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的救贖與超越
——試析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美學思想

2020-01-07 21:22
關鍵詞:朱光潛藝術化情趣

黃 健

(廣西教育研究院,南寧 530021)

美學家朱光潛對現代中國美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于其對人生與藝術之間的可存續關系及人心將何以能在其中覓到歸宿等問題的預見性的探索??v觀其一生碩果累累的美學事業,從最早的著作《無言之美》到成名作《文藝心理學》,從得意之作《詩論》到晚年結晶《談美書簡》,都能看出他對于人生與藝術之關系孜孜不倦的探求?!叭松乃囆g化”正是他為平衡、融合人生與藝術關系而提出的可貴方案,這個命題究根到底還是在于對“人”或“人心”的莫大關懷?!叭松乃囆g化”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雖然受限于時代原因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但其中極具啟示意義的真理性因子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泯,反而對當代人們如何進行自我心靈建構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本文試從作為立論根本的人本位、作為命題目的的人生與藝術之關系以及命題實現途徑的情趣說的中介作用等三個層次進行剖析,意圖探討“人生的藝術化”何以能夠以及怎樣實現人心的自我救贖和自我超越、獲得自由的心境,以期挖掘“人生的藝術化”命題背后的心理發生機制和思維運轉過程,以及它所具有的價值。

一、“人生的藝術化”的形成梗概

“人生的藝術化”作為一個完整的命題最早現于朱光潛的著作《談美》,在該書的最后一章《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中,他對其進行了非常翔實豐滿的論述。但追究此書成書年代,可以發現其中隱藏的歷史背景信息及朱先生的良苦用心?!墩劽馈烦蓵?932年,彼時的中國戰火紛飛、內外交困,百姓雖未達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但社會上下人性里極度丑惡骯臟的一面在動蕩戰亂中被無限放大,“成千上萬的人在饑荒中待斃,人們為著幾塊錢出賣兒女,賣不出去就弄死”[1],這樣觸目驚心的景象極其普遍。朱光潛認識到社會的這種病態大抵與人心變壞相干,他說:“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盵2]因此,從現實意義上講,“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認為是朱光潛為拯救人心、拯救民族而提出的救國方案。

從美學思想層面細探,朱光潛的《談美》一般被認為是其《文藝心理學》的“通俗本”,其中的理論根據除了“人生的藝術化”均基本能從后者中找到來源依據?!墩劽馈分械摹叭松乃囆g化”命題是在前十四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的美學思想。前十四章論述的審美態度、心理距離、美感與聯想、藝術與游戲、藝術的欣賞等美學論題,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其后“人生的藝術化”的闡述作鋪墊,由此可管窺“人生的藝術化”在朱光潛早期的美學思想體系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朱光潛早年留學歐洲,西方哲人的眾多文藝思想,特別是克羅齊、康德和尼采等人的美學思想對他的影響甚巨。深究他前期的美學思想,可以發現其集大成著作《文藝心理學》的背后深深印著克羅齊思想的身影,同時也能感受到這本著作里他試圖將西方的一些美學理念與中國的傳統思想加以碰撞、融合。幾乎同期出現的“通俗本”《談美》里的“人生藝術化”就是這種嘗試下出現的一道風景。不僅如此,此命題以對人心、對人本體的建構為線索,也延續并貫穿了朱光潛后期的美學思想,最終將前后期思想打通融合,構建了人生與藝術之間超越主客二元對立限制的超脫且自由之關系。在朱光潛后期的美學思想中,他將前期建立在康德、克羅齊等人思想基礎上的唯心主觀“美感經驗”說的根基,轉移到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實踐論,這是思想體系支柱的轉變。但是他思想中關于人的尊嚴和價值及其在勞動實踐中如何能夠與藝術生產產生聯系的主體成分始終不變,表明朱光潛骨子里“人生的藝術化”的“影響因子”始終閃耀著智慧之光,倔強地指向人本位美學的建構。正如其所述:“談美我得從人談起,因為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何況文藝活動,無論是創造還是欣賞、批評,同樣也離不開人?!盵3]246

