊約占總文獻的33%,碩博論文約占總文獻的21%??紤]到核心期刊和碩博論文相較于其他文獻質量更高,因此研究主要選取1998—2018年期間的核心期刊和碩博論文進行分析,共計777篇。

二、研究文獻的作者和研究機構分析

(一)文獻作者分析

CiteSpace作者共現分析可以識別出一個研究領域的核心人物及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互引關系。根據作者合作網絡圖譜中的突現點顯示(Citation Burst),影響力較大的學者有朱德全、闞大學、鄭愛翔、譚璐、呂連菊、彭尚平、俞林和石偉平等(見表1)。

表1 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發文前10位作者的相關指標一覽表

表1顯示了前10位研究人員的相關數據。從中心度來看出,除彭尚平以外,其余作者的中心度都不足0.01,表明作者在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均不大,作者間的合作研究較少。從被引半衰期來看,學者的影響力非常短暫,大多不足1年。這一點在作者合作網絡圖譜中也得到驗證,該圖中作者之間的連線表示文獻研究的合作情況,連線的密度表示合作的緊密程度,連線的粗細表示合作強度(見圖2)。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由表1可知,發文量前10位作者的發文量總和是52篇,占發文總量的6.69%,前50位作者的發文總數為134篇,占發文總數的17.25%,絕大多數的作者發文數不超過2篇。從圖2可見,國內關于對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研究人員較為分散,缺乏較強的領軍人物和緊密的研究團隊。當前作者研究已成為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知識增長的動態性、科學發展的復雜性、領域知識的專業性,個體學者很難具有全部的研究資源和專業知識。因此,研究人員間文獻引用率較低,互相之間學術認可度較低,尚未形成廣泛的學術共識。研究人員的影響期限非常短暫,影響時間大多不足1年。為此,需要加強作者之間的合作交流來解決日益復雜的科學研究問題,推動職業教育促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的快速發展。

表2 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前10大研究機構的相關指標一覽表

(二)研究機構分析

將1998—2018年期間關于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研究文獻導入CiteSpace,對發文數量前10名的研究機構進行排序,分別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廣西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昌工程學院、武漢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具體的學科涉及教育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工商管理等??梢?,有關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復雜性和領域知識的專業性(詳見表2)。

中心度和被引半衰期是與研究文獻影響力有關的指標。由表2可知,研究機構的中心度均不足0.01,且各機構出現高中心度的年份相差較大,從研究機構合作強度上來看相關研究機構暫未形成較為廣泛、緊密的學術合作網絡。被引半衰期中,只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影響長達4年,其他研究機構的影響均不足1年。這一點在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中也得到驗證(見圖3)。

圖3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根據表2可知,前10大研究機構的發文量總和為62篇,約占發文總量的7.98%。發文超過2篇的研究機構共發文175篇,約占發文總量的22.52%,可見研究機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盡管如此,從圖3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展現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來看,各研究機構間沒有連線形成,除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影響力相對較高,其他研究機構的影響力微弱。這表明研究機構暫未形成較為廣泛、緊密的合作網絡。

三、研究文獻的關鍵內容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章關鍵內容的提煉,在某一領域反復出現的關鍵詞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它可以揭示文章內容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觀點[1]。研究節點分別選擇關鍵詞、機構、作者,分別對研究熱點、研究的路徑、研究前沿、研究動態進行分析。

(一)研究熱點

研究通過關鍵詞識別出關鍵性節點,并按關鍵詞的關聯性進行聚類,梳理我國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研究熱點。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依次排序,整理出排名前30的關鍵詞(見表3)。

表3 1998—2018年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前30個高頻關鍵詞

從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研究領域本身的關鍵詞以外,研究者對“農村職業教育”“對策”“中等職業教育”“農村”和“新生代農民工”等研究的頻率較高,說明這些問題是學界關注的研究熱點。從中心度來看,中心度大于0.1的有23個,“高等職業教育”(1.00)、“產業結構”(0.92)、“農村教育”(0.86)、“現代職業教育體系”(0.64)和“職業教育發展”(0.60)中心度較高,表明它們在連接其他節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關鍵詞總體呈現出國內關于二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具體應用層面,更加偏重對促進縣域和農村地區發展的具體問題、對策和策略進行研究,涉及人力資源、產業結構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多個領域。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二)研究路徑

通過對關鍵詞的共現圖譜分析,可以揭示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總體發展路徑。將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數據庫時間跨度設置為1998—2018年,以1年作為時間切片,以關鍵詞為網絡節點,選取每個時間切片中高被引的前100個關鍵詞。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見圖4),分析輸出結果顯示:共有159個節點,節點大小與關鍵詞的出現頻次正相關,節點越大表明關鍵詞出現頻率越高;連線共60條,節點間的連線代表各節點間的共現關系。

