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策莫如自治
——蘇軾、蘇過居儋民族觀的形成

2020-11-17 13:49王世焱
中國蘇軾研究 2020年0期
關鍵詞:黎族蘇軾海南

◇王世焱

蘇軾、蘇過父子于紹圣四年(1097)七月抵儋,居儋生活近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六月北歸。其居儋期間,從對瓊島懷有猜測、陌生與恐慌,以及對“投之生黎,俾勿冠履”[1]1040的生活產生疑問與疑慮;到摒棄成見接納儋耳,入鄉隨俗,近民親民,與儋人同樂,“晚途更著黎衣冠”[1]1090地融入儋耳社會;再到最后“但使俚俗相恬安”[1]1090,產生了維護與保護儋人利益的思想。在此過程中,他們與儋人產生了感情,并對儋人受欺謾產生同情,在蘇軾“咨爾漢黎,均是一民”[1]1039“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1]1070民族平等觀的影響之下,蘇過提出了“上策莫如自治”[2]494的政治主張,即給黎族人民“許以官而用”[2]494,并使黎人有“編戶之家”[2]495的民族懷柔政策,為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做了歷史性貢獻。

一、心存偏見

人們對陌生的地方缺少認識,用自己的文化、習俗、習慣去丈量并評判他地的文化、習俗、習慣,就會產生偏見甚至歧視?!抖Y記·王制》載有對“異俗”“異齊”“異和”“異制”“異宜”的認識,即“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3]480。蘇軾、蘇過初到海南,未免偏見。

(一)地域偏見

自漢武帝“漢元鼎六年定為越地,置儋耳郡”[4]3232,海南島正式納入中華版圖,實行有效管理。由于地理位置遠離中原政治中心,偏安海外一隅,古中原人對海南島產生了地域歧視,稱之為蠻荒之島。詹賢武教授在其專著《黎族文化主體性問題研究》中論述:

地域歧視是基于地域性差異而對其他地域環境以及該地域中的人產生“區別對待”的態度。地域歧視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較為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人類的活動范圍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本地域中的人對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非常熟悉,對其他地區明顯產生陌生感,很容易對異地產生偏見,甚至將其妖魔化。地域歧視涉及地域文化、經濟、政治、民族以及人類心理活動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地域歧視是文化歧視、政治歧視、經濟歧視等最直接的體現方式。[5]165

古人由于交通不暢與信息不靈,把帝都王畿定為“天下”的中心,其他次遠、漸遠、較遠、偏遠、遙遠的五等地域分別命名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胺焙谐挤c王化之意?!拔宸敝蓙怼渡袝び碡暋酚杏涊d: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3]226

《禮記·王制》記載:“千里內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保?]476而《漢書》臣瓚注引《茂陵書》:“珠崖郡治瞫都,去長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儋耳去長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保?]134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儋州:西北至東京七千九百六十八里,西北至西京八千五百四十七里?!保?]3232因此,海南島被中原之人稱為“蠻荒之島”。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七日“烏臺詩案”結案后,“正字王鞏監賓州(今廣西賓縣)鹽酒務”[7]7333,蘇軾非常愧疚于好友“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1]2555(《與王定國四十一首》其二)。到蘇軾被貶惠州,與張耒通信時稱自己“屏居荒服”[1]2576(《答張文潛四首》其二)。以離帝都遠近來劃分地域,對“荒服”就明顯帶有地域偏見。

蘇軾父子即將渡海腳踏瓊島之時,與蘇轍相別于雷州,蘇軾發出“與子各意行,同落百蠻里”[1]1034(《和陶止酒》)的感慨?!鞍傩U里”的稱謂,明顯具有中原之人對瓊島的地域偏見?!奥洹弊謱懗隽颂K軾的命運多舛,他擔憂生活艱難、被“蠻”同化、不能返還。蘇軾接著哀嘆:“從我來海南,幽絕無四鄰。耿耿如缺月,獨與長庚晨?!保?]1049(《和陶雜詩十一首》其一)對海南幽絕之地的陌生,使其孤獨,陷入寂寞沉思。

當蘇軾踏上海南儋耳這片熱土,看到生活的艱苦、環境的惡劣,他想到逃離,便“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1]3228(《試筆自書》)。他還時常產生歸鄉的念頭,賦詩給弟弟子由: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蒸花壓紅玉。從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祫e駕復何為,帽寬帶落驚童仆。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鵠。[1]1040(《聞子由瘦》)

他把如今儋耳困苦的生活與過去京城舒適的生活進行對比。如今只要有去皮之“脫粟”糧食就心安了,倆人都像神仙一樣消瘦,定能騎上黃鵠還鄉。蘇轍反而認清形勢,告誡他此時“騎鵠”還鄉是不現實的,還是安心于此身所至之地。有詩云:

多生習氣未除肉,長夜安眠懶食粥。屈伸久已效熊虎,倒掛漸擬同蝙蝠。眾笑忍饑長杜門,自恐莫年還入俗。經旬輒瘦駭鄰父,未信腦滿添黃玉。海夷旋覺似齊魯,山蕨仍堪嘗菽粟。孤船會復見洲渚,小車未用安羊鹿。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長須同一仆。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歸期兩黃鵠。[8]898(《子瞻聞瘦以詩見寄次韻》)

