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虞喜《志林》到《東坡志林》

2020-12-22 06:09◇江
中國蘇軾研究 2020年0期
關鍵詞:雜記史論題跋

◇江 枰

“志林”之為書名,最早出自東晉虞喜。據《晉書·虞喜傳》,虞喜“為《志林》三十篇”[1]2349。嚴可均稱虞喜“有《志林》三十卷,《廣林》二十四卷,《后林》十卷”[2]1932。這些作品大多失傳。嚴氏從《吳志》注中輯得的《孫討逆殺于吉事〈江表傳〉所載不實》《吳主論郊祀》等五篇,都是對史事的評騭。[2]1934—1935虞喜還有一種《志林》,今存十三條,雜記奇人異事,最長者“諸葛恪父瑾”條五十四字,最短者“洞庭湖神”條十四字。[3]91—92它們無疑是瑣屑談片、道聽途說的小說家言。由于南北朝小說較繁榮,虞喜后一種《志林》似乎更為知名。

蘇軾在海南時擬撰的史論專書也名為《志林》。[4]邵博載:“蘇叔黨為葉少蘊言:東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才就十三篇而先生病。惜哉!先生胸中尚有偉于‘武王非圣人’之論者乎?”[5]112叔黨即蘇過,在嶺海期間始終陪伴蘇軾左右??梢姟吨玖帧肥翘K軾晚年計劃創作的史論,原擬作一百篇,僅完成十三篇。這些文章都先引一段史料,再以“蘇子曰”開始其議論。這一體例來自虞喜。虞喜《志林》因從史注輯錄,多不完整,但《諸葛恪不受呂岱戒》一篇首尾完備,篇幅較長,應為全文。該篇即先敘史實:“初,權病篤,召恪輔政。臨去,大司馬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唬骸艏疚淖尤级笮?,夫子曰:“再思,可矣?!苯窬钽∈?,明恪之劣也?!窡o以答。當時咸謂之失言?!毕录唇印坝菹苍唬悍蛲幸蕴煜?,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幾,能勝之者,鮮矣……往聞長寧之甄文偉,今睹元遜之逆呂侯,二事體同,故并而載之,可以鏡譏于后,永為世鑒?!保?]1934—1935這很可能是虞喜史論《志林》的基本模式。蘇軾沿用其題名,也繼承了這一格式。所完成的十三篇,大都論點鮮明、結構完整、篇幅適中,不同于他的隨感式史評,更別于其雜記題跋。

這些史論最先被收入為蘇軾所認可的《東坡后集》卷一一,總題“志林”,無單篇標題。到南宋時它們已非原貌:各篇被加上標題,和蘇軾其他史論混編,僅個別叢書和筆記類編將其按原樣單獨收錄;而其雜記題跋卻被冠以“志林”之名,被編入分類合編的蘇軾全集,也有單行本出現。至晚明,各種版本的《東坡志林》紛紛面世,從現存書目至少可看到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十卷本和十二卷本等。今存一卷本、二卷本、五卷本和十二卷本。這些版本篇目相差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下面分別論述:

南宋初,蘇集的編者改分集編排為分類合編,遂將這十三篇史論和蘇軾的其他史論合排,而其他史論都有標題,為保持一致,勢必也要為之加上題目。這導致它們原有的總題“志林”顯得多余。蘇軾的雜記題跋類文字本無總名,而虞喜雜記類文字也稱《志林》,編者很可能借鑒其例,將蘇軾的這類文章也總名曰《志林》,如三卷本《東坡手澤》就被改名為《志林》收入麻沙書坊版《東坡大全集》。[6]329則《大全集》中的十三篇史論應已各有標題?!洞笕芬巡豢梢?,今存較早為其加上標題的有婺州本《三蘇先生文粹》(以下統稱文粹),見該書卷二〇至二三,其原有順序被打亂,和蘇軾《應詔集》中的史論混編。[7]403如將《志林》原第十篇命名為《始皇一》,將《應詔集》卷七的《秦始皇帝論》改名為《始皇二》(見卷二〇),將原第十三篇命名為《管仲一》,將《應詔集》卷八的《管仲論》改為《管仲二》(見卷二一)?!稇t集》的篇名都是蘇軾自定的,《文粹》卻將其中史論的篇名擅加改動。大概是為顯得系統整飭,以便讀者。但《志林》都是先引一段史傳原文,再加評論,和蘇軾其他史論并不相同。

