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統思想對閱讀的滲透

2019-09-10 10:55張緒嵐
新教育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意象詩歌文本

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紛繁復雜,這綿長的文化瑰寶孕育了許多優秀傳統理念,它們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至今都深深影響著我們閱讀方式方法。從古至今,影響我們閱讀活動的古代傳統理論舉不勝舉,因此在這主要探討幾個較為耳熟能詳的古代傳統思想理念對當今閱讀的滲透。

一、“詩言志,歌永言”

在文學藝術的各種體載中,詩產生的時間最為悠久,人們對于文學藝術的認識也必然開始于詩歌。先秦時期,《尚書·堯典》關于詩歌功能和價值的認識影響深遠?!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逼渲杏幸痪洹霸娧灾?,歌永言”被唐代孔穎達稱道:“經典言詩,無此先者?!保ā睹娬x》)“詩言志,歌永言”是舜帝與其樂官夔的一段關于詩歌功能的對話,意思就是用詩來表達人的抱負與志向?!睹娦颉芬灿刑岬剑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薄霸娧灾尽笔菍υ姼韫δ芎蛢r值的最早評判,至今都影響著我們對詩歌的閱讀鑒賞。所以“詩言志”雖然只是簡單的三個字的短語但它的內在意蘊是豐富深刻的,它所產生的時代相距現在已經非常遙遠,使之成為最早的“詩學理論”,但它對當今的詩歌閱讀鑒賞和品味依然發揮著指導作用,依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命題,也是當今我們閱讀教學使用最為頻繁的理論之一?!耙砸饽嬷尽背鲇凇睹献印とf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強調閱讀過程中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認為是最早的“接受美學”的理論?!爸苏撌馈背鲇凇睹献印とf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薄爸淙恕?,就是要完整地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等諸多因素,“論其世”就是要考察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狀況、重大歷史事件,以達到了解文章之寫作背景的目的。

“以意逆志”是把握文本的內部信息,“知人論世”是注意收集有關文本的外部信息。在閱讀《紅樓夢》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魯迅評曾評價:“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讀者在閱讀之前不是空著腦袋去閱讀的,而是帶著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去理解文本,這就是用“以意逆志”的閱讀理念闡釋讀者所讀到的文本內部信息。我們要了解曹雪芹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事跡,生活遭遇,聯系曹家的發展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正如小說里的賈家的發展如出一轍,就比較容易理解紅樓夢這部小說的發展脈絡。這是采用“知人論世”的理念來收集文本的外部的信息。綜合內外部信息就能比較全面而準確的解讀文本內涵。

三、因象悟意

對于意象的來源,《周易·系辭》早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這里的“象”是卦象,符號的意思。后來詩學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因此,意象被稱為解讀詩詞的鑰匙。我們在閱讀鑒賞詩歌時,往往可以因象悟意,也就是通過作者描寫的具體可感的物象來體會作者的所表達思想意圖。

這里以《荷塘月色》中的“荷”與“月”兩個意象為例。關于“荷”的意象,荷葉:“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裊娜”“羞澀”,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寫“月”的意象:“流水一般”的月色泛出“牛乳”般潔白、柔和的色澤。通過解讀《荷塘月色》中最重要的兩個意象——“荷”與“月”,從而把握作者情感,它們象征著朱自清高尚的情操。

四、“詩無達詁”

詩無達詁”是我國古代解釋學的一個經典命題。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第五》有“日: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詩不僅是詩人“言志”而成的,同時也是經學家“詁”詩而成的,不僅是詩人寫出來的,同時也是讀者讀出來的,用西方解釋學的話語來說,“詩無達詁”也就意味著作者死于讀者。一個經典的文學作品,通常都有不竭的生命力,其原因就是讀者們總能從其中不斷地發掘出新鮮的東西。這其中有一部分是作品本身就蘊含的,也有一部分是讀者的再創造,再生成。

這里例舉一個王榮生老師的教學案例,王老師講一堂五年級的課,篇目是顧城的《遠和近》,這首詩沒有標點,王老師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讓每個小組擬一個他們認為最精彩的、最富有創意的標題。隨后請每個小組把標題寫在黑板上。有一個小組的題目是“距離”,有個小組的題目很長,“看起來很近其實很遙遠”,這個意思與原題目《遠和近》已經很接近了。還有幾個小組的題目很奇怪,我們成年人絕對想不出來的,比如“障礙”、“自然”、“優美”。小朋友們的獨特視角理解與感受,王老師并沒有去評價其正確與否,而是以“詩無達詁”的理念鼓勵學生去打開詩歌的不同側面。

五、“披文以入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币馑际侵缸髡叩膭撟魇乔閯佣o發的過程?!扒閯佣o發”,先有情感的萌動,需要表達出來,然后才形諸文辭;“披文以入情”,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文辭,進而體會作品的情理。劉勰相信通過文辭可以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心思,就像沿著波浪可以追溯源頭一樣,通過文辭可以認識到作者的心志。因此,讀者的閱讀需要通過“披文”“沿波討源”才能將“幽”的感情“顯”出來,在閱讀教學中,辭是波,情是源,辭是路徑,情是目的,辭與情不可分離。

以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為例。作者先交代了開追悼會那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這徘徊不是飯后茶余之消遣,而是作者對劉和珍等人的犧牲萬分哀傷之情郁結的徘徊?!八氖鄠€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此時,作者心中“哀痛”之情已溢于言表。從第一節的“我實在無話可說”到最后一節中“我已說不出話”,作者的情感已經達到了語言都難以表達的極致悲哀。作者滿篇鋒利的言辭,我們這些觀文者完全可以通過這些辭“披文入情”去體會作者所描繪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感受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古代傳統的思想記載了中華民族閱讀的心路歷程,積淀了豐厚的閱讀經驗。閱讀活動與古代傳統理論的關系就是:那么遠,這么近。無論這些古代傳統離我們多么地遙遠,它們始終活躍于我們的文本解讀,存在于我們的閱讀活動,指導著我們的閱讀教學,并且隨著時代的更迭,西方文學理論的注入,不斷地獲得新的闡釋,新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再喜,趙洪濤著. 傳統文學理論的多維拓展. 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3.10.

[2]李建中,吳中勝主編. 《文心雕龍》導讀.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5.10.

[3]王榮生,高晶主編. 寫作教學教什么.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本社,2016.8.

作者簡介:張緒嵐,1991年9月16日出生,女,漢族,江西遂川,現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育學。

猜你喜歡
意象詩歌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論姜夔詞的意象處理方式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撫遠意象等
《莊子》中的舞蹈意象
七月詩歌
來自林間的風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