當蘇軾看到肥沃的良田可以耕作,鳥獸繁多可以射逐,薯芋雜糧遍地生長,能填飽肚子,稍微心安,于是賦詩云:“豈無良田,膴膴平陸。獸蹤交締,鳥喙庇穆。驚麏朝射,猛豨夜逐。芋羹薯糜,以飽耆宿?!保?]1040(《和陶勸農六首并引》其三)

蘇過的心情也是十分復雜,閉上眼睛就想到回歸中原,他用詩句記下此過程:“閉眼黃庭萬想歸,此心久已息紛馳。幽居正喜門羅雀,晨起何妨笏拄頤?!保?]70(《東亭》)“瘴海不知秋,幽人忘歲月。只記庭中花,幾度開還枿?!保?]71(《次韻叔父月季再生》)身在雷州的叔叔蘇轍只好勸慰他:“客背有芳藂,開花不遣月。何人縱尋斧,害意肯留枿?!保?]897(《所寓堂后月季再生與遠同賦》)即使父子倆在海南居住了兩年,蘇過潛意識里也存在著對“島夷”明顯的地域歧視,他在文章《志隱》里首句便下筆寫道:“蘇子居島夷二年?!保?]479

(二)文化偏見

文化偏見伴隨地域偏見產生。古中原人會以鄙視、嘲笑、憐憫等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其他地域文化中的人與事。

海南黎族有著傳統的文身習俗。文身習俗“是黎族人民用血和肉鐫刻的‘敦煌壁畫’,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渡胶=洝分杏脴O不文雅的比喻對其進行了描繪,字里行間流露出封建文人輕佻、鄙視的態度。而‘不食五谷,食蚌及鱉’更是封建文人為了迎合中原地區人們的好奇心理而杜撰的,與黎族傳統的飲食習慣風馬牛不相及”[5]169。中原人對海南黎族文身習俗的輕佻與鄙視態度就是最明顯的文化歧視。

海南黎族女子繡面習俗,周去非《嶺外代答》更有詳細記載:

海南黎女以繡面為飾,蓋黎女多美,昔嘗為外人所竊,黎女有節者,涅面以礪俗,至今慕而效之。其繡面也,猶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會親舊女伴,自施針筆,為極細花卉、飛蛾之形,絢之以徧地淡粟紋。有晢白而繡文翠青,花紋曉了,工致極佳者。[9]419

蘇軾踏上瓊島時,對陌生感強烈的海島產生了不可接納和恐懼的心理,寫出這樣的詩句:“四州環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保?]1034(《行瓊儋間,肩輿坐睡……》)“百洞蟠其中”,《太平寰宇記》載有黎人風俗:“有夷人,無城郭,殊異居,非譯語難辨其言。不知禮法,須以威伏,號曰生黎。巢居深洞,績木皮為衣,以木棉為毯?!保?]3236“夷”是古人對文化較落后部族的稱呼。[10]374在蘇軾有限的想象空間,海南島有非常多的“山洞”,黎族人民多居住在“山洞”中,有著相當的臆想。一個“洞”字寫出蘇軾缺乏對海南島的了解,有一點戒備之心,這些都是文化偏見影響著蘇軾對海南島的初步判斷。當他們登高北望中原之時,見到的是茫茫大海,這種“空無感”讓他們感到無助與恐懼,并帶有一點感傷與絕望。蘇軾“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余日,澹然無一事。學道未至,靜極生愁”,寫下夜夢恐懼的詩句:“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保?]1038(《夜夢并引》)身心如“掛鉤之魚”被困住,表達了他對儋耳的陌生感與不適感。他還產生了“誤入無功鄉”[1]1038(《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并引》其二)的文化偏見,認為儋耳是其無法施展才能、立德立功立言之地。

作為文人,蘇軾也是跟隨中原文化對海南島的認識。他在《和陶與殷晉安別》詩中,有對海南黎族的稱謂,即“久安儋耳陋,日與雕題親”[1]1068?!暗耦}”是古中原人對南蠻之地的稱謂,認為這里之人不吃煙火熟食?!抖Y記·王制》載:“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保?]480

蘇過同樣不甘身落“島夷”,對海南黎族也存在同樣的蔑稱,他向哥哥蘇邁、蘇迨傾訴:“我今處海南,日與漁樵伍。黃茅蔽澗谷,白霧昏庭宇。風高翔鴟梟,月黑號鼯鼠。舟居雜蠻蜑,卉服半夷虜。下床但藥餌,遣瘴煩樽俎。何須鳶墜時,方念平生語?!保?]78(《冬夜懷諸兄弟》)“蠻蜑”“夷”是蔑稱。還有詩文“山夷野獠喜射獵”[2]98(《夜獵行》),“聳獰醉野獠”[2]100(《己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諸兄弟》),“異獠紛來賓”[2]116(《用伯充韻贈孫志舉》),“五嶺之南,夷獠雜居”[2]479(《志隱》),等等,用“獠”來對黎族人進行輕佻的蔑稱。

(三)人格偏見

人格偏見是隨地域偏見與文化偏見伴生的。古中原人總自認為有著地域與文化的優越感,對偏隅一方之人從外貌、服飾、語言、行為、習慣、習俗等方面進行人格歧視,并有著獵奇、詆毀的心理防備。

