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鄉村博物館建設發展模式研究

2019-12-23 12:42
人文天下 2019年5期
關鍵詞:博物館建設文化

謝 天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戰略部署之一。自《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年)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年)頒布實施以來,全國基本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制度框架,并相應逐級、分批創建了各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要求,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廣大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也逐漸提上議程并開始付諸實施,文化下鄉、文化惠民的局面初見雛形。

一、鄉村博物館的興起

鄉村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內容,鄉村博物館是對鄉村特有文化的認同,是集體價值觀的體現,它不僅可以增強鄉村內部凝聚力,營造社區感,展示鄉村文化,活躍民間交流,還可以讓鄉村留住記憶,傳承鄉村歷史文明,彰顯鄉村文化自信。

例如,山東省近年來開展了“鄉村記憶工程”和縣及縣級以下歷史展示工程。2015年山東省公布了第一批“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名單,包含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地的民俗博物館、村史館、傳統民居博物館等鄉村博物館(傳習所)共計56個,為鄉村博物館的發展做出了示范帶頭的作用。另外,政府主推的縣及縣級以下歷史展示工程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納入考核范圍的105個縣(市、區)已經完成縣域歷史文化展示工作,121個鄉鎮(街道)、268個村居(社區)建成了歷史文化展示場所。此外,山東省文化系統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完成鄉級、村級的歷史文化展示,建立縣、鄉、村三級歷史文化展示體系。

一些民間博物館也相繼出現,其主要特點是規模小、專題性比較強,雖然政府部門還沒有將其正式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但它們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忽視,私有博物館作為后備力量充實了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隊伍。

二、鄉村博物館的建設發展模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普遍要求其公共設施如博物館的建設要契合“美麗鄉村”的主題,無論是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型,還是生態文明型和民俗特色型的鄉村,博物館的主旨始終離不開三點要求:立足于農村;宣傳鄉村傳統文化;展現新農村建設成果。但每個鄉村的產業發展、村莊建設和基礎設施條件各不相同,博物館建設的模式也不一樣。歸納國內各鄉村建設取得成功的經驗和模式,鄉村博物館可分為政府主導、鄉村自建和眾籌眾創(共享共建)三種建設模式。

(一)“政府主導、專家獻計、村民參與”的模式

在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過程中,政府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公共財政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政府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主體,在資金、政策等各方面將鄉村博物館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當中。如2015年年初,山東省文化廳出臺《山東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展陳指導綱要》,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市、縣、鄉鎮和村級的博物館建設要求。

浙江安吉鄉村博物館群的實踐獲得了高度一致的贊譽,成功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專家獻計、村民參與”的鄉村博物館建設模式。安吉生態博物館群采用“一個中心館、十二個專題生態博物館、多個村落文化展示館”的“安吉村落博物館群”框架結構,實現從“館舍天地”到“廣闊田野”的跨越,打造沒有圍墻的生態博物館。中心館是系統展現安吉傳統民風、民俗,融歷史人文、自然生態和科學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十二個專題館和多個村落文化展示館則分布在安吉的各鄉村,以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為主要內容。

在安吉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對鄉村未來發展之路進行頂層設計,精準定位;鼓勵優秀人才回村參與建設;同時邀請一流的專家團隊進行科學規劃設計與教練式培訓指導;出臺各種措施有效激發當地村民參與建設;政府部門、專家團隊與當地村民通力合作,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這種模式非常適合自然與人文資源得天獨厚且具較大規模的鄉村,鄉村業態豐富,產業多元化發展,經濟和文化成效顯著。

(二)村民自建與政府指導兩者結合的模式

在有些經濟發展條件較好、村莊建設現代化程度較高、村民文化自覺度較高的鄉村,村民自發建起了鄉史、村史博物館,如北京朝陽區崔各莊鄉何各莊村的“鄉情村史陳列室”,何各莊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借助文化創意產業探索出一套“何各莊模式”,并被評為“北京市最美鄉村”。這個展現了村莊完整歷史發展脈絡的陳列室設在果園里,已經成為了具有新農村鮮明特色的小型鄉村博物館和農村文化教育基地。

除了何各莊村,朝陽區的常營、豆各莊鄉、將臺鄉等多個鄉、村級史館也陸續建成,盡管主要資金由村里支付,但是為幫助各鄉村建設史館,每年朝陽區都向各個已建成的鄉、村級史館(室)發放5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區文化委還從前期的調研策劃,到中期的規劃設置、文獻整理,再到后期的展陳方式、保護管理等進行全過程指導。

鄉村的文化自覺與政府指導結合的模式助推了北京各區鄉史、村史博物館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富裕的鄉村,如北京的韓建新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在村史館的建設方面資金充足,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隨著鄉村經濟的轉型成功和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越來越多的自建鄉村博物館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亮點”和“名片”。

