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與超聲征象的相關性分析

2020-12-29 05:18劉靈川陳斌朱張茜徐琦
浙江臨床醫學 2020年11期
關鍵詞:中央區包膜頸部

劉靈川 陳斌 朱張茜 徐琦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增加的病例幾乎為甲狀腺乳頭狀癌(PTC)[1]。發病原因包括性別、輻射暴露史、家族史等,由于病理學的發展對PTC分類的理解[2],以及高分辨超聲和FNA的精確診斷[3]。雖然PTC惡性程度相對較低,但也可侵犯甲狀腺包膜及周圍組織,易發生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CLNM)甚至遠處轉移[4]。PTC頸部淋巴結轉移影響患者的手術方式和預后,以及患者的10年生存率[5]。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了解淋巴結轉移位置、大小及區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該檢查方式特異性及敏感性較低[6]。因此,在術前通過PTC的超聲影像預測其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對患者的治療方案與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及其與超聲影像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資料。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超聲影像圖(灰階圖、大小三徑測量圖、彩色多普勒血流圖),常規行頸部VI區淋巴結清掃,經術后病理證實為單發PTC。其中男57例,女138例,男女比例1∶2.4;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47.06±11.39)歲。其中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患者58例(男19例,女39例),納入淋巴結轉移組,無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患者137例(男38例,女99例),納入淋巴結無轉移組。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部位腫瘤伴發轉移的患者;(2)存在頭頸部放射治療史的患者;(3)合并其他內分泌系統及代謝性疾病的患者;(4)信息不完全的患者;(5)多灶性PTC的患者;(6)曾有甲狀腺手術史的患者。

1.2 方法 根據超聲影像圖,以甲狀腺TI-RDAS 分級白皮書[7]為參考標準,依次記錄病灶部位,邊界(不清/清晰)、邊緣(成角/光整)、形態(垂直位/水平位)、是否突向甲狀腺包膜、內部回聲(極低/低/中/高)、內部是否存在鈣化(微鈣化/粗鈣化)、病灶后方回聲是否存在衰減,病灶左右徑、上下徑、前后徑,其中PTC病灶與甲狀腺包膜的距離≤1mm或突出甲狀腺包膜輪廓外;病灶處甲狀腺包膜回聲連續并向腺體外突出;病灶處甲狀腺包膜回聲中斷并被病灶侵占;視為甲狀腺乳頭狀突向甲狀腺包膜。見圖1。

圖1 PTC超聲影像及病理顯示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PTC突向包膜、病灶形態、病灶內部存在微鈣化、病灶的左右徑、上下徑、前后徑是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s)

表1 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s)

因素 轉移(n=58)無轉移(n=137)χ2/t值 P值性別[n(%)] 男 19(33) 38(28) 0.497 0.481女39(67) 99(72)年齡(歲) 44.6±12.3 48.1±10.8 -1.933 0.055 PTC是否突向包膜[n(%)]突向包膜 41(71) 21(15) 57.590 0.000不突向包膜 17(29) 116(85)病灶形態[n(%)] 垂直位 29(50) 96(70) 7.135 0.008水平位 29(50) 41(30)病灶內部是否存在微鈣化[n(%)]存在 42(72) 70(51) 7.576 0.006不存在 16(28) 67(49)病灶左右徑(mm) 8.10±4.66 5.79±3.56 3.771 <0.001病灶上下徑(mm) 9.81±6.27 6.46±3.99 4.471 <0.001病灶前后徑(mm) 7.48±3.38 6.11±3.24 2.664 0.008

2.2 影響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TC突向甲狀腺包膜是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01),而病灶形態、病灶內部存在微鈣化、病灶的左右徑、上下徑、前后徑與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均無相關關(P>0.05),見表2。

表2 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PTC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之一,近10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8]。而PTC的10年生存率>90%,其中頸部淋巴結轉移率50%~80%,而頸部淋巴結中又以中央區轉移為多[9]。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關系患者手術方式以及預后。因此,通過術前超聲檢查所獲得PTC的超聲影象,預測其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為臨床治療方案以及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研究表明,PTC中,多發病灶與頸側區淋巴結轉移有關,而單發病灶與中央區淋巴結在轉移有關[10]。因此,本研究選取病例均為單發灶的PTC。研究表明,年齡與性別均為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11]。本資料結果顯示,年齡與性別的P值接近臨界值(0.055、0.481),考慮為樣本量不足。

惡性腫瘤的生長依靠腫瘤內的新生血管生成,生長速度越快,癌灶增長幅度越大,增長越迅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發生幾率也會隨之增加[12]。本資料中,轉移組病灶的左右徑、上下徑、前后徑均大于與無轉移組,表明病灶的大小可以影響其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是PTC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本資料顯示,PTC呈垂直位生長,病灶內部有微鈣化,為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而非獨立危險因素,與較多文獻報道相符合[13],如將更多甲狀腺癌病理類型納入研究,則上述危險因素可與惡性相關[14]。

PTC由于其惡性的生物學特點,浸潤性生長是其基本的生長方式,癌灶的生長會引起癌灶周圍甲狀腺組織、被膜及被膜周圍軟組織的侵犯,從而引起淋巴結轉移。本資料將PTC病灶與包膜的距離≤1mm或突出于甲狀腺包膜輪廓外;病灶處甲狀腺包膜回聲連續并向腺體外突出;病灶處甲狀腺包膜回聲中斷并被病灶侵占;視為甲狀腺乳頭狀突向甲狀腺包膜。多因素分析顯示PTC病灶突向甲狀腺包膜為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與多數文獻符合[15-16]。

綜上所述,PTC的超聲征象可以用來預測頸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能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提供一定影像學依據。

猜你喜歡
中央區包膜頸部
假包膜外切除術治療無功能型垂體腺瘤的療效
垂體腺瘤假包膜的研究進展
居家運動——頸部練習(初級篇)
居家運動——頸部練習(中級篇)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風險評價和控制研究
多灶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分析
頸部腫塊256例臨床診治分析
原發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現與病理分級的對照研究*
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中常規清掃同側中央區淋巴結的意義
多模態超聲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評估價值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