根據圖4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可以看出,關于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主要有5條發展路徑:第一條發展路徑為“職業教育—產業結構—高等職業教育—新農村建設—服務”;第二條發展路徑為“城鎮化—農村—高職教育—路徑選擇—發展策略”;第三條發展路徑為“新型城鎮化—農村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職業培訓—農民—河南省”;第四條路徑為“城市化—農村轉移勞動力—農村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發展”;第五條路徑為“縣域經濟—對策—問題—中等職業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人力資本”。

對5條發展路徑的文獻進一步梳理可以發現:第一條發展路徑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相吻合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第二條發展路徑主要集中在高等職業教育調整發展策略以促進農村地區城鎮化發展進程;第三條發展路徑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培訓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第四條發展路徑主要集中在構建農村教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城市化發展轉移農村勞動力;第五條發展路徑主要集中在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新生代農民工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表4 1998—2018年前11位突現關鍵詞

(三)研究前沿

通過突現詞檢測進一步探析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研究的前沿動態。突現詞指出現頻次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頻次明顯增長的關鍵性術語[2],突顯性高表明這篇文章在連接相鄰聚類方面作用很大[3]。通過CiteSpace分析,可檢測出突現強度較高的關鍵詞(見表4)。

根據引文突現關鍵詞得知,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關注點集中在城鎮化背景下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地區的對策研究。之后,研究者對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進行了多元化的探索,主要對城鄉一體化的問題進行研究。伴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重要政策的出臺,新型城鎮化成為前沿熱點問題,圍繞這個問題的研究突現度高達16.4241。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朝著新城鎮化、鄉村振興、專業鎮、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等方向發展。

圖5 1998—2018年研究關鍵詞共現時區圖譜

(四)研究動態

前沿時區視圖是依據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研究前沿熱點的交互關系和演進路徑設計的,CiteSpace分析時以5年為一個時間節點,每個時區條塊同步生成關鍵詞術語,體現研究領域在每個時區里的最新研究動態,有助于捕捉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見圖5)。

第一個五年(1998—2003),節點較大的關鍵詞為“城市化”“農村”“就業”“城鎮化水平”“一線勞動力”等。受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次全會提出“發展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4]及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5]等政策的影響,研究的重點是通過職業教育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使青年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作為城市準入的必要條件。這既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的健康推進,又有利于教育普及程度和全民素質的提高,還有利于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和潛力的挖掘[6]。

第二個五年(2004—2008),除研究主題節點,關鍵詞有“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產業結構”“專業設置”“職業培訓”等。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提出,要“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7]。2006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盵8]圍繞新農村建設,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研究的重點是教育強縣。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關鍵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根本大計在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9]。職業教育必須從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的需求出發,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和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職業技能培訓[10]。通過職業教育,把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城鎮化進程。

第三個五年(2009—2013),節點較大的關鍵詞有“城鄉一體化”“新生代農民工”“縣域職教中心”“職業教育發展”“校企合作”等。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等[11]。受到政策影響,這一時期學者更注重如何合理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讓他們在縣域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發揮主人翁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城鄉一體化。與以前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節點較大的關鍵詞出現了“縣域職教中心”和“校企合作”,即更加注重職業教育如何從實踐措施的角度去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發展。

第四個五年(2014—2018),節點較大的關鍵詞為“新型城鎮化”“市民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型職業農民”“路徑”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12],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3]。這一時期的研究更加注重國家當前的相關政策,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與職業教育相聯系,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框架。尤其是通過職業教育構建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落實職業院校職業培訓的主體責任,理順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體制機制,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14]。

根據以上可視化數據及分析發現,我國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職能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和國家的城鎮化建設戰略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變化由最初的促進農村一線勞動力就業,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到發展新生代農民工,最后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職業教育的職能在不斷調整,研究的重點也是動態變化的。相關學者把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的研究與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國家對縣域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聯系起來,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四、研究文獻的主題分析

根據對研究文獻的作者、研究機構、研究熱點、發展路徑、研究前沿和研究動態的綜合分析發現,有關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研究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展開。

(一)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關系研究

研究者普遍認為,職業教育發展能夠有效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層次,推進城鎮化進程;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又會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最終實現縣域經濟與職業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有的研究者認為,職業教育可以滿足本區域的行業企業發展,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方面積極探索新模式,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助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15]。還有研究者認為,職業培訓助推農民掌握農村實用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就業技能和增強自身素質,還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16]。研究者認為,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對職業教育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決定著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17];二是為職業教育擴大發展機遇提供保障[18]。

