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對校園漢語俚語的二次元建構

2020-05-20 15:08張鴻瀟
文學教育 2020年4期
關鍵詞:語言特點社會功能文化內涵

張鴻瀟

內容摘要:時代不斷變化發展,新事物新思想層出不窮,語言作為社會的產物,也得到了不斷的更新與進步。而俚語作為語言的一種形式,也在不斷更新,出現了大批與新時代、流行文化相關的新俚語。其中,校園漢語俚語的發展的尤為迅速。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為主體,在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下,分析校園漢語俚語的語言特點、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并透視中國校園大學生使用校園漢語俚語所體現的情感以及推動二次元社會的建構。

關鍵詞:校園漢語俚語 語言特點 文化內涵 社會功能 二次元

1.引言

Colline Eble在《俚語與社會性》一書中把俚語定義為:“俚語是一系列不斷發展變化的口語化詞匯或短語,是說話人用社會上流行、時髦的語言來建立和加強團體成員身份認同感與統一性”。而校園俚語是指在特定的校園范疇內開展教育活動,學生使用或創造的一些非正式的慣用語。(陳尾菊.校園俚語的現實意義及制約因素分析[J].海外英語,2011(04))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校園俚語得到了更新,擁有極強的生命力,而且具有豐富的表達力。周一民曾在《北京現代流行語》中所說:“流行語是俚語的一種,是新興的、流行的俚語。流行語也是特定的階層、行業、集團用語,在人口集中、階層眾多的大都市尤為豐富?!币虼?,筆者認為校園漢語俚語的擴展多來自于當代的流行語,為學生這個特別的群體所使用,成為了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表明,任何語言形式的出現都與其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拋開語言形成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對其做更進一步剖析顯然不現實。(李娜.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從之前的研究發現,校園俚語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既由社會產生,也預示著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

2.文獻回顧

因校園俚語的產生及發展有著獨特的軌跡,對社會發展有著深刻影響,許多學者(如:王金杰,陳尾菊)對英語校園俚語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校園學生的常用俚語,探討了英語校園俚語的社會功能。同樣也有學者(如:李麗,高倩如)對英漢俚語進行了研究對此,探討兩者之間的語言特點、社會意義的異同。而對于以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分析俚語,之前的學者,如周露潔,在“關于美國俚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已結合美國俚語的運用實際,對美國俚語的社會語言學特質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探究了其語言特點和社會功能。還有學者秦毅之,在“美國理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中,詳細分析了前人用社會語言學理論分析美國俚語,同時探討了其社會功能。但是前人對俚語研究的范圍廣泛,且對校園漢語俚語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提出了兩個疑問:“我國校園大學生的校園漢語俚語使用情況如何?我們又該如何利用其表現出來的社會功能去構建二次元社會?與以往相關研究比較,本研究具備以下創新點:(1)本文研究的主體是校園漢語俚語,區別于英語俚語;(2)在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下,分析校園漢語俚語語言特點、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最終以推動構建二次元社會為目的。

3.校園漢語俚語的基本特征

3.1語言特征

校園漢語俚語的語言表現形式豐富,內涵有趣,寓意獨特,其語言特征主要表現在語音和詞匯層面。

3.11語音層面

校園漢語俚語常用諧音的方式將俚語趣味化、簡單化,促使交流時既可以增加幽默感,又方便記憶。

如“搔年”,其實是“少年”的諧音,帶著搞笑的意味,又似指少年有點“風騷”的意思。再如“表”,是“不要”的諧音,相對于說“不要”,說“表”會更加簡單,且在發音上有所異于平常,更容易讓人記住。更有學生交流時用“嘔像”來替代“偶像”,幽默地表達出對于追星的態度。

