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向學科的城市史研究

2019-12-20 09:41陳恒
讀書 2019年12期
關鍵詞:研究

被稱為“當代美國城市史奠基者”的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在《城市的興起:一八七八至一八九八年》(Arthur Meier Schlesinger,The Rise of The city,1878-1898)扉頁上意味深長地引用了經濟學家威廉·托爾曼(William Howe Tolman)的話:“我們現在是城市國家?!苯又忠眯陆躺駥W家阿博特(Lyman Abbott)的話:“我們該如何應對偉大的城市?偉大的城市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這兩個問題是每一個有思想的美國人都要面對的。因為,這兩個問題所涉及的不再僅僅與城市有關。整個國家都處于偉大城市的影響之下,國民性格和國家歷史莫不如此……不管城市帶來的是好還是壞。人類現在生活在一種不可思議的混合共同體中,經受著城市帶來的至善與至惡之混雜狀態下的磨礪?!笨梢?,施萊辛格試圖創建一種解釋美國文明的新模式,他把“偉大城市”融入弗雷德里克·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的“邊疆學說”,認為城市才是理解、解釋美利堅民族特性的核心。這一概念大大改變了研究者的視角,引起廣泛影響,是城市研究的一個重要標志,為城市史研究奠定了理論根基與思想基礎。

當今學科意義上的“城市史”發端于“二戰”后的英美,兩國的史學界在人才培養、組織機構、論壇、刊物建設、出版等方面為城市史成為當代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城市史之父”戴奧斯(Harold JamesDyos)被視為現代城市史研究的奠基者。他認為“在這個國家,存在一個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一一假如歷史學家對社會變化感興趣,對地方政治感興趣,或者對特定環境下的建筑形式感興趣,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興趣一一自然會被卷入或致力于研究城市生活及其制度”(B.Stave,“A Conversation with H.J.Dyos:Urban History inGreat Britain')。他于一九六三年在萊斯特大學創辦了《城市史通訊》(Urban History Newsletter),每年兩期,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指南;一九六八年,他主編并出版會議論文集《城市史研究》(The Study D,Urban History);此后舉辦了一系列城市史講座,一九七三年結集出版《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The Victorian city,和Michael Wolff共同主編);一九七四年創辦《城市史年鑒》(Urban History Yearbook),該年鑒一直出版到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起改為《城市史》(Urban History),已成為城市史研究者的必讀刊物。這一切為城市史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學科基礎。

城市史研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呈快速發展趨勢,到八九十年代則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研究組織。如在歐盟的支持下,歐洲城市史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Urban History)于一九八九年成立。其宗旨是為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藝術史家、建筑史家、規劃學家及其他學者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平臺,就城市史進行多維度的研究。美國歷史學會則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立了城市史小組;六十年代爆發的遍及美國各地的幾百起種族騷亂,帶來了大量傷亡,這讓歷史學家認識到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性;一九七四年創辦專業期刊《城市史雜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成為城市史研究的重要陣地;一九八八年城市史學會(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成立,并于一九八九年創辦了《城市史通訊》(The Urban History Newsletter,每年兩期)。

經過學者們的不斷努力,人們終于認識到城市史是了解人類文明的新途徑。對“城市”的定義不一,有從制度或共同體的層面來定義的,有以某地區可為其他定居點提供服務功能的多少來定義的,也有從人口臨界點來定義城市的……無論如何界定城市概念,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各主要文明的形成往往伴隨著城市的產生,正是人群的大規模集聚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催生了早期國家、官僚體系和貿易活動。正如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德·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所說:“城市永遠是城市,不論它位于何處、產生于何時、空間形式如何?!?/p>

自此,城市史已成為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自己的固定研究隊伍、學術會議、論壇、專業刊物,也有自己的研究主題、方法和價值追求,已不是先前被人們認為的“百納主題”或“知識領域”,并為學術界貢獻了很多出色的城市史著作。就著述體裁而言,城市史著作大概不外乎以下三種類型:城市傳記、城市化、城市生活。

城市傳記是有關城市的綜合性通史,以寬視野、長時段來考察一座城市的形成、發展與嬗變。通過敘述氣候、地理、環境、規劃、住房、人口、經濟、宗教、藝術等來展示城市性格的形成,有時也會與其他城市進行對比研究。這類作品關注的是具體城市的出現與發展,以時間為經度進行敘事,擅長修辭,但缺乏概念的提煉與意義的升華,不關心城市化的總體進程。當下流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就屬于此類。需要說明的是,在城市史學出現之前,英美國家業已出現的城市傳記類作品,多數由非專業史家撰寫,屬“記事體”——如實記述城市發展,不重語言修辭。但這些關于紐約、芝加哥、圣路易斯、克利夫蘭等城市的傳記日后成為城市史專家可供參考的重要史料。由阿爾弗雷德·安德烈亞斯(Alfred Theodore Andreas)于一八八四年出版的三卷本《芝加哥史》(History of Chicago)即屬于這種早期的城市傳記作品。