一是語言方面。在他們眼中,島夷之人外貌、服裝、語言、行為、習慣都與之不同,就產生怪異感,加上語言互不相通,便稱之為“鳥語”?!逗鬂h書·度尚傳》載有把“深林遠藪椎髻”之人稱為“鳥語之人”[11]864。韓愈在《送區冊序》中,也把言語不通之地的人,稱為“鳥語夷面”[12]266。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與互換訊息的工具,每個民族、每個人種都有自己的語言,并無優劣高下之分。古中原地區之人由于聽不懂黎族語言,就把黎族語言稱為“鳥語”,帶著強烈的人格偏見。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記有:“鳥語夷面,非譯語而莫通;茅屋荊扉,亦土風之甚陋?!保?3]786明代《嘉靖廣東通志初稿》記有:“椎髻額前,鳥言夷面?!保?4]158

二是外形方面。地域、氣候加之習俗、文化不同,人們之間的五官、膚色、神態、服飾肯定存在差異?!短藉居钣洝份d:“儋耳,即離耳也,皆鏤其頰皮,上連耳匡,狀如雞腸下垂,在海渚,不食五谷,食蚌及鱉而已?!保?]3233《太平御覽》載:“儋耳夷,生則鏤其頭,皮尾相連。并鏤其耳匡,為數行與頰相連,狀如雞腹,下垂肩上。食薯?!保?5]365古人用這種不雅的詞匯描摹儋耳人外形與生活習俗,明顯帶著不屑和人格歧視。蘇過在《志隱》中也存在這種對海南黎族人民的外形歧視:“而儋耳者,又在二廣之南,南溟之中,其民卉服鼻飲,語言不通,狀若禽獸,既嚚且聾?!保?]479

三是稱謂方面。從宋代開始,統治者“以蔑視的態度對瓊島上的黎族人民進行粗暴而簡單的民族甄別。歸化封建朝廷、服從中央統治、按時向官府繳納賦稅者,則被稱為‘熟’;而不歸順封建朝廷、不服王化、不向官府繳納賦稅者,則被稱為‘生’”[5]35。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載有生黎與熟黎稱謂:

海南有黎母山,內為生黎,去州縣遠,不供賦役;外為熟黎,耕省地,供賦役,而各以所邇隸于四軍。州黎質直獷悍,不受欺觸,本不為人患。熟黎多湖廣、福建之奸民也,狡悍禍賊,外雖供賦于官,而陰結生黎以侵省地,邀掠行旅居民。[9]70

蘇軾在此背景下,對黎人的稱謂也有詩句云:“投之生黎,俾勿冠履?!保?]1040(《和陶勸農六首并引》其六)而蘇轍沒有來過海南,只聞島人習俗,記有:“子瞻和淵明《勸農》詩六首,哀儋耳之不耕。予居???,農亦甚惰,其耕者多閩人也。然其民甘于魚鰍蝦蟹,故蔬果不毓。冬溫不雪,衣被吉貝,故藝麻而不績,生蠶而不織,羅紈布帛,仰于四方之負販。工習于鄙樸,故用器不作。醫奪于巫鬼,故方術不治?!保?]1039中原與島人習俗有異,故心存偏見。

二、接納儋耳

蘇軾父子是帶著政治迫害與排擠踏上儋耳的。蘇軾被貶的官名為瓊州別駕,但不得在瓊州府駐扎,而安置到離瓊州府五百里的昌化軍[4]3235,不得簽書公事,不得食俸祿,不得住官舍。這種政治迫害是想讓他自生自滅,一是無俸祿,一日三餐無著,難于維持生計;二是安置于窮鄉僻壤,交通不便,訊息不暢,精神空虛;三是不得使用公權,任由使喚,任人蹂躪。但蘇軾父子看到儋人的純樸善良與熱情好客,慢慢認識與了解了儋耳社會與黎族傳統文化,接納了儋耳。

(一)心安隨鄉

蘇軾父子逐步融入了儋耳社會,儋耳人也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這位來自中原的文化名人。

蘇軾“盡賣酒器,以供衣食。獨有一荷葉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娛”[1]1038(《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并引》)。由于缺少糧食,他想“再拜請邦君,愿受一廛地”[1]1039(《糴米》)來耕作,愿意在這里落戶安居?!昂D隙嗷奶?,俗以貿香為業。所產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予既哀之,乃和淵明《勸農》詩,以告其有知者?!保?]1039(《和陶勸農六首并引》)此時蘇軾父子已經熟悉儋耳情況,自覺放下身段,放棄恐慌,開始喜歡上這個地方。蘇軾詩云:“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邙?!保?]1043(《和陶擬古九首》其四)他的意思表達得非常明確:我已喜歡上海南這個地方,這里自古以來就沒有征戰、屠殺、戰亂和爭斗,人們安詳地生活。我望著奇峰巍峨的黎母山,它跟中原的嵩山與北邙山就沒有什么區別。他對儋耳的認同感一出來,就不再陌生,就能入鄉隨俗,心安隨鄉。