(二)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的貢獻研究

1.職業教育與城鎮化建設

當前我國農業產值比重趨低,而城鎮化率還有較多的提升空間,這說明推進縣域城鎮化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職業教育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可以緩解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結構性供求矛盾,間接地促進城鎮的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從而反過來也會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19],尤其是對中部地區影響顯著[20]。城鎮化的推進對農村人口職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21]。職業轉換是個人職業發展和城鎮化的雙重需要,職業教育可以為職業轉換提供服務[22],而職業教育培訓可以促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市民化[23]。

2.職業教育對縣域經濟的貢獻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從2002—2011年的10年間,縣域經濟名義GDP年均增幅達到17.5%,遠高于國民經濟整體的增速[24]。這說明,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需要大批技能型和服務型人才。而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和服務型人才的教育類型,可以有效地促進縣域經濟增長。職業教育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主要有三:培養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民,使農民具有發家致富的本領;為縣域工業發展培養和輸送大批技術工人,推進縣域工業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各種服務性人才,推進服務業發展[25-26]。

3.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

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所轄農村地區的輻射與影響。黨的十九大正式把鄉村振興列為國家戰略,研究開始聚焦于鄉村振興發展,探討職業教育如何促進農村治理、扶貧脫貧、人力資源開發等問題。職業教育通過多要素投入、產教融合和教育輻射,可以消除人力資源空心化、產業空心化、村域空心化和服務空心化,有利于農村治理[27]。農村職業教育既能最大限度地開發貧困地區人力資源,使貧困人口獲得一技之長盡快就業創業,實現現實脫貧“消化存量”,又可通過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就業幫助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改變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8-30]?,F代農業必須依靠發展理念領先,依靠專業人員職業化的手段推進[31],而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離不開教育培訓,尤其是農村職業培訓[32]。

(三)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存在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現階段職業教育在公眾眼中仍是“二流教育”,接受職業教育往往是因為學業失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對于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困境和原因,許多研究者從經濟學、社會學、政策學、教育學等視角出發,探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

1.重“學”輕“技”

社會學研究認為,有兩種規則可對人的收入、地位等產生影響,即先賦性規則和后致性規則[33]。職業院校學生大都來自社會中下層,各類資本缺乏,職業發展顯得先天乏力。同時,受高學歷文憑效應、職業院校標簽效應、優勢階層資源壟斷效應等因素影響,也使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后天努力實現地位躍升顯得后勁不足。錢民輝認為,個體接受一定程度的學校教育,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和技能,屬于社會分層的顯規則。但個體地位和職業收入并不完全和后天努力成正比,家庭出身、社會背景等因素是不容忽視的潛規則[34]。很顯然,在當前社會環境和制度條件下,無論是“顯規則”還是“潛規則”,職業院校學生都不占優勢。職業院校為穩定生源,迎合學生和家長實現升學、上大學的愿望,將原有就業專業轉、撤、并,開設對口升學專業,學校所開設的涉農專業全是對口升學專業,實際上有職教之名卻行普教之實[35]。學歷主義盛行使得文憑具有較強的社會分層功能[36],導致職業教育發展出現困境的同時,弱化了職業教育的功能。

2.重“量”輕“質”

根據教育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的從業人員繼續教育指標,到2020年職業培訓將完成3.5億人次的培訓。職業教育職能提升的同時,其自身面臨巨大的挑戰:宏觀層面上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與新型城鎮規劃分布不匹配,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難以滿足新型城鎮產業結構調整要求,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能力難以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37];微觀層面上,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體系尚未形成,校企深層合作和深度融合的機制未有實質性突破,課程體系構建與課程建設還不能適應職業崗位和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比較滯后[38]。而職業培訓的導向與需求導向存在脫節,職業培訓的工種和內容與社會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現實需求存在差距,并存在地區差異[39],使提供培訓的政府機構、學校等與農民工的供求選擇匹配度不高[40]。

3.重“城”輕“縣”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以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是優先發展大、中城市和經濟基礎好的地區,而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心強調省級和地級市統籌,縣域職業教育日益凋敝。進入新時代以來,新型城鎮化則強調縣域城鎮化,傳統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新型城鎮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職業教育投資對縣域經濟增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其作用相對“滯后”,一些地方政府傾向于將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向立竿見影的政績項目,限制了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41];其次,家長認為職業教育回報率低,回報率受勞動力市場需求及工資結構的影響,但家長會認為畢業生出口不暢是因為職業教育經濟收益率低;最后,由于職業教育的成本高、對象的支付能力低、回報率低及家長缺乏積極性,使得民間投資職業教育陷入兩難境地[42]。

