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研究

2019-03-01 06:59白暴力傅輝煌
治理現代化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白暴力 傅輝煌

摘 要:習近平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論斷。生產力的極大進步,使人民產生了內涵豐富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生產力在較高水平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又制約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生產力與人民需要之間的不平衡,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社會主要矛盾兩個方面的辯證運動,推動著社會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729(2019)01-0028-09

2017年10月18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當前社會生產發展的新狀況,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重要的歷史性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1](P1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判斷,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的基本特征,明確了黨的時代任務和發展方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具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和豐富的理論內涵,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經濟基礎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1](P3)。生產力在量和質兩個方面的進步,正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根本依據。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生產力基礎: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

生產力狀況的改變,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根本依據,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生產力水平實現明顯躍升,擺脫了落后局面,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另一方面,我國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在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人民產生了新的美好生活需要。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開始邁入長期的穩定增長階段,尤其是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間,GDP持續保持高水平快速增長,最高增速達到14.2%。2010年之后,盡管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GDP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維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2.6%的世界平均增長水平和4%的發展中經濟體平均增長水平[2]。與生產力高速增長同步的是生產效率的提高:2016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以2015年價格計算)達到94 825元/人,比2012年提高30.2%,年均提高6.8%[2]。而且,我國生產力水平不僅在量上實現了躍升,還實現了質的轉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P30)。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創新國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2016年,我國創新指數在世界居第25位,比2012年提高9位[2]??梢?,無論從量的增長,還是從質的轉變,我國生產力均已擺脫原來的落后狀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社會中人的需要,必然受到所處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叭藗兪乾F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盵3](P72)當生產力得到發展,人的行為和需要必然也會隨之改變。而我國社會生產的目的正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盵4]我國生產力的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原有需要得以滿足,并為人民提供了更豐富的消費對象,帶來了新的消費方式,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消費動力,從而促使人民產生了更高層次的新需要。所以,新時代條件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的生產關系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

生產力的發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的根本依據,但是,生產的發展并不能直接帶來人民需要的增長,而是要借助分配作為中間橋梁?!霸谏鐣?,產品一經完成,生產者對產品的關系就是一種外在的關系,產品回到主體,取決于主體對其他個人的關系。他不是直接獲得產品……在生產者和產品之間出現了分配,分配借社會規律決定生產者在產品世界中的份額,因而出現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盵5](P12)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使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此時,在生產中,個體之間不是剝削與被剝削的不平等關系,而是互助合作的平等關系。在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樣,在分配中,勞動者的收入不會受限于勞動力價值水平,而是取決于他所提供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隨著生產的發展,收入水平必然會不斷提升,從而,才能產生對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具有這種制度優勢,在公有制主體地位基礎之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1](P46-47),使人民收入隨著生產的發展不斷提高,使發展成果能夠更多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從經濟增長中獲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又實現了新的飛躍:2016年,人均GNI增長至8250美元,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統計的中高收入國家標準8202美元。1并且,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已經連年超過經濟增長速度:2014-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分別為10.1%、8.9%、8.4%2,均超過了同期的GDP增速。

綜上,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生產力基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的根本原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人民能夠受惠于經濟發展,收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這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的制度基礎。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與結構

習近平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歷史論斷,提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概念,深刻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發展為民、執政為民的決心,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民性本質,正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無產階級性本質的豐富。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歷史論斷中提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概念,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不再單純局限于物質文化需要,而是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既是我國經濟社會進步的結果,同時也對我國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涵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了歷史性躍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盵6](P61)習近平從八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的內容,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凝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P11)。習近平的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涵。從中不難發現,層次的遞進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在原有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更高層次的新需要;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包含的具體內涵,同樣是多層次遞進式的。

