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教師文化的特點與意蘊

2019-03-04 18:19蔣純焦
教師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人師教育教師

蔣純焦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上海 2000062)

教師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擔負著培養新人、普及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任何一個國家的富強、任何一個民族的興旺,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勞動。自古以來,許多大思想家都非常重視培養年輕一代,甘為人梯,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代中國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但中西教育文化又有非常大的不同,西方教育學(pedagogy)一詞,源于希臘語教仆(pedagogue),專指照料年幼男孩的奴隸。中國未有“教育學”之說,早期的教育活動多是由部落首領任命相應的職官,對民眾實施禮樂教化,構建人倫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墩f文解字》釋“教”為“上所施,下所效也”,即說明教育活動是自上而下推行。因此,中國文化中,教師是從社會上層獲得身份的來源與認同,有很強的道義責任與使命擔當,不像西方社會教師直接來源于基層社會,是某一類人謀求生活所需的職業身份中的一種。這也可以從teacher一詞得到印證,此詞的字面翻譯應是“教員”,其構詞法與driver(駕駛員)、waiter(服務員)、worker(工人)、writer(作家)無異,強調的是人的職業身份。顯然,“教員”雖然符合英語teacher的本意,但與中國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相抵觸,不能充分表達中國文化中“師”的特定內涵,因此被“教師”取代了。①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頁。

而且,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從事教育活動的傳統遠比西方深厚悠久,這以儒家最為突出。張岱年認為,儒家以道德為最高價值,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主要是因為儒家都是教育家,儒家哲學是教育家的哲學”。張岱年:《儒家哲學是教育家的哲學》,《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89年第1期,第13-14頁。歷代鴻儒碩彥,大多做過教師,且樂于為師,留下大量有關教師的論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教師文化。今天,中國教育事業和教育理論面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雙重追求,要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需要涌現一大批切合國情民情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因此,探討中國傳統教師文化的特點及其意蘊,吸收傳統養料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教師本體:師道重于師術

“師道”是中國傳統教師文化的核心,堪稱古代的教師本體論。據蕭承慎考證,“師道”一詞出于漢代,蕭承慎:《教學法三講》附文《師道征故》,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第6頁。最早見于《漢書·匡衡傳》,太子太傅蕭望之向漢宣帝奏報:“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痹僖娪凇逗鬂h書·桓榮傳》,光武帝劉秀拜桓榮為太子少傅,桓榮上疏辭謝說:“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鼻罢咧v匡衡學有師承,說本師授,闡釋精當;后者講桓榮對太子的培養已盡為師之責,且太子已通經明義,不想再受官職。蕭承慎進一步將師道分“為師”“尊師”“求師”三個方面。蕭承慎:《教學法三講》附文《師道征故》,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第6頁。就教師本體論而言,師道的核心就是為師之道,即什么樣的人可以做教師?如何做教師?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追溯教師的起源。

歷來學者對教師何以稱“師”說法不一。俞正燮、劉師培等人認為“師”出于樂官, 最早的教師是由樂官兼任。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頁,第217-219頁。楊寬則認為“師”起源于軍官。西周大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習“射”,目的是把貴族子弟培養成軍隊骨干,因此就由高級軍官師氏兼任大學的教官。大學教學除射之外,還有樂,樂的教學由樂官擔任。因此,西周后期樂官也開始稱為師。再后,“師”就成為教師的通稱了。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6頁,第217-219頁?!墩f文解字》釋“師”為“二千五百人為師”,師表示人數眾多,兼意眾人之長?!兑住煛罚骸板柙唬簬?,眾也”。鄭玄注《周禮·天官》“甸師”說:“師猶長也”,注《周禮·地官》“鄉師”又說:“師,長也”。因此,師的本意為官長,因這些官職人員從事教學活動而轉變為對教師的通稱。古希臘雅典教育中教師最初是由教仆(有一定的知識的奴隸)或一些有政治權利的自由民來擔任,吳式穎主編:《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頁。這與中國文化中教師的起源完全不同。