3.12詞匯層面

校園漢語俚語在詞匯層面最為突出兩個特點是采用了省略的形式和寄生的形式。(1)省略:如“不造”,意思是“不知道”,它是由“不知道”的拼音省略其中一部分變化過來,從而改變了讀音,使交流更具趣味;如“吃瓜群眾”由“吃瓜”和“群眾”省略復合而成。原來指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喜歡一邊嗑著瓜子,一邊與人閑聊。而在網絡中,“吃瓜群眾”指對某事采取旁觀的態度,莫不關心。在保持原有意思的基礎上,加強了交流的語氣,也讓人更為記憶深刻。再如學生線上交流時,常使用“awsl、SB、BT”等詞,是由其中文拼音首字母縮寫而來,因其用中文形式過于直白,用拼音縮略詞后,會顯交流時更加委婉。(2)寄生:例如,“粉絲”一詞,其產生本就是源于英文單詞“fans”,在原有發音基礎上,尋求相近的中文詞語。再“不作會死啊”一詞,”不作“的意思是”不干做作的事“,這一句話在構詞上是符合一定的語言語法規則的。延伸到中英結合的表達方式“No zuo no die”,是借鑒了英文中的規范表達 “No pains, no gains.”“No zuo no die”里的“zuo”,是打破了傳統的語法規定而形成。保留這樣的形式,更能突出說話者表達”作“字的語氣和態度,體現說話者要表達的情感。

3.2修辭特征

由于社會迅速發展,不斷更新事物與思想,需要大量語言來展現,但規范性的語言無法滿足其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產生了大量的俚語滿足這種特別的需要。而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與時代接軌最為密切,因此更多接觸到表達新事物的語言,從而發展為流行的校園漢語俚語。

3.21校園漢語俚語具有隱喻性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一種語言表現形式,相似和聯想是隱喻的主要特點。隱喻意義的創造與理解依賴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如校園俚語“吃土”,其本意是吃泥巴,而這里的隱喻為“沒錢花了、窮了”,本體和喻體都表明吃不起好的東西,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從而聯想到是“沒錢花了、窮了”。其隱喻性將生活常見現象引申出別的含義,使雙方的溝通更含趣味性,平易近人。

3.22校園漢語俚語具有反諷性

校園漢語俚語的反諷意義主要表現在反語的使用上。反語又稱為倒反,是指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本意,從而帶有嘲諷、諷刺的特點。如,“美的你”一詞,在詞的構成上,“美”本屬于好的意思,但用于漢語俚語“美的你”時,卻表示“你過于沾沾自喜”的意思,帶有說話人的嘲諷、嫌棄、調侃的態度。

3.3情感特征

校園漢語俚語屬于語言范疇,而校園大學生作為此使用主體,在使用其過程中,自然而然會體現學生的情感。調查表明,學生會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特定的校園俚語。如“藍瘦香菇”一詞,說話者在傷心或煩心的情況下使用,意在表達自己此刻傷心的情緒,因正常情況下,學生可能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我好傷心??!”而通過俚語的方式表達,更自然的帶上了一層趣味性,更能引起聽者的意見,不僅表達了直接傷心的情緒,也暗含著說話者想得到關心的感情。除此之外,“我太難了”、“太上頭了”等俚語,都能直接明了地體現說話者當時的情感,或是表達了更甚于字面上的情感,增添了交流的趣味性,促使交流雙方更容易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情感。

4.校園漢語俚語的社會功能

由于本文是在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下探討校園漢語俚語的社會功能,所以為了讓讀者深刻了解校園漢語俚語與其使用者之間所體現的社會關系,本文會先概述社會語言學中的兩個基本概念: “權勢量”和“共聚量”。前者表明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之間社會地位差距的大小,社會地位低者其權勢量就低,社會地位高者其權勢量相對就高。后者雖然也能體現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社會距離的大小,但更側重于說話人和聽話人各自社會背景、社會經歷、宗教信仰、職業和年齡等社會條件的契合點和相同點?!肮簿哿俊睂で笱哉Z社團成員之間的一致性,是形成“言語適應”的前提和基礎。(徐大明.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49) 在校園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學生總會時刻處于這個團體或那個團體之中,而要真正融入一個團體,需盡量讓自身的言語與這個團體成員間一致,也就是需與此團體有“共聚量”關系。其中,校園漢語俚語的作用尤為突出。校園漢語俚語的使用,能展現一個人接受的事物與思想,因而在交流中,根據對方所使用的校園漢語俚語,調整自身的言語與態度,從而雙方達成共識,精神上獲得共鳴,與對方建立“共聚量”關系,促使自身更好融入群體。同時,根據說話者使用的校園漢語俚語,旁人也可辨明說話者在群體中的身份地位,比如俚語“太上頭了”,更多情況下學生會在朋友交流間使用,卻極少用于與老師的交流。從而認清自身在此團體中應處的身份地位,再次調整自身的言語與態度,適應復雜的團體關系??偠灾?,校園漢語俚語的使用,建立了交流的橋梁,從而有利學生更好融入社會團體。