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層次,只有基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生產滿足吃喝住穿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在此基礎上,“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P79)??梢?,第一,當基本的需要得以滿足之后,人會產生新的需要,比如當吃飽之后,人會開始尋求吃好;第二,為了滿足基本需要所進行的生產活動,本身會帶來派生需要,比如種植小麥的生產活動會派生出對農具的需要;第三,現有工具的使用同樣會帶來派生需要,比如機器的使用會派生出對改進機器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在為滿足生活需要的生產過程中,在這些機制的作用下,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并推動著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使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體系齊全、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隨著生產的發展,原來的派生需要,逐漸演變成基本需要,這個過程也即人民生活需要的水平不斷提高、內涵不斷擴展的過程。比如,改革開放初期,電視機等大家電尚屬于較高層次的派生需要,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才逐漸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基本生活需要。相比過去,當前條件下我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高、內涵更豐富,這既是原有需要得以滿足的結果,也是為滿足原有需要而進行的生產不斷進步的結果。

并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本身也是具有層次性的,既包括基礎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也包括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文化、政治、法治等社會環境以及良好的自然環境的需要。恩格斯指出,人與動物的生存有著本質的不同,動物只是“搜集”,人則從事“生產”,而且,“一有了生產,所謂生存斗爭便不再圍繞著單純的生存資料進行,而要圍繞著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進行”[7](P653)。此外,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層到高層,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以滿足,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可見,人類的需要可以分為較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較高層次的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人民在安全、居住、工作、醫療、社保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屬于生存需要,而對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等需要,則屬于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習近平在闡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時連用的八個“更”,均體現著人民在基本生存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享受、尊重和發展等高層次需要。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體現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經濟領域而言,主要體現在居民消費需要上。具體來說,從原有需要到當前新需要的轉變,主要體現為消費需要的數量、結構和質量三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消費需要的數量快速增長。由于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持續上升,人民消費能力顯著增強,對各類消費品的購買數量都快速增長:2013年,全國居民平均每百戶所擁有的家用汽車、洗衣機、電冰箱、空調和計算機數量分別為16.9、80.8、82.0、70.4、48.9,至2016年,分別顯著增長至27.7、89.8、93.5、90.0、57.5。[8]就整體消費支出情況而言,由圖1可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無論是居民消費支出的絕對數額,還是剔除了物價影響的消費水平指數,都呈現明顯的加速增長的趨勢。并且,自2011年以來,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率超過了城鎮居民,呈現出更快增長的趨勢,城鄉居民間消費支出差距逐漸縮小。例如,2017年,按常住地劃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8.1%。[9]

第二,消費需要的結構出現明顯轉變。近年來,我國居民在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等方面的消費支出在整體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而教育文化娛樂、社會服務、交通通信、醫療保健等方面比重不斷提高。最顯著的是,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高達57.5%和67.7%,而至2017年,分別降至28.6%和31.2%,[9][10]已經達到或者非常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這體現了我國居民消費層次的提升,消費結構已經從食品等一般家庭消費為主,轉向服務、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信息、小轎車和住房等精神消費和高端消費快速增長。在社會服務類消費支出方面,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家政服務支出增長11.0%,旅館住宿支出增長18.1%,美容美發洗浴支出增長8.8%。在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方面,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團體旅游、景點門票、體育健身活動、電影話劇演出票支出分別增長14.0%、10.6%、15.5%和9.5%;尤其在出境旅游消費方面,無論是出境人數還是消費金額都迅速增長:2016年,我國出境旅游總消費2610億美元,約占世界旅游消費總額21%,而在10年前,僅為240億美元和3%。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吃穿等基本需求消費支出增長較慢,食品煙酒、衣著兩方面支出增速分別為4.3%和2.9%,遠低于服務類和文娛類消費增速。[11][12]

第三,消費需要的質量要求顯著提升。近年來,人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對消費需要的質量要求明顯上升。一方面,從單純追求數量轉變到同樣注重質量,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新時代,人民群眾在選購商品時不再只是關注價格是否低廉、同樣的支出能否買更多數量的商品,而是更關注商品的品質、功能、質量等,希望購買到優質的放心產品。近年來,持續存在的境外購物熱和海外代購熱就是一種側面體現。另一方面,消費目的不再限于滿足吃穿等基本生理需求,而是越來越關注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選購商品時,除了對商品的質量、功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還產生了文化附加值、個性化等要求。