(四)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的策略研究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從工業化向信息化社會邁進,從城鄉二元制到城鄉一體化轉型。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職業教育也將面臨重大轉變,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具體有以下幾點:

1.更新職業教育觀念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新職業教育觀念,要破除舊職業教育論,將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政府要樹立大職業教育系統觀,將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將職業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視為有機統一的整體,注重產教結合的整體性和開放性[43]。職業院校需要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調整專業設置;大力建設實訓基地,推進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及城鎮務工者重構課程體系和內容,設計教育培訓途徑[44]。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應具有學歷教育的專業教學能力,而且應具有針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示范操作技能[45]。

2.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職業教育要主動作為,深化職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制度,回應新型城鎮化的訴求。曾陽、黃崴在對國外教育體制進行研究時指出: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并向農村教育傾斜;建立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認證、評估與轉換制度,為低學歷農村背景人口提供“上升通道”;完善教育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保障,為順利完成體制改革提供政策依據;構建多維一體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農村人口向上層社會流動[46]。職業培訓的體制機制應明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業培訓責任,明確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的政府責任,建立農民工職業培訓協同體。有學者提出,可以考慮直接建立專門的農民工職業培訓管理部門,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相關事項進行統籌規劃[14]。農村職業教育制度應從農村教育的經費制度、師資隊伍建設、靈活的學制,以及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和就業準入制度等方面增強其適切性和有效性[47]。

3.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加快職業教育的結構調整,構建包括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短期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鄉鎮農校等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相互溝通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應逐步構建和完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體系框架,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建立與其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法律法規體系,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有效保障[48]。職業教育要建立起以培養就業能力為核心的現代學徒制體系,為勞動者就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專、本、碩、博層次相互銜接貫通的現代學徒制體系,并將現代學徒制真正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不斷構建與完善體系化、標準化、定量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測量評價體系[49]。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應建立健全非學歷職業教育的質量認證體系、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學分銀行和職業資格考試制度,為農民工搭建終身學習的橋梁,成為塑造高素質公民、助推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器[14]。

4.互聯網+職業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職業教育將成為職業教育未來發展趨勢,為職業教育實現“全覆蓋”“普惠均等”“終身化”提供了可能?;诨ヂ摼W的職業技能培訓管理和公共服務解決方案,是一個具有集成化、靈活易擴展、易于動態優化特點的綜合平臺,有利于在建設和應用過程中實現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在線教育培訓,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結合[50]。還應充分利用城市職業教育遠程技術優勢,農村職業教育應主動完善技術網絡體系,將城市職業教育的優質課程、項目等資源通過遠程技術傳遞到農村職教體系中,進而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51]。

五、結論

通過對改革開放40年來的職業教育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研究本領域問題的研究者日益增多,研究成果數量不斷增加,但有影響力的學者和成果較少,學術共同體還沒有形成。主要表現為持續研究本領域的學者不多,發表的論文集中度不高,引用率較低,學術認可度較低,成果的影響期限非常短暫,影響時間大多不足1年。亟待更多的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其他領域的學者提高對本領域研究價值的認識,持續深入研究,并加強研究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學術共同體,為國家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理論、報告和方案。

二是研究機構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但暫未形成穩定的研究網絡。這說明雖然城鎮化和縣域經濟是黨和國家關注的戰略問題和重點問題,但采取的實際行動不多,對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夠,因此也沒有引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重視。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有更多研究力量、更強的機構加入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形成有力的研究機構網絡。

三是從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頻分析,研究的熱點和研究動態與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的變遷是一致的。但絕大多數研究成果是應對性的或對策性的,滯后于國家政策、縣域經濟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實際,是國家政策引領研究,而不是研究為政策提供依據,研究成果缺乏解釋力、前瞻性、先導性。這說明對這個領域問題的研究范式需要轉變,需要從經驗研究走向科學研究,從對策性研究走向發現性究,從對政策解釋到為政策提供依據。

四是從關鍵詞共現圖譜可以看出,關于職業教育推動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研究主要有5條發展路徑,研究視角從宏觀層面到具體應用層面,從現象到體系的建設,呈現出多角度和更加系統化趨勢。未來的研究可能會朝著縣域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城鄉雙向流動、終身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方向發展。

五是為適應我國現代化從大、中城市化向縣域城鎮化的重心下移,職業教育的重心必然從省域、市域下移到縣域,對職業教育有效促進縣域城鎮化建設的研究必將成為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需要研究者深入到鄉村和城鎮、企業和學校,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具有前瞻性、解釋力、指導性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國新型城鎮化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依據。

猜你喜歡
縣域城鎮化職業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職業寫作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我愛的職業
家鄉的城鎮化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2014年度陜西縣域十強發布
“職業打假人”迎來春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