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手尺(大班)

2019-06-17 01:35夏萍萍
幼兒教育·教育教學版 2019年2期
關鍵詞:張開手掌褲子

夏萍萍

設計意圖:

“測量”是幼兒數學學習的關鍵經驗之一。在生活中,我發現班上幼兒已出現了自發用身體部位來測量的行為?;诖?,我圍繞“長度測量”的核心概念,從“我的手尺(“手尺”即拃,“拃”是指張開手掌后大拇指指尖和中指〈或小指〉指尖間的距離,在本活動中我們定位于張開手掌后大拇指指尖和小指指尖之間的距離)——不一樣的手尺——替代物手尺”三個角度,設計組織了這一大班的自然測量活動。

目標:

1.初步學習使用手尺首尾相接、沿直線測量。

2.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測量結果,并能大膽表述。

3.體驗用身體部位測量的便利與樂趣。

準備:

1.已進行過多個物體的測量。

2.截取繪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中多多的衣服都小了、多多的個子長高了、媽媽用手尺給多多測量胸圍和衣長等畫面,制作成PPT課件。

3.有關測量要點的圖標3個(分別是首尾相接、沿直線測量、手掌張到最大),測量用的褲子8條(相同尺碼,提前用彩色膠帶貼好褲縫)。

4.輔助材料(點子、粉筆等),空白記錄單、筆,長條卡片、剪刀。

過程:

一、欣賞繪本PPT課件,初步理解手尺的含義

師:有一個叫多多的小朋友最近遇到了一件煩惱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們來看看。

師:(播放PPT課件)原來多多個子長高了,以前的褲子短了,衣服也小了,都穿不了了。媽媽要給多多量胸圍做新衣服。她不用尺子,而是用“媽媽手尺”,張開手掌,一拃、兩拃……

師:媽媽是怎樣給多多測量胸圍的?什么是手尺?

幼:媽媽是用手來量的,她把手掌張開,就像這樣。(手掌做張開狀。)

師:媽媽一邊量一邊說“一拃、兩拃……”。什么是“拃”?(手掌張開最大就是一拃。)為什么要張到最大?

幼:張到最大再量就不會變,張到最大就像尺子一樣,不然一會兒大一會兒小,量不準的。

師:用來量東西的尺子都是有起點和終點的。手尺有嗎?起點和終點是哪里呢?

(教師在白板上貼一條直線,幫助幼兒探索手尺的起點和終點。請個別幼兒示范,手掌張到最大按在直線上,大拇指按住直線起點,小指落下的地方即是終點。)

師:(小結)使用手尺時,要把手掌張到最大,從大拇指的尖尖量到小指尖尖的距離叫“一拃”。

二、初步嘗試用手尺測量褲長

1.明確測量對象。

師:多多也想送媽媽一條新褲子。媽媽原來的褲子有多長呢?她想請大家幫忙量一量。(平鋪一條長褲,有意將褲腿稍微折疊,供幼兒討論測量部位。)

2.討論測量方法。

師:量哪里?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量褲腿/從褲腰開始量到褲腳結束/褲子要拉直。)

師:沿著哪里量呢?(量褲腿中間/量褲子的旁邊/旁邊有一條縫,沿著縫量就不會歪。)

師:(出示沿直線測量的圖標,小結)測量的時候,要先把褲子拉直,沿著側面褲縫量就不會歪,結果更準確。

3.幼兒利用彩色粉筆、彩色點子等輔助材料進行測量,教師巡回指導。

4.交流討論測量中遇到的問題。

師:褲子長幾拃呢?你是怎么量的?

師:他測量得怎么樣?(請幾名存在問題的幼兒示范。)

幼:量的時候一個手尺與另一個手尺沒有接牢,離得太遠/手尺太小,手掌沒有張到最大……

師:怎樣才能測量準確呢?

幼:要首尾相接。

師:兩只手交替測量時,一只手的大拇指尖尖要緊緊靠著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尖尖,不能有縫。接著測量時,右手不動,左手接到右手小指旁邊,兩只手的小指尖尖也要碰到一起,不能有縫。依此類推。單手測量時,手尺測一次就在終點貼一個點子,接著再從點子往下測。

師:怎樣讓手尺盡量不變呢?(要把手掌張開到最大/感覺手很酸很酸時就是最大。)

師:(出示測量要點圖標,小結)測量的時候要把手掌張開到最大,每個手尺的長度才能一樣。這樣一個手尺接著一個手尺,首尾相接去量,才能量得準確。

三、第二次測量并嘗試記錄測量結果,討論測量結果和手尺大小的關系

1.調整方法進行第二次測量,并記錄結果。

2.交流討論測量結果,用多種方式記錄。

師:褲子有多長?(6拃多一點/7拃/8拃。)和上次的結果一樣嗎?你是怎么記錄的?(展示幼兒的記錄結果:有的用數字表示,有的將圖標和數字相結合來表示,有的畫得很復雜。)

師:(出示不是整數的記錄結果,如7拃多一點)這張記錄單表示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量出來不是整數,可以怎樣記錄?

幼:數字后面畫加號/畫一半的手/畫半截尺子。

師:(小結)測量的結果可以用數字記錄,也可以用圖標記錄,但是要簡單。不是整數也可以記錄。

3.探索發現手尺大小和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師:褲子一樣長,為什么你們的測量結果卻不一樣呢?

