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常態:文本解讀的多點對接

2020-12-21 03:22王運紅
語文天地·小學版 2020年12期
關鍵詞:基礎課外閱讀文本

王運紅

文本解讀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最基本內容和操作形式,教師在具體執教時,需要有回歸常態的意識,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將文本解讀與學生形成觀照,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解讀成效。文本解讀需要多點對接,教師要做好篩選和優化處理,對接生本認知基礎、對接生本興趣取向、對接生本課外閱讀、對接生本思維想象,都能夠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學習主動力。

一、對接生本認知基礎投放問題

教材文本大多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存在更多制約因素,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的認知,在文本解讀引導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認知基礎現實,利用閱讀問題設計展開具體調度,以快速啟動學生學習思維。提升問題設計針對性,其認知基礎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在問題設計和篩選時,要占有豐富的學情信息,以提升問題覆蓋面。

學生閱讀認知呈現差異性,教師在問題設計時需要有更多觀照,以提升問題覆蓋面,讓更多學生進入思考環節。如教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景陽岡》,學生對武松形象有一些了解,特別是對武松高超的武功更是欽佩不已,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主要從武松性格分析角度進行設計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切入點,以便建立更為完善的學習認知。如:“武松喝酒后毅然決然要上景陽岡,表現了什么樣的性格?”“從文本哪些地方能夠看出武松好強而無畏的性格特點?”“文章通過什么深化了中心?”……學生拿到這些思考問題后,都能夠積極閱讀文本內容,查閱教輔材料,展開閱讀討論,逐漸達成閱讀共識。

教師從學生閱讀基礎實際出發,為學生投放了一組思考問題,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和討論。這些思考問題集中在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方向,與學生閱讀思考形成高度切合。學生對武松打虎細節都比較熟悉,從人物、主題角度展開思考,能夠將閱讀信息貫穿起來,進行必要的內化處理,形成嶄新閱讀認知基礎。

二、對接生本興趣取向設計活動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呈現差異性,這是其學科認知基礎決定的。因為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同一年級學生呈現明顯的群體性特征,教師對此需要有正確認知,建立分層教學意識,為不同群體學生提供不同學習提示,充分觀照學生學習興趣,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文本解讀時也是這樣,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興趣取向展開教學設計和調動,能夠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一定沖擊。

學生閱讀有個性選擇,即使是面對同一段內容,不同群體學生其關注點也不同,教師在閱讀活動設計時,需要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取向,這樣才能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到閱讀學習環節。在教學《摔跤》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段,學生看過電影之后,對文本描寫內容有了直觀認識。教師隨即為學生設計了課堂演繹活動:同桌兩個人模擬課文場景,分別飾演其中的人物,現場展開情景再現表演,看哪一個組表現更為突出。學生聽說要現場模擬摔跤場面,都表現得很興奮。因為電影觀看經歷,自然會順利進入角色之中。經過一番準備,學生大多做好了出場的準備,教師要求學生自由報名,課堂演繹正式開始。

教師利用電影播放進行引導,為學生提供難得學習機會。學生對電影片段很感興趣,自然能夠快速進入課堂演繹環節。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贏得學生的積極回應,這說明教師設計是具有較高認同感的。

三、對接生本課外閱讀設置任務

文本解讀關涉因素眾多,課外閱讀積累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教師在文本解讀引導時,需要考慮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如果學生課外閱讀積累足夠豐富,自然會對課內文本解讀帶來更多助力支持。為此,教師在文本解讀任務設計時,需要有更多觀照意識,為學生設計帶有選擇性的閱讀任務,利用任務促進文本解讀,讓不同群體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文本解讀序列之中,在文本解讀體驗中成長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課外閱讀基礎呈現個性化特征,教師可以通過調查掌握相關信息,以便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參數。如教學《兩莖燈草》,教師在文本閱讀之前,便做過教學調查,對閱讀過《儒林外史》的人數進行統計,調查發現,本班級中只有兩成左右的學生有閱讀經歷,為此,教師在文本閱讀鑒賞環節,為學生做出更多提示:閱讀文本內容,找到經典的描寫片段,從典詞、佳句、修辭、情感、主旨、結構等方面展開思考,對文段進行鑒賞,如果在鑒賞中能夠結合課外閱讀經歷進行關聯思考,結合小說社會背景進行深度分析,自然能夠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學生接受鑒賞任務后,開始了深入閱讀和廣泛討論。

教師為學生推出語言鑒賞學習任務,根據學生課外閱讀經歷進行針對性指導,對鑒賞角度展開對應啟示,給學生提供更多鑒賞選項,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學習促進動力。學生大多沒有閱讀過這部小說,也能夠形成一些關聯性認識,這對促進語言鑒賞學習有一定幫助。

四、對接生本思維想象啟動實踐

文本解讀與學生思維想象力也有重要關聯,教師在文本解讀引導時,需要做好相關調研工作,對學生思維想象力有更真切的理解,對學生閱讀實踐意愿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實踐機會。教輔材料搜集、閱讀信息搜集、課內課外閱讀對比、讀寫任務設計、生活觀察和社會調查等,都屬于文本解讀延伸實踐范疇,教師需要有整合意識,針對學生思維基礎展開對應設計。

《自相矛盾》是一篇淺顯的文言文,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時,先從文字角度進行梳理,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然后對文本情節進行梳理和推演。當學生對內容有了清晰認識后,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需要突出重點環節,有一些細節描寫。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展開學習思考和實踐操作,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為調動學生學習想象力,教師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行創編課本劇,并設計和角色、臺詞、動作,進行現場演繹活動。學生進入演繹環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活動,將演繹活動推向高潮。

教師要求學生講述故事情節,為后面的課堂演繹做準備。學生對故事有了清晰認知,自然能夠順利進入演繹環節。學生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需要針對性做出扶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更多助力支持,確保閱讀學習的高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倍谋窘庾x則是從語言文字角度展開的學科學習,也是教師閱讀指導的基本起點選擇。文本解讀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是學習主體,自然有參與文本解讀的權利,教師需要做出必要的引導和啟迪。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要展開必要的教學調查,以確定文本解讀方法傳授方向,給學生做出適合的引導,讓文本解讀順利推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實驗小學(221150)

猜你喜歡
基礎課外閱讀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中學英語課外閱讀的課內支撐
故事媽媽提升課外閱讀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基于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低年級課外閱讀教學指導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夯實基礎,舉一反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