教師既源于官長,則要以社會主流文化教人,其核心是政治觀念、道德學問。荀子認為做教師應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中不包括博聞強識:一是“尊嚴而憚”,要有威嚴,令人敬畏;二是“耆艾而信”,要老成,值得信賴;三是“誦說而不陵不犯”,要學有師承,且謹守師說;四是“知微而論”,要善于發揮,闡明微言大義?!盾髯印ぶ率俊?。荀子特別強調德行的教導,提出“以善先人謂之教?!薄盾髯印ば奚怼?。漢代揚雄進一步概括說:“師者,人之模范也?!薄斗ㄑ浴W行》。意指教師要在德行與才學上成為楷模,教導受教育者成人成才,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傳道,就是傳遞儒家的道統,即孔孟之道,目的是光大儒家的思想學說,樹立社會正統的價值觀念和人倫規范。其次才是授業,傳遞高深學術,主要是儒家經學。當然二者不能截然相分,儒家的道統內在于經學典籍之中,同時又高于典籍本身。解惑即通過言傳身教和啟發點撥,解學生關于道之惑、業之惑、己之惑。韓愈之后,《師說》層出不窮,據陳桂生研究,從唐代至清代《師說》之作多達40篇,清代就至少有20篇,其要義皆在闡明“師道”(道德人格與價值追求),鮮有授業之理與授業之法的系統研究。①陳桂生:《師資文化研究旨趣》,《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3期,第173-179頁。

師術就是教學技能與方法,教育活動要順利開展,增強效果,必須講究方法??鬃泳头浅Vv究教學方法,如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孟子主張“盈科而進”“教亦多術”;《荀子》和《學記》里面也記載了許多有關教學原則和方法的內容。但是,師術與師道比較起來,是器與道的關系。儒家哲學有重道輕器的趨向,《易傳·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墩撜Z·為政》孔子說:“君子不器”。因此,做教師重在道德學問堪為人楷模,而不重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的總結提高。后世儒家普遍強調師道,對于師術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卻未對《學記》有專門的闡發。只有到了近代,西方教育學傳入中國以后,人們開始重視教學方法,才對《學記》另眼相看。

傳統教育師術相對不受重視,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對教師而言,身教重于言傳,身教即通過教師的榜樣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墩撜Z·陽貨》篇記載: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干脆提出行不言之教。(2)對學生而言,自學重于受教,傳統教育強調學生自學、自修、自悟,教師則釋疑、解惑。學生自學到一定程度,教師才加以點撥?!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和孔子對話時非常恰當地引用了一句《詩經》的話,孔子十分肯定,說: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墩撜Z》的開篇《學而》和荀子的開篇《勸學》,都表達了重學的思想。杜成憲:《中華民族有哪些教育傳統可以傳承?》,《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5-11頁。

由于師道重于師術,傳統教育不重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傳遞,流傳下來的有關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論述比較零散。這恐怕是中國教育的發展雖然歷史悠久,但鮮有教育學、教學法方面的建樹的直接原因。直至清代,才出現專門的教學法著作——唐彪的《父師善誘法》(又名《家塾教學法》),且不受學者們的重視,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近代新式教育引進以后,教育學在中國得到快速傳播和發展,其主要內容便是教學法(當時稱教授法)。于是,歷史的天平開始向師術傾斜,陶行知曾對此評論說:“現在的人叫在學校里做先生的為教員,叫他所做的事體為教書,叫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生些書本知識的人?!薄督虒W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今天,記問之學盛行,師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師道反而退居其次了。這也是技術至上在教育上的反映,更是應試教育所必然。它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重教書輕育人,品行修養滑坡,師德問題頻發,不斷挑戰底線,令公眾大跌眼鏡。在強調學校教育立德樹人,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境下,有必要重申傳統師道,重塑中國教師形象。

