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群體極化理論的幾類模型比較與應用

2019-09-10 22:02董青秀
大東方 2019年4期
關鍵詞:社會認同

摘 要:本文通過深入剖析網絡群體極化理論的提出過程,其與群體極化理論的發展關系,就現有的三大網絡群體極化模型進行了分析比照,詳細評述了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探討了這些特性產生的內在機理,并結合現有參考文獻,給出了合理化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群體極化;網絡群體極化;社會認同

一、理論提出

(一)群體極化理論

1.群體極化理論的概念

群體極化是指群體做出比其成員最初傾向更極端的決策的傾向,即群體的討論會使群體成員的初始觀點得到加強,冒險者會表現得更加冒險,保守者會更加保守。

2.群體極化理論的提出過程

最早關于群體極化的研究是麻省理工大學詹姆斯·斯托納(James Stoner),斯托納發現集體決策的風險高于成員個人決策的平均風險,并將這個現象解釋為“風險轉移”。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Allport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表明個人做出的決定比群體做出的更為極端,于是斯托納看似違反直覺的調查結果引發了圍繞風險轉變的突破性研究。

此后,學者選取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以及不同年齡的被試進行實驗,都得到了與 Stone相似的結論。同時發現,群體決策的結果并不僅僅只朝著冒險的方向偏移,在某些特定的兩難處境,在群體討論后發現被試更加保守。

在早期研究中,使用稱為選擇—困境問卷的量表來衡量風險轉移現象。這一措施要求參與者考慮一個假設情景,即個人面臨兩難困境。然后要求參與者估計某種選擇對所討論的個人有益或有風險的可能性。個人完成調查問卷并獨立于其他人做出決定。之后,他們將被重新評估他們的選擇。通過平均值的變化表明,使用該方法的初步研究表明,群體決策往往比個人決策風險更大。

隨后,開始了對其適用性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檢查,有大量的經驗證據證明了群極化的現象。群體極化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基本的群體決策過程,并且已經很成熟,但仍然不明顯和令人費解,部分現有的理論解釋如下。

3.相關理論解釋

(1)社會比較理論——群體極化是由于個體希望獲得接受并且被群體以有利的方式感知而發生的

(2)信息影響理論——個人通過權衡記住的贊成和反對論點來建立他們的個人選擇,論證的信息量和說服力可以調節所經歷的兩極分化水平

(3)自我分類和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極化發生是因為個體識別特定群體并且符合比群體平均值更極端的原型群體位置。與社會比較理論和說服論證理論相比,自我分類模型認為群間分類過程是群體極化的原因

(二)網絡群體極化理論

該理論是從群體極化的概念發展起來的。2003年由凱斯·桑斯坦提出,他認為群體極化一定會發生在網絡之中。網絡就是一個承載極端主義的沃土,由于志趣相同的人們可以在網絡之中無障礙、高頻率的進行交流溝通,各種無既定想法的人最后會各自走向極端,造成分裂的結果。

二、研究進展

(一)、現象分析

網絡的虛擬平臺上,群體極化現象具有一些新的特點:1)沒有直接的“討論”,網民進行決策往往是根據輿論領袖的意見或自己的經驗認識;2)這種“決策”的結論也是不一定的,除了主導意見外,還存在一些反對意見;3)美國心理學家薩拉·凱拉爾研究發現,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現象更加突出,大約是現實生活中面對面時的兩倍多。

(二)理論模型

1.去個性化的社會認同模型

Reicher提出匿名等各種去個性化操作減少了個體的知覺線索,群體成員的行為就會受到群體情境規范的約束,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實際上是去個性化操作(匿名性等)和社會認同兩種變量交互作用的結果。

2.說服性論據理論

Vinokur提出的說服性論據理論認為,觀點往往已經被少數“意見領袖”所指引,最終群體內往往形成高度一致的意見。因此網絡熱點事件的發酵中,不明真相的網民經常會被大V、營銷號牽引著輿論的方向。而且論據被少數人掌握,常帶有片面性、誘導性和模糊性。

3.社會比較理論

Dion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對自己的觀點做出評價。網絡中個體自發組成群體,群體內成員的觀點較現實更為簡要和易得,網民傾向于選擇和自己相一致的、能強化他們觀點的觀點,并試圖使自己的觀點在群體平均水平之上,助推了群體觀點的極化傾向。

(三)產生原因

1.網絡自身附著的特性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物質條件

網絡傳播特征呈現虛擬性,同時可能存在“多身份”現象。又由于網絡傳播信息具有很強的即時互動性,網民能夠及時參與話題討論并且快速做出反應,網絡傳播超越了時空現實,迅速傳播,網民的自主性不斷加大,為網絡群體極化積累了力量。

2.外在力量推動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爆發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出現時間,對于相關信息公開滯后,網絡外在力量以推動,演化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存在很多人為因素。一些人利用網民的感情,激起網友的義憤,從而達到目的。網絡媒體通過新聞回帖、論壇、即時交流工具群等,收集反饋信息從而設置一個個新的話題議程。

(四)動力模型

(五)解決對策

1.建立暢通的信息披露制度

事件當事人要“學會用網民接受的方式去交流”,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及時解答網民疑問,并公平公正地推動事件解決。

2.規范媒體信息發布機制

國家或相關的行業協會,應制定出一定的法律或規則,規范媒體行為。在內外兩種因素作用下,培養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媒體的公信力。

3.加強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

通過對網民正確認識、辨別、評價信息能力的培養,提高網民對網絡信息的批判和運用能力。

4.其他手段

網絡實名制、TCP/IP號、IP地址的顯示或其他可能標志網民身份的信息顯示,增加網民的責任意識,減小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Myers,D.G.;H.Lamm(1975)."The polarizing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American Scientist.63(3):297–303.

[2]陳福平,許丹紅.觀點與鏈接:在線社交網絡中的群體政治極化 一個微觀行為的解釋框架[J].社會,2017,37(04):217-240.

[3]張靜,趙玲.網絡群體行為的研究述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2):104-111.

[4]陳林,李運國.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形成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4):140-141.

[5]王飛,張生財,魏云.網絡輿情中群體極化現象的動力機制仿真和調控策略研究[J].警察技術,2017(04):37-40.

作者簡介:

姓名:董青秀(1998.10);性別:女,籍貫:浙江省嘉興人,學歷:本科,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猜你喜歡
社會認同
進城農村青年社會認同問題探析
司法公正社會認同的價值、內涵和標準
國內針對農民群體角色轉換的認同研究綜述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略論我國中小城市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瓶頸及破解
核心價值觀:重構微媒體公信力的基礎與根本
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個體化趨勢及社會治理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