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梯級與閱讀教學

2019-08-27 04:07潘千飛
課外語文·下 2019年7期
關鍵詞:閱讀量梯級閱讀

潘千飛

【摘要】語文高考的文本化趨勢,引領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呈現出“量、質和能”三個閱讀梯級,而這三個閱讀梯級目的在于完成“融于中華”“鑄就國魂”和“塑造新人”的語文教學任務。閱讀梯級中的“量、質和能”的落實顯得至關重要,其通過選文之識智美文、名家之文和經典長文以及讀文之真實閱讀、藝術閱讀和系統閱讀等為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落實奠定了基礎,具有閱讀教學指導意義。

【關鍵詞】閱讀;梯級;閱讀量;閱讀質;閱讀能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語文高考走向文本化考查的趨勢非常明顯。2018年,在集中考查“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方面的第17—19題使用了文段式的考查方式,改變了原來獨立的知識性命題方式,至此基本實現了試卷的全文本化考查,這一次定型,意味著以“文”為依據的考查格局全面形成。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語文優勢與以文為先的語文考查得到了統一,以文的承載方式和承載能力實現對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的考查目標。這已經且必將對高中的閱讀教學產生深刻影響。

一、梯級呈現

現就對閱讀教學的深刻影響而言,高考語文卷比較好地借助指揮棒的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呈現出“量、質和能”三個閱讀梯級,梯級一:建立語文閱讀量;梯級二:建立語文閱讀質;梯級三:建立語文閱讀能,這三個梯級互相支撐,構建了循環往復的語文閱讀教學場。語文閱讀教學以三個梯級的螺旋上升逐漸完成“融于中華”“鑄就國魂”和“塑造新人”的語文教學任務,落實了“母語教學是一門植根于人和民族的心性與精神的精神之學”的教學職責,回答了“立德樹人”之“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教育關切。

《高考文科試題分析·語文、數學、英語分冊·2019年版》的“總體評價”,對比《2017年版》和《2018年版》,明確寫道“試題……著力體現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說明高考試題必然與“新時代”和“新一代”同行。具體表現為:

(一)體現對語文閱讀量的培養追求

對比近年語文全國Ⅰ卷的文本量,從實用類文本閱讀和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選考到必考,到基礎知識的文本化考查方式的出現,需要閱讀速度的支撐??v觀近年閱讀的編目,如論述類文本,2016年《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017年《中國參與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2018年《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從選文看這涉及中華文化、中國智慧,為“文化傳承與理解”創造學習出口,進而自然而然地“融于中華”,其基礎知識面廣,仍然需要足夠閱讀量的支撐。

(二)體現對語文閱讀質的培養追求

2018年語文全國Ⅰ卷出現的考查文本包括《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趙一曼女士》《“墨子號”,搶占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一位把量子通信帶到太空又帶回地球的物理學家》、摘編自2018年5月7日《參考消息》的一篇關于中國實驗設施的文章、《晉書·魯芝傳》《野歌》和關于“大洋一號”的文段等,從文本內容上看,或多或少地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相呼應,引導考生在“鑄就國魂”方面不斷內化。

(三)體現對語文閱讀能的培養追求

從考查命題看,以文學類文本閱讀最后一題為例,2016年12(4)題,陳忠實的“剝離”和“尋找”是什么關系,有哪些表現?請結合材料詳細說明。2017年第6題,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2018年第6題,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這樣的命題方式,以“一元性”的文本限定,摒棄了宿構與套版式的回答努力,對“思維發展與品質和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語文核心素養考查提出了“能”的要求,比較好地考查了考生對“問題本身與問題類別區別與聯系”的語文能力,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思維品質和方法表現,是否可以成為具有創新可能的“新人”。

這樣的考查,基于“文”,以“文”為據;立于語文核心素養,以“量、質、能”為教學追求;成于“中華文化”“中國國魂”和“時代新人”,以“立德樹人”為綱。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近年來的高考考題看,立德樹人是實實在在考題內容,“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以不同方式有所體現,語文閱讀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必須對此做出具有實績的行動。

如何做出具有實績的行動呢?基于近年來試題的閱讀分析,筆者擬從以下兩個角度對語文閱讀教學做出一些回答。

二、梯級落實

一個是甄別核心概念“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另一個是落實基本任務“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

(一)甄別核心概念“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

文本的價值在于為多元目的提供一元文本,借助一元文本實現“認識世界”和“審美世界”的目的。而要達成一元文本認識世界和審美世界,必須經由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的語文教學洗禮。

“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包含四個概念詞,一個是三個詞共同具有的“閱讀”這一修飾概念,接著就是“量、質、能”三個中心概念。