二、“人生的藝術化”的根本——人本位

朱光潛的“人生的藝術化”美學思想體系完整、內涵豐富,兼有中西文藝思想之勝,但是它的根基和旨歸都是建立在“人本位”之上。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朱光潛將“人生的藝術化”中的“人”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談美》最后一章中,他說:“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于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盵4]105于此表明,他實際上對西方思想家特別是康德和克羅齊關于將人分為實用、科學、審美三種互不相干的活動的思想表達了不滿。他認為這種人為機械的分化造成了“人”這個主體的分裂。雖然朱光潛也同意這是他們為了更為清晰地解析三者活動機制問題而采取的邏輯上的辨析手段(詳見朱光潛《西方美學史》關于康德美學思想的章節以及《文藝心理學》之《克羅齊派美學的批評——傳達與價值的問題》),但他的內心并不認同這種野蠻的分割,他認為人應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我覺察人生是有機體,科學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互相絕緣。因此,我根本反對克羅齊派形式美學所根據的機械觀,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盵5]198于此,人本位的有機整體性的觀點便被他自然而然地提了出來。人的有機整體性,強調的是“人”這個主體的完整諧和性,它具有強烈的生命主體意識,它根本否定將人作為單純的物質或生理組合而只能被動承受“解剖”的機械觀點。在朱光潛的人本位思想體系中,他更加注重主體意識的表達,認為在藝術欣賞或創作中它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因而其整體性中的審美活動之外的其他活動也一并被代入參與其中。換言之,主體的審美活動并非純粹是審美意識影響下的過程,科學的、倫理的觀念或隱或顯地在這個過程也一并發揮著作用。他這樣描述藝術活動中美感經驗與整個活動過程的區別:“直覺活動只限于創造或欣賞白熱化的那一剎那,而藝術活動并不只限于那一剎那,在那一剎那的前或后,抽象的思維,道德政治等等的考慮,以及與對象有關的種種聯想都還是可以對藝術發生影響的?!盵3]20

另一方面,人本位作為有機整體在朱光潛早期的美學思想中體現為心本位的建立。在他的著作《文藝心理學》中,他所建構的“文藝心理”體系依然將人的主體性的審美體驗置于首要位置,只是他是通過西方的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架構重新闡釋了文藝欣賞和創造等復雜過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其旨在建構心本位美學體系。而細加分析,可以發現他關于心本位的思想構建,深深受到克羅齊“直覺說”、布洛“心理距離說”、立普斯“移情說”和谷魯斯“內模仿論”的影響,只是朱光潛巧妙地將它們與中國本土思想底色進行隱性改造、融合。這種心本位在“人生的藝術化”中直接表現為情趣化的發生與轉化(下文再行論及),它的內在表現是審美過程個體心理活動的完整性。這個心理活動不是分割獨立的,而是自成世界而神完氣足,它連接并綜合形象的直覺、聯想生發思維、主體感情意識、生理運動機制等等審美體驗過程中各種復雜的多元表現;它作為連接點和中介,所起到的作用是將心本位的內在表現呈現為一個諧和而相互滲透的整體,這是“人生的藝術化”中人生與藝術能夠產生關聯的潛在前提,這一點在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體系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他認為美感經驗就是類似這樣的范疇,其之所以發生的根源在于人心對形象的直覺,在審美的過程中它隔絕外界,物我兩忘、物我同一、自成整體。這其實不過是朱光潛對于克羅齊美感經驗“直覺說”的中國式解讀。從另外的角度講,這種心本位在“人生的藝術化”的外在表現,在于“人”這個有機整體生命意識的自我覺醒,即活出了活力人生和本色人生?!八^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4]108,要達到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生命氣息的人生,關鍵在于擁有藝術心靈的滋養。朱光潛引用朱熹的詩表明他的觀點,他說:“朱晦庵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囆g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盵4]108人都有渴求美的心理需求,因此才會千方百計地去接近藝術,用藝術的熏陶來免俗、求美,避免生命變得干枯、生活了無趣味。因此,藝術心靈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關鍵,這也是心本位的最終指向,而從其目的性去尋思,這也是為了建構(或說是回歸)人本位,這才是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的核心、前提和終點。因此從“改造心靈”的層面而言,他就已為自己的美學思想潛藏了唯心主義的底色。