城市化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轉移的一種自然結果。工業化加速了城市化進程,近代帝國主義的擴張則大大拓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空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直延續至今。很多城市史家將城市化視為城市撰述的一種類型,即研究者把城市作為一種過程來敘述。西班牙工程師塞達(Ildefonso Cerde)于一八六七年最早提出城市化(Urbanizacian,即英語所稱的Urbanization)這一概念。塞達在有關城市化的論述中提出“鄉村化城市,城市化鄉村”這一概念,并說:“我們鄉村化城市,就像我們城市化鄉村一樣?!卑言静粚儆诔鞘械耐恋貧w入城市的范圍,沒有一個比urbanizar更合適的動詞去表達這個概念。urbanizar在西班牙語中的本意為“使……變成都市”,即擁有城市的屬性。不僅如此,我們還使用它的反義詞rurizar,意指鄉村化。這方面的個案研究不勝枚舉,宏觀研究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彼得·霍爾(PeterHall)的《文明中的城市》、保羅·霍恩伯格(Paul M.Hohenberg)和林恩·霍倫·利斯(Lynn Hollen Lees)的《都市歐洲的形成(一000至一九九四)》、布賴恩·貝利(Brian L.Berry)的《比較城市化:二十世紀的不同發展道路》等,都堪稱城市史研究的經典之作。

城市化不僅是人口從鄉村轉移到城市,還包括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亞里士多德語),因此,不少城市史家把“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來敘述,即把城市當作人類的處所。這類著作的一個共同點是:作者只關注城市里發生哪些事,這些社會、文化、藝術、宗教、經濟、政治的研究都是關于城市生活的,但卻很少與城市的歷史相關,講城市里發生的故事,而不是講城市演變的歷史。比如《城市婦女:近代早期倫敦的錢、性和社會秩序》就是對十六和十七世紀倫敦普通女性的研究。

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主編的《牛津世界城市史》大致屬于第二種類型的城市史研究集成,重點關注的是全球城市的發展趨勢??死苏偌诉@一研究領域的五十五位學者共同完成了這一著作。作者隊伍中有劍橋大學古典學家羅賓·奧斯本(Robin Osborne)、劍橋大學文化史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圣母馬利亞大學全球史教授菲利普·費爾南多-阿梅斯托(Felipe FernOndez-Armesto)、新澤西州立大學城市史教授安德魯·利斯(Andrew Lee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漢學家羅威廉(William T.Rowe)、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藝術教授夏南悉(N.Steinhardt)、萊頓大學東亞與東南亞歷史教授包樂史(Leonard Blusse)、比利時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司昆侖(Kristin Stapleton),以及華人學者陳向明、孔皓峰、詹韶華等,可謂是這一領域的學術全明星隊。全書由早期城市(從城市起源之時到六00年左右)、近代早期城市(從六00年左右到十九世紀)、近現代城市(從十九世紀至當下)三大板塊構成。每一部分又由概覽(對主要城市體系中的大趨勢進行個案研究)和專題(對若干關鍵變量進行比較分析,如權力、人口與移民、環境、商業網絡等)兩部分組成,共計四十四篇專論。不敢說這本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能反映當下城市史研究的最好文章,但就總體而言,該書是最能反映當代世界城市史研究的成就與水準的一部著作。

城市的發展趨勢、城市區域的延展、城市體系的形成、城市結構的細化……一言以蔽之,城市的系統性是如何演化的,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城市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人類最為宏偉的標志物,堪稱人類最偉大的創造。城市化進程是錯綜復雜的,在這些進程中,有的村落、村莊演變成小的城鎮和大的城市,甚至成為偉大的城市,有的則衰落了。在本書作者看來,有關這些城市興衰的敘事不外乎三種模式:循環史觀中的城市、線性史觀中的城市和革命史觀中的城市。

第一種城市敘事是循環的和周而復始的。將歷史視為一個過程的觀念在西方源自古代希臘。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赫西俄德認為人類社會的演進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黑鐵時代,不斷循環發生。這種觀念一直籠罩著古典世界直到基督教的進步史觀出現為止,歷史上偉大城市的興衰則為這一模式提供了解釋的案例。城市興衰與人類文明興衰的關系如何?城市在歷史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建設滿足人類需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是否可能?城市是實現人類大同的烏托邦嗎?城市是帕特里克·格迪斯所說的“墳場”嗎?這些問題都是在人類城市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要了解這些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城市史家就必須明了城市的興衰。