二、教師身份:社會形象先于職業角色

中國最早的教師是由政府職官來擔任的,其目的是代表統治者教化民眾、培養人才,其身份和行為有很強的社會性(尤其是政治性)。荀子明確地將教師與君王聯系起來,共同構成國家的治理兩大支柱,“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荀子·禮論》。既然國家治理離不開教師,荀子又進一步提出教師關系到國家興亡,“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薄盾髯印ご舐浴??!秾W記》也將教師與君王聯系起來,表達了與荀子類似的思想,“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庇终J為教師對于構建家庭與社會的倫理秩序不可或缺,“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边@些都是強調教師的社會意義,而不是把教師作為一種普通職業來對待。

著名教育史家陳東原認為:漢代及以前教師不成為一種職業。他說:“漢代做官,是一種職業,教書卻不是職業。教書的先生雖收學生費用,但當時風氣,教師是不盡恃學生費用以維持生活的。換句話說,教書只是讀書人的副業。讀書人或出而為仕,或退而耕種,并不以教書為謀生工具?!笨梢耘e幾個例子:東漢鄭玄,游學十余年乃歸鄉里,“客耕東萊”,學徒相隨數百千人?!逗鬂h書·鄭玄傳》。東漢承宮,受業于徐子盛,學成后歸家教授,逢天下大亂,率弟子們避地漢中,與妻子在蒙陰山“肆力耕種”?!逗鬂h書·承宮傳》。晉代王裒,隱居教授,“計口而田,度身而蠶”,不受他人接濟和幫助,弟子們偷偷幫他割麥子,他寧愿將麥子扔掉?!稌x書·王裒傳》。當然,這些人有可能是小地主,并非全都親自下地耕種。教師成為專門的謀生職業可能是唐代私塾興起以后才出現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教師身份首先表現出一種社會形象,他不只是個教育者,必得在生活中扮演社會所賦予教師的各項角色和功能,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教師的社會形象越來越豐富,成為溝通社會上層和下層的重要橋梁,成為民間社會的調節劑和粘合劑。概括起來,教師的社會形象大致有教化勸善、調停息訟、賑災濟貧等。

道德楷模是中國傳統教師文化的題中之義,教師不僅對受教育者,而且對普通民眾起到道德引領和教化勸善的作用,提高社會生活的文明程度?!墩撜Z·憲問》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感嘆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學記》講化民成俗,就是通過教師來實現的。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中,“美教化,移風俗”,是教師們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明代心學第一人陳獻章曾說:“天下風俗美惡存乎人,人之賢否存乎教?!薄蛾惈I章集·程鄉縣社學記》。清代以《圣諭廣訓》勸諭世人,一些教師便經常為鄉民宣講《圣諭廣訓》。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費成康、王寅通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頁,第259頁,第250-274頁。還有些教師出面主持民眾訂立善規、族訓和鄉約,以化民導俗。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費成康、王寅通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頁,第259頁,第250-274頁。清代民間有講善書的傳統,以傳說故事向平民百姓宣傳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鄰里、救難救急等道德觀念。有些教師就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街首巷尾、茶樓酒肆宣講善書。民國中期,漢口有一所“六言私塾”,塾師楊垚每逢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之前,都會率弟子給附近商號、住戶宣講善書,多則七天,少則三天,主題多忠孝節義、勸善懲惡、因果報應,內容有《六月雪》(竇娥冤)、《珍珠塔》、《馬前潑水》、《高山流水》等。岱石:《老漢口的六言私塾》,《武漢文史資料》2004年第12期,第25-28頁。