當他看到城東南的儋人黎子云、黎子明兩兄弟,有農圃之勞,也發出感喟來:“借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鴂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保?]1053(《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并引》其二)這是蘇軾父子極大的思想轉換與進步,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決心,是要放下曾經朝中重臣的身段與文人風骨的。不過善良的父子倆摒棄了過去對儋人的成見與偏見,決心學習儋耳“鴂舌”語言,成為一名“南蠻鴂舌之人”[10]125,融入儋耳黎母社會。蘇過用詩歌記錄父子鄉音的改變:“南音行自變,重譯不須通?!保?]100(《己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諸兄弟》)在融入儋耳生活之后,蘇軾父子用詩記錄無聊的日子,云:“我是玉堂仙,謫來海南村。旦隨老鴉起,饑食扶桑暾?!e看樹轉午,坐到鐘鳴昏。斂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溫?!保?]1055(《入寺》)

蘇軾心安隨鄉的過程,其實就是徹底改變以往對儋耳地域偏見的過程。

初來時,蘇軾父子發愿“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1]1033(《吾謫海南,子由雷州……》);適應海南生活后,便有“今茲黎母國,何異于公鄉”[1]1052(《和陶雜詩十一首》其十一)的感受;北歸時,竟對海南產生了深情依戀:“北歸為兒子,破戒堪一笑。披云見天眼,回首失海潦。蠻唱與黎歌,余音猶杳杳?!保?]1094(《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當政治風雨隨著終風散去,還原了天空與海色,也還原了他本人的清白,蘇軾發下感慨與誓愿: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1]1087(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罚?/p>

他永不會悔恨來到海南,這里奇絕的見聞是平生不曾經歷過的,他高調地向世人與政治對手發出強音,這段不平凡的經歷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蘇過在《志隱》一文中,也向北客解說海南島是宜居之地,山清水秀,物美豐華,人民安居樂業,無戰爭,無勞頓,是神仙夢寐以求的宅所,以消除中原人對海南島的誤解、疑惑及地域歧視,云:

雖然,瘴厲之地,子不得其詳也。仆亦擇其可道者以釋子之惑。天地之氣,冬夏一律。物不凋瘁,生意靡息。冬絺夏葛,稻歲再熟。富者寡求,貧者易足??內餅橐?,蓺根為糧。鑄山煮海,國以富強。犀象珠寶,走于四方。士獨免于戰爭,民獨免于農桑。其山川則清遠而秀絕,陵谷而縹緲而岪郁。雖龍蛇之委藏,亦神仙之所宅。吾蓋樂游而忘返,豈特暖席之與黔突也哉?。?]480

北客最后承認自己對海南島的認識過于浮淺,慚愧地感嘆說:“吾淺之為丈夫也!”[2]481

(二)入鄉隨俗

蘇軾父子適應了儋耳生活與人文環境之后,心情漸漸平靜下來,以超脫的姿態學習儋人的生活,融入儋人的習俗。儋耳難得肉食,“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1]1041(《聞子由瘦》),生活過得十分困苦。有詩云:“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保?]1041(《聞子由瘦》)

海南盛產椰子,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椰木:

椰木,身葉悉類棕櫚、桄榔之屬。子生葉間,一穗數枚,枚大如五升器。果之大者,惟此與波羅蜜耳。初采,皮甚青嫩,已而變黃,久則枯乾。皮中子殼棕可為器,子中穰白如玉,味美如牛乳,穰中酒新者極清芳,久則渾濁不堪飲。[9]295

東坡不僅喜歡喝椰子水,還把椰子果殼制作成椰子冠,用來作為服飾佩戴,詩云:

天教日飲欲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會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發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1]1047(《椰子冠》)

蘇門李廌在《師友談記·椰子帽》記載:“士大夫近年效東坡桶高檐短,名帽曰子瞻樣?!保?6]12蘇軾制作的椰子冠,不知不覺又引領了時尚。他雖然處于遙遠的儋耳,已無政治影響力,但其人文精神與人格魅力還是受到追捧。

蘇過還把父親制作的椰子冠與《椰子冠》詩一首寄給雷州的叔叔蘇轍,蘇過詩云:

玉佩犀簪暗網絲,黃冠今習野人儀。

著書豈獨窮周叟,說偈還應見祖師。

棕子偶從遺物得,竹皮同使后人知。

平生冠冕非吾意,不為飛鳶跕墮時。[2]69

蘇過的詩意為:回想起過去風光地佩戴珍貴的玉佩與犀簪,如今如土人打扮一樣草服黃冠。戴上椰子冠,這好似漢高祖的竹皮帽一樣灑脫,被后人傳為佳話。蘇轍有《過侄寄椰冠》復詩云:

衰發秋來半是絲,幅巾緇撮強為儀。

垂空旋取海棕子,束發裝成老法師。

變化密移人不悟,壞成相續我心知。

茅檐竹屋南溟上,亦似當年廊廟時。[8]896

海島常見的椰子引發了蘇軾、蘇過、蘇轍三人的詩情感興。蘇軾針對椰子冠來寫事,抒發順應自然環境、不違背人事環境之情,是入鄉隨俗的有力見證;蘇過則是由椰子冠來感嘆今昔生活處境的不同,告訴叔叔蘇轍,自己愿意跟隨父親堅守清貧;蘇轍卻是從自己年老頭發稀疏出發,戴上椰子冠剛好裝成老法師,表達在南溟住茅竹屋與在朝做官也沒有什么兩樣。

