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接神圣與世俗的視覺符號

2019-12-20 09:41謝陽舉
讀書 2019年12期
關鍵詞:觀音佛教信仰

謝陽舉

觀音是大乘佛教信仰中最具影響力的菩薩之一,也是中國宗教信仰中最受歡迎的神祗之一。這種信仰于兩晉之際從印度傳人中國,在不斷適應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化最深刻也最全面的一種菩薩信仰,并對中國哲學、宗教、倫理、文學、藝術、民俗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情趣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觀音信仰以各種方式廣泛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信仰形態與文化載體,支撐并彰顯著觀音信仰的精神內涵和人文魅力。尤其是古往今來層出不窮的觀音造象以佛教信仰的物化形態充當著鏈接神圣與世俗的視覺符號功能,既蘊含著中國民眾的神圣信仰和精神訴求,也承載著信仰史、思想史、藝術史、社會史等諸多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遞信仰、溝通精神、表達情感、實現體驗、感動心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觀音造像作為中國宗教信仰史的重要見證,一直受到佛教信仰者和藝術愛好者的親近與關注。及至近代,隨著宗教研究的發展,國內外學術界對觀音造像進行了多種視角和路徑的研究,尤其是在考古學研究和藝術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以往對觀音造像的研究多停留于造像藝術風格的梳理和其他一些外在問題的考察,對造像的宗教內涵和文化特性以及社會因素等問題挖掘不多,對形象背后反映的精神世界鮮有涉及。同時,從事佛教歷史與思想研究的學者一般都局限于傳世文獻,熱衷佛教哲學、文學、歷史等內容展開研究,對觀音造像資料的挖掘缺乏足夠的重視,尤其對觀音造像與整個中國佛教史乃至整個文化史的關系比較忽視。于是,觀音造像這種遍布山河大地、延續歷朝歷代,同時數量巨大、美輪美奐、內涵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料,并沒有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挖掘和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中華書局新近出版的謝志斌著《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研究》(下引此書只注頁碼)一書對隋代以前的觀音造像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研究,尤其是對其所蘊含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宗教意義、信仰內涵以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選擇等問題進行了細密的分析,擺脫了以往佛教造像研究中的偏狹與不足,在佛教造像研究領域有學術突破。第一,書中收集整理了一百五十五尊隋代以前的觀音造像,除了清晰的彩色圖片外,還整理了相關的銘文、題記、材質、尺寸、出土地、收藏地及資料出處等信息,這應該是對隋代以前觀音造像的一次全面整理,為以后佛教研究、藝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第二,該書梳理了隋代以前觀音造像發展演變的軌跡,總結出“四大階段”,并分析了歷次變革的歷史文化背景,為把握佛教藝術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第三,該書充分借鑒考古學、藝術學的成果,又運用了圖像解釋學、宗教學、歷史學的方法,側重視覺圖像和歷史意識的關系,而且注意到了視覺密碼與文化密碼的關聯,發現和揭示觀音圖像在形式、形象、母題、情節之后的更本質的內容,比如與觀音造像相關的宗教教義、宗教實踐、信仰群體及其心理體驗等。第四,該書還有不少拓展性探索,尤其是通過觀音造像對人性的分析,試圖從人的生命特性與生存訴求視角把握觀音造像的人文內涵,比如該書在最后結語部分闡述了觀音形象的美與真,及其與人性和終極之間的聯系,不僅運用了“不二”“見性”“唯識”等較為高深的佛學義理,還利用“原型”“本我”“宇宙意識”“無疆界覺知”等心理學范疇進行闡釋,令人耳目一新,很有啟發性。

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也引發了筆者對觀音造像研究的一些思考。第一,信仰與藝術的雙重交織,將兩種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的精神創造凝聚在觀音造像這種文化現象之中,從而既滿足了信仰的訴求,也激發了藝術的靈感。因為宗教和藝術在起源和特征方面都有著緊密聯系,從思維方式看,二者都通過運用想象和幻想來把握世界,但是兩者也存在本質性的差異,如該書所述:“藝術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創造藝術真實,審美地反映真實的人生,是主體現實精神的折射,其立足點主要是現實。藝術家并不把自己筆下的虛幻世界,當作現實。而宗教想象,把用想象創造的世界,當作一種真實的存在,反映在宗教造像中就有了‘敬神如神在的觀念?!保?頁)當一件藝術品被賦予宗教意義的時候,它便成為神圣的代表甚至神圣本身,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歷史價值都將成為弱于宗教價值的屬性。所以,觀音造像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內涵與精神情趣是其主要特征,而且因為信仰的神圣性、復雜性以及時間的演變與空間的交錯,使得觀音造像的人文內涵更加絢爛多姿、微妙難測,但又令人心馳神往。

第二,觀音造像是民眾信仰的活化石,既真切地記錄著信仰者的精神訴求,也反映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重要補充。如書中所說:“觀音形象是人間之‘美與宗教之‘真創造性的集中體現。觀音形象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中國人對各種觀音精神、品質的回應,在對這位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菩薩的回應中,中國人報以所有對美的理解,人們不遺余力地將可以想到的所有美的因素都附加在這位菩薩身上?!保?47頁)所以,這些觀音造像不僅蘊含著藝術家的藝術靈感,記錄著藝術風格的多樣與流變,更重要的是,這些造像是歷史的印記,映射著不同時空下不同人群的生活畫卷,凝結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歷程與相互關系,尤其是這些造像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處境、不同需求的信仰者的一腔虔誠與真實愿望永遠地熔鑄在這些造像之中。觀音以超人間力量擁有者的身份,通過集理想美于一身的造像,呈現出無盡的慈悲,彌補中華文化的缺憾,順應中國社會的現實與中國人的文化需求?!皬倪@里也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之所以能扎根中國,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哪個時代的苦難深重,也不在于哪些統治者的利用與支持,甚至也不在于知識階層的大力推廣,關鍵的因素還在于補充了中國文化在提供中國人生命需求時的嚴重缺失?!保?頁)