(三)眾籌、眾包、眾創的共享共建模式

與上述經濟發達的鄉村相比,大部分鄉村博物館建設通常面臨資金不足、規模不足、展品不足、吸引力不足和關注度不足等諸多問題。但共享經濟的時代仍然為鄉村博物館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憑借鄉村博物館的公益性質和“互聯網+”的優勢,眾籌模式開始流行。不僅資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行“眾籌”;鄉村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和工作任務也由社會“眾包”;由社會或公益組織申辦主題契合的展覽的創意或理念也可以向社會進行“眾創”。另外,與生態農業開展深度合作的鄉村往往通過企業提供贊助的方式,支持鄉村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提高了社會公眾參與度,既適合一些老齡化、“空心化”的村鎮;也適合現有文物資源較少的鄉村,通過這種方式向社會征集展品,或由村民捐贈,或向村民借用文物、照片或工藝品等用作展覽;同樣適合當地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較好的鄉村,通過“眾籌”的途徑籌集資金用于展覽或租用、改造展館。如杭州2017年舉辦的“金雞報曉”展覽采用眾籌、眾包、眾創的模式,從策展創意、內容策劃、文本撰寫、展品征集到資金籌措全過程社會化,對鄉村博物館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此外,鄉村博物館可以與當地的圖書館或知名企業聯手,借助對方的網絡資源在平臺搭建、內容開發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以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方式實現鄉村文化的數字化和電子化傳播。甚至還可以采用官網、微信、微博、APP、淘寶、搜索引擎等多種形式進行線上展示,開設論壇討論交流,方便在外打工的村民時刻關注村里的新變化,為村里的建設出謀劃策,建言獻計,并加強感情聯絡,留住鄉情。

三、鄉村博物館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形成民間自助力推動

與政府主體相比,民間力量才是鄉村博物館建設的真正主力軍和受益人,雖然大部分鄉村博物館借助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或者文物保護等機遇開展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還是遠遠不夠的,仍需要建立社會多方參與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加入,構建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博物館自籌、專項基金運作等多種運營機制。

因此,僅僅依靠國家的資金與政策,推動鄉村博物館建設難以滿足當下的需要,是目前鄉村博物館建設很難盡如人意的原因。即使一些博物館依靠國家和政府的幫助建立起來了,但在后期的運營上仍然矛盾重重,問題諸多,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形成民間自助力推動機制。鄉村博物館的建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如果民間力量沒有與政府擰成一股繩,政府投入資金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而民間自助力的形成又有賴于旅游經濟、特色文化、創意文化等產業的發展與升級,這產業發展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民在本地就業,優化農村的產業結構。

(二)倡導可持續利用

保存活態文化、倡導互動文化,用文化創意推動鄉村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文明、生態是鄉村文化發展的主題,也是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發展方向。

在鄉村博物館的建設上,可以充分考慮對原有建筑的二次利用,倡導對保護建筑的活化利用。建筑應該是有生命力的有機體,而不是一種僅供人觀看的擺設,將鄉村內的一些舊建筑修葺改造加以利用,正好可以作為博物館的場館,不需要另行建造新的展館。這種利用原有建筑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做法不僅可以節約資金,還更加親民且有說服力,在使用的同時也延續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一些鄉村開展了“拯救老屋行動”,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行動,留住了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根基;同時通過修復民居、祠堂、寺廟等建筑,保護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使得鄉村保持了原真的狀態。

另外,通過制定鄉村級的總體規劃和村莊保護規劃,將整個村落及其周圍劃分為核心區和保護區。核心區內嚴控新建住房,其外圍作為保護區或協調區,在建筑高度、色彩、風格等方面要求與核心區相協調,將田園、山水等自然環境和村落等人工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保護,防止在開發的過程中被破壞。

(三)以點帶面,形成網絡化布局

目前,鄉村博物館呈點狀散落分布在各鄉村,互相之間的關聯比較弱。即便隸屬同一行政管轄區域,也缺乏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化、風貌比較接近的區域,甚至出現主題類似的展館重復建設,千篇一律、雷同化的現象比較突出。針對這種情況,應在建設之初就開展充分的調研,深挖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例如,以鄉村體驗文化作為開發主題,可以細分為生態農業體驗、文化旅游體驗、民俗風情體驗、田園養生度假模式體驗、牧場休閑體驗和生態科技體驗等。同時,建議加強各鄉村博物館的平臺建設,彼此溝通有無,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以點帶面的網絡化布局,為構建“國家級—省級—縣級—鄉村級”的四級博物館公共服務框架體系建設奠定基礎。

結語

雖然鄉村博物館的建設逐步得到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以政府為推手的鄉村博物館的振興之路還很艱難。政府主導并不是包辦,鄉村博物館建起來容易,但是要長期運營維持,不僅需要足夠的資金、人力和物力,更需要持續注入的創新動力。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鄉村博物館的數量、質量、規模、類型、功能等配置仍然非常不均衡,各地區各鄉村的差異非常大。因此,在今后的鄉村博物館建設中,不僅展品的來源要正規化,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素質也要大幅提高。另外,在專業化和專職化方面還需要下撥或籌集專門的資金進行培訓提高,只有充足的資金、科學的陳列、專業的管理才能讓鄉村文化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與發揚,而政府的主導作用也將轉變為監督和引導。

基層的鄉村博物館建設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石,它直接影響到全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對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推動力最強,只有鄉村級的博物館建設得到均衡化的發展,才能緩解目前城鄉兩級分化嚴重的矛盾,真正實現文化服務貼近群眾、服務基層的宗旨。

猜你喜歡
博物館建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館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誰遠誰近?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人大建設》建設人大的故事
露天博物館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