古代底層勞苦大眾一般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經濟能力也有限,一旦發生糾紛,如打起官司來勞神費財,對當事人雙方都不利。因此,調停息訟是民間處理糾紛的重要方式,找誰居中調停?主要是找老師??鬃釉f:“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薄墩撜Z·顏淵?!愤B孔子都以消滅訴訟、追求和諧為樂事,后代的教師們更加會感到義不容辭。宋代有位塾師王昭素,篤學不仕,德行為鄉里所稱,“鄉人爭訟,不詣官府,多就昭素決之”?!端问贰と辶謧饕弧ね跽阉亍?。據張仲禮對傳統紳士的研究,清代教師一般樂于調解訴訟,并列舉了大量這方面的例子。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費成康、王寅通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257頁,第259頁,第250-274頁。

傳統社會公益事業不完善,教師與鄉紳一道,在賑災濟貧、修橋鋪路、扶助孤老等公共事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無依無靠的平民百姓提供彌足珍貴的人道主義幫助。張仲禮搜集了大量這方面的案例,有的教師在災荒時開倉濟民,有的幫助民眾疏浚水利,有的將教學所得救濟窮困,有的慷慨扶助孤兒寡婦。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費成康、王寅通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74頁。

很明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師不只是在學校里教書育人的職業人,在社會生活與公共事務領域,也繼續保持教師身份,扮演相應的角色,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教師身份首先是一種社會形象,其次才是一份謀生職業。既然教師的社會形象先于職業角色,則教師肩負的社會責任重于個人生存?!墩撜Z·述而》載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彼€明確提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墩撜Z·衛靈公》。

近代以來,中國教育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教師身份逐漸被限于教育體制之內,其社會性日漸減弱,職業性日漸增強,結果造成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疏離,這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社會的影響尤其明顯。陶行知曾有感于此,決定重塑鄉村教師的社會形象,希望通過創辦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培養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新型鄉村教師,并立下“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提倡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的宏愿?!吨腥A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書》,《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頁。陶行知開創性的試驗只進行了三年,就遭到國民政府查封,但他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鄉村教育運動,使人們重新思考現代教師甚至現代教育與中國鄉土社會的關系。不過,這并不能扭轉學校教育日益專門化、教師角色日益職業化的大趨勢。

如今,愈來愈強大、愈來愈封閉的體制化教育,基本將教師從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成為專職人員。教師的身份幾乎限定于教育工作者,離開學校,便無須也不再扮演教師角色。教師在社會生活中的公共形象逐漸消退,成為“隱形人”或“陌生人”,普通民眾對教師的敬畏之感不斷衰減,“天地君(國)親師”的觀念基本蕩然無存。教師社會形象的缺失,其社會性功能得不到補位,容易導致教化不暢,倫常不振,民風鄙陋,習俗乖張,進而降低基層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的整合力,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社會治理。

三、教師標準:人師優于經師

人師之說,始于戰國時期,本指為人之師?!睹献印るx婁上》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薄抖Y記·學記》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庇终f:“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避髯映浞终J識到教師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說:“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薄盾髯印と逍А?。在荀子看來,“人師”應當輔佐君王,以德行感召民眾,實現政治抱負?!俄n詩外傳》卷五說:“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智可以砥礪,行可以為輔弼者,人友也?!表n嬰所說的“人師”,兼有學問道德的含義。

經師之說,始于西漢,獨尊儒術以后,經學盛行,出現專門授經的老師,中央太學有五經博士,地方官學則有經師?!稘h書·平帝紀》記載:“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睗h代經學教育強調師法家法,教師授經,偏重言傳,不重身教。顧炎武批評說:“自漢武帝表彰六經之后,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遍于天下?!薄度罩洝蓾h風俗》。

人師與經師對舉,始于東漢,《后漢紀》卷二十三記載,名士郭泰“高雅奇偉,達見清理,行不茍合,言不夸毗”,在陳留時,魏昭求入其房,供給灑掃。郭泰問:“年少當精義書,曷為求近我乎?”魏昭答:“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耳?!睆倪@里可以看出,隨著經學教育的繁盛,漢代出現了大批專事章句之師,傳一經、一家之言,雖博聞強識,然德行不足以為人師表。