不僅如此,《文粹》的編者還將《志林》個別篇目進行了拆分。原第五篇先引《史記·范蠡傳》載范蠡去越之齊經商致富事,其評論大致是稱贊范蠡用舍進退無人能及,但不認同其通過聚散貨財而安頓人生的行為,認為他是“才有余而道不足”,雖功成身退,但“心終不能自放”,仍有掛礙,不惜以賤士之行寄托其才能,不如魯仲連灑脫。隨后,蘇軾順便駁斥了揚雄對伍子胥、范蠡、文種三人的苛責。這明顯是因討論范蠡而附帶論及,其結尾“不忍三子之見誣,故為一言”云云,已至為明白。[7]403附論部分不能單獨成篇,全篇的題名也應以“論范蠡兼駁揚雄論子胥種蠡”為當?!段拇狻穮s將“子胥種蠡皆人杰”及以下的內容另為一篇,題為《伍子胥》;又在其前添加《史記·伍子胥傳》“楚平王既殺伍奢伍尚……乃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報父兄之仇”一段,并加“蘇子曰”三字,以和其余篇目先引后論的格式統一。[7]402因后半是駁揚雄關于伍子胥、范蠡、文種三人的論點,并非單為伍子胥,故其題名已不妥;只引《史記》關于伍子胥的內容,也顯得不倫不類。且揚雄是“以三諫不去、鞭尸、藉館”三事“為子胥之罪”,而所引史料僅“鞭尸”一事,不但沒有揚雄所論“以不強諫勾踐而棲之會稽為種、蠡之過”的相關內容,即便與所列伍子胥三事也僅一事相關。其余諸篇則無這種引、論脫節的情況,可推知這段關于伍子胥的史料是《文粹》編者所加?!段拇狻分羞@被強分而成的兩文,順序還被顛倒為《伍子胥》在前,《范蠡》在后,進一步掩蓋了原貌。這一改變也誤導了后來者,郎曄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即加沿襲,只調換了次序,于題名后分別加了一“論”字而已。[8]163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時沿用(見卷五),并為《全宋文》[9]117—119《蘇軾全集校注》[10]509—514所繼承。

目前所見,符合東坡本意的《志林》首次獨立成書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為左圭《百川學?!穮矔珍浻谝痪?,名曰《東坡先生志林集》。該書直接取自《后集》。該本后為明初陶宗儀《說郛》卷九五及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編第二冊收錄。各本都為十三篇,都只有總題,各篇內容順序完全一致。但這本《志林》的影響遠小于被書坊編者改頭換面的《志林》。

南宋前期,《志林》出現了專收雜記題跋的版本。其內容來自《東坡手澤》等書。黃庭堅《跋東坡敘英皇事貼》云:“往嘗于東坡見手澤二囊……手澤袋蓋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語意類小人不欲聞者,輒付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也?!保?1]1565蘇轍《題老子〈道德經〉后》曰:“政和元年(1111)冬,得侄邁等所編《先公手澤》,其一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然后知此書當子瞻意?!保?2]483這兩條材料表明《手澤》是蘇軾隨意書寫的文字,與其擬撰的《志林》不同,死后不久即由蘇邁等編成書。余嘉錫辨證曰:“其編次出于后人,或亦有所增補,而非零星搜輯者也?!保?3]778《東坡手澤》后被改名為《志林》收入麻沙本《大全集》,其原因可能是“刻《大全集》者,又嫌其名有似父之書,故易以今名”[14]916。其實,這些蘇集的編者很可能是受到虞喜雜記奇聞異事的短文小章亦名為《志林》的啟發,而將原來史論的總題移用于此。雖是自作主張,也非全無依據。另外《宋史》卷二〇三著錄蘇轍《儋耳手澤》一卷,[15]5121卷二〇八又著錄東坡《儋耳手澤》一卷。[15]5369蘇轍不曾到過儋耳,不應有是書。有人懷疑《儋耳手澤》是十三篇《志林》,[12]359但施元之注蘇詩《東坡八首》曰:“《儋耳手澤》云:‘杞人馬正卿作太學生,清苦有氣節,學者既不喜,博士亦忌之?!保?6]此條后為十二卷本《東坡志林》收錄,可見《儋耳手澤》應即《東坡手澤》。

