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隱喻視角的“日”及其構詞理據分析

2019-09-10 07:22蔣林利王朝培
新教育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語素太陽光隱喻

蔣林利 王朝培

摘要:“日”作為萬物生長之源,在漢民族語言詞匯系統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人們抓住“日”的性質特征來分析、理解和描繪他類事物,從而感知、體驗世界萬物。以“日”作為構成語素的合成詞眾多,人們發現其語義理解與天體“日”的性質、功能等有關,并分別與時間、太陽光、權勢建構了隱喻關系。同時,“日”的合成詞也是漢民族文化以及有關漢語“日”的隱喻特性在語言思維中的體現。

關鍵詞:日;合成詞;隱喻

Lakoff&Johnson(1980)指出,語言反映了其潛在的概念系統以及文化模型。該觀點引發了眾多的語言學家對其進行探討研究。黃潔(2010)運用Langacker提出的參照點理論,從隱喻認知的角度,對漢語名名復合詞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人們理解漢語名名復合詞的過程,是以名詞為出發點,激發與之相關的百科知識集的過程。於寧(2009)在認知語言學的背景下,分析了人們對漢語“心”復合詞的理解與古代中國哲學和醫學的密切聯系。周忠杰(2017)對漢語類詞綴“手”的復合詞進行研究,發現“手”在構詞過程中受到隱喻、轉喻等因素的影響。

前人以認知隱喻為基礎,對漢語“心”“手”“花”等復合詞進行了探討,但是,少有學者對漢語“日”作為構成語素的合成詞進行探討研究,這就給本文提供了一定的探討與研究空間?!叭铡笔枪饷髋c生命的源泉,主導了地球無機自然界與有機自然界的演化和發展,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與太陽息息相關。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搜集語料(語料主要來自《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以及網絡資料,例如《漢辭網》等),分析廣泛存在于以漢語“日”為構詞語素的合成詞中的隱喻現象,從而了解漢語言的構詞特性,揭示其所體現出的漢民族文化以及有關漢語“日”的隱喻和轉喻特性在語言思維中的體現。

一、“日”作為合成詞構詞語素的隱喻認知系統分析

在甲骨文中便有“日”這個漢字,寫作。在天體太陽的形狀(圓圈)中加一點指事符號,太陽發光的特征由此顯現出來。金文寫作,篆文把金文中的改寫成了,并將圓形改為了方形,寫作,由此便形成了現在的字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日,太陽之精也。從囗一,象形?!币馑际侨?,光明盛實,精華從不虧損。古人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笨梢姽湃俗钤绲挠嫊r工具便是日。有了最初的計時單位以后,人們又對一天的時間進行了劃分,例如子、丑、寅、卯等12個時辰,這便是古人根據太陽的影子來進行劃分的。日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認知的深入,獨體字“日”不能完全地表達人類生活經驗等,就有了“日”部字、以“日”為構成語素的合成詞以及更多的含有“日”語素的慣用語和成語等。本文對以“日”為構詞語素的合成詞進行探討,分別分析了“日”與時間、太陽光、權勢的隱喻關系。

(一)“日”喻指時間

太陽的運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一升一降即為一天。唐代詩人李白“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借東去的河流、西落的日頭表達對時光飛逝的嘆息之情。人們將“日”這一天體作為始源域,投射到時間域這一目標域之中,喻指時間。如:

(1)a.費日:耗費時日

b.解日:消磨時日

c.消日:消磨時光

d.棄日:好費時日,虛度光陰

e.遣日:消遣、打發時光

f.送日:消磨時光

g.曠日:耗費時日

(1)中的復合詞屬謂賓結構,“X+日”,其中X為動詞?!百M”意為耗費,“解”意為去除,“消”意為散失,“棄”意為舍去,“遣”意為排解發泄,“送”意為丟掉,“曠”意為荒廢。不難看出,這些動詞都展示了一個從有到無的動態過程。Lakoff(1993)指出,英語中時間常常通過“時間流逝是運動”隱喻概念化為空間。這一基本隱喻涵蓋了兩種隱喻模式,即“時間在運動”隱喻和“自我在運動”隱喻。我們在理解(1)中詞語時,便是通過“時間在運動”隱喻,將時間看作一個動態的實體,自我是參照點,流逝的過程即為時間逐漸遠離自我的過程,“時間”從有到無。這一心理路徑經“費”“解”“消”等一系列動詞展示,突顯“耗費”“消磨”之意。

