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2019-10-30 03:17蔣琳
江蘇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蔣琳

摘要:以高考為目的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功利性強,忽視了古詩詞閱讀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高中古詩詞的教學應注重語言,引導學生誦讀語言,知曉言中之意;品味語言,體會言中之境;領悟語言,學習言中之識,從根本上實現古詩詞學習的真正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7A-0096-03

在以高考為最終目的的教學背景下,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從高考題目著手教學古詩詞,教學目標完全基于應試,教學過程服務于答題技巧……這樣的古詩詞教學重視得分結果,忽視了閱讀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教學變成機械化的技術分析,制約了古詩詞教學本有的維度。

誠然,在高考指揮棒下的學生要答題,但更應該通過古詩詞閱讀獲得內心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從閱讀中感知文學意趣、文化內涵、民族意識、人性表現等。這與當下提出的“核心素養”的本質不謀而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制,倡導回歸學科本位,真正發揮立德樹人的功能。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把“語言建構與運用”放在第一,“語言工具”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因此,高中古詩詞的教學也應當從“語言”開始。

一、誦讀語言,言中有意

誦讀在古詩詞教學中是最源遠流長而富于成效的學習方式。孫洙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魏略》中提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在《讀書要三到》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因此高中的古詩詞教學首先要讀。誦讀是古詩詞學習的起點,并且是反復誦讀,因聲求氣,讀到眼到、口到、心到,結合詩詞句讀、格律等,感受文字的平仄起伏,語言的抑揚頓挫。誦讀是讀者和作者最直接的交流,是心與心最近的距離,情與情最真的碰觸。在反復朗讀中達到情緒代入和記憶直覺,在無意識中感知古詩詞的情感表述,形成基礎的情感認知,是理解古詩詞的初始。

誦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個別試讀、集體誦讀;高聲唱讀、低聲吟讀等。在課堂上誦讀可以多次發生,但這里要注意是,每次誦讀都應帶著相應的任務,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歷來對這首詞的評價都極高,有的稱之“用字之功,煉音之奇”。因此,誦讀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一遍一遍地誦讀中,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逐漸認識到全詞97字,上下片均用仄韻,是入聲韻。但歷來《聲聲慢》都是用平韻格,如宋代蔣捷《聲聲慢·秋聲》,用的都是平格韻。那么李清照的《聲聲慢》用仄韻究竟是為什么呢?反復誦讀之后,學生會體會到仄韻比平韻更能表現出悲戚、沉郁、凄慘等思想感情。平聲綿長,平和而歡悅;上聲向上,含蓄而委婉;去聲向下,清遠而立斷;入聲急促,悲戚而豪壯。這些相關的格律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感情。除此,詞中運用七組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極富音韻美,使整首詞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疊詞的使用盡顯詞人的憂愁苦悶,迷惘失落。反復誦讀,音韻的平仄起伏,錯落有致;節奏的抑揚頓挫,盤旋回繞;長短句的相互配合,使得詞中的婉轉悲戚久久未散。

二、 品味語言,言中有境

很多時候,教師把“知人論世”作為古詩詞教學的開始,把作者和相關背景仔仔細細地介紹一通,認為這些是學生了解詩歌強有力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誠然,準確的“知人論世”確實有助于古詩詞的學習,但并不是所有的古詩詞都有配套的“知人論世”。很多古詩詞的背景知識其實是很難考證的,史料的記載又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后人自己的猜測,這樣的“知人論世”就完全不適用。文本感知是所有感知體驗的基礎。脫離文本而談古詩詞的情感與審美,一定是干枯和毫無依據的,最終會成為空中樓閣。

依據字音、字形、音韻、節奏誦讀古詩詞,可以體會言中之意,再由意象和語言,可以感受言中之境。古詩詞最注重“詩意”,而“詩境”是古詩詞中形成的語言氛圍和情緒基調。古詩詞的語言氛圍和情緒基調依靠語言的結構和意象的疊加。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可以感知語言和意象,進一步通過想象,在情緒中形成古詩詞的語言氛圍和情緒基調,即可感受古詩詞的“詩境”。作為古詩詞的情感體驗者,在“詩境”中與作者即古詩詞的情感發起者融合,從而出現古詩詞閱讀的情感自我體驗,形成非理性的、具有讀者自我情感特征的閱讀體驗,而這樣閱讀的唯一途徑是反復品味古詩詞的語言。