陶宗儀《說郛》卷二九收有《東坡手澤》三卷,僅十五篇,分別為《用兵》《宰我非叛臣》《論霍光》《論孫卿子》《漢武帝》《巫蠱》《絕欲為難》《辨〈文選〉》《婦姑皆賢》《妻作送夫詩》《祭春牛文》《卦影》《益智》《何國》《艾人》,[17]504都是短文小章,內容也不完整,符合東坡隨手所記而為后人搜集的特征。但《說郛》是“每書略存大概,不必求全;亦有原本久亡,而從類書之中鈔合其文,以備一種者”[18]1644。那么這十五篇即使來自陳振孫著錄的《東坡手澤》,也非其全貌。這也說明,當《東坡手澤》中的內容被收入《志林》之后,原書仍有流傳。

章培恒等指出南宋分類合編的麻沙書坊大全集將十三篇史論去掉了“志林”的總標題,分別加上篇名后和東坡的其他論體文收在一起,而《東坡手澤》則被冠以“志林”之名收入全集,因此麻沙本所收三卷《志林》不包含十三篇史論。[19]163孔凡禮則認為南宋時不存在三卷本《志林》,“志林”只是《大全集》等書中隨筆類文章的大標題。[20]462但無論如何,將屬于“志林”的十三篇史論另立標題,卻在原“志林”題下收入隨筆類文字,雖有虞喜的先例,還是違背蘇軾本意的。當時“書肆往往逐時增添改換,以求速售”[21]91,這些即其典型體現,且影響深遠。首先,這應是明成化間程宗刊本《續集》卷八重收這十三篇的原因。成化本《后集》卷一一已收《志林》,《續集》不應再收,麻沙本的這種安排導致了成化本刊刻者的疏誤。因此章培恒認為《續集》出于麻沙本大全集系統。已知《續集》出自洪熙御府本,而御府本除了來自《七集》《外集》,當也會取自以搜羅博雜著稱的《大全集》等版本?!独m集》卷八的三十二篇論體文中,原《志林》的十三篇史論位于第九至第二十一的位置,但順序和篇名皆不同于《文粹》和郎本,后為茅維《全集》卷五沿用。茅氏糾正了成化本重收的疏失,于總題“論”下注明“十三篇載《志林》”[22]137。因孔凡禮又以《全集》為底本點?!短K軾文集》,因此今天我們最易獲得的《志林》文本很可能來自麻沙本的編者。

其次,麻沙本的這種安排導致了此后以題跋雜記內容為主的《志林》不斷出現。韓國安芮璿經過詳實考證,認為“南宋時期《志林》的版本肯定在兩種以上”,“很可能在麻沙本把《手澤》改為《志林》以后,有人又將十三篇史論的《志林》與《手澤》以及殘存的蘇氏家藏和他人所藏的蘇氏墨跡、雜談、雜記等,匯編成一書,亦題為《志林》”[23]89?!吨鼐帠|坡先生外集》原序即云:“編舊集者,或摘取題跋中及詩者,聚為《詩話》;或總取雜記與題跋,而目為《志林》,皆非先生本意?!保?4]既然“總取雜記與題跋而目為《志林》”,那么該《志林》不但篇幅應較大,不同于《東坡手澤》的區區三卷,且其內容已是“雜記與題跋”,與原來的史論文字全然有別。蘇籀《欒城遺言》引用過《外集》的資料,顯然《外集》出現于蘇籀生前,而收題跋雜記的《志林》又早于《外集》。事實上署名王十朋的《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就多次引用過《志林》的材料。[23]92由此可證《志林》的內容從精心結撰的史論文章轉變為隨機生發的題跋雜記并為學者所接受的過程完成于南宋前期。龔明之于1182年記云:“談諧嘲謔,亦錄而弗棄,蓋效蘇文忠公《志林》體:皆取其有戒于人耳?!保?5]1這說明當時《志林》已成為諧謔文字的代稱,并成為一種共同效仿的體式。這種轉變與麻沙本的改動及流行有關。至此大致可以相信,南宋前期《志林》先是《大全集》中蘇軾雜記題跋等文字的總名,后來單獨成書,所收內容都以其雜記隨筆為主,且已有較大影響,為讀者所接受。