當前,我國80后與90后消費人群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軍,這一群體已經逐漸成為職場主力并具備較好的經濟能力,對衣食住行任一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品牌意識較強,注重商品的品質與配套服務,追求個性化、新鮮感、多樣化、高品質的消費,對于價格的敏感度偏低,更關注商品能否滿足其獨特的需求,具體體現在住房改善化、家居舒適化、家用設備多功能化、度假旅游休閑化等方面。[13]

總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涵,既包括對物質資料等經濟基礎層面的需要,也包括對政治、社會環境等上層建筑層面的需要。人民新舊需要的轉變,在經濟領域,集中體現在消費需要的數量、結構和質量要求三個方面的轉變。

三、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充分與不平衡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盵1](P11)可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在較高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與不充分。

(一)發展的不充分:相對性

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不充分并非絕對不充分,而是生產力發展到新高度前提下的相對不充分,是生產力相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充分。習近平所指出的這種發展相對不充分,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耙獔猿忠匀嗣駷橹行牡陌l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14]??梢?,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論斷,顯示了經濟發展為人民的根本目的,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生產決定消費,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會帶來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即人民需要的增長。具體而言,生產通過三個方面的作用對消費產生影響:第一,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決定著消費的對象?!八鼮橄M提供材料,對象。消費而無對象,不成其為消費,因而在這方面生產創造出、生產出消費?!盵5](P10)生產水平越高,等量投入就能帶來越多的產品,社會的物質資料也就越充足。第二,生產決定著人們的消費方式?!安粌H消費的對象,而且消費的方式,不僅在客體方面,而且在主體方面,都是生產所生產的。所以,生產創造消費者?!盵5](P10)不同的生產水平,將生產出品質、特性、功能等各不一樣的產品。生產水平提高,產品性能也會隨之提高,產品的使用方式也會發生改變,因而,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正如生產發展到信息化、電子化階段之后,人們的消費方式從單純的實體商店購物,轉變到線上購物成為重要方式。第三,生產產生了消費的需要和動力?!吧a通過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5](P10),“生產把消費的動力,消費能力本身當作需要創造出來”[5](P11)。

近年來,我國生產力水平快速提高,為廣大人民提供了數量更充足、種類更豐富、品質更優良的產品,帶來了新的消費方式,對消費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產生了新的需要。如表1所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中,其中4年的居民消費水平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這既表明了生產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表明了,我國生產力盡管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依然沒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生產的發展還沒有跟上人民需求的增長。因而,我國的生產力發展,依然是不充分的。

(二)發展的不平衡:動態性

1.區域發展。我國不同區域的區位特征、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各不一樣,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呈現較為明顯的不平衡:東南地區和中南地區發展迅速,發展水平較高;而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在同一區域內部的不同省份之間,發展也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以2016年省際GDP為例,中南地區內,排名第一的廣東省GDP為80 854.91億元,是排名第二的河南省GDP的2倍,是排名最后的廣西GDP的20倍。

2.城鄉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來城市建設的加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城市發展的速度顯著高于農村,城市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5年,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428 3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了33.0%[15]。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農村消費水平也始終遠低于城鎮: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2.8倍[16]。此外,在社會資源方面,農村也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匱乏。比如,就醫療資源而言,2016年,城鎮居民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和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分別為8.41和3.92,而農村僅為3.91和1.59[8]。

3.產業結構。從縱向發展來看,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農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超過了一半,而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只有大約20%;至1987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26%和43%;發展到2016年,我國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8.6%、39.8%、51.6%,已經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協調。但是,如果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橫向比較,我國產業結構確實還處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偏重、第三產業偏輕的不平衡局面。不僅與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落后,而且與巴西、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差距。此外,在產業內部也存在不平衡問題。比如,第二產業內部,中低端制造業產能過剩與優質供給不足并存,煤炭、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而機器人、臨床創新藥物等高技術產業大量依靠進口。

