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2020-11-28 07:47吳瓊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年11期
關鍵詞:情感教育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吳瓊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對各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需求,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科素養的明顯提升。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有所增益。

【關鍵詞】情感教育;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且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學科,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及情感體驗展開課堂教學,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情感教育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不斷提高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促進學生道德修養及品質素養得到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科學、哲學、法律等知識,而這些知識無不與人們的生活體驗及情感認知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感教育,有助于實現教學的知行統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陶冶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在課堂營造出濃厚的、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感氛圍,促進學生在心靈上與教學內容形成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促使其在課堂教學中認真聽講、深入思考,能夠快速領悟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有助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合理拓展相關生活案例、信息和資料,從而使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和拓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其學習視野,優化其創新思維,還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思考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升。

(三)有助于增強師生教學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法,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知識點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并就所思考的問題與教師展開互動與交流,不斷深化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同時,情感教育能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其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探究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基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他們對于社會生活及實踐的體驗還較少,缺乏豐富的閱歷,因而對于部分理論性、思想性較強的內容,難以深入領會并靈活運用以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創設相關教學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情感共鳴,促使學生積極、高效地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和探究各教學問題。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方面,教師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一是教師要在充分解析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導問,啟發和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教學內容并對其歷史、現實意義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以促使其認知的深刻性。務必基于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需求之間的來層層設疑。二是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借助微視頻等方式營造相關教學情境,將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點以生動直觀且富于趣味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快速理解,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在《中國擔當》章節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通過學習,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增進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從網絡上尋找近年來我國在參與國際事物與合作方面的事例,再利用多媒體制作成教學視頻,使學生全面了解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對外經濟援助、全球環境保護、各種災難救援等方面所做的貢獻,清晰感知一個大國對國際事務方面的擔當,了解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形象。特別是選取今年在中國及世界范圍內爆發、給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及經濟發展所帶來嚴重影響的新冠肺炎抗擊、防范的視頻、圖片及文字資料播放給學生。由于本次疫情對每個人,包括每位學生的健康、學習及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可通過視頻,呈現我國政府在抗擊疫情方面所制定的各項措施、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體現了一個國家對人民生命安全的保護。正是由于政府的決斷與擔當,有效阻擊了新冠疫情在我國的廣泛傳播,也給世界各國應對疫情提供了寶貴的時間與經驗。此后,我國又先后派出多支專家醫療隊前往國外疫情嚴重的國家進行援助,這種針對學生生活體驗的情感教育,更容易使學生直觀理解大國擔當背后所體現的責任意識,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再如,在關于友誼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創設出班中教學情境,以學生視角,針對某一位好朋友違反了班規的情況,讓學生思考應不應當指出來。學生一方面會因為好朋友犯錯而不好意思指出來,另一方面又覺得幫助自己的好朋友認識并改正錯誤才是真正對朋友好,才是朋友間最長久和真摯的友誼。教師可讓幾名同學以情景劇的形勢呈現這一心理過程,并使用合理的語言、動作、表情等來呈現這一教學情境,使學生從內心對友誼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知。

(二)課堂教學結合生活實際調動其情感體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教師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展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對于教學各環節的設計,教師要把控好多種教學變量,通過增強學生的學習快樂體驗,強化其道德與法治意識?,F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增進了國與國之間及不同組織、機構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意味著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與組織而獨立存在,都需要在一個組織或單元中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擔當意識,是一個人思想、認知成熟的標志。教師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少年。如,在《少年的擔當》章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學生在家庭、班級、學校、社會實踐中的活動視頻片段,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認知自我,要求學生回答每個人在不同組織、不同單元中都扮演什么角色?每個角色都要承擔哪些相應的責任?如果每個個體都不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會造成哪些結果?如果每個人都清醒認知自己的定位并力所能及地盡好應盡的責任對家庭、對班級、對社會會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明確自我的存在和主體意識,認識到作為一個個性、思想獨立的個體對家人、對同學、對朋友、對社會、對國家均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而對責任的擔當,意味著要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境界,拓展思維與格局,通過能力的增長更好地行使自己承擔的每一份責任。如,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友善關愛、對班級榮譽的愛護、對社會的關注與維護、對環境的保護等,明確自身的職能,方能行使好職責。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三)在教學中增進師生情感交融以優化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運用情感教學,也包含師生間的情感交融,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是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的保證。教師可在教學中有效利用情感教學法,培養學生獨立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我發展與展示的平臺。在這樣充滿溫馨和諧的班集體中,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認知自我,以及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存在和意義,并在學習活動中與教師、同學保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互為幫助、互為成就的關系,對于學生的學習及身心健康發展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也會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上《師生交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日常針對糾正學生不良習慣、批評指正學生違紀現象等,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為什么要對違反班紀校規、學習懶散的學生進行嚴厲批評?老師放任學生的不良言行是對學生好還是對學生有偏見?如果老師不再嚴格管理學生,學生會出現什么結果?等,使學生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全心投入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效率的不斷改善和提升。

(四)創新教學模式以關注學生情感表達需求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容,吸納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充分落實生本教育理念,積極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以營造自由、平等、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推動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也融入了更多與現實密切相關的內容,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和廣泛應用。教師可在教學中針對各知識點,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教學,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深入思考的能力。如,在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章節的教學中,對于生態安全的教學,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央視《焦點訪談》《人與自然》等節目中關于人的行為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視頻片段,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內容及嘉賓的觀點進行探討,并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各抒己見。也可針對節目中的熱度話題,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合作探究式學習,并就相關問題展開辨析,在相互辯論和探討中培養學生關注實事、關注社會發展的良好的習慣,提高其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素養。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情感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生活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認知,使之深刻體會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自己學習、生活、道德修養及思維品質等各方面的密切聯系。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將情感教學有效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廖曉慶.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2]馬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才智,2020(16):108

[3]勞婷婷.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23-24

[4]牟宗蘭.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導航,2018(05):78-79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學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將它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獨立的教育形式。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情感教育的相對概念是“唯理智教育”,也就是“唯理智教育傾向”。這種教育傾向的具體表現就是:沒有把情感發展列入教育目標系列之中,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的目標占據教育目標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過程中漠視、扭曲和阻礙學生的情感發展,師生之間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為了達到純粹的理智訓練的目的,或者為了維護教育者本人的權威,隨意侮辱學生的人格尊嚴,根本不把學生當成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缺乏評價學生情感發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標準。

對于“優秀生”來說,學習成績突出,出類拔萃,常受到教師的表揚,家長、朋友的夸獎。他們的情感態度除了積極進取,同時又存在自私自利、好勝心切,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時高度焦慮。其實“優秀生”還有另一面沒有被看到,那就是他們要承受來自家庭、來自學校、來自老師的期望,要感受來自“差生”和“中等生”的異樣的目光。這種目光、這種期待正是他們內心世界最大的壓力。

“后進生”的情感表現可能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壞的),他們有自卑感、厭煩感、恐懼感。往往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教師把贊許的目光投向優秀生,而對差生則冷眼相待。稍有過失,就會導致他們心理消極,自暴自棄,自我貶低。沉重的壓力使得“后進生”對自己缺乏信心,情緒不穩定、緊張、煩躁不安,他們往往以反社會或自我退縮的行為去尋找和表現個人價值,走向極端則會出現犯罪、離家出走、逃學、自殺等傾向。

當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識之士極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將情感的發展列入評價人發展的重要指標。從情感入手是現代教學的標志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情感是獲取知識的土壤和動力”,而布魯姆則把情感看作是影響教育過程的三大動力之一。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

猜你喜歡
情感教育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小組活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應用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試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策略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