5.校園漢語俚語的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社會文化與基層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由基層群眾創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體特征。狹義上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制度和組織機構。而“語言是社會組織的產物,是跟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而演變的,所以應該看做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因此,校園漢語俚語作為語言的一種,是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文化特征。經調查研究發現,校園漢語俚語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生活上,言語表達傾向簡化。語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使用校園漢語俚語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這不僅體現了對交流者的態度,也暗含著自身對生活的態度。例如,當要贊揚一個人很厲害的時候,相較于使用 ”你太厲害了“,用一個字的俚語“?!?,就可以清晰表達說話者要傳達的夸贊之意。再如一些數字俚語“666、88、99”,利用數字的諧音,簡化了打字交流的繁瑣,在達到交流目的的同時,也使雙方的交流更自然親切。(2)思想上,言語表達傾向委婉。研究表明,學生在表達自身情感時,會更常使用校園漢語俚語。原因在于校園漢語俚語在滿足學生表達情感的同時,幽默趣味的方式本身會對自身情感起一定的調節。如“藍瘦香菇”說話者在情緒低落時使用該俚語,意在表達自己傷心的情緒。相交于用直接的方式“我很難受,我很想哭”,用校園漢語俚語的方式,既能表達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說話者在說出該俚語的同時,通過比幽默有趣的俚語,也給自身的傷心情緒起到安慰的作用。

6.校園漢語俚語的二次元建構

“二次元”是現今社會中的一種青年亞文化,是青年人對功利文化的批判,在其中他們建構符合自己認知的文化秩序。(劉黎黎.“二次元”大學生群體世界觀的重建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此處,本文也認同二次元的本質是現世人類心中,對夢想生活的模糊的憧憬。校園漢語俚語表面上是交際的一種語言方式,但其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正是當代大學生所憧憬的二次元世界的模型。因此,本文就其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探討校園漢語俚語最終是如何推動二次元世界的建構:(1)簡化的校園漢語俚語,使交流自然親切,尤其是談論與時政有關的校園漢語俚語,如“打老虎、拍蒼蠅”,談論者不覺話題遙遠陌生,反之,使用俚語的方式首先會營造一種特別感,當聽話者不懂其意時,會去尋求答案,進而了解其含義。其次,使用俚語的方式會更接地氣,容易使學生接受,提高他們的政治意識,關系國家社會熱點時事。再次,此類與時政有關的校園漢語俚語一般都帶有國家、社會所倡導的行為、觀念,因此,使用主體在不斷運用這些校園漢語俚語時,會潛在地影響他們的行為與觀念,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其積極的三觀的塑造。(2)說話者使用校園漢語俚語表達情感,都傾向委婉表達。研究表明,特別是在表達消極態度或情緒時,說話者都會采用校園漢語俚語,如“BT、SB、檸檬精”等俚語的使用,因其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交流時不會過于直白,難以接受。所以,更多地使用校園漢語俚語,既準確表達了說話者的態度,也暗含了說話者在交流時,為對方留有余地,不直接撕破關系。由此可見,使用校園漢語俚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談話者的觀念,使其用更趨委婉、包容、文明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有利促使談話者所在團體的和諧共處。

猜你喜歡
語言特點社會功能文化內涵
基于師生語言特點研究談數學助學課堂
淺析俄語科學語體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
淺談愛德華·邦德《李爾》中的“布萊希特式”
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報道的語言特點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討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電視劇《后宮?甄嬛傳》臺詞的階層差異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