當蘇軾父子獲得儋耳城西一塊田地時,高興地種下了早稻,用詩序來記此事件:“小圃載植漸成,取淵明詩有及草木蔬谷者五篇,次其韻?!痹娫唬骸俺颗d灑掃罷,飽食不自安。愿治此圃畦,少資主游觀?!保?]1065(《和陶西田獲早稻并引》)

由于海南米少,蘇過與父親蘇軾日日學習土人吃食山芋充饑。蘇過為了把山芋做得更好吃,變出花樣來制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蘇軾大為高興,高度評價“玉糝羹”,說是“天上酥陀”沒吃過,這“玉糝羹”卻是“人間決無此味道也”,詩贊曰:“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保?]1066(《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做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

當生活穩定下來之后,東坡開始跟儋人學習釀酒,詩云:“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芳辛知有毒,滴瀝取無窮。凍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保?]1070(《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太平寰宇記》載瓊島儋人釀酒之法:“醞酒,不用曲糵,有木曰嚴樹,取其皮葉,搗后清水浸之,以粳釀和之,香甚,能醉人。又有石榴,亦取花葉,和醞釀之,數日成酒?!保?]3233蘇軾學會釀酒后,用小甕裝酒,詩云:“小甕多自釀,一瓢時見分?!保?]1068(《和陶與殷晉安別》)非常有成就感。

蘇軾父子入鄉隨俗的過程,也是徹底改變以往對儋耳文化歧視的過程。他們尊重、包容與認同了海南文化以及儋耳黎族文化,接受了儋耳的飲食、服飾等各種生活習俗,故有“余生欲老海南村”[1]1086(《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二)的感慨。

三、結下情誼

蘇軾父子融入儋耳生活,與儋耳人產生感情,結下深厚的情誼,發出“誰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風雨看紛披”[1]1046(《次韻子由三首·東亭》)與“長歌自誷真堪笑,底處人間是所欣”[1]1046(《次韻子由三首·東樓》)的感嘆。

(一)友好交往

蘇軾性格豁達,容易拋棄陌生感與他人相處。儋人也非常善良,喜歡這位北客上門造訪。蘇軾與居城東南的儋人黎子云、黎子明兄弟友好交往,黎子云家前面有一口大池,池中養魚。由于水木幽茂,環境幽雅,眾人湊錢蓋了一屋,蘇軾給屋命名為載酒堂。他與軍使張中經常一起去造訪黎氏兄弟,喝酒釣魚為樂,并詩云:“城東兩黎子,室邇人自遠。呼我釣其池,人魚兩忘反?!保?]1053(《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并引》其一)黎子云家有菜圃、果園,蘇軾詩云:“菜肥人愈瘦,灶閑井常勤。我欲致薄少,解衣勸坐人。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蛠碛忻垒d,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保?]1053(《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并引》其二)

蘇軾經常帶著自己釀制的酒去儋人子云、威、徽、先覺家做客,有詩《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

其一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其二

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其三

符老風情奈老何,朱顏減盡鬢絲多。

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東坡非常感激黎子云對他的真誠相待,不因他是貶謫之人而有意嫌棄他、疏遠他。他用《題贈黎子云千文后》來贊頌黎子云對他的厚愛:

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將歸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從邦君于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軾。[1]3227

到他臨行離開海南,北移廉州之時,得到黎子云贈送的佳釀,便動情地題跋一詩給黎子云,折作酒菜錢,以報答黎子云的深情相待,即“新釀佳甚,求一具理。臨行寫此,以折菜錢”[1]3187(《自題〈別海南黎子云〉詩》)。

東坡與黎子云的真誠交往情誼,還體現在向黎子云借書之事。黎子云家中藏有柳宗元詩文書籍。東坡最喜歡“南遷二友”,即陶詩與柳文。他到海南帶書不多,便向黎子云借柳文閱讀?!顿F耳集》載有:

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家有柳文數冊,盡日玩誦。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人畫作圖。東坡贊曰:“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庇米雍裾Z。[16]221

(二)受人饋贈

蘇軾父子與儋人友好相處,結下情誼,衣食缺乏之時,常受儋人饋贈。

一是食物饋贈。海南糧食產量極低,大米多從內地過海運來。蘇軾《縱筆三首》其三詩云:“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保?]1072內地之船運米不到的情況下,他們經常是半月后就無米下飲了。但是儋人這日那日有祭祀活動,有雞有酒一定分給他們吃。糧斷之后,他們還去儋人家做客,“叩門有佳客,一飯相邀留。舂炊勿草草,此客未易偷”[1]1073(《貧家凈掃地》)。蘇過在詩文中也寫到儋人饋贈給他們的食物有“薯芋”“稻谷”“蚶蛤”“韭菘”,即“薯芋人人送,囷庖日日豐?!/D羞蚶蛤,園奴饋韭菘”[2]100(《己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諸兄弟》)。蘇過最感動的是儋人饋贈坡鹿或野豬肉,他在《夜獵行》序中云:“海南多鹿豨,土人捕取,率以夜分月出,度其要寢,則合圍而周阹之,獸無軼者。余寓城南,戶外即山林,夜聞獵聲,旦有饋肉者,作《夜獵行》以紀之?!碧K過覺得,不狩不獵,十分愧對儋人的饋贈,有詩感興云:“朝來剝啄誰有饋,愧爾父老勤弓戈?!保?]98元符二年(1099)冬至前二日,儋耳海邊漁民贈送海蠔給蘇軾,蘇軾文《食蠔》記之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碧K軾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之人,會烹飪,會品味,“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1]1256(《中庸論下》)。從未品嘗過海蠔鮮美的東坡對兒子蘇過調侃說:“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保?]3412