三、“人生的藝術化”的目的——人生與藝術的相互成就

朱光潛的“人生的藝術化”的美學命題在確立了人本位的核心之后,緊接著繼續探討人生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實際人生”是和藝術有一段距離的,但這種距離并非是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因為實際生活只是整個人生之中的一個片段,“‘實際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窄狹”[4]105-106。這是對他“距離”說的一種潛在的補充,即脫離了“實際人生”中一些基本的物質營求、生理需求和現實利害關系之外,人們還有諸如藝術提供精神享受之類的訴求。從中可以看出朱光潛認為整個人生包含“實際人生”和藝術人生,而且藝術能為人生提供一個可堪賞玩、寄托情致的“空間”,這塊樂土對人心的慰藉、人格的修養和情趣的養成大有裨益。朱光潛的這種思想根源與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脫不開關系,實際上中西方都有關于藝術烏托邦與現實生活相分離的二元論調,此共性對朱光潛產生了某種啟發。他在《無言之美》中說到:“美術家的生活就是超現實的生活;美術作品就是幫助我們超脫現實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換句話說,我們有美術的需求,就因為現實待遇我們太刻薄,不肯讓我們的意識推行無礙,于是我們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求慰情的路徑。美術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夠給我們很好的理想境界?!盵5]68因此,“實際人生”與藝術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不代表整個人生與藝術之間存在隔閡,藝術也是人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實際人生”所代表的那種只求滿足于吃穿行住、男女營求等簡單的物質層面的“俗”生活,與藝術所倡導的高渺超脫的精神追求截然不同。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使人免俗,免于受“實際人生”的束縛,超然于物外,享受鳶飛魚躍、各得其所的灑脫自由。

至于人生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朱光潛認為二者互為唇齒、不可分離,“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盵4]106但這樣的關聯并不是毫無目的、機械式的簡單粘接,其背后深藏著朱光潛的藝術追求和美學理想,“一方面,藝術具有創造理想、實現超越的生命救贖作用;另一方面,人生因為有審美的觀照和藝術的超越而能得以實現對生命理想和人心凈化的啟蒙功效。藝術救贖與審美啟蒙,將人生與藝術不可割裂地捆綁在一起,實現了雙位一體的‘同一’?!盵6]朱光潛認為“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它來源于完美的生活,而這種完美的生活直接表現為與人格的自然契合;而完美性情的自然流露、至性真情的自我抒發,溝通了物我之間的關系使二者同一,并因此使藝術與生活得以建立起情趣化的互動,“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盵4]107總而言之,在“人生的藝術化”中,人生與藝術之間是一種雙向流動、互相影響的關系。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使人生發出一種游離于世俗之外的心靈享受,進而達到自由超脫的“化境”。在這方面,朱光潛極力推崇陶淵明,認為其最能直觸“人生的藝術化”之人生與藝術二者融合無間的化境。

在其著作《詩論》最后一章,朱光潛專門探討了陶淵明其人、其生活、其詩文三者之間的聯系。他認為:“陶淵明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質不綺,因為它恰到好處,適得其中;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它一眼看去,卻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質亦綺。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梢哉f是‘化境’,陶淵明所以達到這個境界,因為像他做人一樣,有最深厚的修養,又有最率真的表現?!妗质菧Y明的唯一恰當的評語?!盵7]212他高度稱贊的陶淵明“簡煉高妙”的人格、詩品,正是其理想中人生與藝術之完美關系的最終呈現,也是其“人生的藝術化”最想要抵達的境界。于此,人生是藝術化了的人生,它有藝術情趣的注入,因而生命充滿光輝、生機勃勃,免于陷落世俗的塵埃中不得超脫、不得自由;藝術是人生化了的藝術,人的感情、意志、理想等人格表現,都化為藝術,藝術有了人的一切活力,而顯得更有人情味。欲使“人生的藝術化”中人生與藝術的關系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需要在二者之間設立一座橋梁、一個“中介環節”、一組對接機制,使它們能夠互相聯系、彼此交流,為此朱光潛引入了另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情趣”[8]。

