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下妥樂村行商空間調研

2020-07-14 08:27陳昕昕代軍吳鋒超吳凡躍李光琴梁麗仙張丹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行商

陳昕昕 代軍 吳鋒超 吳凡躍 李光琴 梁麗仙 張丹

摘要:本文基于米歇爾·德塞爾托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的解讀,針對妥樂村行商空間中的“抵制”、“消費”、“散步”進行調研,探討妥樂村行商與當地管理者、原住民、游客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鄉村非正規空間研究的補充。

關鍵詞:行商;行商空間: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TU986;K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279-03

一、行商空間中的日常生活審美理論

(一)理論基礎: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

“日常生活審美化”由英國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首創,學術界對此有諸多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米歇爾·德塞爾托建立了日常生活中反理性的社會學。他強調要善于將論述的筆觸延伸到社會的各個微觀層而,伸展到日常生活末端普通人的生存策略當中,從小人物身上發現大智慧,反映其他社會問題。本文觀點主要來自米歇爾·德塞爾托,筆者將從三個維度來闡釋妥樂村行商空間:(1)日常生活實踐的“抵制”戰略戰術;(2)“消費是另一種生產”;(3)“散步于鄉村”的審美體驗。

(二)概念辨析:行商與行商空間

1.行商

行商,寓指外出流動經營的小型個體商販。他們沒有固定營業時間、地點,常往來于各地販賣,即流動商販,與“坐商”相對。本文行商是指妥樂村村內廣泛存在的,由本村村民和外村村民構成的流動商販群體。他們通常在路邊進行交易,周轉資金少、流動性大,轉移靈活,偶有固定販賣場所,多見于各條交通流線,搭棚置桌,用塑料口袋、竹筐、背簍、簸箕等農用工具盛放,銷售以農產品為主,也會在路邊植物枝丫上懸掛手工藝品,對路過游客熱情地“攔截”式販賣(如圖1所示)。

2.行商空間

行商空間是外村村民在路邊擺攤所形成的交易空間,因位置的移動和交織形成不同的空間形式。多集中在村內人流量密集的交通線、景觀節點,這類自下而上的空間形式,通常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中未有規劃。

(三)行商空間中的日常生活審美

行商作為社會基層,由于生計形成各種非正規經濟活動,這樣的存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空間場所,也帶來一系列矛盾、發展機遇和新的生活體驗。本文試圖從商販、原住民、游客、管理者的不同視角重新審視這一空間制造和空間再生產。

二、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概況

妥樂村位于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隸屬石橋鎮。我們選擇妥樂村作為研究區的主要原因:(1)妥樂村是六盤水市10個傳統村落中經濟最活躍的村,自下而上的空間管控具有代表性。(2)流動商販是目前備受關注的群體,研究通常限于城市,缺少鄉村研究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于2019年12月15日18日發放,回收有效問卷92份,其中商販20份、游客21份、管理者21份、原住民30份。通過統計,以便更充分了解不同人群對妥樂村行商空間的看法。

三、抵制:不同利益者的較量

德塞爾托的理論中,日常生活并不是單一美好的,存在著支配性的權利,也存在著對絕對權力的“抵制”,是一種角力關系。本文將從三方而進行闡述。

(一)管理者的“抵制”

本部分針對21個管理者、20個行商進行調研,內容包括:“本村有沒有制定相關的條文條例來管理商販?在管理過程中商販有沒有積極配合您的工作?您到這里販賣商品有人驅趕你們?”。結果表明,lOO%的商販知道村內管理制度,90.5%愿意積極配合,9.5%不愿意積極配合。有6人表示有被管理者驅逐的經歷,有14人表示沒有受到驅趕,占總數的70%。以此看出,管理者與商販之間存在摩擦、角力,但“抵制”并不突出。

(二)同行的“排斥”

本部分針對20個行商進行調研,就商品種類而言,以食品為主,內容較單一,同行存在一定的競爭“排斥”(見表1)。其它受訪內容包括:“您在販賣過程中會調整商品價格來吸引顧客?您希望怎樣擺放自己的攤位?”。80%會調整價格來吸引游客,20%不會。70%希望根據游客量靈活擺放攤位。以此看出,妥樂村行商之間的“排斥”較弱。

(三)原住民的“困擾”

本部分針對30位原住民進行調研,內容包括:“您對周邊流動商販的看法?流動攤販擺攤有給您的生活帶來不便?”。70%的原住民希望有流動商販,16.7%的人不希望有,13.3%的人無所謂(如圖2所示)。村內產生的影響:環境衛生>交通>噪音(見表2)。村內是原住民生活的場所,商販往往集中在人流密集處,以尋求最大經濟效益,這必然對原住民的生活產生負而影響,同時,他們給原住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認同,融入度較高。