因此,古詩詞的學習除了反復誦讀,還應該仔細品味語言。語言是作者留給我們最有力、最直接的證據,抓住語言方可破解古詩詞,最大限度地解讀古詩詞,從字、詞、句、篇去還原作者的當時、當景、當境、當情。特別是語言中的意象,“意象”即寄“意”于“象”,是作者將主觀情感寄托于客觀物象。意象,使詩歌充滿了無窮的內在張力,品味意象可以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學習樂趣。提起陶淵明,《歸園田居》、田園詩派、隱逸等一系列知識閃現眼前,但用這些背景知識卻解釋不了他的三首詠史詩(《詠荊軻》《詠三良》《詠二疏》)。作者的心思是微妙的、難以猜測的,這些常用的“人”“世”與作者的情思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簡單的因果關系。

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字與字、詞與詞,橫向排列的個體縱向交叉組合后將思維呈現出來。在古詩詞中,多個意象排列組合后生成含蓄廣泛的意境。這樣的排列組合有的甚至無規律可循,大概是作者當時頭腦中的瞬間反應,但卻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無盡的真實和真情。因為它的無規律,所以古詩詞是多義的,它的多義也賦予了古詩詞無窮的內在張力。杜甫的“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六個意象排列其中,可謂是意象豐富。這六個意象中,究竟誰是主、誰是客,抑或是互為主客,卻又是眾說紛紜。這樣的理解帶給學生的卻是真實和留白,也許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處,也是古詩詞語言獨特的藝術張力。

在品味意象時,打通文體界限,將古詩詞語言轉換為散文語言,也不失為一種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意象疊加的詩詞相當于一篇散文,運用想象、展開聯想,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意境,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其中,引發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感受古詩詞語言的無窮張力。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轉換成散文化的語言,如“月色下,竹林中,洗衣歸來的女子,一路追逐著,歡歌笑語;順流而下的扁扁漁舟,將娉娉婷婷的荷葉分向兩邊,滾落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這片明靜的荷塘月色下,群群善良無邪的人們,真真一幅悠閑安寧的生活圖景?!睂W生可以通過語言的轉換,自由地構造組合,充分地釋放自我,建構詩性的意境。

三、領悟語言,言中有識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中最后一條是“文化傳承和理解”。傳承、理解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學生可以通過領悟語言,不斷增加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點點滴滴地傳承傳統文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备星楹蛯徝谰哂谐綍r空的特性,但是詩人具有時代性,因而古詩詞文本本身就具有時代性。情感的觸發和表述一定筑基于時代價值觀,情感表達是價值觀的外化。通過古詩詞的閱讀可以直接感知情感,但是間接地、無意識地感知的是時代價值觀。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承和理解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點滴積累、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

高中古詩詞的學習從誦讀開始,誦讀本是一項傳統。古人抑揚頓挫,肢體擺動地誦讀是因為古詩詞原沒有標點,身體的晃動便于斷句和記憶,抑揚頓挫地誦讀,更是增強了節奏感。誦讀、背誦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熏陶和積累的第一步。誦讀的同時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還認識到人生價值,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孝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感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求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膲阎?除此以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除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的元宵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清明節、“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的端午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重陽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中秋節等詩句,更是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古詩詞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傳承傳統文化。有時因教學的需要,教師會組織群文教學,特別是面對有大量詩作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或是作品分為前后期的,如李清照、柳永等。在進行群文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時期作者的作品,從側面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和詩詞的發展歷史,加深理解傳統文化。

基于核心素養的古詩詞教學,應當從根本上改變以答題為目標,引導學生誦讀言中之意、品味言中之境、領悟言中之識,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實現古詩詞學習的真正意義。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從識字、釋義、疏通做起,重點在誦讀、品味、領悟,目標在學習、理解、傳承,體會圣賢的意趣、情志,汲取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智慧營養。

責任編輯:李韋

猜你喜歡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
基于網絡交際情境下高中語文寫作學習任務群設計的應用初探
使命與擔當:福建省高中語文名師“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專題研討
使命與擔當:福建省高中語文名師“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專題研討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引導”方法研究
淺析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