將教師區分人師與經師之后,分別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人師偏向思想、德行和精神的教導;經師偏向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傳授。儒家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三立之中,立言最易,立德最難。經師可立言,人師須立德,人師之貴于經師,即在以身作則,以德化人。故古人對人師總是高看一眼,在評價和選擇教師時,首重人師,并經常發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的感慨,甚至將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師貶低為“教書匠”。

重視人師還與古代教育觀有關。學生求師,老師教人,“成人”重于“成才”,首先強調品性陶熔、人格修養和價值追求,其次才是知識授受、學業精進。當然,二者并不沖突,因為儒家價值觀念內在于儒學典籍之中?!兑住っ伞氛f:“蒙以養正,圣功也?!避髯痈侵苯涌隙êB心性之學,貶低口耳記誦之學,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酥畬W也,入乎耳,出乎口?!又畬W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薄盾髯印駥W》。漢唐以來,教育與選舉結合,強化了求學的功利性,加劇了經師和人師的對立,更加顯得人師的可貴與難得。宋明理學家提出“學以變化氣質”,重新呼喚人師的回歸,強調對學生要“栽培涵養”。歐陽修評價胡瑗說:“先生為人師,言行而身化之,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薄稓W陽文忠集·胡安定墓表》。便是對人師的詮釋和提倡。清代章學誠將老師分為“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文史通義·師說》。不可易之師,即為人師,能在道德學問上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是他人不能替代的。

人師尚賢,經師尚能,教育追求的不只是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人格。教師當以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們常說:“教育就是把已學的東西都遺忘掉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闭f明人格修養的形成比知識才能的獲得對人的發展更為持久、更為重要。因此,教師不但要教人求真、求能,更要教人求善、求美。這要求教師既要有學問、懂言傳,又要有修養、會身教;既以教育為謀生職業,又以教育為人生追求。從而實現經師與人師的統一,即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中國傳統的教師文化強調師道重于師術,人師優于經師,社會形象先于職業角色,其根本之處在于不把從事教育工作當作普通的謀生手段,而是賦予教師以文化傳承、培育英才和國家治理等多重使命。強調教師要有責任擔當、道義擔當和使命擔當,實現教書、育人、治國的統一。賦予教師如此重要的社會功能和如此高的期望要求,與中國文化中教師的起源息息相關,也與儒家師道文化倡導的教師自覺一脈相連。西方教師文化關注職業活動,術重于道,由授業之理與授業之法的探求,發展出一套與現代學校制度相切合的教育學和教學法?,F代教育學無疑是西方話語為主導,教師職業在“教師專業化”的口號下逐漸接受西方的標準和要求。據相關文獻,“教師專業化”源于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66 年在巴黎通過的《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其中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能?!苯逃繋煼督逃荆骸督處煂I化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目的在于通過“獲得專門的知識與特別的技能”,把教師變為“專門的職業”,像律師、醫生、工程師、設計師一樣有很強的專業性,并通過強化專業性來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社會地位。

中國傳統教師文化注重教師的社會性,強調價值理性;現代教師專業化注重教師的職業性,強調工具理性。傳統教師文化雖然具有專業化不足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教師專業化,賦予教師更多的社會擔當和社會形象,給予教師更高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尊嚴。這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符合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特點。今天我們講立德樹人,提倡四有好教師,其中就包含了對傳統教師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轉化,也是對教師專業化進行必要的修正和補充。誠如石中英所言:今天重提師道尊嚴不是搞文化復古、教育復古,而是結合時代精神進行創造性繼承和轉化,讓教師職業要保持應有的尊嚴和地位,讓每一位教師要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石中英:《師道尊嚴的歷史本意與時代意義》,《當代教師教育》2017年2期,第18-23頁。

猜你喜歡
人師教育教師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最美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加強師德建設,鍛造“經師”兼“人師”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機制構建新視角探究
聽于漪老師講如何做“人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