四、“人生的藝術化”的實現途徑——情趣說

朱光潛認為人生和藝術之間的界限并非不可打破,關鍵在于如何處理“我”這個主體和外物(包括他人)之間的關系,讓我和物建立起可資交流的可能。在《談美》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中,他把物我的關系何以能夠產生奇妙的激蕩、關聯的原因 ,歸結于二者有“互相感通之點”。他說:“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透風的墻壁,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盵4]17這個“互相感通之點”其實并不神秘,它是物我之間交融的地帶,朱光潛在“人生的藝術化”中為它設立了一個頗具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美學名詞——“情趣”。在他看來,審美主體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與物的情趣往復回流、互相傾注產生了美感經驗(即審美感受),“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于我?!盵4]19在朱光潛的美學思想體系中,移情作用不單是審美主體“我”將感情(也包括個體的其他主觀感受)移注于審美對象“物”,而且物也對我產生了影響,他認為“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9],正如他常引用的辛棄疾的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得不說這其中朱光潛借鑒了立普斯“移情說”和布魯斯的“內模仿論”的相關理論,只是他是將這些理論進行了中國式的解讀和轉化。那么,物我之間的交流是如何發展到物之情趣與我之情趣互相溝通、互相流注、互融共進的境地?物之情趣與我之情趣如何從彼此獨立到融為一體、產生新的情趣?這個新的情趣又是如何在人生與藝術之間搭建橋梁、發揮重要的中介作用?解決這一系列的審美心理機制問題,是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擁有現實可行性必須要克服的最大疑慮,也是其建構主客觀統一論必須面對的難題之一。

在《詩論》中,朱光潛認為詩的境界的產生,一定要有“見”的作用,這種“見”必定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詩的“見”必為“直覺”,另外一個條件是“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一種情趣”?!澳裼^照之際,心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孤立意象,無比較,無分析,無旁涉,結果常致物我兩忘而同一,我的情趣與物的意態遂往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人情與物理互相滲透?!盵7]35-37這種物我關系表現在審美觀照方式中就是“物我兩忘”,表現在情感表現方式就是“情景交融”。我的情趣在對物的意象的直覺觀照中,悄悄注入其中,使物有了我的主觀色彩。這個過程表現為情趣的主動向物的接觸,物感應到我的影響,仿佛有了我的情趣而擁有生命并因此能表達它的情趣;物的這種情趣傾注于我的心中,與我的情趣發生激蕩共鳴,我因此感受到意象的生命力和一切思想(即物的情趣),這種情趣與我原初的情趣發生融合,到此所產生的情趣是一種全新的情趣?!霸趯徝乐骺腕w相互作用中,‘心’‘物’雙向選擇、雙向接近,最終融為一體時,審美主客體之間就表現為一種平衡關系”[10],這種平衡關系在朱光潛那里就呈現為“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都得到了“互相滲透”、升華進化、融為一體。

在“人生的藝術化”中,新產生的情趣使人生和藝術之間最大的核心即物我之間的關系沒有了隔閡,表現為人生與藝術之間親近諧和的關系有了堅實的心理基礎,二者通過已經充分情趣化了(或說是隨時隨地能進入情趣享受的境界)的心靈的牽引而生發出神奇的關聯。這樣的關聯的最終成果是情景交融在某種意義上對于藝術的回歸,人生也因為情景交融的藝術而豐富了個人情趣(我的情趣又與物的情趣發生共融),從而“人生—情趣—藝術”形成一個彼此對流的循環,互通有無、不分你我。最終,人生與藝術之間因為情趣的中介作用而在審美、人格、理想等多種意義上產生了對話,情趣化人格和有豐富生命力的藝術就是二者媾合的產物。朱光潛為闡釋這種“人生的藝術化”產生的奇妙神效,他標舉陶淵明之人格詩品加以詮釋。他說:“他(指陶淵明——引者注)把自己的胸襟氣韻貫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躍,情趣更豐富;同時也吸收外物的生命與情趣來擴大自己的胸襟氣韻。這種物我的回響交流,有如佛家所說的‘千燈相照’,互映增輝?!盵7]206朱光潛認為“物我的混化與情趣的流注”都是陶淵明整個率真圓融人格的表現,表達于藝術而形成陶詩“簡煉高妙”的特色,即人格詩品“互映增輝”、互為表現、融為一體。在朱光潛看來,這樣的境界就是情趣化在“人生的藝術化”產生的中介作用的表現及其最終旨歸。