幼:每個人的手不一樣大。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師:從結果能看出誰的手大,誰的手小嗎?(選擇幾張測量結果差異較大的記錄單,如6拃多和8拃多,先請幼兒猜測測量結果和手尺大小之間的關系,再通過現場比較來驗證結果。)

師:(小結)手大的人,手尺也大,測量同樣長的褲子時需要的次數就少,結果也小。

四、制作卡片“手尺”,體會數學測量的相對精確性

1.交流用手尺測量的感受,討論精確測量的方法。

師:用手尺測量方便嗎?(不用帶尺子,很方便/什么都可以測。)

師:每次用手尺測量能保持一樣嗎?(難以保持一樣,因為手掌張到最大時手會酸/有時候會量歪。)

師:如果不用真的尺,你有什么好辦法測量得準一些嗎?(用一個假的、不會變的手尺來代替。)

2.制作卡片“手尺”。

師: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我們可以用這條卡紙來制作自己的卡片“手尺”(出示細長條卡紙)。怎么做呢?(請個別幼兒示范,大拇指對齊卡紙一頭的頂端,張開手掌在卡紙上成一拃,然后在小指指尖接觸卡紙的地方做上標記,再將卡紙多余的部分剪掉,一把卡片“手尺”就做好了。)

師:你們覺得用卡片“手尺”和真的手尺量,哪個更準確?(卡片“手尺”。)為什么?

幼:卡片“手尺”不會動,每次量的長度都一樣。

師:接下來請你們自己做一把卡片“手尺”,然后去量一量褲子。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手尺測量,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量一量。我們還制作了卡片“手尺”,由于卡片“手尺”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測量結果會更準確。

延伸活動:

1.鼓勵幼兒用卡片“手尺”測量褲長或其他物品的長度,體驗測量結果的相對精確性。

2.鼓勵幼兒用手尺或者身體其他部位(手臂、腳等)在生活中進行自然測量。

反思:

1.利用圖標明確核心經驗。

幼兒在用手尺測量時有諸多困難:一是分不清手掌長度和手尺長度,二是不知道應該測量褲子的什么部位,三是不清楚手尺的使用方法。因此,活動從“測量”的核心經驗著手,重點圍繞首尾相接、沿直線測量、保持測量單位穩定這三個核心要素進行設計和組織。

數學活動中的小結和提煉可以幫助幼兒明晰思路、提升經驗。我設計了三張圖標,分別是沿直線測量、首尾相接、手掌張開到最大,直接指向測量的三個核心經驗。

關于“手尺本身”的探索。本活動中采取和繪本一樣的手尺使用方法,即手掌張開到最大,從大拇指頂端到小指頂端。但試教中發現,幼兒會誤將“手掌”當成“手尺”。為了幫助幼兒明確手尺概念,我又在黑板上粘貼了一條膠帶直線,集體探索使用手尺的要點,手掌怎樣張開到最大,手指的什么部位落在直線的什么地方。

關于“沿直線測量”的探索。第一次試教時,提供測量的褲子標記不明顯,幼兒雖然能說出要從“褲腰量到褲腳”,但對測量對象比較模糊,很難對準褲縫上的直線。因此,在試教后,我沿褲縫貼上醒目的彩色膠帶,解決了測量對象的問題。

關于“首尾相接”的探索。用雙手或單手首尾相接測量是一個難點,幼兒不容易定位。因此,我提供了彩色粉筆、點子等輔助材料,一來幫助幼兒做標記,二來便于幼兒看標記點數。同時,該環節也有難度提升,鼓勵能力強的幼兒直接用手指按住移動測量,不借助材料來首尾相接進行測量。

2.探索手尺大小和測量結果間的關系。

在記錄結果環節,我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表征,大膽和同伴分享,從而發現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關于測量結果的困惑。有些幼兒的測量結果應該是6拃多,卻記錄成7拃多。觀察發現,他們習慣繼續用手尺去量最后一截的長度,當手尺落下的時候,自然就數出“7”,加之發現不是整數,就會說出“7拃多”的結果。因此,在該環節中,我繼續提供點子、粉筆等輔助材料,幫助幼兒借助材料進行記錄。

關于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關系認知經驗的提升。在交流測量經驗時,師幼一起探索發現測量單位和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幼兒針對不同的記錄結果進行猜測,自發比較各自手尺的長度,并請2~3名結果不同的幼兒在事先貼好的直線上進行比較。當起點固定的時候,手尺的長度很容易就區別出來了。幼兒發現手尺越長,測量出的結果就越小。

3.從“自然測量”走向“精確測量”。

自然測量是常見的生活情境,但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幫助幼兒用相對科學的方法獲得相對準確的結果,即“精確性”。所以,在活動中,我設計了“我的手尺——不一樣的手尺——替代物手尺”三個層次,并在活動結束時進一步提升。

活動的最后環節,我拋出了問題:“你覺得用手尺測量怎么樣呢?”幼兒有的說方便,有的卻說有點難……自制卡片“手尺”是一個很好的支架。因此,我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尺的長度,制作卡片“手尺”。幼兒從直接測量到間接測量,提升了測量經驗,既感受到了可以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又體會到了數學的精確性。

猜你喜歡
張開手掌褲子
開花
攤開手掌
踏莎行·留守婦
就是那個夢想
把手掌放在畫紙上描一描,畫出一只考拉吧
把手掌放在畫紙上描一描,畫出一只烏賊吧
便便哪去了
新褲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