二是衣物饋贈。東坡有一次在集市中碰到一位黎族樵夫擔木柴入市賣,樵夫起惻隱之心,贈送他木棉大衣,用來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東坡用《和陶擬古九首》其九記載這段不尋常的情誼與饋贈: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負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聞詩書,豈知有孔顏。翛然獨往來,榮辱未易關。日暮鳥獸散,家在孤云端。問答了不通,嘆息指屢彈。似言君貴人,草莽棲龍鸞。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1]1045

蘇過也用詩來記錄儋人饋贈衣物:“檳榔代茗飲,吉貝御寒風?!保?]100(《己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諸兄弟》)

(三)反思得失

元符二年(1099),東坡反思他在儋耳是“得”勝于“失”,在《書上元夜游》中寫下:

己卯上元,予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17]14

其反思主要是“笑”。一笑,上元良月佳夜之樂;二笑,儋耳人民安居之適;三笑,夜游興盡歸舍已三鼓,家門掩關,家人熟鼾;四笑,自己看破,而韓愈釣魚不懂得失。其實是反思自己雖然遭貶儋耳,看起來是“有失”,但夜觀儋耳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沒有政治斗爭,生活安康幸福,身處其中得到樂趣。從蘇軾父子初來海南對“黎蜒雜居,不復人理”[1]2645(《與程全父十二首》其九)的不適,到如今“民夷雜糅,屠沽紛然”的祥和氣氛,這些“所得”不是誰人都能體驗的。蘇軾非常注重儒家“勸和睦”的主張,他早年時就在《策別·安萬民》其二中論述:“夫民相與親睦者,王道之始也。昔三代之制,畫為井田,使其比閭族黨,各相親愛,有急相赒,有喜相慶,死喪相恤,疾病相養。是故其民安居無事,則往來歡欣,而獄訟不生;有寇而戰,則同心并力,而緩急不離?!保?]1431因此,他從“黎蜒雜居”的初步認識,到“民夷雜糅”的景象稱謂,是對海南固有觀念的徹底轉變。這種轉變顛覆了他以往對海南儋耳的所有臆想和片面理解。

蘇過在父親蘇軾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生日時,也認為父親遭貶謫海南是因禍得福,得多于失,即“塞馬未還非叟病,莫邪偶棄豈鉛铦?長生有道因辭寵,造物無私獨與謙”[2]105(《大人生日二首》其二)。

蘇軾與儋人結下深厚情誼的過程,也是徹底改變以往對儋耳人格歧視的過程。他擯棄了“蠻”“夷”“獠”等稱謂,改用“海南”來稱謂島名,用“黎”“黎人”等來稱謂儋耳人。元符二年(1099)蘇轍六十一歲生日,蘇軾作《沉香山子賦》送給蘇轍,云:“往壽子之生朝,以寫我之老懃?!w非獨以飲東坡之壽,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保?0]13蘇軾借助沉香之清芬,希望弟弟感受到海南黎人的盛情厚意,其實就是借助沉香意象來表達儋人對他的善待,與他對儋人的感激之情。蘇過在《論海南黎事書》一文中,用了十三次“黎人”這一客觀平等的稱謂。

當父子倆離開儋耳時,儋人攜酒帶食趕來相送,純樸的儋人執手揮淚,不舍他們的蘇內翰離去。蘇過用詩歌記錄儋人送別的情形是“蛙蝝與蚳醢,敬我如族姻”[2]116(《用伯充韻贈孫志舉》)。蘇軾用詩歌來作別海南黎民,表達惜別深情?!秳e海南黎民表》詩云: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1]1085

宋人范正敏《遁齋閑覽·海南人情不惡》也真實地記錄了這段感人的送別場面:

東坡自海南還,過潤州。州牧,故人也,出郊迓之。因問海南風土人情如何。東坡云:“風土極善,人情不惡?!逼涑蹼x開昌化時,有十數父老皆攜酒饌,直至舟次相送,執手泣涕而去,且曰:“此回與內翰相別后,不知甚時再得來相見?!保?8]16

東坡對海南儋人最真實與中肯的評價是“風土極善,人情不惡”。儋人也非常清楚,此次與蘇軾父子相別,難涉“鯨波”的海南島,“不知甚時再得來相見”。

四、提出自治

蘇軾父子在海南度過了“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19]1628(蘇軾《與程秀才三首》其一)的困苦生活,以及被驅逐出官舍“舊居無一席,逐客猶遭屏”[1]1064(蘇軾《新居》)的打壓,親切體會到純樸善良的儋耳人的包容。在“尊王攘夷”的背景之下,他們提出了“民族自治”的主張。