不過南宋人將蘇軾記人記事和題跋等文字收入《志林》,雖是對虞喜雜記類《志林》的沿襲,但也有明顯突破。首先,虞喜只是雜記他人他事,無關自身;而收入《東坡志林》的文字,有記蘇軾自身經歷感受的內容。其次,虞喜雜記類《志林》內容只限于奇人異事,而《東坡志林》收入不少詩文琴棋的題跋,范圍更大??梢哉f,南宋蘇集編者的這一變動,將“志林”內涵大為擴展。

南宋以后,這些收錄蘇軾談諧嘲謔文字的《志林》冷落了很長一段時間。明初,十三篇史論的《志林》轉而受到一定關注,陶宗儀《說郛》卷九五即為源自《東坡后集》的《志林》[17]1284,王祎還仿其體例作《續志林》十八篇,今存八篇,皆就具體史事發表議論,各篇也無標題。[26]371這顯示在明初特定時代背景下,讀者更為重視蘇軾史論,《志林》的本來面目也得以恢復。明初宮廷還有一部《東坡志林》,但殘缺不全,也不知卷數,楊士奇曾著錄。[27]晚明則仍是以收雜記題跋為主的《志林》占優勢,出現了多個版本,且多已名為《東坡志林》。有跡可循的三卷本、十卷抄本及今存的五卷本、十二卷本、二卷本和一卷本都刻于萬歷之后。下面分別論列:

五卷本由趙開美編刻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清代張海鵬翻刻后收入《學津討原》叢書。1919年,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藏趙刻本為底本校印,《叢書集成》據張本重排。以后出版的《東坡志林》又多以二者為底本,如中華書局1981年王松齡點校本等,故今最為常見。夏敬觀《跋》曰:“此五卷雖異于朱子所見,要為宋人所輯,則可信也……其每則加以題目,出自趙刻。悉仍其舊,識者毋譏其陋焉?!保?8]122認為該本為宋人所輯,其題目則為趙氏所擬。而趙用賢序已云:“東坡先生《志林》五卷,皆記元祐紹圣二十年中所身歷事……余友湯君云孫博學好古,其文詞甚類長公,嘗手錄是編,刻未竟而會病卒。余子開美,因拾其遺,復梓而卒其業,且為校定訛謬,得數百言?!保?8]1明言該書由湯云孫編錄并部分刊刻,繼由趙開美校定訛誤,刻成于萬歷乙未(1595)。該書前四卷為題跋雜記之文一百八十九篇,各有標題,分為記游、懷古、修養、疾病、夢寐、學問、命分、送別、祭祀、兵略、時事、官職、致仕、隱逸、佛教、道釋、異事、技術、四民、女妾、賊盜、夷狄、古跡、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論古二十九類。第五卷為十三篇史論,與《東坡后集》《百川學?!繁竞吞兆趦x《說郛》所收《志林》順序一致。為避與書名重復,趙氏將原總題《志林》改為《論古》,并分別加上新的標題。至此,源于《東坡后集》的十三篇史論,至少已被添加了四種標題,依次見于《三蘇先生文粹》(宋婺州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龐石帚整理本)、《東坡七集·續集》(明成化本)和《東坡志林》(趙刻本,此處用中華書局1981年版王松齡點校本)。只有趙刻本保留了《東坡后集·志林》的原有順序,見下表:

?

續表

十二卷本《東坡志林》最早見于商濬(商維濬)《稗?!穮矔?,后為《四庫全書》《筆記小說大觀》等收入。該本前后無序跋,收文三百六十三篇,全是隨筆類文字,無分類,亦無標題,其中一百六十篇與五卷本同。五卷本僅四十二篇不見于十二卷本,十二卷本則有二百零三篇不見于五卷本,顯然該本的搜集范圍更廣。但十二卷本有誤收的現象,如卷八“爛蒸同州羔”一條出于趙令畤《侯鯖錄》卷八載黃庭堅語,卷九“至蘇子美死”、卷一二“作字要手熟”條皆為歐陽修之語。