(2)a.閱日:過日子

b.造日:過日子

c.度日:過日子

(2)中詞語與(1)中結構相同,但意思有所不同。(2a)“閱”涉及經歷,人們通過閱讀而獲得知識等。(2b)中“造”意為制作,涉及一個抽象或具象物體的產生。由此可見(2a)與(2b)中動詞所展示的均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路徑。在理解(2a)與(2b)時,將時間看作參照物,自我向時間逐步移動、靠近,直至經歷。而動詞“閱”“造”則突顯這一過程。(2c)與(2a)(2b)雖意思相同,但對其動詞“度”的理解有所不同。在Lakoff所說“時間在運動”隱喻模式下,以時間為焦點,自我為參照物。於寧(2012)提出將時間看成一列多車廂的火車,由將來向過去移動,如圖1。在理解(2c)時,自我面向這列多車廂的火車,一節一節的車廂依次呈現在自我眼中,由此及彼,即“度”,因而有了“度日”。

馬致遠的詩句,“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表達了詩人對時間飛逝的惋惜之情。時間一去不復返,人們對其進行了劃分,產生了一系列表示過去、將來的詞語。對語料進行搜集整理后,發現有一下三組對過去、將來不同的表達方式。

(3)a.去日:從前

b.來日:將來

(3)中詞語,涉及到“時間在運動”隱喻模型,將時間看成是動態的,自我面向將來呈靜態姿勢。假設自我所在車廂為車廂3(今天),車廂1與車廂2(過去)則是在動態的過程中遠離說話人。車廂4與車廂5(未來)則是不斷向說話人靠近。因此,以自我為參照物,“去”代表過去,“來”代表將來。

(4)a.新日:未來的日子

b.舊日:過去的日子

(4)中詞語分別用形容詞“新”“舊”對時間進行修飾,構成了偏正結構。成語“辭舊迎新”展現了人們歡慶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熱鬧場面,表達了告別舊的一年,對新的一年的渴盼心情?!靶隆奔瓷形吹絹淼?,“舊”即過去的。

人們在對這兩個詞進行理解時,將車廂3(今天)作為了參照點,車廂1與車廂2在車廂3(今天)之前,則代表過去,即“日前”。車廂4與車廂5在車廂3(今天)之后,則代表未來。

(二)“日”喻指太陽光

詩人曹鄴在《東郎山》中寫道“東郎屹立向東方,翹首朝朝候太陽”。詩句中,詩人借用對太陽初升的期盼,對光明的向往,抒發心中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情。施耐庵的詩句“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表達了詩人因稻子枯黃而惋惜、悲痛之情。太陽光能為人類帶來生命,同時也能剝奪生命。太陽光無時無刻不處于變化之中,人們對太陽的感知,自然也會變化。因此,基于人們對太陽光的認知系統,漢語言中出現了表示光線強、弱的詞語。如:

(6)中的復合詞都描繪了太陽光的暗淡,它們是轉喻和隱喻的合成表達。首先,中心語素“日”本指作為一個整體的“太陽”,但在該例中均表示太陽的部分屬性――“光線”,而第二個語素則是以隱喻的方式對該“光線”的性狀進行了描述。其中(6a)(6b)是主謂結構,它們都由兩個語素組成,即“日+X”,X是形容詞。(6c)(6d)是偏正結構,它們也由兩個語素組成,即“X+日”,X是形容詞。王寅(2007)基于體驗哲學探討了詞匯的體驗性,認為人類思維的形成是對外部世界種種現象的認知體驗過程,通過體驗過程建構認知,獲得意義。同時,他還指出人類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形成豐富的思想概念與語言表達。(6)中對陽光暗淡所作出的不同表達,正是人類獨特認知思維的體現。(6a)中“薄”本是形容物體厚度,是人類對物體性質的體驗認知;(6b)中“痩”形容人身體虛弱,是人類對自身身體狀況的認知體驗情況。兩者都借用隱喻表示陽光弱。陳念祖(1808)在其著作《醫學實在易》提到“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在這里“君父之陽”指代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日”“心”都是中心的代名詞。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心是人體的中心,正是由于此種相似性,建構了“太陽是心”的隱喻。太陽光的減弱也就是象征著心---這個人體重要身體器官的衰弱,從而也有了諸如“日薄西山”等形容人衰老,臨近死亡的成語。不難看出,太陽光的微弱與人類身體經驗息息相關。中國哲學史上也有一個重要的命題,即“天人合一”。宇宙是一個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都應該順乎自然規律,以期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6c)中“嫩”本是形容初生之物,此時與初升的太陽建立心理相似性,形容陽光微弱的樣子。(6d)中“輕”則是形容物體的重量,此處形容陽光,將陽光看做一個實體,形容陽光比較微弱。太陽是萬物之源,世界萬物皆可與太陽建立一定的關系,從而豐富人類經驗,幫助人類理解語言。