五、“人生的藝術化”的最終指向——超脫與自由

“人生的藝術化”因情趣的中介作用而引發了某種奇妙的效果,在朱光潛的美學體系建構中主要表現為人心的救贖與超越兩個遞進式的維度?!叭松囆g化”利用“救贖”彰顯藝術,是為了助人在免俗中達到形而上地擺脫人生苦難的目的,因而頗具某些近代西方悲觀的文藝思想色彩;同時它的哲學底色和最終旨歸又是為了對人生采取超脫的“自然”審美維度,以期在“道”的體悟中享受心靈的自由,其暗合中國傳統思想。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逐層深入地解析“人生的藝術化”的終極目的,依次可以概括為免俗、“自然”、超脫與自由三個逐漸深入的層次。

1. “絕我而不絕世”

在朱光潛看來,人心之壞,在于未能“免俗”,他這么解釋:“什么叫‘俗’?這無非是像蛆鉆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 ‘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 ;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因為“現實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2]3。而藝術恰好能提供一個自由超脫的空間,讓人們免受“俗”的侵蝕、免受利害關系的束縛,進而對人心進行自我解救。但人生活于塵世中又不能完全不受其影響,難以身心俱“遺世而獨立”,朱光潛采取“絕我而不絕世”來作為調和其中矛盾的手段。在《悼夏孟剛》一文中,他就論證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他認為人生多艱、命運難測,雖然大抵是“愚者拙者混混沌沌地過去,反倒覺庸庸多厚福。具有湛思慧解的人總不免苦多樂少”,但不能因此而悲觀,反而應當以“絕我而不絕世”的心態,“把涉及我的一切憂苦歡樂觀念一刀斬斷”,積極投身現實、改造世界[5]75。朱光潛認為在污濁苦痛的人世中,唯有一方面積極地投身俗世建立一番事業,另一方面始終保持本真自我力求超脫塵世,才能達到其一直奉行的人生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境界,才能從是非痛苦中解脫出來實現自我救贖。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依稀能感受到朱光潛美學思想深處中西思想共同作用的影子,具體地說就是尼采的悲觀思想和中國傳統儒道二家思想的交錯,催生朱光潛關于人生依托藝術以免俗的設想。在免俗這個層面上,主要是尼采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比較大,他在《悲劇心理學》中說:“尼采用審美的解釋來代替對人世的道德的解釋?,F實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又是迷人的。不要到現實世界里去尋找正義和幸福,因為你永遠也找不到;但是,如果你像藝術家看待風景那樣看待它,你就會發現它是美麗而崇高的?!盵11]朱光潛認為要“見”出生活的全貌(包括美和痛苦的真相的內質),必須要從藝術中去尋找,也只有藝術才能免俗,才能使人心在免俗中實現自我救贖。

2. “風行水上,自然成紋”

“人生的藝術化”其目的的第二個層次是“自然”。在“自然”的層面上,朱光潛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道釋兩家的思想。朱光潛在《談美》中談到:“‘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盵4]108即“人生的藝術化”就是要恰若風吹水面而波紋蕩漾、韻律渾然,達到“自然”的境界。朱光潛認為“自然”是一種靜觀人生而達到的“看戲人”的境界,這種境界表現為鳶飛魚躍的恬然自適的人生態度、人生理想。在《看戲與演戲——兩種人生理想》一文中,他認為“看戲人”即是像道家老莊那樣采取“抱樸守一”“心齊”的心態以靜觀生命中的一切,才能更好地規避人生的是非對個體的影響,在超然物外中得以解脫[12]。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痹诘兰铱磥?,“道”就是“虛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道生萬物,萬物有萬物的道,而“自然”的道才是最高的道,它是一切道的共同特征、集中表現,主宰著道的演變?!斑@個‘自然’不是我們說的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而是指天地萬物形成的自然本質及其天然形態?!盵13]道家認為“自然”是非人為的、萬物本身所具有的韻味無窮的內質或狀態,即是道本身最精華、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天地萬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自然姿態,才是最高最純的美,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敝旃鉂摻邮芰说兰业倪@種“原天地之美”的“自然”思想,他用“觀照”(1)“觀照”來源于西方哲學范疇,朱光潛借助此詞并結合中國傳統文論思想使之趨近于傳統的靜觀理論,后者發展至宗白華的“靜照”理論而得到經典的闡釋。其實二人關于此理論在本質上很接近,旨意源于釋家的虛靜,可參見“虛靜”的相關理論。的方式將“免俗”和“自然 ”連接起來,關于此點,可以宗白華《藝術的空靈與充實》一文來輔助驗證之。宗白華說:“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事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行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然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盵14]朱光潛提出的“靜觀”和宗白華的“靜照”究根到底是同一個東西,它們都是為了將免俗帶入“自然”的境界,唯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生的藝術化”才得以自由地舒展,不僅藝術趨于化境,而且人從其中體味超脫的自適因而生命更顯圓融。