至于其來歷,四庫館臣認為就是《東坡手澤》,盧文弨、余嘉錫認同此說[29]。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東坡志林·仇池筆記》點校者則認為:“今存之五卷本、十二卷本兩種則很可能都是宋代已有過的傳本?!保?0]278而此前夏敬觀云:“疑商刻《志林》為明時好事者所為,其與《言行錄》合者,以其裒錄之廣耳!”[28]122章培恒斷定它不是《東坡手澤》,且出現于五卷本之后,兩書的編者都未見過《東坡手澤》,只不能肯定十二卷本較五卷本多出的部分是否全為輯佚所得。[20]173但也有人認為十二卷本早于五卷本。[31]183商濬與徐渭、陶望齡等有交往,其《刻徐文長集原本序》作于萬歷己未(1619),此時《稗?!窇芽坛?,故十二卷本刻于萬歷年間是可以肯定的。萬歷年號長達四十八年,五卷本恰刻于其中期,那么十二卷本與之前后相距也只二十年左右。

《四庫全書》收入的是十二卷本《東坡志林》,《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著錄的是五卷本,其提要又據十二卷本而寫,故《總目》和庫書提要內容大致相同,都認為它來自陳振孫著錄的《東坡手澤》,“蓋軾隨手所記,本非著作,亦無書名,其后人裒而錄之,命曰《手澤》。而刊軾集者不欲以父書目之,故題曰《志林》耳”;之所以《志林》和《手澤》卷數不同,“蓋其卷帙亦皆后人所分,故多寡各隨其意也”[18]1607—1608。認定《志林》就是《手澤》,只分卷不同。如果就十二卷本來說,二書的主要內容相近,都是隨筆雜記類文字,可能性是有的;如就五卷本而言,則可能性很小,因為五卷本收了十三篇史論,而《手澤》未收。

綜合前人論述和現有材料,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五卷本和十二卷本的編刻者得到《東坡手澤》或南宋其他版本《志林》的可能,[32]但這種可能性很小。就五卷本而言,既未收《先公手澤》中蘇轍所提到的內容,又收了十三篇史論,顯然它既非出自源于《東坡手澤》的《志林》,也不是來自南宋人另編的《志林》。其輯錄者為晚明湯云孫,雖取舍較嚴謹,但數量較少。至于十二卷本,輯錄較廣,但其誤收和漏收也可證明它既非來自《手澤》,也非南宋的其他版本。就漏收而言,從留存至今的朱熹《名臣言行錄》、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洪邁《容齋詩話》以及《西溪叢語》《云谷雜記》《甕牖閑評》等南宋文獻中發現的出自《志林》的內容就有不少不見于以上二書。安芮璿從《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施注蘇詩》《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三書中統計了三十二處引自《志林》的注釋,其中同時不見于二書的即有十條,[23]92—94接近三分之一。如真來自宋人所編,這種情況不會出現。所以無論是五卷本還是十二卷本,都是晚明人編錄,且是不甚完善的編錄。

而晚明人也有編錄《志林》的文獻條件和市場需求。從文獻條件看,在五卷本刊刻之前,收有部分蘇軾小品文的《蘇長公外紀》和收錄東坡諧趣談謔文字的《坡仙集》都已出現,更不用說后來的《蘇文忠公全集》和重編的《東坡先生外集》了;至于保存《志林》條目的各種宋人著述應較今天更易獲取,所以對于晚明愛好蘇文的人來說,從已有文獻資料中輯錄蘇軾的文字不難。就需求而言,兩種版本的《志林》都于萬歷時出現,主要還是因為喜愛蘇軾小言小文的龐大讀者群的存在。當時“運趨末造,風氣日偷,道學侈稱卓老,務講禪宗;山人競述眉公,矯言幽尚,或清談誕放,學晉宋而不成;或綺語浮華,沿齊梁而加甚。著書既易,人競操觚;小品日增,卮言疊煽,求其卓然蟬蛻于流俗者,十不一二……”[18]1743。此種風氣影響之下,不同版本的《東坡志林》,尤其是以編錄東坡小言小文為主的《東坡志林》一再出現。

其次,不論五卷本和十二卷本孰先孰后,二者沒有前后借鑒關系,是各自成書。因為即使不考慮數量、標題方面的差異,也無法解釋除去十三篇史論外五卷本仍有二十九篇不見于十二卷本的現象。