4.收入分配。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1978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始終呈現上升趨勢,并且突破了0.4的國際警戒線;自2008年以來,基尼系數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從2008年的0.491下降至2016年的0.465[17],但依然處于較高水平。分配決定于生產,生產發展的不平衡,必將導致收入分配的不均衡。就區域差距而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全部10個省份,以及中南地區除廣東外的其他5個省份居民人均收入達不到23 821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而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和北京,分別為54 305元和52 53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8]。就城鄉差距而言,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 616.2元,接近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 363.4元的3倍[8]。并且,經濟發展水平越落后的區域,城鄉之間收入差距越明顯。例如,2016年,東南地區內部城鄉收入倍差僅2.3;而西北地區為3.01。

四、社會基本矛盾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促進作用及實現途徑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也將隨之改變,正如習近平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所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18]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為制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我國必須繼續推進生產發展,并根據生產力的新特征積極調整生產關系和完善上層建筑,實現主要矛盾兩個方面的平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從不平衡走向平衡再走向新的不平衡,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促進作用

矛盾的辯證運動是普遍、永恒存在的,“……創造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這就是實際矛盾賴以得到解決的方法”[19](P122)。矛盾雙方總是在從對立到統一再到對立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的發展,“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6](P206)。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斷對立、適應和共存的辯證運動中,社會基本矛盾推動著社會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從舊的平衡走到新的平衡,社會生產水平也就隨之提高了。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生產力水平都處于落后狀態,生產力與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之間處于不平衡狀態。因此,我國始終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經過近70年的努力,生產力實現顯著飛躍,舊的不平衡得以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生產力在較高水平上的不平衡與不充分發展,無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基于更高生產力水平的、新的不平衡。從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不斷推動著社會生產的進步。

并且,在生產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生產關系必須適應其進行改變。正如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盵20]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不斷推進改革進程,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長久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這更揭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客觀規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人民性的基礎上具有了科學性,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與科學發展。

(二)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具體途徑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更高生產力水平上的不平衡,是指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暫時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種不平衡不充分,正是推動我國生產力前進的動力。

1.充分與不充分的辯證運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充分與不充分,都是相對于人民需求而言,充分是暫時的特殊狀態,不充分是一般狀態。當生產力相對不充分時,必然朝著與人民需要相匹配的充分狀態發展;而得以滿足的需要又會派生更高層次需要,從而使生產力在更高水平上處于不充分狀態,如此往復。正是生產力的不充分到充分再上升到更高層次的不充分的辯證運動,推動著生產力向前發展。

就經濟領域而言,生產力發展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人民各類消費需求沒有完全得以滿足。消費決定于生產,但同時也是實現生產目的的途徑和生產的動力?!皼]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1)因為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2)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盵5](P9)

尚未滿足的消費需求,將從三個方面推動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其一,數量上沒有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將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增加產品的生產數量。價值規律是一切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受其支配。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當某產品生產數量不足以滿足消費需求,勢必導致市場價格偏離價值直接決定的價格而上漲,刺激著更多的資源流向該領域,使生產規模得以擴張,同時,也將刺激現有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兩方面共同作用,生產出更多產品。

其二,“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因為它在生產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5](P10),所以,質量上沒有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將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生產方式,生產出符合消費需求的產品。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內,我國處于供給約束型經濟,社會產品的供應難以滿足需求,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并沒能凸顯出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生產的進步,社會產品迅速豐富起來,我國逐漸轉變為以買方市場為特征的需求約束型經濟,這意味著產品若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將無法轉變為“現實的產品”,生產的目的也將無法實現?!笆聦嵶C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21](P155)。

其三,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原有需要得以滿足,必然將產生更高的新的需要。當前,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強烈需要,就是在基本物質文化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正是為了滿足人民在這方面的新需要?!熬G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21](P134),堅持綠色發展,則必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21](P135),促使生產力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此外,需要的無止境不僅體現在對已有事物的要求越來越高,也體現在對尚未出現的事物的期盼和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把它作為內心的圖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提出來。消費創造出還是在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盵5](P9)正是這種尚在觀念上的消費需要,推動著新技術的不斷更替和新產品的不斷涌現,比如,人們渴望飛上藍天的設想,促使著人們不斷研究,最終實現了飛機的誕生。