第三,早期觀音造像如實地反映和記錄了中國觀音信仰發展的進程。觀音的慈悲救世、智慧啟迪、凈土接引、密法加持等信仰形態很早就已經傳人中國,特別是凈土信仰后世極其流行。然而,從造像實例中可以看出,凈土信仰形態并非早期觀音信仰的主流。根據該書的研究,隋代以前,西方三圣組合只出現過數例,作為后世凈土型觀音標志性的頭冠化佛此時也并不十分明顯和固定。自從竺法護在長安城青門外翻譯出《正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后,觀音救苦救難的信仰便立即得到中國人的接受和強烈的回響,并很快在中華大地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和信奉,這一點在早期觀音造像的銘文中有非常確切的記錄。比如該書所列早期造像銘文中經常出現的“所向無難”“常無患痛”“無諸患難”“無諸苦難”等等字眼,都表達了造像人相信觀音有救苦救難的神力,并祈求藉此神力免于災難的愿望。另外,早期觀音造像和銘文中體現的“混合型”信仰形態,也是當時一種普遍存在的真實情況。如該書所述:“所謂混合型信仰,就是多種信仰形態兼而有之,就觀音信仰來說,是指凈土信仰與救難信仰的結合,或者這兩種信仰又與彌勒信仰、升天信仰等其他各種信仰相融合的一種形態。這種信仰類型在造像的形象和造像的銘文中都有所體現?!保?26頁)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歷史記錄,是以往佛教研究所忽略的重要資料,是探索早期中國佛教史發展和早期民眾真實宗教信仰形態的直接證據。

第四,解讀觀音造像背后的神韻,既是觀音造像研究的興奮之處,也是其困惑所在?!坝^音造像通過表現觀音的大慈大悲、神力無邊、平等無別,強有力地收攝、滋潤、鼓舞著干枯而脆弱的人心,正因為如此,這些造像便實現了從創作向信仰、從藝術向宗教、從美麗向神圣的轉變,以莊嚴、肅穆、清凈、崇高的救世主身份,將其無盡的慈悲灑向人間,將無邊的力量賜給眾生,與世界的萬般之苦相應,與信眾的至誠之愿相連?!保?0頁)可見,觀音造像的內涵就在于其神圣光環照耀下的精神,而這種神性彌漫的精神或微隱難測,或錯綜復雜,或變化多端,所以對觀音造像內涵的認識必須通過細致深入的觀察和分析才可望有所把握。所謂“神道無方,觸象而寄”,種種幽微玄遠的神圣含義,外人無從感知的精神體驗,通過物質化的造像使其成為能夠共同感知和體認的對象,各種宗教的造像幾乎都是其信仰和觀念客體化為某種具有感性形態的象征系統。如何實現這種透徹的觀察與體認,是對研究者的一種視野和智慧的考驗。該書在造像形態解讀的同時,對造像題記文字也進行了全面匯總、準確辨識與細膩分析,為造像解讀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耙驗樵煜耦}記及其所在地域與時代、供養人所屬階層與訴求等諸多背后的因素,構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只有通過層層遞進,觸類旁通,彼此關聯,綜合分析,才可能觸摸造像背后的那個真實,從而實現對造像的合理解讀與深刻領悟?!保?頁)

第五,觀音造像研究在認識中國佛教完整存在狀態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該書指出:“精英層面的佛教和民眾層面的佛教并不能完全分裂開來,但也不能一味地混淆起來,應該對它們各自獨立的內容、特征、影響給予充分的認識和研究。尤其是對民眾佛教和信仰實踐的研究,好像歷來并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佛教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的發展狀況,佛教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到底是怎樣存在的,值得深入研究?!保?41頁)誠然,以往佛教的研究對象似乎大多都在于精英層面的佛教,如經典、思想、文學、高僧、制度等,很少考察底層民眾的真實信仰訴求和宗教情感,所以無法完整地、全面地把握佛教史的整體面貌。而不斷發展的觀音造像往往融攝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文化的分層沉淀、文明的交往互鑒等真實的歷史內涵,體現著早期民眾的精神世界和人性需求,對此進行準確論述,有助于糾正以往佛教研究的偏差和疏漏,更有助于從“小歷史”向“大歷史”的轉換,從人文科學研究向社會科學研究的擴展,從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建設。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古以來的觀音造像一直彰顯著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如該書所述:“宗教藝術終究是為宗教服務的,也可以說終究是為人服務的。只有將宗教藝術落實在人間,將宗教藝術的功能發揮在人身上,宗教藝術才鮮活起來。觀音造像來源于現實又反作用于現實。每一尊觀音形象背后,承載著不同的神職功能、情感寄托,也承載著不同歷史背景、文化環境等因素。反之,這些觀音造像又持續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現實生活?!保?43頁)

總之,《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研究》一書既有全面有序的資料匯集,也有細膩而清晰的歷史進程描述,還有信仰內涵與思想演變的深刻分析。通過該書,可以更進一步把握印度佛教傳人中國的歷史路徑,理解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和中國民眾的深遠影響,探索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命運走向和個性特征。以此為基礎,有助于書寫更為合理、全面、深刻的中國佛教史,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印文明交往的歷史痕跡。

(《中土早期觀音造像研究》,謝志斌著,中華書局二0一九年版)

猜你喜歡
觀音佛教信仰
信仰
佛教藝術
漫畫
觀音送子圖
雨中的人
看中國·在浙江
自己的觀音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陳哲文(韓國)佛教題材作品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