天啟五年(1625),毛晉刻成《蘇米志林》三卷,前兩卷為《蘇子瞻志林》。毛晉跋曰:“唐宋名集之最著者無如八大家。八大家之尤著者無如蘇長公,凡文集詩集全集選集,不啻千百億本;而《寓黃》《寓惠》《寓儋》《志林》《小品》《艾子》《禪喜》之類,又不啻千百億本,似可以無刻,然其小碎尚有脫遺。余己未(1619,時年二十歲)春閉關昆湖之曲,凡遇本集所不載者,輒書卷尾,得若干則;既檢題跋,又得若干則。聊存痂嗜,見者勿訝為遼東白豕云?!保?3]可見該書編成六年后才刻版。卷上主要為紀游和記人,部分條目采自茅維《蘇文忠公全集》卷七一題跋(游行)和卷七三,個別為蘇軾所作有小序的詩詞,如“春夜行溪橋”條即《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的序和詞,僅個別文字不同。[34]361多數條目都非蘇軾“本集所不載者”。同卷還收了二十八條他人關于蘇軾的記載,多為蘇軾與他人發生的逸聞趣事或其詩詞本事。這些內容主要來自南宋人關于蘇軾的筆記。除“約客湖上”“梵天寺月廊”“峽山寺訪僧”“孤山訪僧”“妓樂殷作”“是中何物”六條外,其余二十二條都以人名為題,如“毛澤民”“李委”“文同”“鄭容”“高瑩”等。該書卷下共一百二十條,都為蘇軾所作。除“戴安道不及阮千里”“劉伯倫非達”兩條評人外,其余都為詩文書畫和筆硯琴棋的題跋。它們輯自茅本卷六五至卷七一。

可見,毛本《志林》的篇目與其他版本沒有關系,全是其自選,其編輯較隨意,內容偏駁雜,甚至還有他人關于蘇軾的雜記。這些篇章的共同點大概是都與蘇軾有關,都較短小。以前的《東坡志林》,不管是史論,還是雜記題跋,都是蘇軾自作。顯然,在毛晉這里,“志林”的內涵又有擴大。從自記擴大為他記,這也是對虞喜雜記志怪類《志林》體式的進一步突破。因此,毛晉的《蘇子瞻志林》是晚明人在“志林”名下隨意編選蘇文小品,并突破為蘇軾自作之界限,從而擴大“志林”內涵的典型代表。其實在當時蘇文繁榮的局面下,選本紛然,選家各立名目,并不一定要借“志林”之題。但《志林》畢竟出自蘇軾,還可上溯到虞喜,因此以“志林”為名應有某種權威性,更有賣點,故多個版本的《志林》集中出現。這無疑也是晚明人對蘇軾小品極為嗜好的反映。正所謂“舂容大篇……天機之玄賞不與焉。惟夫偶然落墨,雜于醉夢之余,小言率語,動有意思;碎金殘璧,皆成至寶。是為不可及耳”[35]510。毛本《志林》體現了晚明人對蘇文編輯的隨意程度,也可說是這一時代需求的典型表征。毛氏汲古閣還藏有宋板《東坡志林》,[36]57不知其卷數和具體內容。上已述及,《蘇子瞻志林》為毛晉自編,與所藏宋版無涉。

署名陶宗儀編、陶珽重輯的一百二十卷本《說郛》(宛委山堂本)卷二五收入一卷四十九篇《志林》。它們來自五卷本《東坡志林》的前四卷,相同篇目標題全同,一些篇目的順序也一致,如卷一“記游”類八篇,卷二“佛教”類五篇都如此。[17]1195—1205陶珽是云南姚安人,萬歷庚戌年(1610)進士。王應昌序云:“周南李君(李際期),督學兩浙。兩浙,文獻之地。校試之暇,訪求遺書,得華容孫氏《說郛》善本,因重授梓,蓋以版毀于辛酉(1621)武林大火,去今幾三十年……”[17]9—10據此推算,陶珽重輯的《說郛》出現于趙刻《志林》后五十余年,前后關系明確。該本《志林》后為清代馬俊良《龍威秘書戊集·說郛雜著十種》所收錄。因此明末又出現了一種一卷本的《志林》,只收小品雜記,取自五卷本。