2.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運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一國的生產力水平是一個宏觀概念,是對一國經濟實力的整體評價。但具體而言,作為整體的生產力,也是由各個部分形成的總和;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生產力劃分為不同組成部分,如按區域劃分、按城鄉劃分、按產業劃分等。然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并不是同步進行的,恰恰相反,它們往往是處于不平衡狀態。這就意味著,有的部分發展較快,而有的部分發展較慢,而這種不平衡,正為走向平衡奠定了基礎:發展較快的部分可以幫扶帶動發展較慢的部分,而發展較慢的部分則以發展較快的部分為目標追趕超越。在各個部分從不平衡向平衡的運動過程中,作為整體的生產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上文已述,我國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綜合體現在區域發展、城鄉發展、產業結構等多個方面。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資源有限,分步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是必然選擇。而在當前條件下,生產力水平已經走到世界前列,社會資源極大豐富,已經有能力、有必要追求平衡發展,因此,必須調整各方面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必須協調發展,既保持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或行業的原有優勢,更注重提高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或行業的發展速度,追趕超越,解決當前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在此過程中,必然推動生產力更好更快地健康發展?!皡f調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一個行業在其特定發展時期既有發展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在發展思路上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兩方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實現高水平發展?!盵6](P206)

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對現有消費對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觀念上也存在著對尚未出現的消費對象的需要;這必將要求生產者增加投入、改進技術,不僅使產品數量增加至人民需要的水平,而且使產品質量達到要求,也即生產力水平必將進一步提高,從而達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要求的水平??梢?,為滿足人民的新需要所做的努力,將使生產和需要之間的不平衡趨向平衡。然而,“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對的和暫時的”[7](P590),新的平衡必將再次走向不平衡,并通過調整達到更高水平的新平衡,如此不斷往復,從而推動社會生產不斷前進。在推進過程中,新發展理念是貫穿始終的重要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根本依據,在于生產力狀況的改變。近年來,我國生產力飛速增長,一方面滿足了廣大人民原有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了生產和人民需要之間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又帶來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使生產和人民需要在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上處于新的不平衡狀態。正是在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從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不平衡的運動過程中,我國社會基本矛盾推動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前發展;新發展理念正是全面指導這個過程的重要思想。習近平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經濟思想,是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與發展,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推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國家統計局.新理念引領新常態 新實踐譜寫新篇 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10/ t20171010_1540653.html,2017-10-10.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 個方面工作[EB/OL].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 cn/n/2013/0104/c83846-20083095.html,2013-01-04.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7.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8] 中國統計年鑒2017[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9]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 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10] 中國統計年鑒2014[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1] 王有捐.2017年全國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居民生活質量 不斷改善[EB/OL].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tjsj/sjjd/201801/t20180119_1575491.html,2018-01-19.

[12] 盧戈.中國人出境游市場持續增長 消費占全球兩成多 [EB/OL].人民網,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7/ 1027/c41570-29611848.html,2017-10-27.

[13] 陳夢瑤,曾光,等.中國消費升級研究分析報告(上篇) [EB/OL].搜狐網,http://www.sohu.com/a/206939740_ 652385,2017-11-27.

[14] 習近平.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 發展當代中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N].人民日報,2015-11-25(01).

[15] 國家統計局.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 城市綜合實力顯著 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九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 t20170711_1511794.html,2017-07-11.

[16]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6[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

[17] 國家統計局.2003-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 尼系數[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yblh/ zysj/201710/t20171010_1540710.html,2017-10-10.

[18] 劉少華,等.不平衡 不充分:深刻看 加快干[N].人民日 報·海外版,2017-10-20(05).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0] 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EB/OL].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4/ c_118421164.htm,2013-12-04.

[2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何處
正確認識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三重價值
認識新時代 創造新輝煌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