(一)“華夷之辨”背景

“尊王攘夷”是宋代社會政治的主流價值觀。[20]26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程頤《論政篇》的“華夷之辨”說:

或問:“蠻夷猾夏,處之若何而后宜?”子曰:“諸侯方伯明大義以攘卻之,義也;其余列國,謹固封疆可也。若與之和好,以茍免侵暴,則亂華之道也。是故《春秋》謹華夷之辨?!保?1]1214

以及歐陽修《本論下》的“尊中國而賤夷狄,然后王道復明”[22]292之說,范仲淹《上執政書》的“使夷不亂華”[23]212之說,石介有《中國論》: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乎內外,所以限也。夫中國者,君臣所自立也?!瓥|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其俗自安也,相易則亂。[24]333

而蘇軾嘉祐六年(1061)的《策略一》也談到了“尊王攘夷”的觀點,即“四夷交侵,邊鄙不寧,是攘之而已也”[20]1403。

一些州官當權者欺謾“四海之夷”,儋耳人自然也在被欺謾之列。蘇軾看不慣這種情形,用詩行記錄下儋人受欺壓的情況:“天禍爾土,不麥不稷。民無用物,珍怪是直。播厥熏木,腐余是穡。貪夫污吏,鷹摯狼食?!保?]1040(《和陶勸農六首》其三)具有民本思想與正義感的蘇軾十分同情儋人的遭遇,對當權者嚴厲譴責。

(二)平等民族觀

蘇軾父子重新認識和評價海南文化特別是黎族文化,逐漸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觀。蘇軾本是一個善良之人,“四海皆弟昆”[1]519(《東坡八首》其七),容易與社會各階層人士相處。他早年在《韓愈論》中,對儒家與墨家待人、待夷狄之道的區別展開討論:

愈之《原人》曰:“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山川草木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狈蚴ト酥鶠楫惡跄?,以其有別焉耳。今愈之言曰“一視而同仁”,則是以待人之待夷狄,待夷狄之道待禽獸也,而可乎?教之使有能,化之使有知,是待人之仁也。不薄其禮而致其情,不責其去而厚其來,是待夷狄之仁也。殺之以時,而用之有節,是待禽獸之仁也。[1]1303

他主張:“何謂至誠?上至大臣,下至小民,內自親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秱鳌吩唬骸琳\如神?!衷唬骸寥薀o敵?!保?]1320(《上初即位論治道二首·道德》)這種“赤心至誠”“至仁”的思想,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唯其如此,才能獲得“夷人”的尊重與臣服,呈現一片“華夷交慶,草木增榮”[1]2921(《興龍節功德疏五首》其三)的祥和景象。

宋人劉壯輿《漫浪野錄》記載了蘇軾最真誠的為人之道與人人平等觀:

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兒?!弊佑苫弈?,少許可,嘗戒子瞻擇交。子瞻曰:“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保?5]72

在與儋人的相處過程中,蘇軾提出“咨爾漢黎,均是一民”[1]1039(《和陶勸農六首》其一)的民族平等觀,進而提出“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1]1070(《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的民族平等觀,這也對應了他元祐年間提出的“華夷來同,天地并應,以謂福莫大于無事”[1]3007(《集英殿秋宴教坊詞致語》)的民族平等主張。

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五夜,他與老書生數人夜游儋耳城,看到“民夷雜糅,屠沽紛然”的景象,這正是他所憧憬的理想社會。他覺得是一種“得”,不用去太遠的地方去尋找“協和之邦”,在眼前與腳下就可找到。他后來為昌化峻靈王廟寫下碑文,非常贊賞海南漢黎人民的和睦雜居:“瓊崖千里塊海中,民夷錯居古相蒙?!保?]1686(《峻靈王廟碑》)

蘇過在父親的長期影響之下,也認同民族平等觀。他在《志隱》一文中,反對北客鄙視儋耳黎族人:“寓此世間,美惡幾希。乃欲夸三晉而陋百粵,棄遠俗而鄙島夷,竊為子不取也?!保?]480

詹賢武教授在《黎族文化主體性問題研究》中認為:“蘇軾平等的民族觀不僅體現在他對待黎族人民的感情上,而且體現在他對待黎族文化的態度上,他以寬厚、仁愛的胸懷,通過自己的文化實踐和文化理念維護著黎族人民的生存尊嚴,也捍衛著黎族文化的地位。蘇軾提倡民族平等的思想,完全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對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保?]183

(三)“自治”主張

早年的蘇軾就具有民族自治的樸素觀,他在秘閣考試中有這樣的答卷:

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譬如禽獸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亂。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也。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

夫以戎狄之不可以化誨懷服也,彼其不悍然執兵,以與我從事于邊鄙,則已幸矣,又況乎知有所謂會者,而欲行之,是豈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將深責其禮,彼將有所不堪,而發其憤怒,則其禍大矣。[1]1236(《王者不治夷狄》)

這其實就是“民族自治”的主張。

當蘇軾父子被貶謫儋耳時,剛好碰上政府官員議論所謂“黎患”“黎亂”,要采取軍事打擊與武力鎮壓。蘇軾父子和儋人相處久后,經過嚴格考證,最了解所謂“黎事”,其實是“漢曲”“黎直”。為了保護日日與之親近的海南黎人,制止一觸即發的戰爭,蘇過“棄默而言”,寫下著名的策論《論海南黎事書》[2]493—495,要求官府平等地對待海南黎族人,贏得“彼若赤子之愛父母”,且大膽地提出“上策莫如自治”的主張,“則遠人受賜也”。