四、“消費”是另一種“新生”

商品的價值取決于消費者的使用,消費者的使用也需要將其放置于特定的情境關系中。所謂“效用”,就是消費者怎么看待商品價值或發現商品隱藏的屬性,即想法再生產。消費不僅能產生經濟效益,還能通過消費者的再生產,挖掘文化含義并進行傳播,這就是另一種“新生”。

(一)促進發展

村內從行商誕生,到形成一定規模數量,再發展到需要專門管理,說明自下而上的非正規經濟形成的非正規空間,己然反作用于管理者的政策制定。

(二)傳播文化

買家通過商品,可以發現商品蘊含的文化價值。在行商販賣的商品中,有些商品極具特色,比如:銀杏果、銀杏叮叮糖、烤銀杏、銀杏爆米花(如圖3所示)。

通過對21名游客進行調研,95.2%的游客認為烤銀杏極具特色(如圖4所示),33.3%的游客愿意推薦(如圖5所示)。這些充分說明以當地產品為載體,行商己給游客帶來影響,向外界傳遞妥樂村“樹伴人家”形象。

五、散步于村落”的空間審美體驗

當游客散步于村落中,身體介入靜態的景觀空間,在行商引導下,心靈同時介入動態空間,動靜交融中,感受鄉村當下的生活轉變,成為獨特的審美經驗與時空記憶,變成與過往人、當下人生活緊密相連的開放空間。

(一)空間的產生

行商在目的驅使下,巧妙運用戰術,位置移動,相互交織而形成新空間。針對行商的20份、游客的21份、居民的30份有效問卷,內容包括:您希望商販怎樣擺放攤位?您覺得以什么方式收入更高?您傾向于去哪一類攤購買?”。統計得出,游客量是決定擺放攤位的重要因素(見表3)。

(二)空間布局形式

商販旺季為節點式,商用民居周圍空間為集中規整式,淡季為無序式。

六、結語

本文基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從“抵制”、“消費”、“散步”三方而對妥樂村的行商空間展開研究。通過對92份問卷數據分析,得出妥樂村行商空間是多向作用的產物,其生成原因、分布特征并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兩個以上主體互動的結果。

行商窺見了空間消費與生產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抓住時機,開始他們的行商生涯。隨著游客數量、商品種類需求的不斷增加,商販規模也逐漸壯大,從而產生了活躍的行商空間,需要管理者專門的應對,這一需求需要被正視。在我們的調查中,有九成以上的游客愿意購買“樹伴人家”文化產品,由此可見,行商帶來了文化的擴散。在行商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原住居民和景區管理者對其產生了“抵制”,而“消費”卻作為比“抵制”更加積極的因子存在。重新審視這一自下而上的空間,將其與景區融為一體,成為特色“名片”,是對行商空間的探索,是對特殊主體的尊重。商販作為妥樂村行商空間的締造者,在攤位選擇、分布上滿足了游客更好“散步”的需求。游客亦作為行商空間的支持者,其心靈審美需求在妥樂村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鄉村振興背景下烏蒙山區傳統村落景觀體系重構研究,項目編號:2018zc112;項目名稱:發生學視角下烏蒙山區傳統村落保護研究,項目編號:黔教合KY字【2018】379;項目名稱:貴州省2018年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8521006:項目名稱: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妥樂村“景觀名片”,研究,項目編號:LPSSIDXSI8131。

參考文獻:

[1]葉丹,張京祥.日常生活實踐視角下的非正規空間生產研究——以寧波市孔浦街區為例[J].人文地理,2015(05).

[2]張榮,抵制·消費·散步——米歇爾·德塞爾托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3]王琪琪,米歇爾·德·塞爾托日常生活實踐理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4]林敏慧,黃琳玉,鄭嘉靜,等,城市旅游空間的非正規就業集聚研究——以廣州為例[J].旅游科學,2019(04).

[5]陳文超,行商與坐商:進城創業的組織經營形式[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03).

[6]張延吉,張磊,吳凌燕.基于集聚經濟的流動商販空間結構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4(04).

[7]黃耿志,薛德升,徐孔丹,等,中國大城市非正規公共空間治理——對城市流動攤販空間疏導模式的后現代反思[J].國際城市規劃,2019(02).

猜你喜歡
行商
廣州十三行之萬成行結業始末考析
在日升月落時
十三行行商與清代戲曲關系考
廣州十三行同業管理法律研究
“行商”
十三行主要閩系行商創始人的發跡
清代行商之保商制度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