(1)閱讀是一種活動。

(2)閱讀是一種主動活動。

(3)閱讀是一種有層次的主動活動。

(4)閱讀是一種有層次有技巧的主動活動。

(5)閱讀是一種有層次有技巧有慣性的主動活動。

(6)閱讀是一種有層次有技巧有慣性可往復的主動活動。

……

通過對閱讀這一概念的層層修飾,體現其多維度屬性,以反映閱讀的不同需求,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把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這反映了人們在“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方面的層遞關系。

在閱讀的概念之下,“量、質、能”反映的是三個層次的梯級閱讀教學追求,打通“融于中華”“鑄就國魂”和“塑造新人”的關節。

1.“量”

指知識美文閱讀的大量。在這里,量有四個位面,數的量、類的量、級的量和質的量。數的量,指閱讀的多少,指向文字量和篇目量;類的量,指各閱讀分類中的量,指向豐富性;級的量,指閱讀強度的量,指向上升性;質的量,指閱讀的主動,指向合理性。把量分為四個位面,主要解決盲目大量閱讀的問題,保證閱讀速率。

2.“質”

閱讀回歸文化的主流。文化主流包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乎立德樹人的實現,“文以載道”是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文化自信,需要中華文化的精髓,閱讀也需要回歸中華文化的精髓。在這一概念下,目的是要弄清楚“該閱讀哪些”和“不該閱讀哪些”,這與開卷有益的指向是不一致的,不能以開卷有益的命題來闡明此處所指的閱讀分該不該的問題。

3.“能”

經典長文閱讀的深度?;谝辉谋?,且是具有經典性的長文本,指向“深度”,開發每一個閱讀個體本身的閱讀素質,自我發現閱讀,進而掌握閱讀。應該怎么閱讀?這個問題,有很多人討論過,也有很多人回答過,多有啟發,就現在趨勢而言,長文閱讀具有更多“認識世界”和“審美世界”的立面可能,可以為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空間打下良好的基礎,因而得到越來越多教學的認同,《高中經典閱讀教學現場》涉及《論語》《紅樓夢》《三國演義》《彷徨》《牡丹亭》《平凡的世界》《歐也妮·葛朗臺》《巴黎圣母院》《活著》《四世同堂》《雷雨》《老人與?!贰哆叧恰返仁孔髌?。

(二)落實基本任務“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閱讀者需要具有進入文的鑰匙、通道和領域,如果硬是要作個比喻的話,基礎知識是鑰匙,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是通道,學科素養是領域,反過來思考,鑰匙、通道和領域都要呈現于文中,文與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融為一體,形成互相的支撐關系,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因文而風姿颯爽,文因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而魅力四射。換句話說,就教學而言,沒有文,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則缺乏滲透力,沒有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文則失卻支配力。

知識融于文、文蘊含知識,落實閱讀量的積累梯級,以文打開基礎知識之門,完成基礎融于中華的任務;價值融于文、文蘊含價值,落實閱讀質的實在梯級,確保原發性通道暢通,完成鑄就國魂的使命;能力融于文、文蘊含能力,素養融于文、文蘊含素養,落實閱讀能的上升梯級,形成語文領域,凸顯塑造新人的目的。

為此,要在選文、讀文方面下足功夫。

1.選文

選文自然是教材編寫者決定的,選文解決閱讀質的問題,這里提幾點意見,供參考。

A.識智美文

這里只是舉個例子,提供點選文的角度,供參考,希望通過這些文章能夠帶給我們屬于語文廣闊天地,或許這樣的閱讀有些趣味與底蘊。比如朱光潛的《咬文嚼字》,生動活潑了解我們的文字。比如吳丈蜀的《詞的起源》,簡明清晰熟悉我們的國粹。比如馮驥才的《我們共同的日子》,輕松自然地思考我們的風俗。比如葉圣陶的《景泰藍的制作》,抓準特征地深入我們的工藝。比如王世襄的《秋蟲六憶》,飽含深情地追憶我們的自然。王了一(王力)的《騎馬》,風趣幽默地述說我們的生活。郁達夫的《懷魯迅》,“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币哉芩嫉姆绞骄囱鑫覀兊南热恕斎贿€有很多關于中華文化的美文,點點滴滴匯聚成滔滔大海。