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的兩方面構成的。有描述太陽光弱的詞語,那就必然有描述太陽光較強的詞語。如:

復合詞(7a)至(7c)都是偏正結構,表明了陽光的燦爛,“暖”本是描述觸覺感受的詞,表示溫度適宜。利用通感,觸覺與視覺相同,以此形容陽光燦爛?!盃N”即燦爛,有成語“金光燦爛”?!袄省币鉃槊髁?,d.中“耀”指光芒,都形容陽光的燦爛。

《呂氏春秋·博志》中有言,"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太陽光如果太過強烈必然會引起人類的不適。古有傳說“后裔射日”,由于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天氣炎熱,農作物難以生長,人們的生活難以維持,于是后裔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剩下一個太陽造福于人民。太陽光能為人類帶來生命,同時也能帶來災難。因此,也有如下表示遮蔽陽光的詞語。

(8)中的復合詞,運用實體隱喻,將太陽光看做實體,且光線具有穿透力,動詞“蔽”“敵”“障”,表明抵御這一實體,從而表示遮蔽陽光之意。

(三)“日”喻指權勢

《元史·太祖本紀》中有言,“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古人用“太陽”映射“君主”?!叭铡痹跐h語大辭典中的解釋為: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稱為太陽)。它是一個天體,并且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圍繞著它公轉,可見它的重要地位。同時,從太陽的功能上看,它是萬物之源,帶來了千姿百態的生命,是世界萬物的統領者。這一現象正好為統治階級所利用,將太陽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功能歸因于統治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君,尊也?!斌w現了君主的尊貴地位。統治萬民的“君”與光耀萬物的“日”獲得了內在的一致性,由此建構了“日”與權勢的隱喻。如:

(9a)本義指太陽的旁邊,太陽又與君王、權勢建立了隱喻關系,喻指帝王身旁。(9b)中的“輪”指車輪,這里運用了轉喻的手法,以局部指代整體,車輪指代交通工具?!叭蛰啞眲t指帝王的車駕。(9c)表示帝王所居住的地方。(9d)中,“夾”意為在兩旁,在君王的兩旁即輔佐君王,古人常道:“伴君如伴虎”。(9e)來自一個古代的故事,程昱年輕時常常做夢登上泰山,兩手捧著太陽,程昱私下覺得很奇怪,就將做夢的事情告訴了荀彧,等到兗州造反,依賴程昱的能力得以保全了三城,于是荀彧就將程昱做夢一事說給太祖聽,太祖對程昱說:“你將最終成為我的親信?!焙缶陀谩芭跞铡庇髦倚妮o佐君王。

二、結論

Lakoff 指出,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本文通過對“日”作為構詞語素的合成詞進行搜集、分類、分析,發現漢語“日”的合成詞與太陽的性質以及功能等有隱喻認知關系,分別分析了“日”與時間、太陽光、權勢的隱喻關系。人們通過直觀可感的太陽理解抽象的漢語“日”的成語,由此可見概念隱喻深深扎根于人類的思維之中,幫助人類理解世界。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14

[2]黃潔.基于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名名復合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

[3]Ning Yu.The Chinese HEART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M].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2009: 103-135

猜你喜歡
語素太陽光隱喻
冰凍太陽光
愛的隱喻
淺談“音節語素化”現象
論隱喻理論構建的參照維度及連續統
概念隱喻新類型中的認知機制探討:共現性還是相似性
基于隱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慣用句
看,光電家居
助詞“得”與語素“得”辨析
知識快餐店
再談語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