另外,陳第著錄《志林》三卷,時為萬歷丙辰(1616)。[37]34該書倒是與麻紗本《志林》卷數相合,但是否為一不得而知。錢曾著錄有《東坡志林》十卷抄本,[38]25序稱是絳云樓焚后劫余。該抄本也應來自晚明,但不知其詳,且錢曾理畢書目的己酉年(1669)已是康熙時期,故不論。

通過以上梳理,已可大致明白各本《志林》的面貌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東晉虞喜的兩種《志林》,一為蘇軾本人仿作十三篇史論,一為蘇集的編者借用為蘇軾小品雜記文的總名,并得到廣泛接受。而十三篇史論除了個別單行本外,多數時候都被和蘇軾的其他史論混編。此后隨著蘇文研究的相對低落,南宋多種版本的《志林》被冷落并很可能失傳。明初陶宗儀將只有十三篇史論的《志林》和《手澤》分別收入《說郛》,似可看作一種正本清源的努力;王祎仿作史論類的《續志林》則可視為其響應。隨著對蘇文興趣的轉移,萬歷年間出現將兩類文字合一的五卷本和只收小文的十二卷本,到天啟時毛晉刻二卷本,將他人關于蘇軾的雜記也收入其中,至明末又有出自五卷本的只收雜記隨筆的一卷本。從明初陶宗儀《說郛》收十三篇史論的一卷本到明末陶珽《說郛》收四十九篇小品文的一卷本,這個有趣的巧合中有必然的因素:首先,虞喜本有兩種《志林》,而蘇軾原書未成,給了后人自主編輯的空間;其次,《手澤》等題跋雜記被編為《志林》,其他類似版本隨之出現,強化了其影響;最后,為滿足晚明讀者對蘇文中雜記隨筆之類文字的偏愛,一些編者對之重加搜輯刊行。為滿足讀者對蘇軾的興趣,編者甚至還將他人關于蘇軾的雜記也納入其中,將《東坡志林》的篇目從限于蘇軾自作擴大為包括他人評蘇之作。

總之,《東坡志林》內容的變化反映了從北宋到晚明不同時代讀者對蘇文不同部分的興趣發生轉移的歷程,是蘇文研究隨時代而變化的一個縮影。蘇文的編者不斷迎合讀者的需求,將前人有意無意地改頭換面強化成一種趨勢,采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編出面目全非的《東坡志林》,也是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在蘇文研究史上的生動例證。

注 釋

[1]〔唐〕房玄齡等:《晉書》第八冊卷九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

[2]〔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之《全晉文》第二冊卷八二,中華書局1958年版。

[3]《五朝小說大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也有論者認為這些文章并非都作于海外時期,如《蘇軾全集校注》即推測其中的《論商鞅》作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末(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冊,第517頁)。其理由是當時新黨對元祐黨人的打擊很嚴酷,“蘇軾豈能愚不識時至于寫出《商鞅論》之文?”(第519頁)。此說似嫌武斷。姑且不論蘇軾無所畏懼、直抒無隱的性格,或具體的創作動機背景等偶然因素,即便就文禁而言,北宋晚期的效果也不必高估。如蔡涵墨所云:“宋代對書籍的控制始于朝代的早期,是一種常規而非例外。但它的施行只是零星的、自相矛盾的,并且常常并不存在?!保ā稓v史的嚴妝》,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38頁)且對蘇集的禁毀主要發生在蘇軾身后。蘇軾北歸時,劉沔還能搜集蘇軾詩文編為二十卷,并為軾所認可。這二十卷即為收有十三篇《志林》的《后集》之基礎。故不取此說。

[5]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后錄》卷一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

[6]〔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著錄《東坡手澤》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者也?!毙煨⌒U、顧美華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宋〕蘇洵等:《宋婺州本三蘇先生文粹》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8]郎曄為這些史論重新命名,并新增了《宋襄公論》《士燮論》兩文,并于卷一二總題《論》下注:“自此以下十六篇,謂之《志林》,亦謂之《海外論》?!币婟嬍阈S啠骸督涍M東坡文集事略》卷十二,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63頁。

[9]曾棗莊、劉琳等編:《全宋文》第90冊卷一九五二,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10]張志烈等編:《蘇軾全集校注》第10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5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所引該條不見于五卷本《志林》。

[13]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下冊卷十五《東坡志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上冊卷五六,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