蘇過詳細分析“黎人犯事”的主要原因:一是“法令之煩苛,調斂之無時,官吏之貪求”。二是“黎人之性,敦愿樸訥,無文書符契之用;刻木結繩而已。故華人欺其愚而奪其財,彼不敢訴之于吏”。三是“吏不通其語言,而胥吏責其賄賂,忿而無告,惟有質人而取償耳”。其實,蘇軾在詩中早已提示過,黎人犯事主要原因也是“怨憤劫質,尋戈相因。欺謾莫訴,曲自我人”[1]1039(《和陶勸農六首》其一)。四是“捍掫之吏,皆用武夫,而士卒之籍,多出無賴。所過聚落,雞犬一空。來則捶暴其家,人去則壞棄其器具”[2]495。

如果貿然武力鎮壓或圍困,逼其屈服,這些昏招只是“議者本以圖功名,邀爵賞,不恤長久之計,茍目前之利也”。因此,“上策莫如自治”?!白灾巍钡木唧w措施包括:

一是許以官,拊循其民?!俺⑷艟钄倒僖允谷?,則賢于用師矣。今黎人盜邊民之畜,巨室不過從十余隸,徑入其族數其罪,取之不敢拒命者,信異其人也。仆以為此可許以官而用矣?!保?]494蘇過多站在黎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強調給予數個官職,比武力鎮壓好。至如偷盜漢人牲畜的黎人,不管其家族如何巨大,也要敢于直入其家族清算其罪過,使他們不敢抗命,樹立黎人官員的威信,爭取黎人之心。

二是編制黎人戶籍,給予邊防任務?!熬帒糁?,家有武備,親戚墳墓所在,人自為戰;而又習其山川險阻,耐其風土瘴癘。吏若拊循其民,歲有以賞之,則吾藩籬不可窺矣?!保?]495蘇過繼續設身處地地為黎人著想,強調要一視同仁對待黎人,讓其有正式的戶籍,有穩定的祖先故土,他們就會有防守故土的職責。并且黎人熟悉適應這里的山川、風土等環境,如果用黎人官吏,撫黎人百姓,每年還有朝廷獎賞,則邊防更加牢固了。

三是約束官民,獎勵能吏?!爱旓営兴緡兰s束,市黎人物而不與其直者,歲倍償之,且籍其家而刑其人;吏敢賄賂者,不以常制論;而守令不舉者,部使者按之以聞。又為之賞典以待能吏。如此則能者勸,慢者懲,貪胥滑商不敢肆其奸,邊有寧矣?!?/p>

蘇過“民族自治”理念的形成,既因與“田父野老、閭閻之民”[2]492(《論海南黎事書》)日日相處,得到善待與厚愛,也是深受父親蘇軾教誨,“久推是心誠而均,可貫白日照蒼旻”[2]31(《次大人生日》)。其論斷,堪稱遠見;其主張,堪稱偉大。李盛華先生評價:“蘇過針對當時的時局,寫下《論海南黎事書》一文,屬于重大的朝政、朝綱以及正確處理“黎患”“黎亂”的重頭文章,是一篇富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完美策論。該文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卓有見識地第一次完整系統地提出了‘民族自治’的政治主張,體現了蘇氏父子崇高的政見和卓越的思想,更展現出青年蘇過的膽識、見識與才華?!保?6]333

注 釋

[1]〔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2]〔宋〕蘇過著,蘇大剛、蔣宗許等校注:《斜川集校注》,巴蜀書社1996年版。

[3]陳戍國點校:《四書五經》,岳麓書社1991年版。

[4]〔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版。

[5]詹賢武:《黎族文化主體性問題研究》,海南出版社2016年版。

[6]〔東漢〕班固:《漢書》(簡體字本),中華書局1962年版。

[7]〔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93年版。

[8]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9]〔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中華書局1999年版。

[10]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

[11]〔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簡體字本),中華書局1993年版。

[12]〔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3]〔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中華書局2003年版。

[14]〔明〕戴璟、張岳:《嘉靖廣東通志初稿·瓊州府》,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15]〔宋〕李昉編纂,夏劍欽校點:《太平御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6]顏中其編注:《蘇東坡軼事匯編》,岳麓書社1984年版。

[17]〔宋〕蘇軾撰,劉文忠評注:《東坡志林》,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

[18]〔明〕陶宗儀纂:《說郛》(涵芬樓鉛印本第6冊),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年版。

[19]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20]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21]〔宋〕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

[22]〔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李逸安點校,中華書局2001年版。

[23]〔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貴校點,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4]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9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25]〔明〕陶宗儀:《說郛》(涵芬樓鉛印本第3冊),中國書店1986年版。

[26]李盛華:《小坡之隱者歸來——蘇過居儋詩文研究》,海南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歡
黎族蘇軾海南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海南書香節 引領全民閱讀新風尚
《黎族母親》等
從善如流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吟詩赴宴
海南雜憶
59國免簽游海南
熱帶寶島海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