第二種城市敘事是發展的和線性的,在十九世紀,這種線性模式在進步觀念的包裝下被奉為圭臬。線性史觀包含了這樣的觀念,即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終點和起點是不一樣的?;浇探塘x把城市比喻為獲得救贖的希望之塔。圣奧古斯丁區分了此岸罪惡的“地上之城”與彼岸圣潔的“上帝之城”。十六世紀的加爾文教徒就把約翰·加爾文主宰下的日內瓦視作神圣的天堂。白十八世紀以降,這種線性觀在歐洲和北美經歷了世俗化,表現為改良與進步的城市觀念。城市發展被視為某種累積性的仁慈趨勢的一部分:識字率的提高、商業的廣泛性、技術的發展、公民的自由等。這一趨勢讓人回想起德國那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边M步的城市將有可能最終解放每一個人,理想城市也將隨之出現——幸運的是,這一次它將出現在人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城市進步帶來的不僅是繁榮昌盛,還有無序、沖突、犯罪、疾病、污染、擁擠等。

這些不良現象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馬克思也一直關注城市問題,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更是經典的城市著作。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時代的工業城市居住著大量憤憤不平而且受到剝削的雇傭工人,他們正在為其他人創造財富,自己卻生活潦倒。城市中的這種不良現象,或者說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二律背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主張提供了現實基礎,城市革命將隨之發生。后來,芒福德在批判“無情的”焦煤鎮時也支持這種觀點。在他們看來,城鎮既是舊事物的溶劑,又是革命的熔爐。城市革命也成為城市發展的另一種驅動力。

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有哪些,這些動力因素是如何相輔相成的,在不同時代又是如何變化的,這是本書的另一個研究重點。城市與權力、市場、經濟、移民、宗教、文化、規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如何?這些因素與不斷加強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又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隨時空不斷變化而組成的動態關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何種面貌?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對歷史進程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城市的競爭是基于資源、貿易、人口、宗教等方面的優勢或話語權而言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城市問的合作表現為互相效法,對彼此之間的統治策略、基礎建設、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學習。而后,世界城市、全球城市也隨之出現,逐漸演變為全球化的一個動因。這衍生出一系列新詞匯,如巨型城市、超級城市、城市群、城市圈、區域城市化、巨型區域、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圈等。

彼得·霍爾在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ies)一書,是最早以全球眼光審視大都市的著作之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約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安東尼·金(Anthony King)等人的一系列文章則使這一視角得以普及與豐富,并逐漸形成“全球城市”的概念。早前,布羅代爾認為“世界城市”是特定的“世界經濟”中心,是“磁力般的城市中心”。弗里德曼則認為,世界城市是少數位居全球城市頂端的巨大城市區域,它在世界范圍內控制生產和市場擴張。世界城市也可能是國際資本集中和積累的主要節點。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美國社會學家薩斯基雅·薩森(Saskia Sassen)在這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的《全球城市:紐約、倫敦和東京》被認為是探索經濟全球化運作的絕好案例。

上述這些研究都借用了比較的方法,這也是目前城市史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城市的比較研究方法源自芝加哥學派,他們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試圖建構城市的綜合模型。但就史學中的比較研究方法而言,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是最早推崇比較史學研究法的歷史學家之一。他認為,即使在毫無關聯的社會之問也存在一種共通的歷史?!岸稹焙?,法國年鑒學派愈發關注城市研究,為城市史領域中的比較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更為重要的推動力。布羅代爾在《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一書中就對南歐、北非、近東部分地區的城市發展進行了比較研究。因此,本書承繼史學傳統,采用了比較研究方法,以比較方法宏觀看待城市史,這一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全書的各個主題研究。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該書為“牛津手冊”叢書之一。該叢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邀請全球資深學者領銜主編,涵蓋范圍極其廣泛,分藝術人文、社會科學、法學、醫學四大系列,幾乎涉及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叢書注重前沿性、原創性、思想性、學術性、通識性,既可深度研讀又可快速查閱,已成為各個學科的權威參考書。目前,僅“藝術人文”系列所出書籍已八百種,且每一本的內容都全面、系統且豐富,如本文所介紹的《牛津世界城市史》,其中譯本近百萬字。四大系列合計出版的總數已達一千六百多種,且在不斷推出新品,可以想象這家出版社對學術出版的執著、堅持與韌勁。

(Peter Clark。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ities in World History.OxfordUniversity Press,2016.中文版《牛津世界城市史》將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陳恒、屈伯文、呂和應等譯)

猜你喜歡
研究
極限的計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與圓相關的兩類直線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我國FDI和OFDI對CO2排放影響的比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