B.名家之文

這里不必贅述,只提一點,名家之文千千萬萬,可以某一情感話題或以某一思想觀點為主線,文以質勝,質以文生,不要把名家之文切割得支離破碎。

C.經典長文

經過中外燦爛文明的浸潤,長文很多(不以文體論,只以篇幅計),經典性的也不少。但長文卻是在閱讀教學中被忽視最大的一塊,因為涉及長文如何教、夠不夠時間教和教了有沒有用等功利性的問題。要經營經典長文,當然要放棄這樣的功利性考量,要從語文教材的地位考慮,經典長文作為教材的價值不僅僅是教學資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建立學生的有長度的“心理聯結”“心理模式”和有持續性的“行為聯結”“行為模式”,這對于人的成長相當重要。經典長文可選的很多,例如《高中經典閱讀教學現場》所涉及的十三部作品均可選。

2.讀文

抓住選文,讀文是解決閱讀能的問題,讀文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真功夫,讀文操作關乎閱讀質量,從高考試題分析的有關內容看,這關乎閱讀是否能夠滿足考查對于“內容正確,主題積極”的要求,也關乎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和學會學習的關鍵能力能否形成的問題,也關乎藝術敏銳能力的凝練問題,所以讀文教學至關重要。要完成相應的閱讀歷練,讀文要組織真實閱讀、藝術閱讀和系統閱讀。

A.真實閱讀

真實閱讀的價值在于突破信息把握的落差和偏差。真實閱讀需要打開作者與讀者的交流通道,找出其中的共同意義,毀掉一些即使內心認可且親近的義項,保留住文本原有的義項,突破個人認知的局限,真實閱讀有三個關鍵層面,第一是知道,對應的是不知道,完成打開文本的層面;第二是知道什么,對應的是自以為是,完成進入文本的層面;第三是知道什么的來由,對應的是表象迷惑,完成文本分析的層面。這樣閱讀信息慢慢從無到有,從有到全面,從全面到歸一。真實閱讀是圓臉閱讀,從某一點開始,畫一個圓,緊緊圍繞圓心,把圓線之外的東西全面去掉。

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找到某一點,這一點或人或事或物或情或理,都可以,然后指導學生清楚這一人、事、物、情、理的軌跡,最終,指導學生挖掘這人、事、物、情、理的關鍵點。如此,通過真實閱讀的訓練,形成客觀認知,讓學生獲得排除干擾的能力,這樣才可以比較好完成高考考查之信息篩選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等任務。

B.藝術閱讀

藝術閱讀的價值是為了確保閱讀的本心和自然心。在高考語文閱讀考查中,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對于學生來說,鑒賞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藝術閱讀的培養。藝術閱讀與真實閱讀相勾連,讓學生形成主觀認知,且這主觀認知是克服了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而具有想象與聯想魅力的自由王國。

藝術閱讀是真實閱讀的延伸,沒有真實閱讀,藝術閱讀就無從談起,只是有些時候,教學偏偏跳過真實閱讀直接到達藝術閱讀,造成藝術閱讀的堵塞。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構建藝術想象和聯想的通道,通道延伸到哪里學生的藝術觸角就可能占領到哪里。如2018年第6題,小說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題干中“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就是藝術提示,“結合作品”則是真實反映,說明藝術閱讀是有根的閱讀,離開了這根,所有的鑒賞分析都是虛妄的。

C.系統閱讀

系統閱讀的價值則是保證教學的連續性和上升性。任何閱讀教學都不可能一揮而就,都需要長期堅持,而閱讀教學的缺陷是在追求教學豐富性和極限度的時候忘記了持續性和穩定度,導致閱讀掌握的模糊化,與數學邏輯思維的梯級性教學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使學生甚至教師都感覺到語文閱讀教不教、學不學都一個樣,但如果系統閱讀能夠開展的話,學生獲得閱讀技能的內化,效果肯定不一樣。當然,系統閱讀也可以部分解決閱讀量的問題,而系統閱讀該如何落實,則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閱讀之重要自不待言,近年來的語文高考正在以指揮棒的形式讓閱讀逐漸顯示出它該有閱讀教學面貌,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在此僅就考題所涉及的“融于中華”“鑄就國魂”和“塑造新人”閱讀頂點通過閱讀量、閱讀質和閱讀能的角度表述一點未必成熟的看法,就正于方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07-01.

[2]《立德樹人,習近平這樣闡釋教育的根本任務》,新華網,2019-03-18.

[3]《立德樹人,抓住教育根本任務不放松》人民網,2018-09-10.

[4]高考文科試題分析·語文、數學、英語分冊·2017年版,2018年版,2019年版,教育部考試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5]賴瑞云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7]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吳欣歆.高中經典閱讀教學現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閱讀量梯級閱讀
梯級水電站多目標聯合經濟運行初探
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研究
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跨流域梯級電站群遠程集控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跨流域梯級電站群集中調控的探索與思考
極性隱喻的梯級邏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