3.人心的超脫與自由

“自然”并不是為了隔絕人生去追求虛無縹緲的道,而是要與人生產生聯系,朱光潛認為它是通過藝術的真善美三位一體而與人生產生交集的。在《談美》最后一章他從倫理和藝術的關系、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來探討善和美、真和美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的結論,亦即真善美的同一[4]110-112。朱光潛用情趣連貫了科學、倫理和藝術,使其對應的內核“真”“善”“美”范疇在藝術的審美經驗中得到交匯同一,這是“人生的藝術化”的目的所在。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同一對人產生的影響,才是朱光潛苦苦追求的“人生-藝術”(此時人生與藝術已經同一)的最高理想,那就是超越。超越亦即人心的超脫與自由,這是“人生的藝術化”的最終指向。超越并非完全脫離現實生活,而是獲得一種更加廣闊的人生視野,神游天外,心靈獲得極大的愉悅滿足。不但懂得生活、享受生活,還能超然物外;它表現于藝術,就是于洗煉中見真妙,恰如朱光潛心目中理想的詩的境界——“在剎那中見終古,在微塵中顯大千,在有限中寓無限”[7]35。超越表現為對世俗的超脫,進而追求自由的境界,人心不再受利害關系所束縛而在藝術中獲得拯救,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所營造的那種空靈灑脫、疏淡自適的心境,正契合了朱光潛“人生的藝術化”中人心對超脫與自由的全部訴求。

至此,朱光潛以人本位為核心建構的“人生的藝術化”,將情趣作為人生與藝術的橋梁而包蘊貫通真善美三者,使其在藝術中融合同一,最終實現心靈指向“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最高歸宿,也因此其所建構的“人生的藝術化”的理想美學體系擁有了可資心靈在免俗中得到自我救贖的關懷空間,亦擁有了可資心靈在超脫與自由中實現體悟人生宇宙真諦、遨游大千世界的翅膀。

總之,朱光潛“人生藝術化”美學思想是西方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的一次融合嘗試,盡管它因側重心本位的重構而顯出其底色的唯心主義傾向,但在風雨飄搖、戰火紛飛的20世紀30年代,朱光潛企圖以“人生的藝術化”主張來構建遠離紛爭現實的藝術烏托邦,用于重塑人心,這亦是一種可貴的曲線救國方略。雖然這種帶有精神啟蒙色彩、文人理想化氣息的文藝浪漫救國思想,因受限于當時戰亂四起的歷史語境、受限于個體存在的根本(即生命)處于隨時湮滅的現實處境,而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飽受冷落。但對于今天身處和平年代卻日益遭受科學與物質文明“異化”迫害、日益承受巨大精神困厄折磨之苦的人們,如何擺脫俗世利害關系束縛、讓心靈回歸本真,既能于入世中實現自我價值,又能獲得類似于“人生的藝術化”的超脫與自由,依然有值得深思細品、可資借鑒的價值意義。

猜你喜歡
朱光潛藝術化情趣
摯友可貴
朱光潛三立座右銘
地鐵車站裝飾裝修的藝術化設計與應用
藝術化 可否成為鄉村的未來
愛情趣數字
夏蟲情趣
不規則抽象
論詩歌評價的標準:從柏拉圖到朱光潛
面向真實歷史的藝術化求知——電影《村戲》的影像風格與價值
怕站而不怕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