[15]〔元〕脫脫等:《宋史》第15、16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

[16]〔宋〕施元之等:《施注蘇詩》卷十九,上海圖書館藏。

[17]〔明〕陶宗儀等:《說郛三種》之《說郛一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8]〔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三《說郛》提要,中華書局1997年版。

[19]章培恒、徐艷:《關于五卷本〈東坡志林〉的真偽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0]孔凡禮:《南宋時不存在三卷本東坡〈志林〉一書》,參見《宋代文史叢考》,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

[21]陳善《捫虱新話》下集卷四“編次文字或是或非”條。叢書集成初編本。

[22]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五,中華書局1986年版。

[23]安芮璿:《宋人筆記研究——以隨筆雜記為中心》,復旦大學2005屆博士論文。

[24]《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卷首,上海圖書館藏。

[25]〔宋〕龔明之撰,孫菊園校點:《中吳紀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6]〔明〕王祎:《王忠文集》第一一二六冊卷一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7]〔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八著錄“《東坡志林》一部一冊(闕)”,叢書集成初編本。

[28]〔宋〕蘇軾:《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

[29]盧文弨《書〈東坡志林〉后》:“是皆從墨跡中掇拾而成者,雖判語間亦入焉,以此知《手簡》之名之所由來”(《續修四庫全書》第一四三二冊,第642頁);余嘉錫“其編次出于后人,或亦有所增補,而非零星搜輯者也”的辨證是指《東坡手澤》的成書過程,并不否認該書即《東坡手澤》(《四庫提要辨證》下冊,第778頁)。

[30]〔宋〕《東坡志林·仇池筆記》附《〈東坡志林〉成書考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31]瞿良士輯:《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卷三子部著錄鈔本《東坡志林》十二卷,載白泉老人跋:“此本與虞山趙氏刻于南中者頗多異同,蓋后人各取先生語為之耳。然趙本在此本之后,分門紀事,終不若弇州公《外紀》之精備也?!鄙虾9偶霭嫔?005年版,第183頁。

[32]兩種《志林》中有個別條目的文字較通行本為優,如《記朱炎禪頌》“若有得者”“此心何在”“四大不須無后覺”,五卷本《志林》分別為“若有所得者”“此心何住”“四大不須先后覺”?!额}李伯祥詩》“余幼時嘗見余嘆曰”,十二卷本《志林》為“余幼時學于道士張易簡觀中,伯祥與易簡往來,嘗嘆曰”,多出十七字(《蘇軾全集校注》第19冊,第7464頁、7643頁)?;蚩蓳送茰y晚明的編錄者可能得到過傳自南宋的個別條目甚至殘本,但絕非全本,因文字較勝的較少。

[33]〔明〕毛晉:《跋蘇子瞻志林》。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85冊,第573頁。毛晉晚年自刻的《隱湖題跋》中,此文卻已名為《跋蘇子瞻外紀》(《汲古閣書跋》,潘景鄭校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此前有王世貞編,璩之璞補刻的《蘇長公外紀》十二卷,毛晉并未重刻《外紀》,僅于與此書合刻的《跋米元章志林》中提到他于“辛酉秋(1621),偶編《東坡行紀》”一事(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85冊,第605頁),但后未見該書線索,或許當時毛晉曾擬撰此書,并未完工。同書卷三末的《跋米元章志林》也收入《隱湖題跋》,卻未易名(《汲古閣書跋》,第17頁)??傊?,此跋和《子瞻志林》的內容和規模完全相符,且毛晉1625年原刻的《蘇米志林》今存,此跋正位于《子瞻志林》卷下之末。

[34]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35]〔明〕魏浣初:《蘇米志林序》,《蘇米志林》卷首,四庫存目叢書,史部第85冊。

[36]〔清〕繆荃孫:《繆荃孫全集·筆記》,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

[37]〔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上史類,知不足齋叢書本。

[38]〔清〕錢曾:《述古堂藏書目》卷三,叢書集成初編本。

猜你喜歡
雜記史論題跋
近十年來中國繪畫題跋研究綜述
鑿壁偷光
趙建忠《紅學流派批評史論》序
傅山《雜記》
唐山博物館館藏《史夢蘭行書題跋手卷》考
例談史實、史論與史觀之間的辯證關系
《詩經學史》書評
引領學生追求歷史學習的最高境界
中國畫題款中的鈐印藝術
論劉克莊詞學理論管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